4LEX
2022-01-03T09:49:49+00:00
感觉读外国小说的障碍除了外国人名不好记之外,称呼的复杂性也是个坎。之前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就发现一个女性角色能有三种称呼:
1、原名
2、XXX小姐
3、XXX夫人
也就是说我必须得把她的姓、名、夫姓记一遍。
现在看《战争与和平》感觉俄国人的人称系统更麻烦,俄国人名有三部分,而且除了XXX小姐之外,还有XXX公爵小姐,XXX伯爵夫人这种说法,这个还是次要的,问题是他经常直接把姓省略,直接说“伯爵夫人”,有时候两个妇人交谈,她们的丈夫都是伯爵,他每次提“伯爵夫人”我都得想一会到底是哪个人,读起来好tm累啊。长者称呼年轻人还用爱称,所以有时候还得多记个爱称。外国人读的时候不会晕吗。
中文不也一样吗?
公事:xx先生(姓)
私人:yy(名)
损友:兒子、“喂”[s:ac:哭笑]
习惯不一样而已,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人称军师,后称丞相,又称武侯,你会分不清楚么?但让一个外国人来一样晕。
这应该是本地化翻译的问题。
就像《水浒传》在国外翻译成《发生在水边的故事》一样,信雅达就剩个信了。
甚至于有的糟糕翻译语法都不改,一股子“原汁原味”。[s:pg:哭]
你这不是外国人名问题,是封建社会常识问题。贵族的头衔本来就是贵族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你读个红楼梦也有人名、配偶、家庭、官职、爵位问题。如果没法接受,建议不要勉强自己读封建贵族背景故事。如果力不能及,可以尝试画个思维导图。
封建社会并不比现代人愚蠢,他们只是囿于知识困在一个既不道德又不效率的分配系统,封建社会中人也是拼尽全力活着。不能适应封建社会竞争的人,封建社会给他们的待遇是水浒传。 跟封建社会一分钱工钱没有的学徒和孩子死了可盐不能糟蹋的农奴比,现代社会已经很不卷了。
我觉得还是俄语的爱称比较难记一点,可能也有翻译的问题
张三,你也一样可以叫他张先生,也可以叫他三哥,这也是三种称呼,请问有什么问题么?
单纯的不适应罢了,这种情况建议还是读中文的,说实在的,如果连最基本的人名都适应不了的话,这外国小说读起来是没什么意思了。
至少国外尤其是西欧的姓名还都有点讲究,往上数很多都和大贵族沾亲带故。(平民百姓早TM被赶进工厂过劳死了)
俄国人看到爱称肯定没问题啊,都是对应好的,这个名字就是这个爱称,至于姓名,外国的姓名大多都是现成的,中国人的名还能硬造一些不常用的呢,总结下来就是你不熟悉罢了
战争与和平可以读草婴的译本,特意按照中国习惯翻译的,人物称呼是前后连贯的。
归根结底是外国文学是扎根在另一篇土壤的,所有的人物环境社会关系都是另一套,不习惯很正常。
有一说一,说头衔我真的还行,但是爱称是真的不行,和本名之间一点联系都没有,我又不懂俄文,英文还能猜一下
外国人晕不晕我不知道,就我自己而言,第一次读在前面刚开始读的时候会混一点,要往前翻看看语境、全名之类的才能搞懂这个人是谁。
前面会这样不过读到后面就好了,二周目就基本没啥影响了[s:ac:哭笑]
感觉这东西还是因为两种语言+翻译,生活、体系都不一样,难理解是正常的
就是文化不熟悉,
以前人不光有名有姓,还有号呢,除此之外还有官职敬称。
以前的小说经常更换角色称呼,猴王、悟空、大圣、行者,玄德、汉中王、先主,唐代斯、伯爵、基督山⋯⋯现在的小说顶多也就有时姓有时名,中文的话直接全名这一步也省了。
我看小说一般不记人名,更别说外国小说了[s:ac:哭笑]逻辑关系分辨主客体反而更轻松一点。高中名著题简直要了命,这都谁是谁啊 不过白送分不影响 [s:ac:哭笑]
我猜就是因为小时候看翻译体看多了,自动忽略人名习惯了
[s:ac:哭笑]我能说我看大仲马的小说,看了三分之一,只记住主角是谁吗?
看完了才勉强能记住配角是谁
中国人写西方小说用外国名才是真难受,明明你一中国人写给中国人看的东西非用拗口的洋名
有的时候,外国的爱称因为是音译,咱们的语言环境有不同,所以很难理解。
比如保尔柯察金的爱称叫保夫鲁沙...至今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叫。。
旧瓦雷利亚的后裔,安达尔人先民的女王,维斯特洛的统治者暨全境守护者,大草原多斯拉克人卡丽熙,不焚者,弥林的女王,镣拷打破者,龙之母,阿斯塔波的解放者,罗伊拿人和先民的女王,龙石岛公主,屠城者,焦土女王,风暴降生丹妮莉丝
是不是感觉傲慢里的还好[s:ac:哭笑]
[quote][pid=579245940,30150485,1]Reply[/pid] Post by [uid=60174039]幻月酱poi[/uid] (2022-01-05 19:54):
有的时候,外国的爱称因为是音译,咱们的语言环境有不同,所以很难理解。
比如保尔柯察金的爱称叫保夫鲁沙...至今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叫。。[/quote]俄语有一套“指小表爱”的后缀系统,专门用来表示小的东西或者作为爱称
男性名一般就是xx沙或者xx什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