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karion
2022-05-06T02:32:08+00:00
大家好,我是水区非专业公考申论讲师毒蛇KISS。
前些天出了个小连载,简单讲解了一下申论大作文的写作思路,接下来的教学帖转变下角度,粗略的讲一下申论写作。
---------------分割线-------------------
讲申论,是绕不开文学性这个话题的。
文章的写作水平,能直观体现申论答题者的文学素养。辞藻优美的文章不见得是好文章,狗屁不通的文章一定不是好文章。
谈到文学,这个话题就有点太大了。咱们的申论,其实是谈不上什么文学,只能算略微涉及到一点儿文学性。
这一篇帖子讲解的内容,不是为了让你们出门就成了作家、诗人,只是为了让你们的申论能够更加吸引人,能够勾起阅卷老师的阅读欲望。最低限度,你的文字至少不能影响别人的阅读质量。
我最近正带着一些学生,总体感觉就是写作方面的基本功普遍很差。所以,我就从最基础的问题说起。
首先说错别字。
不是那种手误的错别字——就是你明明会写,别人也绝对不会认为你不会写——你就是粗心写错了。
这是小毛病,只要别太多,就不算大事。当然了,你要是300字的题目写错三、四处,那肯定也是要扣分的。
我现在说的,是书写习惯不好导致的错别字。
比方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字上面应该是个“亨”吧,就有的同学写个“享”字。还有的同学写“发展”的“展”,非得多加一撇。
这些都是毛病,你们要多注意。答题的时候紧张起来,书写的时候认真一点,千万不要把这些不好的书写习惯带到考场上。
我要着重说的,是那些很致命的错别字。
有的是真不会,有的是真粗心。
比如“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这个“厉”字,应该是“厉害”的“厉”。有的同学就写成“历史”的“历”,甚至有的同学写成“利益”的“利”。对人民有利的事儿,你毫末必去,比地主、资本家还狠啊。
你是真不会写吗?不是,就是粗心。
还有的同学,引用……的金句,总是爱出错。
我之前说过,你引用金句时,但凡打了双引号,就务必保证引用的内容一字不差。
这事上我就服一个人,在此特意隐去坤坤小姐姐的名字。
她给我交的第一份作业上,大作文开头引用了两条金句,一句都没写对。
全篇内容没错别字,引用一句名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把“误”字——“一见杨过误终身”的“误”,写成了“非诚勿扰”的“勿”。
有这几处错误,你的大作文直接就会降一个评分档次。一个评分档次就是10分,费这么大劲学习申论,不就是为了这10分、20分的吗?得分不容易,扣分可是很简单的。
说到底,不就是不认真吗?
名言金句,几个字、几十个字,你写错了能有别的原因吗?要么就是背的不熟,要么就是粗心,下的功夫不够啊。
接下来说句子。
你们的文章里真的是充斥着各种语病。申论作为很严肃的文体,就得规规矩矩的写。这跟我写诗、写小说、散文不一样,不能玩意识流、碎片化。
你的申论,写作用词必须循规蹈矩,很多非书面用语,甚至口语化的句子、词语,必须摒弃。
你们现在还是写得少,包括平时交流,能用手机电脑的绝不写字,能用表情包的绝不打字,能简写的绝不多写。这样一来二去,你们的写作能力已经退化到了很可怕的地步。
提笔忘字有没有?九宫格拼音打得飞起,让你在纸上写字,想不起怎么写了。
一句话,主谓宾、定补状摆弄不明白。
连最基本的句子都写不明白,你拿什么成文?
为什么抄材料?你话都不会说,不抄材料只能空着。
我不可能去讲基本语法或者各种病句,这是你们小学初中该学的知识。我只能给你们一些建议。
我建议,如果你不能很好的把握主谓宾,那么就尽量用短句。
有的同学特别喜欢用长句子。一句话就是一段,几十字、一两百字写下来。你回头看看你的句子,前中后说的是一件事吗?
我给你们发一张图片。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14/-7Q17r-2g8cZcT3cSk6-7a.jpg[/img]
这是某一位同学交的作业的截图。
一句话一百多个字,你们读一读通顺吗?
谁设立“法治茶馆”?谁发放法律手册?平时说话可以这么说,写成书面化的文章,能这么写吗?
“配备律师,开办普法讲座,提高村民依法维权意识”。
后面呢?
“驻村律师开展法律帮扶,解决现实矛盾纠纷”。
这一句话说的是一个事吗?主语都换了,能堆在一起吗?
再看一份作业。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14/-7Q17r-69l6ZoT3cSk5-sg.jpg[/img]
“解决了救助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是不是病句。
“最后一公里”,是个客观描述。你为什么要“解决”一个客观描述呢?你应该解决问题啊。解决了什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或者说,“铺平”了、“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用恰当的比喻,来呼应另一个比喻,这不也可以吗?
“救助范畴更深化”,这一句有没有问题?这个范畴只能更大、更广泛,更深化是要挖个坑吗?
“因程序繁冗,政策内容而沉默不言的困难群众的救助问题”,太过拗口,但凡嘴皮子不利索的,这句话都不见得能读出来。
后面还有。
“传播到基层社区”,应该用“传达”更准确;“一言堂”针对性太强、语气太重,用在这里明显是过了。
“因程序繁冗、政策内容”,读起来就很别扭。因为政策的什么内容沉默?还是因为政策内容的什么问题沉默?
其实原文里都明白的写了“因政策复杂而沉默”,为什么要改呢?
你们看到没有,这么一篇看上去挺不错的文章,简简单单一数就有6处语病,你说能得多少分?
之前的帖子讲得都是应该怎么写。
你把材料分析的头头是道,全面准确、条理清晰,落笔写出来狗屁不通,那也没用啊。
同学们该问了,怎么办呢?
词语不当、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要杜绝这六种语病,我讲完了。
至于病句的具体矫正,我真管不了,这事归小学语文老师管。
我只能建议你们,要是没有把握,那么就分拆短句。每个短句把主语放在前面,或者突出出来。
正好在这里,我简单讲一下申论的评分标准问题。
当然,这个标准现在还是黑箱。没有一个权威的部门,公开的把评分标准公示出来。我也是根据之前很多同学的实战经验来总结的。考试之后我们做复盘,然后对照最终得分反推。
我说的这个评分标准,以国考为准。因为省级联考,各省放水程度有大区别。像河南省,评分标准就很严格,几乎接近于国考;南方某些省份,七、八十分就是常态,但凡你会抄材料,都能得七十分。
不过话说回来,公考是PVP,河南省120分能上岸,到了江苏就得140分。有的同学,省考、国考都参加过,可能体会的更直观一些。省考申论得60多分,国考40多分、50分,自己就很纳闷,是不是国考评分评错了?
这样的同学很多。来找我学习,我都会问问之前考过吗?多少分?
然后交一份作业给我,我看看水平。我把作业的问题一一列出来,服气了,确实是四、五十分的水平。
所以我说,不要把决定权交到别人手里。
小题目你们都懂得,看题目要求踩点得分吗。基本就是“全面、准确、有条理”。无论什么题,你做到这三条,换算成百分制,那就是60分到手。而且这60分,是可以给满的。
什么意思?你这三条做到就是做到了。
一共五个“点”,你找的不多、不少、不错,条理摆布合理,这60分就可以全部拿到。因为这一部分的分数,评分标准是客观的。这方面没有什么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完全不存在一个人一种理解,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60分,说起来都是读。你只要读懂了材料,这60分基本就能拿到手。
还有40分,是写。
其中包括20分的写作和20分的卷面、手书。
写作这一块,就很主观,但是也有标准。
你的语言论述能力如何?
论述一件事,你的所有表达,是不是紧紧围绕着这件事?你是不是把这件事说清楚了?
有的同学就是在这上面吃亏的。
点抓的很准,小标题没毛病,后面的论述写着写着就跑偏了。你的论述不能紧扣小标题,就是失败的。
写作都是互通的。
你们要借鉴我在讲大作文那几课里的经验,把一条答案,当做一个分论点。分论点的论述应该怎么扣题,小题目的回答就应该怎么扣题。
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如何?
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准确度和凝练度。
你们的作业里,词不达意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要不抄材料,自己总结,话说出来总是不能准确的表达出自己想说的意思。
我给学生们批改作业的时候,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到底想表达个什么意思?他们说,我想说这个,想表达那个。
我说你自己读一读你的回答,你写出来的是那个意思吗?
还有就是语言的凝练度。
有的同学就是,知道自己想表达个什么意思,但总怕自己说不明白,于是乎长篇累牍、翻来覆去的说。
我说,你这一句和那一句说的不是一个意思吗?
人家怎么说?我怕别人看不明白我想表达个什么意思。
你怕别人看不明白,就说明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明白的表达。
你们看我写的回答,什么时候会啰里吧嗦的?
在NGA上有不同的声音,说我写的小题目太“秀”。
我说,是你们不懂。
写作没有“秀”不“秀”这么一说,也没有规定必须要用什么风格的表达方式。
你们只看到了“秀”,而没有看到我的回答是不是准确、精炼。
评分标准的要求是语言准确、精炼,不是“秀” 不“秀”。
一件事,我抄上50字的材料说清楚了,或者我写个“筚路蓝缕”也说清楚了,我该怎么选?我肯定选“筚路蓝缕”啊。
我用一个成语就能说清楚的事,你得用50个字,那么咱们两个谁的回答精炼?
并且,我选用哪一个成语,也是下了功夫的。我用这个成语,是因为这个词恰好能准确的概括我想表达的意思。我也不是为了“秀”,而用了一个不贴切的成语。
又精炼、又契合,我为什么不用?
因为我知道,我写到什么程度,就足够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
你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针对性练习。
可以说,这是从60分向80分迈进的关键,也是绝对不可能绕过去的坎。
而且,你们回答小题目的时候,存在这一个大问题。
就是篇幅控制。
不单是指全篇字数,主要问题出在每条答案之间的字数。
我以前讲过,“雨露均沾”吗。
你们看我的回答,每一条的字数都差不多。如果我认真一点,甚至可以做到每条字数一样。200字的篇幅,4条答案,我可以精确的做到每条50字。
我怎么做到的?
因为我不说废话。
你们需要描述、解释的部分,我可以通过秀文笔的方式,很精炼的写出来。所以我就有足够的空间,去调整篇幅。
这里就是一个主动调整,和一个被动接受的差距了。
你写到哪算哪,就没有能力把控整篇文章的篇幅结构。
你们应该明白,答案是在重点词的基础上扩写的。也就是说,只要重点词在,你就不会跑题。重点词不过三五个字,你其实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同学们得坚信一点,申论出题都是很严谨的。题目要求300字、400字的篇幅,那至少能保证一点,就是在这个篇幅里,肯定能让你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写出来。绝对不会存在,题目要求200字,然后答案要点40条,没800字写不完的情况。
所以我说,题目本身就给了你们调整的空间。这个调整的空间,就是为了让你们展现文笔的。
你们千万不要认为小题目就不考察文笔。
一首五言绝句,20个字都能流传上千年。
我平时也爱写写诗,那真是“吟安一个字,薅秃半只猫”。
小题目最少200字的篇幅,能没有展示文笔的空间吗?
就拿我之前在NGA实操的一道小题目来说。
要求300字,一共5条回答。这种情况,我肯定得把每一条的篇幅控制在55个字-60个字之间。
我摘一条回答。
正本清源,以信立本。深入调查,确定谣言源头,以真相消弭不实言论影响;敦促开工,赢得群众信任,用事实消灭谣言滋生土壤。
58个字,对吧。
咱们换个要求。还是这道题,其它要求都不变,就是篇幅要求缩小到200字。
那么这道题该怎么答?
要求200字,一共5条回答,一条回答的篇幅就应该在40字以内。
正本清源立信。调查溯源,以真相消弭谣言影响;开工促信,用事实摧毁谣言根基。
这一条说了个什么事?
就是三层意思、两件事。
“正本、清源、立信”。
正本是否定谣言;清源是消除影响;立信是消灭谣言滋生土壤。
两件事呢?
调查和开工。
我的第二种答法,压缩了20个字的篇幅,但是意思一点没变。
为什么?
我是用重点词进行扩写的。
篇幅大,那我就写得开一点;篇幅小,我就写得收一点。我首先保证了重点词一个没少,还保证了格式一点没变。
最后,我60个字的篇幅,这60个字也是紧紧的围绕着主题写的。40个字的篇幅,这40个字也是紧紧的围绕着主题写的。
你们发现没有?同样的意思,凭空多出来20个字,你既挑不出废话,也找不出重复内容。凭空少20个字,既不影响阅读,也不缺任何一点意思。
这就叫写作的手法。
你们自己想吧。
你们答小题目的时候,甚至包括大作文的论述部分。篇幅把控的怎么样?有多少无关内容?有多少重复的句子?
你再客观的评价下,如果你们能做到接近我的程度,你的文章会提升到什么分数?或者说,阅卷老师凭什么扣你的分?
你们之前不敢想80分以上,因为你们不知道80分以上的文章是什么样子的。
包括我之前在NGA发的帖子,你们也是只能觉得挺工整、挺会捅词的。
你不知道好在哪。
前面的教学,我逐步给你们讲明白基础知识。
现在,你们再带着这些知识,好好的体会一下。
高分回答,为什么高分?
1、正本清源,以信立本。深入调查,确定谣言源头,以真相消弭不实言论影响;敦促开工,赢得群众信任,用事实消灭谣言滋生土壤。
2、严守政策,确保公平。坚持原则,以政策为准绳据理力争;讲究方法,以实情为依据讲解规划;一视同仁,以数据为标准公平分配。
3、履职尽责,为民代言。了解群众实际诉求,及时汇报上级部门,促成制定专门政策,解决牲畜补偿问题,打消群众心中顾虑。
4、倾听民声,解除民忧。认真收集问题,耐心解答疑虑,培养生活习惯,帮助迁居群众尽快适应新居所,养成新习惯,开始新生活。
5、多措并举,扶助民生。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转变就业理念,多方开辟渠道,兼顾特殊人群,推动全面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老三样就不多说了。
“全面”、“准确”、“有条理”。
你们现在眼光也到位了,自己也能判断这些。
咱们就说写作手法。
小标题总结到位,4+4一共8个字。
50字-80字每条的回答,8个字的小标题是最合适的。50字以下的,用6个字。再少的,可以不用小标题。100字以上呢?可以用10-12个字的小标题,当然这么大篇幅的很少见。
这是一个小知识点。
5条回答,每一条都是统一格式,这就不一般了。
小题目解题没有模板,但是格式是有最优解的,比如前面说的篇幅相近,就是最优解。
最优解的表现是什么?就是容易得高分。
因为最优解,是最能体现你对文章把控能力的。
而且这种手法很直观,分段、分条、小标题,这些都是一目了然的。
回答条目里的格式手法,也是很直观的。
深入调查,确定谣言源头,以真相消弭不实言论影响;敦促开工,赢得群众信任,用事实消灭谣言滋生土壤
二段对应。
坚持原则,以政策为准绳据理力争;讲究方法,以实情为依据讲解规划;一视同仁,以数据为标准公平分配
三段对应。
了解群众实际诉求,及时汇报上级部门,促成制定专门政策,解决牲畜补偿问题,打消群众心中顾虑
五段对应。
认真收集问题,耐心解答疑虑,培养生活习惯,帮助迁居群众尽快适应新居所,养成新习惯,开始新生活
分段复数对应。
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转变就业理念,多方开辟渠道,兼顾特殊人群,推动全面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分段复数对应。
我承认,我在写的时候有“秀”的成分在里面。
“秀”什么?秀手法。
我的回答里没有引经据典,都是官话、大白话,但我通过写作手法,就能让文章看起来特别高端。
所以呢。
这些手法,包括但不限于引经据典、修辞手法、格式手法,就是申论写作的最优解。
咱们就从大往小了说说。
前面说分段控制篇幅,现在就说说各种常见的格式手法。
人作为智慧生物,天生是倾向于熵减的,尤其是公文写作,你的文字排列有序度越高,越容易赢得别人认可。
有序度怎么表现出来?借鉴诗词歌赋的格式,是个很好的办法。
小孩子都知道,诗词歌赋,朗朗上口。
我家俩儿子,不到两岁就会背《三字经》。什么意思不知道,就是因为背起来顺口。
诗词歌赋为什么朗朗上口?因为有格式,有很标准的、约定俗成的格式。
为什么有格式就好?咱们在这里不深入研究。要是有一天你们心血来潮想学写诗了,可以报我的诗词班。
咱们只要明白一件事就行。
几千年来,大家已经形成了共识。不用追究为什么,照做就不会错。
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这是很高大上的玩意儿,自己文学这方面,基础比较薄弱,一时半会学不来。
我告诉你们,我之前在杂志社客串编辑的时候,负责过诗词版块。
投稿最多的人群是什么群体?老年人。
退休没事的老同志,文化水平基本都是初中毕业,然后当了一辈子工人,退休了重拾年轻时的文学梦。他们写诗,有的都得对着新华字典现查字。
还有,现在很火的两个圈子。
一个是国内的嘻哈圈。
什么单押、双押玩的飞起。
我找毒蛇老师学习申论,
初来懵懂的我脑子很纯。
毒蛇老师讲课像个神棍,
帅气眼神让我乱了分寸。
这不就是双押吗?
你们想想,一群没上过学的问题少年都能玩的东西,你们个个都是大学毕业的,能比他们差吗?
还有一个叫什么国风歌曲圈。
“你的笑像一条恶犬,撞乱我的心弦”。
“忘川之间早已人满为患,国风词人全都死在河畔。”
也是一群中国话说不利索的。
像这种玩意儿,我年轻时候一天能写1000句。
回到申论上。
你的一条回答,包含几个方面?
两个方面,还是四个方面?你就可以根据这个,来谋划每一个方面的篇幅字数。
咱们不是说整篇回答,而是说每条回答。
60个字一条的回答,三层意思,你每层意思大约要分配多少字数?
20个字,对吧?
这三段的各20个字,你摆布的一样不就行了吗。
你们都会摆象棋吧?
每一句的重点词,也就是你的老帅摆好了。
老帅旁边摆士相马车,你下一条也这么摆不就行了吗?
坚持原则,以政策为准绳据理力争;讲究方法,以实情为依据讲解规划;一视同仁,以数据为标准公平分配
这是一句三段对应。
老帅各是什么?
政策、实情、数据对吧。
你第一句写了以政策为准绳。
后面你不就想吗,那应该以实情为什么呀?以数据为什么呀?格式这不就有了吗。
政策是准绳,那实际情况只能是参考依据。按照规矩,只能用俩字,那就是依据呗。
后面讲公平分配的,以数据为什么呀?按照赔偿标准、分配标准,那数据只能是标准啊。
三条都是以什么为什么,同一位置的词性相同,句式相同,这文章的档次立马就上来了。
咱们说的这是重点,然后我还得把事情说明白了,所以得把这一层意思的一句话说全了。
我掐指一算,刨除小标题和标点符号,一层意思还能搁开八个字。
第一层意思,围绕着政策这个主题,浓缩下来就是讲的坚持原则据理力争。
我把它中间一劈,把扩写的重点词嵌进去,“坚持原则,以政策为准绳据理力争”,这一条不就齐活了吗?
剩下两条你们就按照这个格式来吧。
讲究方法讲解规划。
一视同仁公平分配。
一劈,一嵌。
同学们你们看,这三条的各八个字,词性、句式甚至侧重点都相同。
你们可以给每一句的中间加一个“的”。
坚持原则的据理力争
讲究方法的讲解规划
一视同仁的公平分配
这样看更明白了吧?
很明显的,前面是形容词,侧重点在后面那个词,因为后面这个词和重点词联系的更紧密。
我给你们这么一讲,你们还会觉得毫无头绪吗?
其实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这种对仗,可以无处不在。
比如我之前在NGA实操的一道题目。
本来是讲“阅读理解”类型题目的,顺便写了个答案,又被很多人说太秀。
为什么说秀?就是对仗多。
我答这道题,甚至都没有分段、分条,但是并不妨碍我对仗啊。
“匿名化”就是基层干部“不想说”、“不敢说”、“说了白说”,部分领导有功劳“抢着说”、有利益“关门说”、有责任“指着说”。其原因是广大基层干部言路受阻、如履薄冰,部分干部媚上欺下、为尊者讳,部分领导私利为先、以权欺人。更深层次原因,则是少数干部信念缺失,背离“人民至上”主旨;缺乏担当,忘却“去民之患”初心。
你们看。
只要你想通了,顺口溜那不是随口就来吗。
字数相同或者基本相同,对应位置的词性、侧重点相同就可以。
字数相同或者基本相同,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字面意思。
这个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字数一样,不代表格式一定没问题。
你的断句必须相同。
比如:有建议不想说、有问题不敢说、有事说了白说
乍一看每句都是六个字,挺工整的。但是你断句不一样,读起来就别扭。
每句里的词,两个字也好、三个字也好、四个字也好,同样位置字数要一样,每句里用来连接的字词,尽量统一或者相近。
就像前面的“以什么为什么”。每一句都用这个格式,肯定会显得规矩啊。
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有的时候,你的文章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无法对应的情况。
这主要是,有一些专用名词或者奇怪成语。
比如:志愿者、医生、护士
三对二,怎么办吧?
不管,专用名词该几个字就几个字,千万别凑字,否则就是前面那一条说的,断句不对,读起来更别扭。
有的成语、固定词语也是这样。
比如:“破天荒”、“莫须有”、“抹稀泥”。
还有:“狗咬吕洞宾”、“防患于未然”、“快刀斩乱麻”。
找不到字数相同的对应词语,就不要硬凑。
对应位置的词性、侧重点相同。
也是字面意思。
比如:有功劳“抢着说”,“关门说”抢利益。
这就不对应了。
词性不同,侧重点位置不同,你就算字数一样,断句一样,它还是不对应。
你们练习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把握这几个要求。
不管是二段对应,三段对应,还是十段对应,你把它们叠在一起,应该是一个形状的;你一路读下来,节奏和轻重读音,应该是相同的。
我把这种写作的技巧,也叫“套路”,这就是小题目的写作套路之一。
当然,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能分得清,我的套路和机构的套路是不是一种东西。
这种写作套路,关键技巧是什么?是套路思维。
你必须得转变思想,认可并尝试使用这个套路。这和你们刚开始学习我的分析法是一样的。转变思想、改变习惯确实很难,但是你一旦扳过来,你的水平真的就会有明显的提升。
我前面也说过了,不会这个,你一辈子也破不了80分的坎。
想归想。
分析材料、总结重点,脑子里天花乱坠,落不到纸上都是白费。你得能写出来,才算本事。
这也是我说的申论学习的第三步。
能分辨对错好坏,能明白怎么解题,能写出来。
这三步都做到了,你就算出师了。
写出来。
最基本的要求无非就是重点突出、没有废话、语病、错别字。
剩下的分呢?
那自然是谁的格式出众、文字功底强谁分高了。
你们学我的套路,就像学大作文搭模板一样,从文章架构上就已经领先别人一步了。
别人拿到题,得现想该怎么安排篇幅,你们要是把我的套路学明白了,拿到题不用现琢磨,多少字的篇幅,分几层意思,往之前练习的格式里一套不就行了吗。
你想想,这能省出多少时间来?
而且别人现场研究出来的格式,凭什么超过练习了几个月的你们?
咱们在前面说了。谈文学,话题太大了。咱们只说和申论考试有关的部分。
格式,就是申论文学性最重要的部分。
语言文字,是比不上格式的。
格式是基础,文字的文学性是锦上添花。
而且,格式练习起来比较快,对文学基础的要求也很低。
文字这一块,对基础、积累啊,要求都比较高。你们如果能努力的提高一下,就去拼一拼。提高多少全看悟性。
格式,是你们靠努力都能提高的部分,所以你们一定要有这个思维。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
我说过,小题目没有范文,因为题目千变万化。
你们没入门的时候,我讲范文,你们都会执着于具体内容。包括我现在带的很多同学做作业的时候,甚至是复盘的时候,还是在纠结题目里具体的内容。
我反复强调,别纠结具体内容,要总结提炼思路和手法。
为什么这么说?
你们写大作文,修改成功一篇范文,之后很多的话题,甚至可以直接借用这篇范文。
小题目不一样。
做完一道题目,你这辈子的考试里,也遇不到同样的话题。你只纠结于具体内容,那你做这道题的意义是什么?
现在咱们讲了。篇幅掌控、格式摆布,这才是写作这一块应该总结提炼的技巧手法,它能应用到所有的小题目答题上。
所以,练习的时候也好,考试的时候也好,你得尽量往这个套路上靠拢,这才是有用的东西。
你们一定要分清楚主次,不要因为复盘三、四次,把一道题目答完美了,就沾沾自喜。你付出的这些努力,很有可能是丢进了你一辈子再也用不到地方。
我宁愿看到你们写两句诗、编两句RAP。
喂完带絮......
前些天出了个小连载,简单讲解了一下申论大作文的写作思路,接下来的教学帖转变下角度,粗略的讲一下申论写作。
---------------分割线-------------------
讲申论,是绕不开文学性这个话题的。
文章的写作水平,能直观体现申论答题者的文学素养。辞藻优美的文章不见得是好文章,狗屁不通的文章一定不是好文章。
谈到文学,这个话题就有点太大了。咱们的申论,其实是谈不上什么文学,只能算略微涉及到一点儿文学性。
这一篇帖子讲解的内容,不是为了让你们出门就成了作家、诗人,只是为了让你们的申论能够更加吸引人,能够勾起阅卷老师的阅读欲望。最低限度,你的文字至少不能影响别人的阅读质量。
我最近正带着一些学生,总体感觉就是写作方面的基本功普遍很差。所以,我就从最基础的问题说起。
首先说错别字。
不是那种手误的错别字——就是你明明会写,别人也绝对不会认为你不会写——你就是粗心写错了。
这是小毛病,只要别太多,就不算大事。当然了,你要是300字的题目写错三、四处,那肯定也是要扣分的。
我现在说的,是书写习惯不好导致的错别字。
比方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字上面应该是个“亨”吧,就有的同学写个“享”字。还有的同学写“发展”的“展”,非得多加一撇。
这些都是毛病,你们要多注意。答题的时候紧张起来,书写的时候认真一点,千万不要把这些不好的书写习惯带到考场上。
我要着重说的,是那些很致命的错别字。
有的是真不会,有的是真粗心。
比如“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这个“厉”字,应该是“厉害”的“厉”。有的同学就写成“历史”的“历”,甚至有的同学写成“利益”的“利”。对人民有利的事儿,你毫末必去,比地主、资本家还狠啊。
你是真不会写吗?不是,就是粗心。
还有的同学,引用……的金句,总是爱出错。
我之前说过,你引用金句时,但凡打了双引号,就务必保证引用的内容一字不差。
这事上我就服一个人,在此特意隐去坤坤小姐姐的名字。
她给我交的第一份作业上,大作文开头引用了两条金句,一句都没写对。
全篇内容没错别字,引用一句名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把“误”字——“一见杨过误终身”的“误”,写成了“非诚勿扰”的“勿”。
有这几处错误,你的大作文直接就会降一个评分档次。一个评分档次就是10分,费这么大劲学习申论,不就是为了这10分、20分的吗?得分不容易,扣分可是很简单的。
说到底,不就是不认真吗?
名言金句,几个字、几十个字,你写错了能有别的原因吗?要么就是背的不熟,要么就是粗心,下的功夫不够啊。
接下来说句子。
你们的文章里真的是充斥着各种语病。申论作为很严肃的文体,就得规规矩矩的写。这跟我写诗、写小说、散文不一样,不能玩意识流、碎片化。
你的申论,写作用词必须循规蹈矩,很多非书面用语,甚至口语化的句子、词语,必须摒弃。
你们现在还是写得少,包括平时交流,能用手机电脑的绝不写字,能用表情包的绝不打字,能简写的绝不多写。这样一来二去,你们的写作能力已经退化到了很可怕的地步。
提笔忘字有没有?九宫格拼音打得飞起,让你在纸上写字,想不起怎么写了。
一句话,主谓宾、定补状摆弄不明白。
连最基本的句子都写不明白,你拿什么成文?
为什么抄材料?你话都不会说,不抄材料只能空着。
我不可能去讲基本语法或者各种病句,这是你们小学初中该学的知识。我只能给你们一些建议。
我建议,如果你不能很好的把握主谓宾,那么就尽量用短句。
有的同学特别喜欢用长句子。一句话就是一段,几十字、一两百字写下来。你回头看看你的句子,前中后说的是一件事吗?
我给你们发一张图片。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14/-7Q17r-2g8cZcT3cSk6-7a.jpg[/img]
这是某一位同学交的作业的截图。
一句话一百多个字,你们读一读通顺吗?
谁设立“法治茶馆”?谁发放法律手册?平时说话可以这么说,写成书面化的文章,能这么写吗?
“配备律师,开办普法讲座,提高村民依法维权意识”。
后面呢?
“驻村律师开展法律帮扶,解决现实矛盾纠纷”。
这一句话说的是一个事吗?主语都换了,能堆在一起吗?
再看一份作业。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14/-7Q17r-69l6ZoT3cSk5-sg.jpg[/img]
“解决了救助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是不是病句。
“最后一公里”,是个客观描述。你为什么要“解决”一个客观描述呢?你应该解决问题啊。解决了什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或者说,“铺平”了、“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用恰当的比喻,来呼应另一个比喻,这不也可以吗?
“救助范畴更深化”,这一句有没有问题?这个范畴只能更大、更广泛,更深化是要挖个坑吗?
“因程序繁冗,政策内容而沉默不言的困难群众的救助问题”,太过拗口,但凡嘴皮子不利索的,这句话都不见得能读出来。
后面还有。
“传播到基层社区”,应该用“传达”更准确;“一言堂”针对性太强、语气太重,用在这里明显是过了。
“因程序繁冗、政策内容”,读起来就很别扭。因为政策的什么内容沉默?还是因为政策内容的什么问题沉默?
其实原文里都明白的写了“因政策复杂而沉默”,为什么要改呢?
你们看到没有,这么一篇看上去挺不错的文章,简简单单一数就有6处语病,你说能得多少分?
之前的帖子讲得都是应该怎么写。
你把材料分析的头头是道,全面准确、条理清晰,落笔写出来狗屁不通,那也没用啊。
同学们该问了,怎么办呢?
词语不当、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要杜绝这六种语病,我讲完了。
至于病句的具体矫正,我真管不了,这事归小学语文老师管。
我只能建议你们,要是没有把握,那么就分拆短句。每个短句把主语放在前面,或者突出出来。
正好在这里,我简单讲一下申论的评分标准问题。
当然,这个标准现在还是黑箱。没有一个权威的部门,公开的把评分标准公示出来。我也是根据之前很多同学的实战经验来总结的。考试之后我们做复盘,然后对照最终得分反推。
我说的这个评分标准,以国考为准。因为省级联考,各省放水程度有大区别。像河南省,评分标准就很严格,几乎接近于国考;南方某些省份,七、八十分就是常态,但凡你会抄材料,都能得七十分。
不过话说回来,公考是PVP,河南省120分能上岸,到了江苏就得140分。有的同学,省考、国考都参加过,可能体会的更直观一些。省考申论得60多分,国考40多分、50分,自己就很纳闷,是不是国考评分评错了?
这样的同学很多。来找我学习,我都会问问之前考过吗?多少分?
然后交一份作业给我,我看看水平。我把作业的问题一一列出来,服气了,确实是四、五十分的水平。
所以我说,不要把决定权交到别人手里。
小题目你们都懂得,看题目要求踩点得分吗。基本就是“全面、准确、有条理”。无论什么题,你做到这三条,换算成百分制,那就是60分到手。而且这60分,是可以给满的。
什么意思?你这三条做到就是做到了。
一共五个“点”,你找的不多、不少、不错,条理摆布合理,这60分就可以全部拿到。因为这一部分的分数,评分标准是客观的。这方面没有什么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完全不存在一个人一种理解,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60分,说起来都是读。你只要读懂了材料,这60分基本就能拿到手。
还有40分,是写。
其中包括20分的写作和20分的卷面、手书。
写作这一块,就很主观,但是也有标准。
你的语言论述能力如何?
论述一件事,你的所有表达,是不是紧紧围绕着这件事?你是不是把这件事说清楚了?
有的同学就是在这上面吃亏的。
点抓的很准,小标题没毛病,后面的论述写着写着就跑偏了。你的论述不能紧扣小标题,就是失败的。
写作都是互通的。
你们要借鉴我在讲大作文那几课里的经验,把一条答案,当做一个分论点。分论点的论述应该怎么扣题,小题目的回答就应该怎么扣题。
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如何?
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准确度和凝练度。
你们的作业里,词不达意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要不抄材料,自己总结,话说出来总是不能准确的表达出自己想说的意思。
我给学生们批改作业的时候,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到底想表达个什么意思?他们说,我想说这个,想表达那个。
我说你自己读一读你的回答,你写出来的是那个意思吗?
还有就是语言的凝练度。
有的同学就是,知道自己想表达个什么意思,但总怕自己说不明白,于是乎长篇累牍、翻来覆去的说。
我说,你这一句和那一句说的不是一个意思吗?
人家怎么说?我怕别人看不明白我想表达个什么意思。
你怕别人看不明白,就说明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明白的表达。
你们看我写的回答,什么时候会啰里吧嗦的?
在NGA上有不同的声音,说我写的小题目太“秀”。
我说,是你们不懂。
写作没有“秀”不“秀”这么一说,也没有规定必须要用什么风格的表达方式。
你们只看到了“秀”,而没有看到我的回答是不是准确、精炼。
评分标准的要求是语言准确、精炼,不是“秀” 不“秀”。
一件事,我抄上50字的材料说清楚了,或者我写个“筚路蓝缕”也说清楚了,我该怎么选?我肯定选“筚路蓝缕”啊。
我用一个成语就能说清楚的事,你得用50个字,那么咱们两个谁的回答精炼?
并且,我选用哪一个成语,也是下了功夫的。我用这个成语,是因为这个词恰好能准确的概括我想表达的意思。我也不是为了“秀”,而用了一个不贴切的成语。
又精炼、又契合,我为什么不用?
因为我知道,我写到什么程度,就足够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
你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针对性练习。
可以说,这是从60分向80分迈进的关键,也是绝对不可能绕过去的坎。
而且,你们回答小题目的时候,存在这一个大问题。
就是篇幅控制。
不单是指全篇字数,主要问题出在每条答案之间的字数。
我以前讲过,“雨露均沾”吗。
你们看我的回答,每一条的字数都差不多。如果我认真一点,甚至可以做到每条字数一样。200字的篇幅,4条答案,我可以精确的做到每条50字。
我怎么做到的?
因为我不说废话。
你们需要描述、解释的部分,我可以通过秀文笔的方式,很精炼的写出来。所以我就有足够的空间,去调整篇幅。
这里就是一个主动调整,和一个被动接受的差距了。
你写到哪算哪,就没有能力把控整篇文章的篇幅结构。
你们应该明白,答案是在重点词的基础上扩写的。也就是说,只要重点词在,你就不会跑题。重点词不过三五个字,你其实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同学们得坚信一点,申论出题都是很严谨的。题目要求300字、400字的篇幅,那至少能保证一点,就是在这个篇幅里,肯定能让你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写出来。绝对不会存在,题目要求200字,然后答案要点40条,没800字写不完的情况。
所以我说,题目本身就给了你们调整的空间。这个调整的空间,就是为了让你们展现文笔的。
你们千万不要认为小题目就不考察文笔。
一首五言绝句,20个字都能流传上千年。
我平时也爱写写诗,那真是“吟安一个字,薅秃半只猫”。
小题目最少200字的篇幅,能没有展示文笔的空间吗?
就拿我之前在NGA实操的一道小题目来说。
要求300字,一共5条回答。这种情况,我肯定得把每一条的篇幅控制在55个字-60个字之间。
我摘一条回答。
正本清源,以信立本。深入调查,确定谣言源头,以真相消弭不实言论影响;敦促开工,赢得群众信任,用事实消灭谣言滋生土壤。
58个字,对吧。
咱们换个要求。还是这道题,其它要求都不变,就是篇幅要求缩小到200字。
那么这道题该怎么答?
要求200字,一共5条回答,一条回答的篇幅就应该在40字以内。
正本清源立信。调查溯源,以真相消弭谣言影响;开工促信,用事实摧毁谣言根基。
这一条说了个什么事?
就是三层意思、两件事。
“正本、清源、立信”。
正本是否定谣言;清源是消除影响;立信是消灭谣言滋生土壤。
两件事呢?
调查和开工。
我的第二种答法,压缩了20个字的篇幅,但是意思一点没变。
为什么?
我是用重点词进行扩写的。
篇幅大,那我就写得开一点;篇幅小,我就写得收一点。我首先保证了重点词一个没少,还保证了格式一点没变。
最后,我60个字的篇幅,这60个字也是紧紧的围绕着主题写的。40个字的篇幅,这40个字也是紧紧的围绕着主题写的。
你们发现没有?同样的意思,凭空多出来20个字,你既挑不出废话,也找不出重复内容。凭空少20个字,既不影响阅读,也不缺任何一点意思。
这就叫写作的手法。
你们自己想吧。
你们答小题目的时候,甚至包括大作文的论述部分。篇幅把控的怎么样?有多少无关内容?有多少重复的句子?
你再客观的评价下,如果你们能做到接近我的程度,你的文章会提升到什么分数?或者说,阅卷老师凭什么扣你的分?
你们之前不敢想80分以上,因为你们不知道80分以上的文章是什么样子的。
包括我之前在NGA发的帖子,你们也是只能觉得挺工整、挺会捅词的。
你不知道好在哪。
前面的教学,我逐步给你们讲明白基础知识。
现在,你们再带着这些知识,好好的体会一下。
高分回答,为什么高分?
1、正本清源,以信立本。深入调查,确定谣言源头,以真相消弭不实言论影响;敦促开工,赢得群众信任,用事实消灭谣言滋生土壤。
2、严守政策,确保公平。坚持原则,以政策为准绳据理力争;讲究方法,以实情为依据讲解规划;一视同仁,以数据为标准公平分配。
3、履职尽责,为民代言。了解群众实际诉求,及时汇报上级部门,促成制定专门政策,解决牲畜补偿问题,打消群众心中顾虑。
4、倾听民声,解除民忧。认真收集问题,耐心解答疑虑,培养生活习惯,帮助迁居群众尽快适应新居所,养成新习惯,开始新生活。
5、多措并举,扶助民生。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转变就业理念,多方开辟渠道,兼顾特殊人群,推动全面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老三样就不多说了。
“全面”、“准确”、“有条理”。
你们现在眼光也到位了,自己也能判断这些。
咱们就说写作手法。
小标题总结到位,4+4一共8个字。
50字-80字每条的回答,8个字的小标题是最合适的。50字以下的,用6个字。再少的,可以不用小标题。100字以上呢?可以用10-12个字的小标题,当然这么大篇幅的很少见。
这是一个小知识点。
5条回答,每一条都是统一格式,这就不一般了。
小题目解题没有模板,但是格式是有最优解的,比如前面说的篇幅相近,就是最优解。
最优解的表现是什么?就是容易得高分。
因为最优解,是最能体现你对文章把控能力的。
而且这种手法很直观,分段、分条、小标题,这些都是一目了然的。
回答条目里的格式手法,也是很直观的。
深入调查,确定谣言源头,以真相消弭不实言论影响;敦促开工,赢得群众信任,用事实消灭谣言滋生土壤
二段对应。
坚持原则,以政策为准绳据理力争;讲究方法,以实情为依据讲解规划;一视同仁,以数据为标准公平分配
三段对应。
了解群众实际诉求,及时汇报上级部门,促成制定专门政策,解决牲畜补偿问题,打消群众心中顾虑
五段对应。
认真收集问题,耐心解答疑虑,培养生活习惯,帮助迁居群众尽快适应新居所,养成新习惯,开始新生活
分段复数对应。
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转变就业理念,多方开辟渠道,兼顾特殊人群,推动全面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分段复数对应。
我承认,我在写的时候有“秀”的成分在里面。
“秀”什么?秀手法。
我的回答里没有引经据典,都是官话、大白话,但我通过写作手法,就能让文章看起来特别高端。
所以呢。
这些手法,包括但不限于引经据典、修辞手法、格式手法,就是申论写作的最优解。
咱们就从大往小了说说。
前面说分段控制篇幅,现在就说说各种常见的格式手法。
人作为智慧生物,天生是倾向于熵减的,尤其是公文写作,你的文字排列有序度越高,越容易赢得别人认可。
有序度怎么表现出来?借鉴诗词歌赋的格式,是个很好的办法。
小孩子都知道,诗词歌赋,朗朗上口。
我家俩儿子,不到两岁就会背《三字经》。什么意思不知道,就是因为背起来顺口。
诗词歌赋为什么朗朗上口?因为有格式,有很标准的、约定俗成的格式。
为什么有格式就好?咱们在这里不深入研究。要是有一天你们心血来潮想学写诗了,可以报我的诗词班。
咱们只要明白一件事就行。
几千年来,大家已经形成了共识。不用追究为什么,照做就不会错。
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这是很高大上的玩意儿,自己文学这方面,基础比较薄弱,一时半会学不来。
我告诉你们,我之前在杂志社客串编辑的时候,负责过诗词版块。
投稿最多的人群是什么群体?老年人。
退休没事的老同志,文化水平基本都是初中毕业,然后当了一辈子工人,退休了重拾年轻时的文学梦。他们写诗,有的都得对着新华字典现查字。
还有,现在很火的两个圈子。
一个是国内的嘻哈圈。
什么单押、双押玩的飞起。
我找毒蛇老师学习申论,
初来懵懂的我脑子很纯。
毒蛇老师讲课像个神棍,
帅气眼神让我乱了分寸。
这不就是双押吗?
你们想想,一群没上过学的问题少年都能玩的东西,你们个个都是大学毕业的,能比他们差吗?
还有一个叫什么国风歌曲圈。
“你的笑像一条恶犬,撞乱我的心弦”。
“忘川之间早已人满为患,国风词人全都死在河畔。”
也是一群中国话说不利索的。
像这种玩意儿,我年轻时候一天能写1000句。
回到申论上。
你的一条回答,包含几个方面?
两个方面,还是四个方面?你就可以根据这个,来谋划每一个方面的篇幅字数。
咱们不是说整篇回答,而是说每条回答。
60个字一条的回答,三层意思,你每层意思大约要分配多少字数?
20个字,对吧?
这三段的各20个字,你摆布的一样不就行了吗。
你们都会摆象棋吧?
每一句的重点词,也就是你的老帅摆好了。
老帅旁边摆士相马车,你下一条也这么摆不就行了吗?
坚持原则,以政策为准绳据理力争;讲究方法,以实情为依据讲解规划;一视同仁,以数据为标准公平分配
这是一句三段对应。
老帅各是什么?
政策、实情、数据对吧。
你第一句写了以政策为准绳。
后面你不就想吗,那应该以实情为什么呀?以数据为什么呀?格式这不就有了吗。
政策是准绳,那实际情况只能是参考依据。按照规矩,只能用俩字,那就是依据呗。
后面讲公平分配的,以数据为什么呀?按照赔偿标准、分配标准,那数据只能是标准啊。
三条都是以什么为什么,同一位置的词性相同,句式相同,这文章的档次立马就上来了。
咱们说的这是重点,然后我还得把事情说明白了,所以得把这一层意思的一句话说全了。
我掐指一算,刨除小标题和标点符号,一层意思还能搁开八个字。
第一层意思,围绕着政策这个主题,浓缩下来就是讲的坚持原则据理力争。
我把它中间一劈,把扩写的重点词嵌进去,“坚持原则,以政策为准绳据理力争”,这一条不就齐活了吗?
剩下两条你们就按照这个格式来吧。
讲究方法讲解规划。
一视同仁公平分配。
一劈,一嵌。
同学们你们看,这三条的各八个字,词性、句式甚至侧重点都相同。
你们可以给每一句的中间加一个“的”。
坚持原则的据理力争
讲究方法的讲解规划
一视同仁的公平分配
这样看更明白了吧?
很明显的,前面是形容词,侧重点在后面那个词,因为后面这个词和重点词联系的更紧密。
我给你们这么一讲,你们还会觉得毫无头绪吗?
其实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这种对仗,可以无处不在。
比如我之前在NGA实操的一道题目。
本来是讲“阅读理解”类型题目的,顺便写了个答案,又被很多人说太秀。
为什么说秀?就是对仗多。
我答这道题,甚至都没有分段、分条,但是并不妨碍我对仗啊。
“匿名化”就是基层干部“不想说”、“不敢说”、“说了白说”,部分领导有功劳“抢着说”、有利益“关门说”、有责任“指着说”。其原因是广大基层干部言路受阻、如履薄冰,部分干部媚上欺下、为尊者讳,部分领导私利为先、以权欺人。更深层次原因,则是少数干部信念缺失,背离“人民至上”主旨;缺乏担当,忘却“去民之患”初心。
你们看。
只要你想通了,顺口溜那不是随口就来吗。
字数相同或者基本相同,对应位置的词性、侧重点相同就可以。
字数相同或者基本相同,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字面意思。
这个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字数一样,不代表格式一定没问题。
你的断句必须相同。
比如:有建议不想说、有问题不敢说、有事说了白说
乍一看每句都是六个字,挺工整的。但是你断句不一样,读起来就别扭。
每句里的词,两个字也好、三个字也好、四个字也好,同样位置字数要一样,每句里用来连接的字词,尽量统一或者相近。
就像前面的“以什么为什么”。每一句都用这个格式,肯定会显得规矩啊。
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有的时候,你的文章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无法对应的情况。
这主要是,有一些专用名词或者奇怪成语。
比如:志愿者、医生、护士
三对二,怎么办吧?
不管,专用名词该几个字就几个字,千万别凑字,否则就是前面那一条说的,断句不对,读起来更别扭。
有的成语、固定词语也是这样。
比如:“破天荒”、“莫须有”、“抹稀泥”。
还有:“狗咬吕洞宾”、“防患于未然”、“快刀斩乱麻”。
找不到字数相同的对应词语,就不要硬凑。
对应位置的词性、侧重点相同。
也是字面意思。
比如:有功劳“抢着说”,“关门说”抢利益。
这就不对应了。
词性不同,侧重点位置不同,你就算字数一样,断句一样,它还是不对应。
你们练习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把握这几个要求。
不管是二段对应,三段对应,还是十段对应,你把它们叠在一起,应该是一个形状的;你一路读下来,节奏和轻重读音,应该是相同的。
我把这种写作的技巧,也叫“套路”,这就是小题目的写作套路之一。
当然,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能分得清,我的套路和机构的套路是不是一种东西。
这种写作套路,关键技巧是什么?是套路思维。
你必须得转变思想,认可并尝试使用这个套路。这和你们刚开始学习我的分析法是一样的。转变思想、改变习惯确实很难,但是你一旦扳过来,你的水平真的就会有明显的提升。
我前面也说过了,不会这个,你一辈子也破不了80分的坎。
想归想。
分析材料、总结重点,脑子里天花乱坠,落不到纸上都是白费。你得能写出来,才算本事。
这也是我说的申论学习的第三步。
能分辨对错好坏,能明白怎么解题,能写出来。
这三步都做到了,你就算出师了。
写出来。
最基本的要求无非就是重点突出、没有废话、语病、错别字。
剩下的分呢?
那自然是谁的格式出众、文字功底强谁分高了。
你们学我的套路,就像学大作文搭模板一样,从文章架构上就已经领先别人一步了。
别人拿到题,得现想该怎么安排篇幅,你们要是把我的套路学明白了,拿到题不用现琢磨,多少字的篇幅,分几层意思,往之前练习的格式里一套不就行了吗。
你想想,这能省出多少时间来?
而且别人现场研究出来的格式,凭什么超过练习了几个月的你们?
咱们在前面说了。谈文学,话题太大了。咱们只说和申论考试有关的部分。
格式,就是申论文学性最重要的部分。
语言文字,是比不上格式的。
格式是基础,文字的文学性是锦上添花。
而且,格式练习起来比较快,对文学基础的要求也很低。
文字这一块,对基础、积累啊,要求都比较高。你们如果能努力的提高一下,就去拼一拼。提高多少全看悟性。
格式,是你们靠努力都能提高的部分,所以你们一定要有这个思维。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
我说过,小题目没有范文,因为题目千变万化。
你们没入门的时候,我讲范文,你们都会执着于具体内容。包括我现在带的很多同学做作业的时候,甚至是复盘的时候,还是在纠结题目里具体的内容。
我反复强调,别纠结具体内容,要总结提炼思路和手法。
为什么这么说?
你们写大作文,修改成功一篇范文,之后很多的话题,甚至可以直接借用这篇范文。
小题目不一样。
做完一道题目,你这辈子的考试里,也遇不到同样的话题。你只纠结于具体内容,那你做这道题的意义是什么?
现在咱们讲了。篇幅掌控、格式摆布,这才是写作这一块应该总结提炼的技巧手法,它能应用到所有的小题目答题上。
所以,练习的时候也好,考试的时候也好,你得尽量往这个套路上靠拢,这才是有用的东西。
你们一定要分清楚主次,不要因为复盘三、四次,把一道题目答完美了,就沾沾自喜。你付出的这些努力,很有可能是丢进了你一辈子再也用不到地方。
我宁愿看到你们写两句诗、编两句RAP。
喂完带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