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karion
2021-06-10T05:02:13+00:00
大家好,我是水区非专业公考申论操题师毒蛇KISS。
前几篇申论经验帖主要谈各种类型小题目的解答技巧,本着做事情要鳝屎鳝钟的原则,今天讲一下“大作文”,也算是给本系列画上个。
本次选用的题目是去年11月份考的“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地市级申论试题”大作文真题。(可能有部分水友参加过这次考试或者练习过这套题目,可以自行对照一下。)
原题地址:
[url]http://www.chinagwy.org/html/stzx/gj/202011/14_387024.html[/url]
-------------------------这里是分割线,下面是题目---------------------------
材料一
Y县的风林村有13个村民小组,曾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全村总体地貌为高山峡谷,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丰富。
过去,靠山吃山、砍树卖钱,是当地人视为天经地义的生活逻辑。由于地处山区,这里旱地多、坡地多,气候寒凉,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种类较少,农民收入较低。“以前大家没钱了就上山去砍树卖,钱用完了又去砍,你砍、我砍、大家砍,对森林的破坏很大。”风林村村民赵春桥说。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让风林村的生态环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小时候河水大到能推动水磨,后来山泉水少了,村里吃水都困难!”风林村党支部书记周云光说,山上的树越砍越少,河里的鱼渐渐消失,不仅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村民的生存发展也渐成问题。“可是,吃饭需要钱,盖房子需要钱,娃娃读书需要钱,不砍树,大家的生计怎么办呢?”赵春桥说。
怎么把村民力量发动起来,既让大家吃饱穿暖,又能保护好生态?为了解决生态保护和村民生存的矛盾,2016年,当地党委和政府在风林村引入“村寨银行”项目作为新的探索:村民以小组为单位,每家自愿拿出1000元入股,和其他社会扶持资金合起来,每年发放给小组内1/3的村民用于生产生活,借贷的村民1年后连本带息还款,下一批村民继续借贷,以此方式滚动实施。村民可以自由支配这笔钱,发展种养殖业、供孩子上学、盖房、看病等,但要签订环保协议,承诺不再砍树,不再从事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活动,违背协议者将罚没入股资金。
一开始,村民并不认可和接受。当村民听说要建“村寨银行”,以为又是扶贫项目来了,都反响热烈,但后来听说项目还需要自己出资,便开始犹豫起来。“以前我们都是各过各的,谁也不管谁,现在要集资建银行,我们哪里懂哦!”“大家的钱怎么管?往哪个方向奔?要争取哪些利益?这些事情我们可几十年都没想过。靠我们自己,能行吗?”在一个个夜晚,村民围着火塘挤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村民不断提出疑问、发表意见,并最终讨论出一个人人都能接受的管理制度,比如:谁砍树了,除入股本金被扣除外,全村人都不参加他家的红白喜事;谁家不还贷款,他家的林权证、政府发放的农资补贴等,就要被扣留……
村民自己立规矩,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村里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村民之间也更和睦。大家一起商量垃圾怎么回收、怎么处理,“一事一议”落到了实处。几年下来,风林村环境好了,村民的心也拢在了一起,周云光干了近20年村干部,他说现在风林村“制度最管用、自治最省心”。
全村13个村民小组,都划定了自然保护地,并在村民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管理条例,明确了自然保护地的范围、保护措施、奖惩措施,全体村民都有权利监督落实条例的执行情况。
借贷来的资金,村民们有的用于养猪、养羊等养殖业,有的用于中药材种植,也有的用于看病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村寨银行”既满足了村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资金需求,又激发了村民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让保护自然环境成为了一种自觉。
新房组李国坤家,家门口已搭起了五六个蜂箱,地里种上了野生菌。“全组都参加了这个项目,10户获得了首批贷款,有的种上了药材,有的买了猪羊。”李国坤介绍,全村已经没人上山砍树了。“现在,护林员不用满山跑,轻轻松松坐在家里或者干干农活儿,就能把山看管得好好的。因为,全村人的眼睛都在盯着呢!”李国坤笑着说。
不能砍树,那就种树。几年下来,风林村转变了发展方式,种植了核桃、梅子等果树,开辟了中药材生产基地,共达3400多亩。村民在山上养蜂,田里种豆,通过专业合作社把农产品销往全国,大家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随着生态越来越好,山上的金丝猴、小熊猫等珍稀动物又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风林村,村民们建客栈、开餐馆、跑运输、做向导,过好日子的劲头越来越足。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风林村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从坐吃山空到山绿人富,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有环境治理专家评论道,“‘村寨银行’与生态环保联动,通过对人们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自然的改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和发展。”
材料二
“曹团长今天下午又要来教戏了。”消息一大早就在新民县刘村传开了,刘桂英放下碗筷,稍作收拾,来到村头大舞台,争分夺秒练习,等待老师前来指点。
40多岁的刘桂英,从小跟着家人听戏,一不留神,从“粉丝”变成了“戏痴”。在过去,刘桂英跑遍十里八村去看戏。如今,不出村就能在家门口欣赏名家唱段了。最让她开心的是,这些名角不仅到村里唱戏,还教村民唱戏。
“过去演几场就走了,群众‘不解渴’。如今剧团开展‘结对子、育骨干’,在乡村打造一批不走的农民剧团。”新民县花鼓戏团团长曹文君说。
刘桂英不出村就能得到名师指点,得益于新民县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虽然仅新民县花鼓戏团每年就到乡下演出100多场,但要让戏曲在乡村扎下根,最好的办法是让群众“自娱自乐”。因此,除了政府出钱,群众看戏之外,新民县还鼓励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与乡村戏曲团队开展“结对子、育骨干”活动,通过“搭台子、指路子、给梯子”等方式,鼓励民间文艺团体发展,对乡村文艺人才进行传帮带,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和表演能力。
农民演、农民看。人称“戏窝”的刘村已经这么唱了4年,现在唱上了瘾。刘村农民花鼓戏团的演员也逐年增加,从3人到5人,最后发展到30人。
“戏曲是在民间产生的,又在民俗活动的氛围中逐步发展起来。要在乡村推广普及戏曲艺术,就要借助民间的生活礼仪,培育戏曲在乡村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曹文君说,新民县花鼓戏团充分把握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民俗节庆,结合民间风俗和节庆文化开展戏曲演出,老百姓非常喜欢。
怎样确保唱的戏是乡村群众欢迎的?一份《乡村演出节目单》,一份《乡村演出调查问卷》,是新民县探索让“戏”对味和受欢迎的举措。“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会和院团沟通,制定《乡村演出节目单》下发到村里,村民从中选出最喜欢的5个,我们汇总需求后反馈给院团,他们以此安排接下来的演出。”新民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学敏拿着一份调查“菜单”说,“去年县里做了3次调查,下发3000多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是乡村的青年观众更喜欢现代戏,而中老年观众更喜欢传统戏曲,尤其是贴近乡村生活的戏。”
“目前乡村的戏曲观众仍以老年人为主,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有必要对戏曲剧目进行现代化创新。”于是,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的不同需求,新民县花鼓戏团在乡村演出的不仅有经典的花鼓戏,还有现代戏。“我们以现代戏吸引年轻观众来现场,再演几出有趣的花鼓小戏,很快,一些人就被花鼓戏‘圈粉’了。”曹文君说,“戏曲院团也应根据乡村演出市场的规律安排自己的演出计划。既然观众需求不一样,我们就不能一成不变,所以大家花心思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我们以进乡村为契机,采集了许多贴近乡村生活的民间故事,创排了《五朵村花》《鹅匠》等现代戏曲作品,不仅老年人喜欢,年轻人也看得津津有味。只有把戏唱在群众心坎上,才能吸引乡村观众,让戏曲在乡村真正留得下。”
每次演出前,花鼓戏团的演员都会给观众介绍一下剧目的内容、作者、创作背景等,一点一滴地为他们普及戏曲知识。对此,曹文君解释道:“除了要为乡村观众唱好戏,我们还要培养乡村观众,让他们了解戏曲、认识戏曲、喜欢戏曲。”
盛夏的一天,花鼓戏排练厅的温度接近40摄氏度,15岁的婷婷和20多个同龄的孩子,还在这里集中训练。他们是花鼓戏团与新民县职业高级中学联合创办的戏曲表演班的第一期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婷婷的一招一式已经颇有味道。听说要经常下农村演出,很辛苦,她不假思索地说:“我们本来都是农村里的孩子,所以去农村演出就是回家,并不会觉得辛苦。”“从乡村挖掘有潜力的孩子加以培养,以后再反哺乡村,乡村的戏曲才能得以持续。”曹文君说道。
“我们不仅仅是为乡村群众唱几场戏,更重要的是要‘种戏’。”张学敏说,“戏曲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戏曲的生存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回归民间,回归群众,才能在乡村留得住、传得开、唱得响。”
材料三
冬日,石板街道清河社区,66岁的姚叔在亲水平台上的茶座里招待客人。
清河社区就在清河岸边,是H市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姚叔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和小伙伴一块在清河岸边玩耍。那时候的清河,河水清澈,两三米深的地方依旧清可见底。后来随着沿岸工厂和小作坊越来越多,清河也慢慢地变成了黑臭河。
转变发生在2014年。那一年,姚叔刚好退休,也听到了许多新名词:“五水共治”“截污纳管”“污水零直排2.0模式”……与此同时,姚叔发现,身边的清河水一天天变清了。他不知道的是,这几年来,清河社区已陆续关停50余家清河沿岸的“散乱污”小作坊。
清河水变清了,社区里清河直街的改造也在居民的关注下完成。去年夏天,姚叔想在家门口的亲水平台上开个茶座。“这个平台曾是我家老码头,后来变成堆杂物的地方,改造一下也是改善环境。”本来,由于平台性质的问题,他以为营业执照的审批特别麻烦,没想到社区认为是好事就帮他沟通,执照很快就顺利办了下来。
清河直街的长征桥头,有一家开了20年的无名面馆,如今有了“老桥头面馆”的大门匾,也成为石板街道的吃货热捧之地。改造后的清河直街,留下了这碗做了20年的面,也留下了老城的记忆。如今直街已改造到第三期,但有一点理念始终没变:清河应该是有历史积淀的。人们走到这儿,就会勾起旧时的记忆。
这样清幽的清河直街,吸引了一家家艺术气息浓厚的非遗文创工作室、传统家居生活馆、手工艺术馆……也让清河社区有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沿着清河河畔一路向西,转过勤丰桥,两幢黄色的小楼分外显眼。这就是清河社区去年10月开张的“阳光老人家园”。中午,穿过塑胶铺就的大院子,步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满满的文艺范:温暖的橙黄色,大大的落地窗,带落地镜的舞蹈教室……到处都洒满了阳光。
“清河社区是一个老社区,4000多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有800多人,所以老人是我们的重点服务对象。”清河社区居委会主任孙鸣说,“但服务老人,不仅要满足他们的需求,更要引领他们的生活方式,让老人消除与时代的隔阂感,找到归属感、共鸣点。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阳光老人家园”没有麻将桌,但有各种兴趣小组,可以三五个好友聚在一起吹拉弹唱,也可以老伙伴们在乒乓球桌前来一场较量。让老人像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兴趣班,这是清河“阳光老人家园”设计的重点。为此,这里设有活动室、多功能厅、书画教室、化妆间、社会组织办公室等功能区,还排有相关课程,由专业老师来定期教学。
社区卫生站也搬到了“阳光老人家园”旁边。挂号配药、简单诊治等服务全部涵盖,医保卡功能也全部开通,成了百姓家门口的医院。
幸福街是清河社区的一条商业街,水果摊主李海明,正把门口的泡沫箱扛起来,放回店内,又拎起拖把,把地面认真拖了一遍。
很难想象,李海明以前是个“一点就爆”的“火药桶”。他时常把水果堆到人行道上,一有城管来批评他,他就扯着喉咙开吵。
李海明的转变,得从“城市眼”的引入说起。
去年10月,清河社区试着引入“城市眼”管理模式。该模式通过接入高清探头,对重点区域进行全天候监控。这只“城市眼”不但看得见,更能看得懂。通过后台对比识别,探头可对出店经营、垃圾堆放、沿街晾晒、游商经营等违规行为和不文明现象进行识别,并将相关信息实时发送至后台。
以前靠人工采集,一个月仅能发现100多起违规行为,而最初装上“城市眼”的那个月,就发现了500多起。如此大的信息量怎样处理?孙鸣拿出手机,打开微信,展示了清河社区的管理工作群,相关商家、社工、城管工作人员都在群里。当“城市眼”后台将违规行为信息发送至相关社工手机上时,社工第一时间发到微信群,并让商家整改。社区进行监督,城管再最后兜底。为让商家更主动,社区还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李海明就是成员之一。
“也奇怪,成为自治管理委员会成员后,他就通情达理了很多。”孙鸣笑着说,“几乎不用我们督促,自己就能管好。”
“以前一上来就说我这不对那不对,当然要吵。”李海明说,被选入自治管理委员会后,他常去社区开会,“他们说店里太乱容易引发火灾,环境变差最终影响的还是店里客流,我听了后觉得是这么回事,回来就改了。”
社区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反而更容易推进和实现,这是清河社区摸索出来的一个道理。
今年年初,清河社区年代久远的安置房小区——广明新村将迎来一场“微更新”,工程启动在即,孙鸣却说:“我们先听听居民意见。”
在广明新村10幢,62岁的居民沈祖岩向80后社工方颖颖细细道来:“最好是拆迁。不行的话,装电梯、换雨棚、换下水道也是好的。小区停车太难,女儿开车过来吃个饭,一不小心就会被贴罚单,最好腾挪出点车位。”方颖颖拿着个小本本记了下来。出门时,她握着沈祖岩的手说:“大伯您放心好了,我都记下了,改造时我们一定会参考的。”
清河这个老社区,伴随着静静流淌的河水,在不动声色中蜕变,滋长出绵长的生命力。居民们都说:“社区越来越美了。”“只要我们用心给这片土地最大的温暖,慢慢地,它就会越来越美。这,就是清河故事所折射出的治理之道。”石板街道负责人说。
材料四
Z市晚报策划了“城市出行”专题系列报道,本期聚焦“人行道”问题。以下是记者的调查报道:
下午5时许,盲人郑志涛手拿着一根盲杖,不停地左右敲打前方路面,沿正七街行走在机动车道上。
机动车道上车流汹涌,郑志涛为什么不走人行道?他有自己的理由。
郑志涛说,去年10月的一天,他在西开发区崇武街人行道上行走,他认为自己是走在盲道上,走的速度就很快,没料到,竟一头撞在了一棵大树上。从此以后,凡是外出,郑志涛再也不愿走人行道了,“还不如走机动车道,顺着马路牙子走,不会撞到树。”
记者进行了调查,发现正六街、丰产路、南七路、南九路等路段的人行道,有些地方被大树挡道,而且树木根系发达,裸露在外,行人一不小心就会被绊倒。“南七路人行道两侧的杨树最碍事,人行道只有两米多宽,大树就占了一半。”市民李先生说。
除了树木挤占,人行道上窨井盖凸出或凹陷,电表箱随意设置等,也影响行人通行。记者走访时,发现一些人行道边上的电表箱离地面不足1.5米,有些电表箱的门还是敞开的,行人走路经过时,稍不留意就会被碰到。“这些问题涉及到多个部门,我们与相关单位也协商过,但收效甚微。”Z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负责人说。
记者行至泉水路时,发现眼前的道路突然“断头”了,整个人行道都被工地围挡圈上封锁,周围也没有交通警示和疏导。在施工现场东侧入口前的人行道上,长约百余米的路面堆满了施工用的建筑材料。不仅如此,还有几位工人蹲在人行道上对建筑材料进行焊接,俨然把道路当成了施工现场。“这个建筑工地向北不足200米就是一所小学,这条道路就是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必经之路,现在人行道被占用,我们只能绕到机动车道上,加上又有很多大型运输车辆途经此处,真是太危险了!”市民刘先生说。一位急着送孩子去上学的家长也抱怨道:“去学校只有这一条路,现在人行道都被挡死了,一点空间都不留,这不逼着我们往马路上走吗?”
记者调查发现,占道施工阻碍行人通行的现象在不少路段都存在。西中街人行道正在改造施工,两侧路面已被挖开,裸露在外的是干燥的尘土路面。环卫工人正在清扫路面,顿时扬起一阵尘土,并迅速扩散到方圆十来米,行人路过不禁皱着眉头,捂住口鼻。市民李女士说:“这个施工已经快半年了,怎么还没结束?有时候看他们根本没在施工,这样磨洋工,什么时候能结束呀?”另一位市民王先生则说:“人行道改造施工是好事,但为什么要两边同时开挖呢?我们都不知道路在哪里了。”
常六路的一栋商务楼门前,不少自行车和电动车杂乱无章地停放在人行道上。“这边的人行道本来就窄,被自行车和电动车占用后,行人通过非常困难,有些人索性走到了非机动车道上,很不安全。”市民杜先生说。“这里没有明显的禁停标志,周围也没有其他可以停放电动车的地方,为图方便,我就将车停在这儿了。”市民韩先生说。记者发现,商场、写字楼、地铁出入口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附近的人行道被非机动车占用的情况普遍存在。
记者前往多个路段探访,发现除了非机动车占道外,很多维修摊点也把生意做到了人行道上。在体育大街的人行道上,有配钥匙的,也有修自行车的,很是热闹。维修摊点地面上堆放着轮胎、马扎、砖头、木箱子,狼藉一片。
记者又来到金水路、中原路等路段,发现这些路段没有非机动车道,不少非机动车都开上了人行道。人车混行的现象较为严重,也导致不少事故发生。
“电动车速度太快了,走在路上胆战心惊的。”习惯步行上班的徐女士说,她走路时总是尽量靠右,但有一次还是被电动车挂了一下,差点受伤。
报道结语:人行道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只有不断更新和提升对城市运行规律的认识,真正从人行道的本质功能出发,统筹做好建设和管理,才能保障行人的通行权益,让行人在人行道上惬意行走。
问题
“给定资料1”中说“物无妄然,必由其理”,这句话对提升治理效能有深刻的启示。请你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以“‘治’慧”为题,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1000~1200字。
-------------------------上面是题目,下面是闲扯---------------------------
第一眼看到这套题目,本操题师就喜欢上了它——这么坑,太适合同学们发挥了!
这道题目从第一个字开始就在给同学们挖坑,短短六十几个字的题目挖三个大坑,在历年申论考试里也算是出类拔萃。
所以,首先要做的,是认真审题!审题!审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第一个大坑,是迎头一句就强调“给定资料1”如何如何。
大约42%的考生会先入为主,认为作文是围绕“给定资料1”来论述(当然,泥潭老鸽个个目光如炬,绝对不会是这42%之一。 嗯,泥潭是没有42的 )。殊不知,后面五条街外还跟着一句平凡且枯燥的“参考给定资料”。什么意思?“给定资料”一共4篇,少提了哪篇也是失格滚粗。
第二个大坑,是“物无妄然,必由其理”这一句。
尤记得本操题师在去年2月份写第一篇申论经验时,特别强调过“今上善用典”,“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今后的申论题目中必定会越来越多的出现考察同学们国学知识的内容。这套题完美的证明了本操题师的判断,如果你不知道这句出自王弼的《周易略例•明彖》,甚至都不清楚这句的字面意思,那怎么破题?怎么论述?
第三个大坑,就是“‘治’慧”这个钦定的题目。实话实说,5分钟,考场上宝贵的5分钟时间,如果能明白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的话,证明同学们已经会写申论了。
首先,同学们得清楚这是在年轻人眼里烂俗过时,在出题人眼里却很清新脱俗的“谐音梗” 王建国出来挨打 ——就是一种不怎么高明的一语双关(现在有些小领导写材料,就喜欢“四个一”、“五个三”、“六个二”、“开”这一套,要么就是满嘴顺口溜跟要考研似的)。
其次,同学们得明白何为“治”、何为“慧”,拿捏不准这两个字,破题必定会有偏差。
最后,同学们得知道“治”、“慧”孰轻孰重,才能抓住重点,理出头绪。
藏巧于拙,是这个题目最大的陷阱。
接下来,就由本操题师为歌迷朋友们破一下这个题。
“治”慧,即智慧,这是第一层意思;“治”慧即“治”之慧,这是第二层意思;“治”慧即治之“慧”, 这是第三层意思。
第一层好理解,谐音梗吗,就是字面意思。解读政策需要智慧、解决问题需要智慧、发展进步更需要智慧,这些都是一目了然的。
第二层理解起来也容易,论述起来就有些难度了。“治”,即治理。那么,什么才称得上“治”?解决村民困难?改善人居环境?还是规划治理一座城市?我们的文章,要论述的多么入微,又多么宏大?
第三层意思理解起来就有些困难,更不用说把这种哲学层面虚无缥缈的概念论述清楚。“慧”,原意是“聪明、智慧”,而在这篇文章里,我认为更加贴切的解释是佛教讲的“慧根”,这个“慧”指的是“破惑证真”,也就是“悟”。
“治”慧,如果按照第一层意思,只讲“治理需要智慧”,就很肤浅了;如果按照第二层意思,讲“智慧的治理策略”,也落了下乘;想得高分,应该论述的是第三层意思,即“治理之道”。
这个思路是有推论依据的。
题眼引用的是《周易略例》中的词句“物无妄然,必由其理”,说的是事物必然遵循的内在运行原理,这个原理就是“道”。《易经》本身讲的就是“道”,看不到这一层的同学们,只能怪自己平时积累不够 外加不听本操题师的建议 。
那么,考察同学们“论道”的意图就很明显了。
“道”这个词听上去很玄,其实与我们自身乃至万事万物都密不可分。比如水,“沧浪之水”是道,“裾拘必循其理”是道,“上善若水”也是道。
同学们要从材料中那些当代的小故事里,提炼出其内在的古今皆宜、四海皆准的道理,并用来指引前进的方向,才算得上“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至于“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的要求也要注意。
四篇给定材料的内容很有意思,分别是“贫困山区”、“普通农村”、“小城镇社区”、“大城市”的故事,看似有一些关联,却又没什么显而易见可以把握住的主线。
这种类型的材料看似很散,其实写起来并不难。
参考给定资料,又不拘泥于给定材料,无非是要同学们把方方面面全部囊括进去。
所以……不要以为大作文1000字—1200字的篇幅很长。
本操题师加打油诗人写大作文都是按照写诗的套路走的。
这里,部分写个三五百字就没话说,只能抄材料的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了。960万平方公里,地球到火星的距离,可写的东西多到爆炸,唯一的问题应该是如何精简文字。
所以我要再次强调前篇帖子里说过的观点:既要做到用词精准、惜墨如金,又要张弛有度、掌控全局,这对文字掌控能力是很高的挑战(终极目标是増一字则多、删一字则少、改一字则错、动一字则变,最低要求则是要考究每一个字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要多用成语典故、领导语录,一个成语典故就是一个故事、一句领导语录就是一篇文章——这就相当于100人口打20人口——能极大地拓展文章的“密度”和“含金量”。(你看,这段看似有些道理其实没啥卵用的摘抄就水了200字,再想想只有1000字的篇幅,怎么可能写不满呢?)
破题之后,就是立论。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立论,无非就是同学们后文要写什么内容?
这道题是让同学们写治国之策吗?
你们没那个水平。
那么是写如何治理城市、治理乡村吗?
显然也不是,你们没有这个实践。
从本操题师前面的破题来看,这么写又“小”、又“浅”、又“薄”。
答这道题目,凡是落在具体治理措施上的,写得再天花乱坠也拿不到80分。
前面说的是“道”,道可道非常道。
我国现在的各项政策,是正确且行之有效的,所以同学们应该做的是对现有政策进行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总结普遍规律。
这才算“论道”。
换算成人话,就是好好夸夸现在的政策。这么说是不是就很清楚明了了?
-------------------------上面是闲扯,下面是实操---------------------------
老规矩,先艹材料。
按照本操题师以前经验贴里讲的方法,段落编号、提取关键词、“合并同类项”、总结“中心思想”。
材料整理过程就不赘述,同学们可以参照本操题师之前帖子中的操作来进行。
在四篇材料中,可以提取到一些共性的关键词,比如“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授人以渔”、“以人为本”等等。
经过“合并同类项”,我们明白了材料的“中心思想”是“用各种科学的政策手段满足人民的期望”。
结合题目要求和前期分析,我们得出文章的思路。
“治”慧,应该论述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方面,我们国家制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政策,这些政策里有着怎样遵循客观规律的智慧之道。
-------------------------上面是碎碎念,下面是非标准答案---------------------------
“治”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总书记如是说。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践行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科学提升民生福祉水平,探寻智慧治理的方法,提炼治理的智慧之道,尽展所学成就新时代新青年的新作为,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而是具体生动的实践。贫困之人焚林而猎、涸泽而渔,所为不过身上衣裳口中食。“仓廪实而知礼节”,有琼浆止渴,何必饮鸩?如果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谁又舍得毁坏家园?所以,先有脱贫攻坚这项基本国策,又有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让贫困人民因地制宜、借势而起,真正富裕起来,才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项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制定政策如源头活水,才算“治”慧。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是人幸福的源泉。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也对精神生活有着新追求。总书记讲,“文化自信”是根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爱国主义情怀,能够提升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也能提升人民幸福感。“投种未三宿,已作纤纤绿”,国家的文化扶持政策,如知时好雨,将民族之种,种进民心,终将成长为文化自信的参天大树,傲立世界民族之林。制定政策如春风化雨,才算“治”慧。
“治大国,若烹小鲜”。为人民谋幸福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总书记讲,“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青山绿水是可持续发展、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是可持续发展、务实高效的政务模式也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兼顾当前与长远、兼具需要与可能,依靠人民,也必将反哺人民。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理念,指引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万事万物向前发展,人民既能享受当下,又未来可期。制定政策如水银泻地,才算“治”慧。
“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政策要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必须有“纠错”机制和“更新”机制。总书记讲,“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与人民利益相悖的政策,就需要纠正;与人民追求不适应的政策,就需要更新。我党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倾听人民呼声、把握人民需求,解决人民实际困难,也敢于接受人民监督、勇于刀刃向内自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享”。制定政策如流水盈科,才算“治”慧。
我中华泱泱大国,纵横万里,天问探长庚,蛟龙潜北溟,有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亦有世外桃源、阡陌交通,治国如弈局,“治”慧之道,民心所望,施政所向,执子者当知显仁藏用。
-------------------------上面是非标准答案,下面是废话---------------------------
简单讲讲我是怎么写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2012年习总书记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第一次记者见面会的发言题目。(但凡关注过政治的同学,应该都很熟悉这一句吧?)
我国近十年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消灭贫困、绿水青山还是文化自信、城市改造,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本操题师用这一句话提纲挈领,和文章的主题内容天打雷劈的契合,而且立意高度“挠”一下子就上去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申论。
本操题师用了一句话 还是抄来的 ,就完成了破题。
破题之后的立论,也是两句话直接讲出来。
因为1K-1.2K的篇幅,破题加立论顶多分配100-150字。所以,要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务求三五句话就把主题点明。其它内容一概不要啰嗦,写得越多,显得越乱。
本操题师 一棍到胃 破题一句话、立论两句话,128个字搞定,破题用语录、立论用典故,稍微一联想就能出来一万字 儿童不宜 儿童理解不了的内容,算是中规中矩。
后面四段论述,每段均为200字左右,手法还是前面经验贴多次提到的“雨露均沾”。(本操题师重度强迫症患者,四段分别是201字、200字、202字、202字,同学们实操时段间字数波动控制在10%以内就行。)
小论点的段首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古文名句提纲。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出自《淮南子》,总书记引用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出自《管子•治国》;“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道德经》;“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出自《周官辨非》。
段尾总结用相同句式扣题,四段都选了和水有关的成语作段眼(雨当然和水有关了,水银都有个水字,当然更和水有关了),还算工整吧。
论述的内容、形式不是很重要,凡是条理顺畅,能够紧扣主题并为论点服务就可以。
理工科的严谨论证、文科的浪漫联想,拿来写申论都无不可。
本操题师个人习惯用成语、典故来 装逼 扩充文章密度,同学们也可以借鉴一下,毕竟以后的公考会越来越吃这一套。
特别注意,文章里千万别用“物无妄然,必由其理”这一原句。
因为,83.4%的考生会 玩奶骑 摘抄这一句,其中66.6%的考生会放在文章开头。
你能想象阅卷老师被这句话迎面糊脸一万次之后,会审美疲劳到什么程度吗?
但是,文章里一定要对这一原句进行呼应。
我用的是“显仁藏用”。这一句原文同样出自《周易略例•序》,是王弼化用《周易•系辞上》的“显诸仁,藏诸用”,从“位格”上来说高于“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这一句用在文章里的意思是:“治”是“慧”的表现手段,“慧”则是“治”的根本遵循,“治”与“慧”密不可分。
扣题、呼应、拔高全有了,此句应加5分。
-------------------------上面是废话,下面也是废话---------------------------
本期实操写得不是很满意,自己打分也就是个82-85分吧。
本操题师是懒癌晚期加重度拖延症,外加中老年人精力不济、注意力下降,所以一直是回避写申论大作文经验贴的。
但是我的歌迷朋友们实在太热情了,所以硬着头皮又更了一期。
勉强自己一鼓作气的写完,烂的自己都要吐了(主要问题是论述着了相,麻麻赖赖的不够圆润),可又实在是懒得再回头字斟句酌的盘它。
同学们就凑活着参考一下吧,毕竟咱们主讲的是思路思路思路(没办法,光分析思路不实操一下,肯定有人说是嘴把式)。
思路对了,怎么搞都顺畅;撕鹿错了,撕葱都搞不定小网红 ……
-------------------------上面是废话,下面是广告---------------------------
毒蛇KISS申论私教开课,报名限5分软妹子……5分女汉子也行……5分FaceAPP软汉子也行……5分女装大佬也要……
前几篇申论经验帖主要谈各种类型小题目的解答技巧,本着做事情要鳝屎鳝钟的原则,今天讲一下“大作文”,也算是给本系列画上个。
本次选用的题目是去年11月份考的“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地市级申论试题”大作文真题。(可能有部分水友参加过这次考试或者练习过这套题目,可以自行对照一下。)
原题地址:
[url]http://www.chinagwy.org/html/stzx/gj/202011/14_387024.html[/url]
-------------------------这里是分割线,下面是题目---------------------------
材料一
Y县的风林村有13个村民小组,曾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全村总体地貌为高山峡谷,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丰富。
过去,靠山吃山、砍树卖钱,是当地人视为天经地义的生活逻辑。由于地处山区,这里旱地多、坡地多,气候寒凉,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种类较少,农民收入较低。“以前大家没钱了就上山去砍树卖,钱用完了又去砍,你砍、我砍、大家砍,对森林的破坏很大。”风林村村民赵春桥说。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让风林村的生态环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小时候河水大到能推动水磨,后来山泉水少了,村里吃水都困难!”风林村党支部书记周云光说,山上的树越砍越少,河里的鱼渐渐消失,不仅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村民的生存发展也渐成问题。“可是,吃饭需要钱,盖房子需要钱,娃娃读书需要钱,不砍树,大家的生计怎么办呢?”赵春桥说。
怎么把村民力量发动起来,既让大家吃饱穿暖,又能保护好生态?为了解决生态保护和村民生存的矛盾,2016年,当地党委和政府在风林村引入“村寨银行”项目作为新的探索:村民以小组为单位,每家自愿拿出1000元入股,和其他社会扶持资金合起来,每年发放给小组内1/3的村民用于生产生活,借贷的村民1年后连本带息还款,下一批村民继续借贷,以此方式滚动实施。村民可以自由支配这笔钱,发展种养殖业、供孩子上学、盖房、看病等,但要签订环保协议,承诺不再砍树,不再从事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活动,违背协议者将罚没入股资金。
一开始,村民并不认可和接受。当村民听说要建“村寨银行”,以为又是扶贫项目来了,都反响热烈,但后来听说项目还需要自己出资,便开始犹豫起来。“以前我们都是各过各的,谁也不管谁,现在要集资建银行,我们哪里懂哦!”“大家的钱怎么管?往哪个方向奔?要争取哪些利益?这些事情我们可几十年都没想过。靠我们自己,能行吗?”在一个个夜晚,村民围着火塘挤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村民不断提出疑问、发表意见,并最终讨论出一个人人都能接受的管理制度,比如:谁砍树了,除入股本金被扣除外,全村人都不参加他家的红白喜事;谁家不还贷款,他家的林权证、政府发放的农资补贴等,就要被扣留……
村民自己立规矩,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村里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村民之间也更和睦。大家一起商量垃圾怎么回收、怎么处理,“一事一议”落到了实处。几年下来,风林村环境好了,村民的心也拢在了一起,周云光干了近20年村干部,他说现在风林村“制度最管用、自治最省心”。
全村13个村民小组,都划定了自然保护地,并在村民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管理条例,明确了自然保护地的范围、保护措施、奖惩措施,全体村民都有权利监督落实条例的执行情况。
借贷来的资金,村民们有的用于养猪、养羊等养殖业,有的用于中药材种植,也有的用于看病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村寨银行”既满足了村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资金需求,又激发了村民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让保护自然环境成为了一种自觉。
新房组李国坤家,家门口已搭起了五六个蜂箱,地里种上了野生菌。“全组都参加了这个项目,10户获得了首批贷款,有的种上了药材,有的买了猪羊。”李国坤介绍,全村已经没人上山砍树了。“现在,护林员不用满山跑,轻轻松松坐在家里或者干干农活儿,就能把山看管得好好的。因为,全村人的眼睛都在盯着呢!”李国坤笑着说。
不能砍树,那就种树。几年下来,风林村转变了发展方式,种植了核桃、梅子等果树,开辟了中药材生产基地,共达3400多亩。村民在山上养蜂,田里种豆,通过专业合作社把农产品销往全国,大家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随着生态越来越好,山上的金丝猴、小熊猫等珍稀动物又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风林村,村民们建客栈、开餐馆、跑运输、做向导,过好日子的劲头越来越足。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风林村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从坐吃山空到山绿人富,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有环境治理专家评论道,“‘村寨银行’与生态环保联动,通过对人们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自然的改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和发展。”
材料二
“曹团长今天下午又要来教戏了。”消息一大早就在新民县刘村传开了,刘桂英放下碗筷,稍作收拾,来到村头大舞台,争分夺秒练习,等待老师前来指点。
40多岁的刘桂英,从小跟着家人听戏,一不留神,从“粉丝”变成了“戏痴”。在过去,刘桂英跑遍十里八村去看戏。如今,不出村就能在家门口欣赏名家唱段了。最让她开心的是,这些名角不仅到村里唱戏,还教村民唱戏。
“过去演几场就走了,群众‘不解渴’。如今剧团开展‘结对子、育骨干’,在乡村打造一批不走的农民剧团。”新民县花鼓戏团团长曹文君说。
刘桂英不出村就能得到名师指点,得益于新民县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虽然仅新民县花鼓戏团每年就到乡下演出100多场,但要让戏曲在乡村扎下根,最好的办法是让群众“自娱自乐”。因此,除了政府出钱,群众看戏之外,新民县还鼓励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与乡村戏曲团队开展“结对子、育骨干”活动,通过“搭台子、指路子、给梯子”等方式,鼓励民间文艺团体发展,对乡村文艺人才进行传帮带,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和表演能力。
农民演、农民看。人称“戏窝”的刘村已经这么唱了4年,现在唱上了瘾。刘村农民花鼓戏团的演员也逐年增加,从3人到5人,最后发展到30人。
“戏曲是在民间产生的,又在民俗活动的氛围中逐步发展起来。要在乡村推广普及戏曲艺术,就要借助民间的生活礼仪,培育戏曲在乡村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曹文君说,新民县花鼓戏团充分把握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民俗节庆,结合民间风俗和节庆文化开展戏曲演出,老百姓非常喜欢。
怎样确保唱的戏是乡村群众欢迎的?一份《乡村演出节目单》,一份《乡村演出调查问卷》,是新民县探索让“戏”对味和受欢迎的举措。“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会和院团沟通,制定《乡村演出节目单》下发到村里,村民从中选出最喜欢的5个,我们汇总需求后反馈给院团,他们以此安排接下来的演出。”新民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学敏拿着一份调查“菜单”说,“去年县里做了3次调查,下发3000多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是乡村的青年观众更喜欢现代戏,而中老年观众更喜欢传统戏曲,尤其是贴近乡村生活的戏。”
“目前乡村的戏曲观众仍以老年人为主,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有必要对戏曲剧目进行现代化创新。”于是,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的不同需求,新民县花鼓戏团在乡村演出的不仅有经典的花鼓戏,还有现代戏。“我们以现代戏吸引年轻观众来现场,再演几出有趣的花鼓小戏,很快,一些人就被花鼓戏‘圈粉’了。”曹文君说,“戏曲院团也应根据乡村演出市场的规律安排自己的演出计划。既然观众需求不一样,我们就不能一成不变,所以大家花心思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我们以进乡村为契机,采集了许多贴近乡村生活的民间故事,创排了《五朵村花》《鹅匠》等现代戏曲作品,不仅老年人喜欢,年轻人也看得津津有味。只有把戏唱在群众心坎上,才能吸引乡村观众,让戏曲在乡村真正留得下。”
每次演出前,花鼓戏团的演员都会给观众介绍一下剧目的内容、作者、创作背景等,一点一滴地为他们普及戏曲知识。对此,曹文君解释道:“除了要为乡村观众唱好戏,我们还要培养乡村观众,让他们了解戏曲、认识戏曲、喜欢戏曲。”
盛夏的一天,花鼓戏排练厅的温度接近40摄氏度,15岁的婷婷和20多个同龄的孩子,还在这里集中训练。他们是花鼓戏团与新民县职业高级中学联合创办的戏曲表演班的第一期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婷婷的一招一式已经颇有味道。听说要经常下农村演出,很辛苦,她不假思索地说:“我们本来都是农村里的孩子,所以去农村演出就是回家,并不会觉得辛苦。”“从乡村挖掘有潜力的孩子加以培养,以后再反哺乡村,乡村的戏曲才能得以持续。”曹文君说道。
“我们不仅仅是为乡村群众唱几场戏,更重要的是要‘种戏’。”张学敏说,“戏曲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戏曲的生存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回归民间,回归群众,才能在乡村留得住、传得开、唱得响。”
材料三
冬日,石板街道清河社区,66岁的姚叔在亲水平台上的茶座里招待客人。
清河社区就在清河岸边,是H市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姚叔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和小伙伴一块在清河岸边玩耍。那时候的清河,河水清澈,两三米深的地方依旧清可见底。后来随着沿岸工厂和小作坊越来越多,清河也慢慢地变成了黑臭河。
转变发生在2014年。那一年,姚叔刚好退休,也听到了许多新名词:“五水共治”“截污纳管”“污水零直排2.0模式”……与此同时,姚叔发现,身边的清河水一天天变清了。他不知道的是,这几年来,清河社区已陆续关停50余家清河沿岸的“散乱污”小作坊。
清河水变清了,社区里清河直街的改造也在居民的关注下完成。去年夏天,姚叔想在家门口的亲水平台上开个茶座。“这个平台曾是我家老码头,后来变成堆杂物的地方,改造一下也是改善环境。”本来,由于平台性质的问题,他以为营业执照的审批特别麻烦,没想到社区认为是好事就帮他沟通,执照很快就顺利办了下来。
清河直街的长征桥头,有一家开了20年的无名面馆,如今有了“老桥头面馆”的大门匾,也成为石板街道的吃货热捧之地。改造后的清河直街,留下了这碗做了20年的面,也留下了老城的记忆。如今直街已改造到第三期,但有一点理念始终没变:清河应该是有历史积淀的。人们走到这儿,就会勾起旧时的记忆。
这样清幽的清河直街,吸引了一家家艺术气息浓厚的非遗文创工作室、传统家居生活馆、手工艺术馆……也让清河社区有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沿着清河河畔一路向西,转过勤丰桥,两幢黄色的小楼分外显眼。这就是清河社区去年10月开张的“阳光老人家园”。中午,穿过塑胶铺就的大院子,步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满满的文艺范:温暖的橙黄色,大大的落地窗,带落地镜的舞蹈教室……到处都洒满了阳光。
“清河社区是一个老社区,4000多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有800多人,所以老人是我们的重点服务对象。”清河社区居委会主任孙鸣说,“但服务老人,不仅要满足他们的需求,更要引领他们的生活方式,让老人消除与时代的隔阂感,找到归属感、共鸣点。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阳光老人家园”没有麻将桌,但有各种兴趣小组,可以三五个好友聚在一起吹拉弹唱,也可以老伙伴们在乒乓球桌前来一场较量。让老人像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兴趣班,这是清河“阳光老人家园”设计的重点。为此,这里设有活动室、多功能厅、书画教室、化妆间、社会组织办公室等功能区,还排有相关课程,由专业老师来定期教学。
社区卫生站也搬到了“阳光老人家园”旁边。挂号配药、简单诊治等服务全部涵盖,医保卡功能也全部开通,成了百姓家门口的医院。
幸福街是清河社区的一条商业街,水果摊主李海明,正把门口的泡沫箱扛起来,放回店内,又拎起拖把,把地面认真拖了一遍。
很难想象,李海明以前是个“一点就爆”的“火药桶”。他时常把水果堆到人行道上,一有城管来批评他,他就扯着喉咙开吵。
李海明的转变,得从“城市眼”的引入说起。
去年10月,清河社区试着引入“城市眼”管理模式。该模式通过接入高清探头,对重点区域进行全天候监控。这只“城市眼”不但看得见,更能看得懂。通过后台对比识别,探头可对出店经营、垃圾堆放、沿街晾晒、游商经营等违规行为和不文明现象进行识别,并将相关信息实时发送至后台。
以前靠人工采集,一个月仅能发现100多起违规行为,而最初装上“城市眼”的那个月,就发现了500多起。如此大的信息量怎样处理?孙鸣拿出手机,打开微信,展示了清河社区的管理工作群,相关商家、社工、城管工作人员都在群里。当“城市眼”后台将违规行为信息发送至相关社工手机上时,社工第一时间发到微信群,并让商家整改。社区进行监督,城管再最后兜底。为让商家更主动,社区还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李海明就是成员之一。
“也奇怪,成为自治管理委员会成员后,他就通情达理了很多。”孙鸣笑着说,“几乎不用我们督促,自己就能管好。”
“以前一上来就说我这不对那不对,当然要吵。”李海明说,被选入自治管理委员会后,他常去社区开会,“他们说店里太乱容易引发火灾,环境变差最终影响的还是店里客流,我听了后觉得是这么回事,回来就改了。”
社区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反而更容易推进和实现,这是清河社区摸索出来的一个道理。
今年年初,清河社区年代久远的安置房小区——广明新村将迎来一场“微更新”,工程启动在即,孙鸣却说:“我们先听听居民意见。”
在广明新村10幢,62岁的居民沈祖岩向80后社工方颖颖细细道来:“最好是拆迁。不行的话,装电梯、换雨棚、换下水道也是好的。小区停车太难,女儿开车过来吃个饭,一不小心就会被贴罚单,最好腾挪出点车位。”方颖颖拿着个小本本记了下来。出门时,她握着沈祖岩的手说:“大伯您放心好了,我都记下了,改造时我们一定会参考的。”
清河这个老社区,伴随着静静流淌的河水,在不动声色中蜕变,滋长出绵长的生命力。居民们都说:“社区越来越美了。”“只要我们用心给这片土地最大的温暖,慢慢地,它就会越来越美。这,就是清河故事所折射出的治理之道。”石板街道负责人说。
材料四
Z市晚报策划了“城市出行”专题系列报道,本期聚焦“人行道”问题。以下是记者的调查报道:
下午5时许,盲人郑志涛手拿着一根盲杖,不停地左右敲打前方路面,沿正七街行走在机动车道上。
机动车道上车流汹涌,郑志涛为什么不走人行道?他有自己的理由。
郑志涛说,去年10月的一天,他在西开发区崇武街人行道上行走,他认为自己是走在盲道上,走的速度就很快,没料到,竟一头撞在了一棵大树上。从此以后,凡是外出,郑志涛再也不愿走人行道了,“还不如走机动车道,顺着马路牙子走,不会撞到树。”
记者进行了调查,发现正六街、丰产路、南七路、南九路等路段的人行道,有些地方被大树挡道,而且树木根系发达,裸露在外,行人一不小心就会被绊倒。“南七路人行道两侧的杨树最碍事,人行道只有两米多宽,大树就占了一半。”市民李先生说。
除了树木挤占,人行道上窨井盖凸出或凹陷,电表箱随意设置等,也影响行人通行。记者走访时,发现一些人行道边上的电表箱离地面不足1.5米,有些电表箱的门还是敞开的,行人走路经过时,稍不留意就会被碰到。“这些问题涉及到多个部门,我们与相关单位也协商过,但收效甚微。”Z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负责人说。
记者行至泉水路时,发现眼前的道路突然“断头”了,整个人行道都被工地围挡圈上封锁,周围也没有交通警示和疏导。在施工现场东侧入口前的人行道上,长约百余米的路面堆满了施工用的建筑材料。不仅如此,还有几位工人蹲在人行道上对建筑材料进行焊接,俨然把道路当成了施工现场。“这个建筑工地向北不足200米就是一所小学,这条道路就是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必经之路,现在人行道被占用,我们只能绕到机动车道上,加上又有很多大型运输车辆途经此处,真是太危险了!”市民刘先生说。一位急着送孩子去上学的家长也抱怨道:“去学校只有这一条路,现在人行道都被挡死了,一点空间都不留,这不逼着我们往马路上走吗?”
记者调查发现,占道施工阻碍行人通行的现象在不少路段都存在。西中街人行道正在改造施工,两侧路面已被挖开,裸露在外的是干燥的尘土路面。环卫工人正在清扫路面,顿时扬起一阵尘土,并迅速扩散到方圆十来米,行人路过不禁皱着眉头,捂住口鼻。市民李女士说:“这个施工已经快半年了,怎么还没结束?有时候看他们根本没在施工,这样磨洋工,什么时候能结束呀?”另一位市民王先生则说:“人行道改造施工是好事,但为什么要两边同时开挖呢?我们都不知道路在哪里了。”
常六路的一栋商务楼门前,不少自行车和电动车杂乱无章地停放在人行道上。“这边的人行道本来就窄,被自行车和电动车占用后,行人通过非常困难,有些人索性走到了非机动车道上,很不安全。”市民杜先生说。“这里没有明显的禁停标志,周围也没有其他可以停放电动车的地方,为图方便,我就将车停在这儿了。”市民韩先生说。记者发现,商场、写字楼、地铁出入口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附近的人行道被非机动车占用的情况普遍存在。
记者前往多个路段探访,发现除了非机动车占道外,很多维修摊点也把生意做到了人行道上。在体育大街的人行道上,有配钥匙的,也有修自行车的,很是热闹。维修摊点地面上堆放着轮胎、马扎、砖头、木箱子,狼藉一片。
记者又来到金水路、中原路等路段,发现这些路段没有非机动车道,不少非机动车都开上了人行道。人车混行的现象较为严重,也导致不少事故发生。
“电动车速度太快了,走在路上胆战心惊的。”习惯步行上班的徐女士说,她走路时总是尽量靠右,但有一次还是被电动车挂了一下,差点受伤。
报道结语:人行道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只有不断更新和提升对城市运行规律的认识,真正从人行道的本质功能出发,统筹做好建设和管理,才能保障行人的通行权益,让行人在人行道上惬意行走。
问题
“给定资料1”中说“物无妄然,必由其理”,这句话对提升治理效能有深刻的启示。请你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以“‘治’慧”为题,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1000~1200字。
-------------------------上面是题目,下面是闲扯---------------------------
第一眼看到这套题目,本操题师就喜欢上了它——这么坑,太适合同学们发挥了!
这道题目从第一个字开始就在给同学们挖坑,短短六十几个字的题目挖三个大坑,在历年申论考试里也算是出类拔萃。
所以,首先要做的,是认真审题!审题!审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第一个大坑,是迎头一句就强调“给定资料1”如何如何。
大约42%的考生会先入为主,认为作文是围绕“给定资料1”来论述(当然,泥潭老鸽个个目光如炬,绝对不会是这42%之一。
第二个大坑,是“物无妄然,必由其理”这一句。
尤记得本操题师在去年2月份写第一篇申论经验时,特别强调过“今上善用典”,“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今后的申论题目中必定会越来越多的出现考察同学们国学知识的内容。这套题完美的证明了本操题师的判断,如果你不知道这句出自王弼的《周易略例•明彖》,甚至都不清楚这句的字面意思,那怎么破题?怎么论述?
第三个大坑,就是“‘治’慧”这个钦定的题目。实话实说,5分钟,考场上宝贵的5分钟时间,如果能明白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的话,证明同学们已经会写申论了。
首先,同学们得清楚这是在年轻人眼里烂俗过时,在出题人眼里却很清新脱俗的“谐音梗”
其次,同学们得明白何为“治”、何为“慧”,拿捏不准这两个字,破题必定会有偏差。
最后,同学们得知道“治”、“慧”孰轻孰重,才能抓住重点,理出头绪。
藏巧于拙,是这个题目最大的陷阱。
接下来,就由本操题师为歌迷朋友们破一下这个题。
“治”慧,即智慧,这是第一层意思;“治”慧即“治”之慧,这是第二层意思;“治”慧即治之“慧”, 这是第三层意思。
第一层好理解,谐音梗吗,就是字面意思。解读政策需要智慧、解决问题需要智慧、发展进步更需要智慧,这些都是一目了然的。
第二层理解起来也容易,论述起来就有些难度了。“治”,即治理。那么,什么才称得上“治”?解决村民困难?改善人居环境?还是规划治理一座城市?我们的文章,要论述的多么入微,又多么宏大?
第三层意思理解起来就有些困难,更不用说把这种哲学层面虚无缥缈的概念论述清楚。“慧”,原意是“聪明、智慧”,而在这篇文章里,我认为更加贴切的解释是佛教讲的“慧根”,这个“慧”指的是“破惑证真”,也就是“悟”。
“治”慧,如果按照第一层意思,只讲“治理需要智慧”,就很肤浅了;如果按照第二层意思,讲“智慧的治理策略”,也落了下乘;想得高分,应该论述的是第三层意思,即“治理之道”。
这个思路是有推论依据的。
题眼引用的是《周易略例》中的词句“物无妄然,必由其理”,说的是事物必然遵循的内在运行原理,这个原理就是“道”。《易经》本身讲的就是“道”,看不到这一层的同学们,只能怪自己平时积累不够
那么,考察同学们“论道”的意图就很明显了。
“道”这个词听上去很玄,其实与我们自身乃至万事万物都密不可分。比如水,“沧浪之水”是道,“裾拘必循其理”是道,“上善若水”也是道。
同学们要从材料中那些当代的小故事里,提炼出其内在的古今皆宜、四海皆准的道理,并用来指引前进的方向,才算得上“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至于“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的要求也要注意。
四篇给定材料的内容很有意思,分别是“贫困山区”、“普通农村”、“小城镇社区”、“大城市”的故事,看似有一些关联,却又没什么显而易见可以把握住的主线。
这种类型的材料看似很散,其实写起来并不难。
参考给定资料,又不拘泥于给定材料,无非是要同学们把方方面面全部囊括进去。
所以……不要以为大作文1000字—1200字的篇幅很长。
本操题师加打油诗人写大作文都是按照写诗的套路走的。
这里,部分写个三五百字就没话说,只能抄材料的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了。960万平方公里,地球到火星的距离,可写的东西多到爆炸,唯一的问题应该是如何精简文字。
所以我要再次强调前篇帖子里说过的观点:既要做到用词精准、惜墨如金,又要张弛有度、掌控全局,这对文字掌控能力是很高的挑战(终极目标是増一字则多、删一字则少、改一字则错、动一字则变,最低要求则是要考究每一个字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要多用成语典故、领导语录,一个成语典故就是一个故事、一句领导语录就是一篇文章——这就相当于100人口打20人口——能极大地拓展文章的“密度”和“含金量”。(你看,这段看似有些道理其实没啥卵用的摘抄就水了200字,再想想只有1000字的篇幅,怎么可能写不满呢?)
破题之后,就是立论。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立论,无非就是同学们后文要写什么内容?
这道题是让同学们写治国之策吗?
你们没那个水平。
那么是写如何治理城市、治理乡村吗?
显然也不是,你们没有这个实践。
从本操题师前面的破题来看,这么写又“小”、又“浅”、又“薄”。
答这道题目,凡是落在具体治理措施上的,写得再天花乱坠也拿不到80分。
前面说的是“道”,道可道非常道。
我国现在的各项政策,是正确且行之有效的,所以同学们应该做的是对现有政策进行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总结普遍规律。
这才算“论道”。
换算成人话,就是好好夸夸现在的政策。这么说是不是就很清楚明了了?
-------------------------上面是闲扯,下面是实操---------------------------
老规矩,先艹材料。
按照本操题师以前经验贴里讲的方法,段落编号、提取关键词、“合并同类项”、总结“中心思想”。
材料整理过程就不赘述,同学们可以参照本操题师之前帖子中的操作来进行。
在四篇材料中,可以提取到一些共性的关键词,比如“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授人以渔”、“以人为本”等等。
经过“合并同类项”,我们明白了材料的“中心思想”是“用各种科学的政策手段满足人民的期望”。
结合题目要求和前期分析,我们得出文章的思路。
“治”慧,应该论述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方面,我们国家制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政策,这些政策里有着怎样遵循客观规律的智慧之道。
-------------------------上面是碎碎念,下面是非标准答案---------------------------
“治”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总书记如是说。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践行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科学提升民生福祉水平,探寻智慧治理的方法,提炼治理的智慧之道,尽展所学成就新时代新青年的新作为,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而是具体生动的实践。贫困之人焚林而猎、涸泽而渔,所为不过身上衣裳口中食。“仓廪实而知礼节”,有琼浆止渴,何必饮鸩?如果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谁又舍得毁坏家园?所以,先有脱贫攻坚这项基本国策,又有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让贫困人民因地制宜、借势而起,真正富裕起来,才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项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制定政策如源头活水,才算“治”慧。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是人幸福的源泉。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也对精神生活有着新追求。总书记讲,“文化自信”是根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爱国主义情怀,能够提升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也能提升人民幸福感。“投种未三宿,已作纤纤绿”,国家的文化扶持政策,如知时好雨,将民族之种,种进民心,终将成长为文化自信的参天大树,傲立世界民族之林。制定政策如春风化雨,才算“治”慧。
“治大国,若烹小鲜”。为人民谋幸福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总书记讲,“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青山绿水是可持续发展、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是可持续发展、务实高效的政务模式也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兼顾当前与长远、兼具需要与可能,依靠人民,也必将反哺人民。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理念,指引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万事万物向前发展,人民既能享受当下,又未来可期。制定政策如水银泻地,才算“治”慧。
“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政策要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必须有“纠错”机制和“更新”机制。总书记讲,“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与人民利益相悖的政策,就需要纠正;与人民追求不适应的政策,就需要更新。我党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倾听人民呼声、把握人民需求,解决人民实际困难,也敢于接受人民监督、勇于刀刃向内自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享”。制定政策如流水盈科,才算“治”慧。
我中华泱泱大国,纵横万里,天问探长庚,蛟龙潜北溟,有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亦有世外桃源、阡陌交通,治国如弈局,“治”慧之道,民心所望,施政所向,执子者当知显仁藏用。
-------------------------上面是非标准答案,下面是废话---------------------------
简单讲讲我是怎么写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2012年习总书记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第一次记者见面会的发言题目。(但凡关注过政治的同学,应该都很熟悉这一句吧?)
我国近十年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消灭贫困、绿水青山还是文化自信、城市改造,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本操题师用这一句话提纲挈领,和文章的主题内容天打雷劈的契合,而且立意高度“挠”一下子就上去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申论。
本操题师用了一句话
破题之后的立论,也是两句话直接讲出来。
因为1K-1.2K的篇幅,破题加立论顶多分配100-150字。所以,要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务求三五句话就把主题点明。其它内容一概不要啰嗦,写得越多,显得越乱。
本操题师
后面四段论述,每段均为200字左右,手法还是前面经验贴多次提到的“雨露均沾”。(本操题师重度强迫症患者,四段分别是201字、200字、202字、202字,同学们实操时段间字数波动控制在10%以内就行。)
小论点的段首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古文名句提纲。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出自《淮南子》,总书记引用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出自《管子•治国》;“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道德经》;“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出自《周官辨非》。
段尾总结用相同句式扣题,四段都选了和水有关的成语作段眼(雨当然和水有关了,水银都有个水字,当然更和水有关了),还算工整吧。
论述的内容、形式不是很重要,凡是条理顺畅,能够紧扣主题并为论点服务就可以。
理工科的严谨论证、文科的浪漫联想,拿来写申论都无不可。
本操题师个人习惯用成语、典故来
特别注意,文章里千万别用“物无妄然,必由其理”这一原句。
因为,83.4%的考生会
你能想象阅卷老师被这句话迎面糊脸一万次之后,会审美疲劳到什么程度吗?
但是,文章里一定要对这一原句进行呼应。
我用的是“显仁藏用”。这一句原文同样出自《周易略例•序》,是王弼化用《周易•系辞上》的“显诸仁,藏诸用”,从“位格”上来说高于“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这一句用在文章里的意思是:“治”是“慧”的表现手段,“慧”则是“治”的根本遵循,“治”与“慧”密不可分。
扣题、呼应、拔高全有了,此句应加5分。
-------------------------上面是废话,下面也是废话---------------------------
本期实操写得不是很满意,自己打分也就是个82-85分吧。
本操题师是懒癌晚期加重度拖延症,外加中老年人精力不济、注意力下降,所以一直是回避写申论大作文经验贴的。
但是我的歌迷朋友们实在太热情了,所以硬着头皮又更了一期。
勉强自己一鼓作气的写完,烂的自己都要吐了(主要问题是论述着了相,麻麻赖赖的不够圆润),可又实在是懒得再回头字斟句酌的盘它。
同学们就凑活着参考一下吧,毕竟咱们主讲的是思路思路思路(没办法,光分析思路不实操一下,肯定有人说是嘴把式)。
思路对了,怎么搞都顺畅;撕鹿错了,撕葱都搞不定小网红 ……
-------------------------上面是废话,下面是广告---------------------------
毒蛇KISS申论私教开课,报名限5分软妹子……5分女汉子也行……5分FaceAPP软汉子也行……5分女装大佬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