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sr
2021-05-09T15:50:26+00:00
前提提要:晚年的朱元璋为什么要废掉锦衣卫呢?这可不是老朱欲盖弥彰忽悠人,而是他真的用不着锦衣卫了。皇太孙朱允炆上位,所能倚仗的就是这帮官员和功臣,四大案风波平息之后现在再派锦衣卫查他们,等于是给皇太孙拆台,朱元璋并不希望看到这种场景出现。都说朱元璋权势滔天,想杀谁就杀谁,可他作为一个高明的郑智家,始终明白应该以大局为重。必要时,哪怕自己受点委屈,哪怕国家暂时性地蒙受一些损失,也不是不能接受的,此时万万不能乱,一切以权力平稳过渡为主。可“树欲静而风不止”,总有不长眼的人,看朱元璋天天往佛堂钻,就以为他已经改吃素食了,那颗蠢蠢欲动的心终于无法按捺,以至于又搞出了大事情。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信蹈主持殿试,这二位老兄一共录取了五十一人。单看数字好像没什么问题,可这些人籍贯全部都是南方学子,北方学子一个都没录取。二月殿试被称为“春榜”,意即春试名榜。在五十一人名单出来之后,北方学子顿时炸开锅怒称其为“南榜”,痛斥朝廷不尊重北方人,是分裂亡国之兆。有宋以来,愤怒的读书人都是惹不起的。北方学子这么一闹,整个南京城立刻谣言满天飞,刘三吾和白信蹈成为漩涡中心:有人说他们收受贿赂,也有人说他们歧视北方学子,还有人说他们意图分裂国家。春榜的南北比例为51比0,这是大明前所未见的奇事,自然也引起了今上朱元璋的注意。最初,朱元璋并不想把事情闹大,只是成立了一个十二人组成的调查小组,命他们重新阅卷,酌情增录一些北方学子,争取大事化小。可这个调查小组查来查去,给朱元璋的答复居然是“刘白二人没问题,这五十一名学子全凭真才实学录取,北方学子水平太差,且有许多不敬言辞,根本不足与南方学子争锋。”总而言之,科举考试,菜是原罪,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看到调查小组呈递上来的这个结论,朱元璋当时拍桌子发火了:我操你们的妈,你们是不是以为朕的年纪大了,智商也降低了?你们是不是以为,没了你们,朕的皇太孙就坐不稳江山了?你们是不是以为,没了锦衣卫,朕就拿你们没办法了?于是同年五月,朱元璋正式宣布:刘三吾和白蹈信是“蓝玉余党”,刘三吾更在十多年前为胡惟庸鸣冤,是一个潜伏在忠臣之中的反贼,被发配西北。“十二人调查小组”中有一人被杀,九人发配,仅两人幸免于难,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北榜案”。后世在谈及“南北榜案”的时候,总是会指责朱元璋滥杀无辜:北方多战乱,江南则是鱼米之乡,两地经济情况不同,北方学子水平不如南方学子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谎言千遍即成真理,六百多年前官僚们的辩解之词有市场,得亏当时没有互联网没有暴躁冲锋网友。
要说当时南北方学术水平有差距,这是没问题的,可要说南北方差距极大,以至于北方第一名到南方排不进前五十,这显然是无法信服的。更重要的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篇好文章有大体的标准,但关于多篇文章的排位问题,如果没有事先磋商,是不可能得到统一答案的。当我们从选秀节目中听到一首好歌时,都恨不得导师立刻按键转身,可有些导师就是不转,你能说导师们不专业吗?并不是,因为审美是多样的,一首好歌无法满足所有导师的要求,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把这个类比具体到文章范畴,答案也是一样的。“十二人调查小组”中为什么会有两人幸免于难呢?是因为这两人选出了一些可以录取的北方学子文章,但小组长最后给朱元璋的却是那样一个回复,这里面的弯弯绕还用多说吗?
朱元璋给官僚集团一个台阶下,让他们组建调查小组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你们说南方学子比北方学子强,朕快退休了不想就这个话题跟你们争论。但能走到最后一步的学子,甭管他来自南方人还是北方,那肯定都不会是个混子,肚子里必然也是有墨水的。你们从中挑出几个不那么差的,把这次危机公关做好,把学子们的怒气灭火,朕也就不追究了。可问题是:沆瀣一气的官僚们抱成一团,非要和朱元璋面对面死磕,公然打开国皇帝的老脸,这不是找死是什么呢?你以为个个皇帝都像崇祯那样那么好骗的啦?
朱元璋早就承诺过:以后再不追究“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但在给刘白等人定罪的时候,却依然说他们是“蓝玉余党”,那就是在明白无误地告诉部分官僚们:“你们不是以为朕改口吃素了吗?现在朕继续耍流氓给你们看,玩什么歪招、邪招、怪招,统统放马过来,朕随时奉陪!”如果是别的事情,朱元璋或许还会看在皇太孙的份上忍让一二,但如果事关科举制度,朱元璋肯定不会给任何人面子。为什么?朱元璋想打造一个垂直一体化的大明江山交给皇太孙,就必须有刚直不阿的人为他跑腿干脏活累活,而朱元璋确定科举成为当官的唯一途径,并将殿试当成最后一关,就是要将决定官员升迁的权力攥在自己手中。现在可倒好,居然有不怕死的人撞枪口上,胆敢打教育系统的歪主意,从人才身上动手脚心思,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怎么可能容忍呢?这是挖大明立国的根基啊!从性质上来看,“南北榜案”其实远比“洪武四大案”更严重。官僚士绅蛀空国家,杀掉他们换一批就是了;文臣武将威胁皇权,也只是某个或某几个皇帝遭殃,于国本无大碍。可教育系统一旦出问题,整个国家就会逐渐变成一棵歪脖子树,长出来的果子也都是歪的。久而久之,大家都会以“歪”为荣,以“正”为耻,还有比这更可怕的未来吗?
结语:如果“南北榜案”早几年爆发,那么我们今天在讨论的就应该是“洪武五大案”了。可朱元璋既然已经打定主意不再起大案兴大狱,就不会随意犯禁。所以他只是从源头斩断了部分官僚们伸出的脏手,却并没有砍他们的脑袋。如果“南北榜案”早几年爆发,那么刘三吾和白信蹈就不会只被判处流放了,他们全家老小一个都别想活下来。可朱元璋既然决定给犯事的官僚们留点面子,自然就不会赶尽杀绝了。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信蹈主持殿试,这二位老兄一共录取了五十一人。单看数字好像没什么问题,可这些人籍贯全部都是南方学子,北方学子一个都没录取。二月殿试被称为“春榜”,意即春试名榜。在五十一人名单出来之后,北方学子顿时炸开锅怒称其为“南榜”,痛斥朝廷不尊重北方人,是分裂亡国之兆。有宋以来,愤怒的读书人都是惹不起的。北方学子这么一闹,整个南京城立刻谣言满天飞,刘三吾和白信蹈成为漩涡中心:有人说他们收受贿赂,也有人说他们歧视北方学子,还有人说他们意图分裂国家。春榜的南北比例为51比0,这是大明前所未见的奇事,自然也引起了今上朱元璋的注意。最初,朱元璋并不想把事情闹大,只是成立了一个十二人组成的调查小组,命他们重新阅卷,酌情增录一些北方学子,争取大事化小。可这个调查小组查来查去,给朱元璋的答复居然是“刘白二人没问题,这五十一名学子全凭真才实学录取,北方学子水平太差,且有许多不敬言辞,根本不足与南方学子争锋。”总而言之,科举考试,菜是原罪,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看到调查小组呈递上来的这个结论,朱元璋当时拍桌子发火了:我操你们的妈,你们是不是以为朕的年纪大了,智商也降低了?你们是不是以为,没了你们,朕的皇太孙就坐不稳江山了?你们是不是以为,没了锦衣卫,朕就拿你们没办法了?于是同年五月,朱元璋正式宣布:刘三吾和白蹈信是“蓝玉余党”,刘三吾更在十多年前为胡惟庸鸣冤,是一个潜伏在忠臣之中的反贼,被发配西北。“十二人调查小组”中有一人被杀,九人发配,仅两人幸免于难,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北榜案”。后世在谈及“南北榜案”的时候,总是会指责朱元璋滥杀无辜:北方多战乱,江南则是鱼米之乡,两地经济情况不同,北方学子水平不如南方学子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谎言千遍即成真理,六百多年前官僚们的辩解之词有市场,得亏当时没有互联网没有暴躁冲锋网友。
要说当时南北方学术水平有差距,这是没问题的,可要说南北方差距极大,以至于北方第一名到南方排不进前五十,这显然是无法信服的。更重要的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篇好文章有大体的标准,但关于多篇文章的排位问题,如果没有事先磋商,是不可能得到统一答案的。当我们从选秀节目中听到一首好歌时,都恨不得导师立刻按键转身,可有些导师就是不转,你能说导师们不专业吗?并不是,因为审美是多样的,一首好歌无法满足所有导师的要求,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把这个类比具体到文章范畴,答案也是一样的。“十二人调查小组”中为什么会有两人幸免于难呢?是因为这两人选出了一些可以录取的北方学子文章,但小组长最后给朱元璋的却是那样一个回复,这里面的弯弯绕还用多说吗?
朱元璋给官僚集团一个台阶下,让他们组建调查小组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你们说南方学子比北方学子强,朕快退休了不想就这个话题跟你们争论。但能走到最后一步的学子,甭管他来自南方人还是北方,那肯定都不会是个混子,肚子里必然也是有墨水的。你们从中挑出几个不那么差的,把这次危机公关做好,把学子们的怒气灭火,朕也就不追究了。可问题是:沆瀣一气的官僚们抱成一团,非要和朱元璋面对面死磕,公然打开国皇帝的老脸,这不是找死是什么呢?你以为个个皇帝都像崇祯那样那么好骗的啦?
朱元璋早就承诺过:以后再不追究“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但在给刘白等人定罪的时候,却依然说他们是“蓝玉余党”,那就是在明白无误地告诉部分官僚们:“你们不是以为朕改口吃素了吗?现在朕继续耍流氓给你们看,玩什么歪招、邪招、怪招,统统放马过来,朕随时奉陪!”如果是别的事情,朱元璋或许还会看在皇太孙的份上忍让一二,但如果事关科举制度,朱元璋肯定不会给任何人面子。为什么?朱元璋想打造一个垂直一体化的大明江山交给皇太孙,就必须有刚直不阿的人为他跑腿干脏活累活,而朱元璋确定科举成为当官的唯一途径,并将殿试当成最后一关,就是要将决定官员升迁的权力攥在自己手中。现在可倒好,居然有不怕死的人撞枪口上,胆敢打教育系统的歪主意,从人才身上动手脚心思,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怎么可能容忍呢?这是挖大明立国的根基啊!从性质上来看,“南北榜案”其实远比“洪武四大案”更严重。官僚士绅蛀空国家,杀掉他们换一批就是了;文臣武将威胁皇权,也只是某个或某几个皇帝遭殃,于国本无大碍。可教育系统一旦出问题,整个国家就会逐渐变成一棵歪脖子树,长出来的果子也都是歪的。久而久之,大家都会以“歪”为荣,以“正”为耻,还有比这更可怕的未来吗?
结语:如果“南北榜案”早几年爆发,那么我们今天在讨论的就应该是“洪武五大案”了。可朱元璋既然已经打定主意不再起大案兴大狱,就不会随意犯禁。所以他只是从源头斩断了部分官僚们伸出的脏手,却并没有砍他们的脑袋。如果“南北榜案”早几年爆发,那么刘三吾和白信蹈就不会只被判处流放了,他们全家老小一个都别想活下来。可朱元璋既然决定给犯事的官僚们留点面子,自然就不会赶尽杀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