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sr
2021-06-21T10:50:24+00:00
写在前面:公元前209年七月,一支900人的队伍向着渔阳今天的密云一带进发。这支队伍里有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陈胜和吴广。而他们此时屯驻在了一个后来名垂千古的地方——大泽乡。史记是这样记载的: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
陈胜吴广都是这支队伍的小干部,叫屯长,就是五十人一队的队长。当他们走到大泽乡的时候,赶上了天降大雨,道路不通,耽搁之下肯定是要迟到了。由于迟到就要被斩首,于是陈胜和吴广商量着我们既然左右是死,还不如反他娘的。不过呢,现代秦简陆续出土后,很多大秦历史爱好者们都异口同声的指出,司马迁的记载有误。因为根据秦简上记载的法律,迟到其实并不会被杀。秦律是这么规定的:如果徭役征召你不去,罚款一甲,去了迟到超过十天,也罚款一甲,如果碰上大雨天,可以取消这次徭役。按照这个规定,碰上大雨天,是可以酌情取消本次徭役的。但是什么情况下算大雨可以取消行动?谁来确定这件事情?有什么标准?这些出土秦简法律都没详细规定,这也是古代律法的一个特点,模糊可操作空间很多,很多具体事例要凭借个人意志来决定。这次征召是要到渔阳一带的边境驻防,属于军事行动,笔者认为是不太可能随便取消的。
所以陈胜吴广和他们900人的团队,大约最轻的处罚是每人罚一甲。一甲是多少呢,有幸的是,出土秦简里也为我们介绍了甲的价值。一甲官方指定价是1344钱。而一石粟米官方指定价是30钱,一个月成年男人的口粮是二石粟米。也就是说一甲大约是罚了你差不多两年的口粮。你猜这900个人里几个出的起这笔钱呢?没关系,秦帝国制定律法的时候料到绝大多数人都出不起。出不起钱咋办?欠了帝国的钱就是债务刑徒了,可以立即马上迅速的为帝国打工服役还债。帝国才没那么笨呢,因为迟到了就杀了那些壮年有劳动力男子,都杀了谁替我们干活啊?所以总结下就是,迟到可以,有钱的罚钱没钱的多给帝国服役一年就抹平勾销了。对于这陈胜吴广900个不幸迟到者,除了服完当次漫长役期还得加当一年刑徒,很多人大约今后就因此破产永久的光荣加入帝国的刑徒队伍了。这其实和死刑也没太大区别。所以他们才说迟到是死,造反也是死,不如反他娘的,实在也没有错。
另外史记的记载里面有几个专业名词值得特别拿出来说道。一个是闾左、一个是適戍、一个是屯长。陈胜吴广和大家一样都以闾左的身份被编进队伍,他们在队伍里当屯长,而他们这次出行的任务则是被適戍到遥远的渔阳。闾左是什么含义众说纷纭,我们不做复杂考据了,只取其中综合起来唯一说的通的说法。通常来说,闾左代表的含义是不用服徭役的人,这里大约专指秦帝国乡里的基层公职人员。在秦帝国,你不用服徭役通常是因为你身份高。根据军功授爵制,帝国的第四级的爵位叫不更,更字就是轮流服兵役的意思。所以这个爵位的字面意思就是说有了这个爵位就不用服日常轮换的兵役了。陈胜吴广都是屯长,屯长是五十个人的首领,也是最低级别的军吏。也就是说,陈胜吴广至少已经是不更,也许已经鱼跃龙门从国士成为了大夫。900人的队伍,大约都至少是第四级的不更,甚至不排除有第五级以上的大夫,但肯定不是一般认知里的泥腿子。这是一支全员正股级干部组成的队伍,甚至可能是副科级以上的帝国干部组成的队伍。然而这样一支股级甚至可能副科级的900人队伍,却要狼狈的被发配到千里之外的边境戍守。
答案很简单,他们是被適戍的。適戍是对身份低贱的人的一种戍边惩罚。可能大家这里会有迷惑,你前面说这群人是正股级、副科级干部,现在怎么又变成身份低贱之人了?其实在秦帝国你从一个科股级小干部坠落变成贱民很简单:你摊上事了牵连你被连坐了。在严刑峻法的秦帝国,实行的是垂直连坐法。随便一个人犯了各种罪,与其相关的伍长、里长甚至往上到更高级别的干部,都要被连坐。被连坐了最常见的处罚,就是罚钱,标准一般就是多少甲,前面说了,一甲就是1344钱。你被连坐了,还上了钱,那就啥事也没有,还不上呢?那就成了“吏有过”群体,相当于贪污犯群体了,通俗点讲,陈胜吴广就是秦帝国重拳打击犯罪下的落马干部,面临的是巨额罚款和戍边刑期。所以现在我们大体能够理解陈胜吴广的愤怒原因了。
他们至少是国士阶层的天花板“不更”了,如果运气好在团队里混了个什么功劳的话,也许都已经是大夫了。在秦帝国的最初设计蓝图中,在帝国军功授爵制度的承诺里,他们应该已经成了吃香喝辣的人上人。至少也是个吃穿不愁、有资格做着鱼跃龙门美梦的小资中产吧?结果还要被记大过,背负惩罚去遥远的边境戍守。然后一个迟到,一辈子辛辛苦苦一夜间成了永无出路的刑徒,你说他们能受的了吗?一辈子受穷的人往往有忍耐力,因为他们逆来顺受惯了。然而雄心勃勃高唱“我的未来不是梦”的人群才是最危险的,因为他们无法接受从社会中层急速坠落到最低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是喊出了900人的共同心声啊!秦帝国到底为什么会灭亡?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人为此发表过很多的高见。但笔者个人以为,去秦不远的汉帝国晁错的看法可谓言简意赅而又切中要害:
秦始乱之时,吏之所先侵者,贫人贱民也;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室大臣也。是故亲疏皆危,外内咸怨,离散逋逃,人有走心。
结语:秦帝国的上层建筑在开始走向膨胀、僵化的时候,倒霉的只是老百姓和底层人员。可是慢慢的,帝国和其上层建筑越来越膨胀、僵化,那些富人、基层人员甚至基层干部,也都开始遭殃。到了最后,即便是宗室大臣,也变得无法幸免。帝国穷,帝国百姓苦,并不代表帝国一定会崩溃,很多帝国开国时都很穷,很苦。但是只要基层人员,尤其是那些有能力带动一大片,也有能力看住一大片的基层人员觉得有干劲,有奔头,帝国的根基就是稳固的。如果像陈胜吴广这样充满了组织能力的人,也感觉到痛苦和失望,那帝国就会变得很危险。而如果陈胜、吴广这样的人,辛苦奋斗一辈子得来的成就,眼看着就要化为乌有,那么帝国随时都会崩塌。因为这群人是任何一个帝国得以维系的最有力的中坚力量。以他们的能力、毅力和号召力,如果帝国不能给他们一个说法,他们就会给帝国一个说法。他们曾经是帝国最最重要的支持者,如果旧帝国不能让他们支持,他们就会联合起来,支持建立一个新帝国。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
陈胜吴广都是这支队伍的小干部,叫屯长,就是五十人一队的队长。当他们走到大泽乡的时候,赶上了天降大雨,道路不通,耽搁之下肯定是要迟到了。由于迟到就要被斩首,于是陈胜和吴广商量着我们既然左右是死,还不如反他娘的。不过呢,现代秦简陆续出土后,很多大秦历史爱好者们都异口同声的指出,司马迁的记载有误。因为根据秦简上记载的法律,迟到其实并不会被杀。秦律是这么规定的:如果徭役征召你不去,罚款一甲,去了迟到超过十天,也罚款一甲,如果碰上大雨天,可以取消这次徭役。按照这个规定,碰上大雨天,是可以酌情取消本次徭役的。但是什么情况下算大雨可以取消行动?谁来确定这件事情?有什么标准?这些出土秦简法律都没详细规定,这也是古代律法的一个特点,模糊可操作空间很多,很多具体事例要凭借个人意志来决定。这次征召是要到渔阳一带的边境驻防,属于军事行动,笔者认为是不太可能随便取消的。
所以陈胜吴广和他们900人的团队,大约最轻的处罚是每人罚一甲。一甲是多少呢,有幸的是,出土秦简里也为我们介绍了甲的价值。一甲官方指定价是1344钱。而一石粟米官方指定价是30钱,一个月成年男人的口粮是二石粟米。也就是说一甲大约是罚了你差不多两年的口粮。你猜这900个人里几个出的起这笔钱呢?没关系,秦帝国制定律法的时候料到绝大多数人都出不起。出不起钱咋办?欠了帝国的钱就是债务刑徒了,可以立即马上迅速的为帝国打工服役还债。帝国才没那么笨呢,因为迟到了就杀了那些壮年有劳动力男子,都杀了谁替我们干活啊?所以总结下就是,迟到可以,有钱的罚钱没钱的多给帝国服役一年就抹平勾销了。对于这陈胜吴广900个不幸迟到者,除了服完当次漫长役期还得加当一年刑徒,很多人大约今后就因此破产永久的光荣加入帝国的刑徒队伍了。这其实和死刑也没太大区别。所以他们才说迟到是死,造反也是死,不如反他娘的,实在也没有错。
另外史记的记载里面有几个专业名词值得特别拿出来说道。一个是闾左、一个是適戍、一个是屯长。陈胜吴广和大家一样都以闾左的身份被编进队伍,他们在队伍里当屯长,而他们这次出行的任务则是被適戍到遥远的渔阳。闾左是什么含义众说纷纭,我们不做复杂考据了,只取其中综合起来唯一说的通的说法。通常来说,闾左代表的含义是不用服徭役的人,这里大约专指秦帝国乡里的基层公职人员。在秦帝国,你不用服徭役通常是因为你身份高。根据军功授爵制,帝国的第四级的爵位叫不更,更字就是轮流服兵役的意思。所以这个爵位的字面意思就是说有了这个爵位就不用服日常轮换的兵役了。陈胜吴广都是屯长,屯长是五十个人的首领,也是最低级别的军吏。也就是说,陈胜吴广至少已经是不更,也许已经鱼跃龙门从国士成为了大夫。900人的队伍,大约都至少是第四级的不更,甚至不排除有第五级以上的大夫,但肯定不是一般认知里的泥腿子。这是一支全员正股级干部组成的队伍,甚至可能是副科级以上的帝国干部组成的队伍。然而这样一支股级甚至可能副科级的900人队伍,却要狼狈的被发配到千里之外的边境戍守。
答案很简单,他们是被適戍的。適戍是对身份低贱的人的一种戍边惩罚。可能大家这里会有迷惑,你前面说这群人是正股级、副科级干部,现在怎么又变成身份低贱之人了?其实在秦帝国你从一个科股级小干部坠落变成贱民很简单:你摊上事了牵连你被连坐了。在严刑峻法的秦帝国,实行的是垂直连坐法。随便一个人犯了各种罪,与其相关的伍长、里长甚至往上到更高级别的干部,都要被连坐。被连坐了最常见的处罚,就是罚钱,标准一般就是多少甲,前面说了,一甲就是1344钱。你被连坐了,还上了钱,那就啥事也没有,还不上呢?那就成了“吏有过”群体,相当于贪污犯群体了,通俗点讲,陈胜吴广就是秦帝国重拳打击犯罪下的落马干部,面临的是巨额罚款和戍边刑期。所以现在我们大体能够理解陈胜吴广的愤怒原因了。
他们至少是国士阶层的天花板“不更”了,如果运气好在团队里混了个什么功劳的话,也许都已经是大夫了。在秦帝国的最初设计蓝图中,在帝国军功授爵制度的承诺里,他们应该已经成了吃香喝辣的人上人。至少也是个吃穿不愁、有资格做着鱼跃龙门美梦的小资中产吧?结果还要被记大过,背负惩罚去遥远的边境戍守。然后一个迟到,一辈子辛辛苦苦一夜间成了永无出路的刑徒,你说他们能受的了吗?一辈子受穷的人往往有忍耐力,因为他们逆来顺受惯了。然而雄心勃勃高唱“我的未来不是梦”的人群才是最危险的,因为他们无法接受从社会中层急速坠落到最低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是喊出了900人的共同心声啊!秦帝国到底为什么会灭亡?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人为此发表过很多的高见。但笔者个人以为,去秦不远的汉帝国晁错的看法可谓言简意赅而又切中要害:
秦始乱之时,吏之所先侵者,贫人贱民也;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室大臣也。是故亲疏皆危,外内咸怨,离散逋逃,人有走心。
结语:秦帝国的上层建筑在开始走向膨胀、僵化的时候,倒霉的只是老百姓和底层人员。可是慢慢的,帝国和其上层建筑越来越膨胀、僵化,那些富人、基层人员甚至基层干部,也都开始遭殃。到了最后,即便是宗室大臣,也变得无法幸免。帝国穷,帝国百姓苦,并不代表帝国一定会崩溃,很多帝国开国时都很穷,很苦。但是只要基层人员,尤其是那些有能力带动一大片,也有能力看住一大片的基层人员觉得有干劲,有奔头,帝国的根基就是稳固的。如果像陈胜吴广这样充满了组织能力的人,也感觉到痛苦和失望,那帝国就会变得很危险。而如果陈胜、吴广这样的人,辛苦奋斗一辈子得来的成就,眼看着就要化为乌有,那么帝国随时都会崩塌。因为这群人是任何一个帝国得以维系的最有力的中坚力量。以他们的能力、毅力和号召力,如果帝国不能给他们一个说法,他们就会给帝国一个说法。他们曾经是帝国最最重要的支持者,如果旧帝国不能让他们支持,他们就会联合起来,支持建立一个新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