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sr
2021-04-17T09:10:09+00:00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秦帝国转输要用的车、船、武库的兵器、授衣用的布、驾车用的马、耕田用的牛、祭祀需要的羊,这些维系帝国运转的刚需物资,后世是怎么做的呢?宋以后的帝国大体上很简单,就是一个字——买。然而生产力更落后的秦帝国没那么简单,往往是买和使用徭役、杂役的方式并行,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将这些工程尽量外包出去。无论是外购还是外包,朝廷和所需要的物资生产之间的关系都相对简明,定好接收标准,自然有人去干,中间过程不用管太多。可惜当时的秦帝国却做不到这样简明。因此帝国的命根只能是刑徒和刑徒的生产,帝国从基层到国家的大小工程,全部仰仗刑徒和对刑徒的管理。
于是,帝国就只有把全部过程都指标化的管理起来。也就是说,秦始皇既是一个有着近千个县的伟大帝国的皇帝,还是一个有着近千家分公司的总公司董事长。稍微有点管理经验的朋友大约能看出来,以帝国中央的身份,把上千个属县当分公司来管,这哪管得住呀?我们来看一看秦始皇这个霸道总裁管理他的近千家分公司的一些实例。睡虎地出土秦简里,出土了一些地方基层相关的秦律,里面细致的介绍了帝国是怎么管理县里的牛和羊的。
牛大牝十,其六毋(无)子,费啬夫、佐各一盾。羊牝十,其四毋(无)子,费啬夫、佐各一盾。
意思是,有成年母牛10头,期限内不生牛犊的多于6头,则相关主管官吏受罚一盾;有成年母羊10头,不生羊羔的多于4头,同罚。
今课县、都官公服牛各一课,卒岁,十牛以上而三分
一死;不盈十牛以下,及受服牛者
卒岁死牛三以上,吏主者、徒食牛者及令、丞皆有罪。
意思是,每年对各县、都官的官有驾车用牛考核一次有牛10头以上,一年间死了三分之一,不满10头的,一年间死了3头以上,主管的吏、饲牛的徒,令、丞都有罪。
以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肤田牛,卒岁,以正月大课之。
最,赐田啬夫壶酉(酒)束脯,为旱〈皂〉者除一更,赐牛长日三旬
殿者,评田啬夫,罚冗皂者二月。其以牛田,牛礙緊,治(笞)主者寸十。
有(又)里课之,最者,赐田典日旬殿,治(笞)卅。
意思是,每年四、七、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满一年, 在正月举行大考核。成绩优秀的,赏赐田啬夫酒一壶,干肉十条,免除饲牛者一次更役,赏赐牛长资劳三十天。成绩低劣的,申斥田啬夫,罚饲牛者资劳两个月。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在里也进行考核,成绩优秀的赏赐田典资劳十天,成绩低劣的笞打三十下。
好了,看到这里,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朋友,很容易就看出来,秦帝国这套管理模式,似乎真的感觉怪怪的。这实在不像一个政府的运作和考核模式。我们一般认知里政府的考核标准,是要和公共职能挂钩的,而秦帝国这里考核的,大都是经营性指标。也就是说,秦帝国的所谓律法,给人们印象通常都是高大上的法家啊法制啊,但实际运作中却更像是某分公司的公司章程。因此我断定,帝国的这套行政玩法,大约很容易导致一个结果——劣币驱逐良币。
这里的秦帝国别说有互联网了,就是电报电话、汽车火车也没有,完全靠人畜脚力来传递消息的年代。帝国的KPI考核指标定的再细,再严苛,最终也只能体现在一份份文书上,而且是笨重的竹简文书上。帝国当然也知道这种考核的困难,帝国想了很多办法来增加考核的准确度,大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增加管理队伍,帝国的考核检查始终保持两个班子,一个用于管理生产和生成报表,一个用于审计,当时的专业名词叫“视平”。其次就是加强惩罚,帝国采取的办法是垂直连坐。
简单的说,无论是考核不达标还是发现考核弄虚作假,不仅被考核者受罚,其所有直接主管、审计者和相关人员全部被重罚。看上去帝国已经尽可能的完善其制度了,可是这样的完善除了大幅增加人力成本外,也导致考核越来越失去弹性而流为形式。那些真正具备行政能力,想要为公共事业做一番事情的人,在帝国的严苛的经营指标考核下,别说升官发财,连命都保不住。所以基层官吏要想混得风生水起,唯一可行的办法大约就是串联起来,各种糊弄应付上层的文书检查。最终的结果就是,帝国养活一大批人来完成繁琐的统计、考察与监督,促进基层串联起来糊弄帝国。
张良敢于雇佣杀手,直接刺杀巡游的皇帝,还差点得手,最终全身而退;吕家避仇逃亡沛县,按理说啥也不是了,地方官员像欢迎大领导大明星一样举县出动;项氏家族杀了人,犯了法,没事一样躲开处罚,到了地方受到明星一样的欢迎,甚至于为所欲为;刘邦在带人服役路上敢于率众逃亡,逃亡后县里的人纷纷投奔,吕后还能堂而皇之的频繁去他落草的地方送饭。以前我们也许觉得这些事发生在律法森严的秦帝国,很魔幻,现在,我们大约比较容易理解了。因为,类似刘邦、萧何、曹参、夏侯婴这样充满了江湖匪气的基层班子,充斥在帝国的每一个县。在帝国的广阔土地上,也许只有这样充满了江湖匪气的基层团队,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壮大。帝国的基层,其实早就是被掏空了的火药桶,只需要有人振臂一呼,随时都会土崩瓦解。
于是,帝国就只有把全部过程都指标化的管理起来。也就是说,秦始皇既是一个有着近千个县的伟大帝国的皇帝,还是一个有着近千家分公司的总公司董事长。稍微有点管理经验的朋友大约能看出来,以帝国中央的身份,把上千个属县当分公司来管,这哪管得住呀?我们来看一看秦始皇这个霸道总裁管理他的近千家分公司的一些实例。睡虎地出土秦简里,出土了一些地方基层相关的秦律,里面细致的介绍了帝国是怎么管理县里的牛和羊的。
牛大牝十,其六毋(无)子,费啬夫、佐各一盾。羊牝十,其四毋(无)子,费啬夫、佐各一盾。
意思是,有成年母牛10头,期限内不生牛犊的多于6头,则相关主管官吏受罚一盾;有成年母羊10头,不生羊羔的多于4头,同罚。
今课县、都官公服牛各一课,卒岁,十牛以上而三分
一死;不盈十牛以下,及受服牛者
卒岁死牛三以上,吏主者、徒食牛者及令、丞皆有罪。
意思是,每年对各县、都官的官有驾车用牛考核一次有牛10头以上,一年间死了三分之一,不满10头的,一年间死了3头以上,主管的吏、饲牛的徒,令、丞都有罪。
以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肤田牛,卒岁,以正月大课之。
最,赐田啬夫壶酉(酒)束脯,为旱〈皂〉者除一更,赐牛长日三旬
殿者,评田啬夫,罚冗皂者二月。其以牛田,牛礙緊,治(笞)主者寸十。
有(又)里课之,最者,赐田典日旬殿,治(笞)卅。
意思是,每年四、七、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满一年, 在正月举行大考核。成绩优秀的,赏赐田啬夫酒一壶,干肉十条,免除饲牛者一次更役,赏赐牛长资劳三十天。成绩低劣的,申斥田啬夫,罚饲牛者资劳两个月。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在里也进行考核,成绩优秀的赏赐田典资劳十天,成绩低劣的笞打三十下。
好了,看到这里,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朋友,很容易就看出来,秦帝国这套管理模式,似乎真的感觉怪怪的。这实在不像一个政府的运作和考核模式。我们一般认知里政府的考核标准,是要和公共职能挂钩的,而秦帝国这里考核的,大都是经营性指标。也就是说,秦帝国的所谓律法,给人们印象通常都是高大上的法家啊法制啊,但实际运作中却更像是某分公司的公司章程。因此我断定,帝国的这套行政玩法,大约很容易导致一个结果——劣币驱逐良币。
这里的秦帝国别说有互联网了,就是电报电话、汽车火车也没有,完全靠人畜脚力来传递消息的年代。帝国的KPI考核指标定的再细,再严苛,最终也只能体现在一份份文书上,而且是笨重的竹简文书上。帝国当然也知道这种考核的困难,帝国想了很多办法来增加考核的准确度,大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增加管理队伍,帝国的考核检查始终保持两个班子,一个用于管理生产和生成报表,一个用于审计,当时的专业名词叫“视平”。其次就是加强惩罚,帝国采取的办法是垂直连坐。
简单的说,无论是考核不达标还是发现考核弄虚作假,不仅被考核者受罚,其所有直接主管、审计者和相关人员全部被重罚。看上去帝国已经尽可能的完善其制度了,可是这样的完善除了大幅增加人力成本外,也导致考核越来越失去弹性而流为形式。那些真正具备行政能力,想要为公共事业做一番事情的人,在帝国的严苛的经营指标考核下,别说升官发财,连命都保不住。所以基层官吏要想混得风生水起,唯一可行的办法大约就是串联起来,各种糊弄应付上层的文书检查。最终的结果就是,帝国养活一大批人来完成繁琐的统计、考察与监督,促进基层串联起来糊弄帝国。
张良敢于雇佣杀手,直接刺杀巡游的皇帝,还差点得手,最终全身而退;吕家避仇逃亡沛县,按理说啥也不是了,地方官员像欢迎大领导大明星一样举县出动;项氏家族杀了人,犯了法,没事一样躲开处罚,到了地方受到明星一样的欢迎,甚至于为所欲为;刘邦在带人服役路上敢于率众逃亡,逃亡后县里的人纷纷投奔,吕后还能堂而皇之的频繁去他落草的地方送饭。以前我们也许觉得这些事发生在律法森严的秦帝国,很魔幻,现在,我们大约比较容易理解了。因为,类似刘邦、萧何、曹参、夏侯婴这样充满了江湖匪气的基层班子,充斥在帝国的每一个县。在帝国的广阔土地上,也许只有这样充满了江湖匪气的基层团队,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壮大。帝国的基层,其实早就是被掏空了的火药桶,只需要有人振臂一呼,随时都会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