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ven11accent
2025-07-26T02:51:34+00:00
迪子Dmp老车主,年龄处于中登向老登发展的阶段
体验和参数已经很多老哥发过了,发个帖子主要是感慨小米的用户定位真精准
首先就是,Yu7(su7也是)彻底、完全的放弃讨好老登,它很明确的就没想赚这份钱。在过去的中国车市里, 车企在25万+的市场,是绝对不敢放弃老登的,可能小米做了15年手机,比较清楚的知道买手机和家电的这帮年轻人有了收入之后能承受什么支出,愿意为什么花钱。
其次就是,这车的设计取向其实很特斯拉,不是说内饰那些,而是它把最好的体验区给了驾驶位(第一排)。绝大多数25万+的车为了兼顾美观和家用(后排空间),A柱的倾斜角度非常贴近驾驶位,车顶的最高点给到了后排,最好的纵向空间体验也在后排。但小米和特斯拉一样,车顶弧度最高点在驾驶位,A柱的粗细和位置跟驾驶位保持了足够的距离,使得主驾做进去的体验是最好的,外面看着低趴,里面坐着宽敞,顺带副驾也享受了这些好处——所以这车两口子去试驾体验非常好,都做第一排体验比很多轴距更长的车宽敞,这还是在车头很长的前提下。对比迪子的腾势全系列,第一排的空间有极大的压迫感,Z9也好,N7也好(N9我没试驾过),巨大的A柱、距离感极近的车顶和屏幕,以及前风挡上面那个巨大的集成传感器盒子,驾驶位感觉什么都离自己很近。
第三就是,即使最好的空间给了第一排,这车后排依然很可以。网上很多说法是为了第一排牺牲第二排,但实际上小米第二排的空间依然比以前雅阁那些玩意儿宽敞,它其实在乘坐空间上没有牺牲什么,硬要说的话就是第二排纵向空间没那么好,su7比yu7更明显一些。做到这一点除了设计之外,关键是这俩车其实一点都不小。。。他们只是风格运动,但全是正经C级车的尺寸。小米取舍很明确,在宣传时根本不强调这点,放弃讨好老登,只提运动,但真体验了坐进去,第二排比很多空间浪费大师强得多,不会觉得局促。
第四就是,不亏是做电子设备的,小米车里的屏幕,不管是中控还是天际屏,体验上类似于4K120Hz对720P60Hz的降维打击,极大、巨大、超级大的提升了精致感。看惯了迪子的大平板和迟滞的手感,用小米的屏幕真的是享受,关键TM迪子30万以上的车还是那个720p的感觉。
最后就是,小米这玩意儿的设计优先级真的很高,车里的很多东西都是优先保证设计和体验,包括顺滑好看的UI、丰富配置、好看的外形、妥协但没硬伤的空间,坐进去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完全符合小登和中登审美,也没有硬伤让老登讨厌,空间也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日用。对比自己的腾势,迪子典型的汽车研究院带着弗迪电池和弗迪动力造好底盘和三电,各个子品牌往上套壳子,还得考虑生产线共线的问题,选配还TM没有。
虽然我感觉大概率比亚迪20万的车比小米25万的车利润率高,但品牌形象是长远投资,腾势那个sb样子就是30万+的车完全不考虑用户画像和乘坐体验的结果。至今为止,腾势坐着感觉最好的,依然是奔驰的遗产腾势X和腾势X改——N8。
YU7和SU7真正取舍的,实际是su7的后排纵向空间和Yu7的后备箱空间。SU7的后排垂直高度确实不亮眼(但暴打大众CC那种玩意儿),1米8基本是舒适的极限,这是为了运动外形和讲运动故事做的选择。Yu7的垂直高度和腾势N7类似,但宽敞敢做的更好,但后备箱的空间只能躺着放1个28寸旅行箱,两个也能合上后尾箱门,但会顶住门,需要调座椅,对比真正的家用SUV立着塞三个28寸进去还有余量是不如的,同样是明确了用户定位做的取舍。
之前也在商场看过su7,这次正经试驾了Yu7之后,这个感受更明显了,就是知道用户会为什么花钱,面相对象(用户)设计,而不是面向工程师设计。所以有时网友说冰箱彩电大沙发是不准的,同样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塞进不同的房型和装修,居住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工业化不能取代设计,毕竟功能和体验两者很难完全割裂。
问界的车我坐过朋友的,没自己开过,但看朋友(准老登)的表现,这车的审美也确实长在了他的high点上。我自己开车十几年也开过不少车,从最早工作起步的二手破夏利,到后来一路换车和开朋友的车,日用一点的汉兰达、迈腾、大众CC,玩闹一点的GTI、尚酷、Z4,再到豪一点的开过大佬的路虎揽胜、奔驰S(再豪的没坐过,平民百姓),越发觉得搞明白客户需要什么,和自己需要什么客户,真的没几家做的到。设计不是让设计师觉得好看,而是得让选中的用户觉得好看,国内一众传统车企在用户画像上真就干不过两个手机厂商和理想。
体验和参数已经很多老哥发过了,发个帖子主要是感慨小米的用户定位真精准
首先就是,Yu7(su7也是)彻底、完全的放弃讨好老登,它很明确的就没想赚这份钱。在过去的中国车市里, 车企在25万+的市场,是绝对不敢放弃老登的,可能小米做了15年手机,比较清楚的知道买手机和家电的这帮年轻人有了收入之后能承受什么支出,愿意为什么花钱。
其次就是,这车的设计取向其实很特斯拉,不是说内饰那些,而是它把最好的体验区给了驾驶位(第一排)。绝大多数25万+的车为了兼顾美观和家用(后排空间),A柱的倾斜角度非常贴近驾驶位,车顶的最高点给到了后排,最好的纵向空间体验也在后排。但小米和特斯拉一样,车顶弧度最高点在驾驶位,A柱的粗细和位置跟驾驶位保持了足够的距离,使得主驾做进去的体验是最好的,外面看着低趴,里面坐着宽敞,顺带副驾也享受了这些好处——所以这车两口子去试驾体验非常好,都做第一排体验比很多轴距更长的车宽敞,这还是在车头很长的前提下。对比迪子的腾势全系列,第一排的空间有极大的压迫感,Z9也好,N7也好(N9我没试驾过),巨大的A柱、距离感极近的车顶和屏幕,以及前风挡上面那个巨大的集成传感器盒子,驾驶位感觉什么都离自己很近。
第三就是,即使最好的空间给了第一排,这车后排依然很可以。网上很多说法是为了第一排牺牲第二排,但实际上小米第二排的空间依然比以前雅阁那些玩意儿宽敞,它其实在乘坐空间上没有牺牲什么,硬要说的话就是第二排纵向空间没那么好,su7比yu7更明显一些。做到这一点除了设计之外,关键是这俩车其实一点都不小。。。他们只是风格运动,但全是正经C级车的尺寸。小米取舍很明确,在宣传时根本不强调这点,放弃讨好老登,只提运动,但真体验了坐进去,第二排比很多空间浪费大师强得多,不会觉得局促。
第四就是,不亏是做电子设备的,小米车里的屏幕,不管是中控还是天际屏,体验上类似于4K120Hz对720P60Hz的降维打击,极大、巨大、超级大的提升了精致感。看惯了迪子的大平板和迟滞的手感,用小米的屏幕真的是享受,关键TM迪子30万以上的车还是那个720p的感觉。
最后就是,小米这玩意儿的设计优先级真的很高,车里的很多东西都是优先保证设计和体验,包括顺滑好看的UI、丰富配置、好看的外形、妥协但没硬伤的空间,坐进去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完全符合小登和中登审美,也没有硬伤让老登讨厌,空间也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日用。对比自己的腾势,迪子典型的汽车研究院带着弗迪电池和弗迪动力造好底盘和三电,各个子品牌往上套壳子,还得考虑生产线共线的问题,选配还TM没有。
虽然我感觉大概率比亚迪20万的车比小米25万的车利润率高,但品牌形象是长远投资,腾势那个sb样子就是30万+的车完全不考虑用户画像和乘坐体验的结果。至今为止,腾势坐着感觉最好的,依然是奔驰的遗产腾势X和腾势X改——N8。
YU7和SU7真正取舍的,实际是su7的后排纵向空间和Yu7的后备箱空间。SU7的后排垂直高度确实不亮眼(但暴打大众CC那种玩意儿),1米8基本是舒适的极限,这是为了运动外形和讲运动故事做的选择。Yu7的垂直高度和腾势N7类似,但宽敞敢做的更好,但后备箱的空间只能躺着放1个28寸旅行箱,两个也能合上后尾箱门,但会顶住门,需要调座椅,对比真正的家用SUV立着塞三个28寸进去还有余量是不如的,同样是明确了用户定位做的取舍。
之前也在商场看过su7,这次正经试驾了Yu7之后,这个感受更明显了,就是知道用户会为什么花钱,面相对象(用户)设计,而不是面向工程师设计。所以有时网友说冰箱彩电大沙发是不准的,同样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塞进不同的房型和装修,居住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工业化不能取代设计,毕竟功能和体验两者很难完全割裂。
问界的车我坐过朋友的,没自己开过,但看朋友(准老登)的表现,这车的审美也确实长在了他的high点上。我自己开车十几年也开过不少车,从最早工作起步的二手破夏利,到后来一路换车和开朋友的车,日用一点的汉兰达、迈腾、大众CC,玩闹一点的GTI、尚酷、Z4,再到豪一点的开过大佬的路虎揽胜、奔驰S(再豪的没坐过,平民百姓),越发觉得搞明白客户需要什么,和自己需要什么客户,真的没几家做的到。设计不是让设计师觉得好看,而是得让选中的用户觉得好看,国内一众传统车企在用户画像上真就干不过两个手机厂商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