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rdia
2021-01-06T12:31:32+00:00
我懂得不多,只是把这段时间看到的一些浅显的观点理念整理了一下,欢迎指出错误,但是也希望不要重复一些老旧的观念,比如“增程是脱裤子放屁”、“插混两套系统,两边缺点全占”、“全都是过渡,要么油车要么电车”
一些错误的观点和误区我大概率在内容中解释了,希望能看完
即低速串联,发电机给电到电动机而电池削峰填谷,至于高速有的有直驱如immd、比亚迪dmi(比亚迪大概率是类immd而不是丰田ths),有的没有直驱如日产e-power、理想one;
按照那个啥规划,2035年一半节油车一半新能源车,可见混动(包含插混和增程)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作为“过渡”,而且35年之后电车还会不会继续扩大占比还未知,之前肯定是先普及到好普及的地方,后续的普及,如人烟稀少or高寒地区的成本和阻力肯定是很高的;
那么此时此刻的发展思路,要承上启下,要随着充电设施跟技术的完善一步步转换的同时,尽快地取代燃油车:
如果没有充电条件,就买小电池无法外置充电的immd、日产e-power、小电池比亚迪dmi这种混动节油车;
如果有充电条件但是不能买纯电,比如单位可以充电or只有一辆车,那就买相应的插混车,到时候还会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推出中等电池跟大电池(比如理想one的200km有人都不够,而有人当油车又不需要这么大的);
如果现在没有充电条件但是可预见的几年后有,也可以买插混(甚至比亚迪dmi这种,小电池是给大电池留了空间的,到时候直接换大电池),这种大电池插混也是混动车,开起来的体验跟小电池immd无差,只是重了一些,不像欧洲的那种p2插混,不充电开是很难开的
随着时间推移,电车使用环境越来越好,但是一些情况还是需要能油开救急, 比如东北or大西北人烟稀少地区,又比如节假日的高速, 那么厂商可以推出纯电平台的同时兼容增程式(如岚图);
之前说的immd这几类,都是基于油车的平台和理念开发的,但跟其他混动形式比应该是离纯电更接近的or油占比最低的,比如最大程度简化了变速箱,比如不需要开发行星齿轮组,需要提高的技术一是高效率发动机,一是三电(串联增程如果要动力强劲,对电机电池的要求比其他混动形式应该是更高的,因为发动机只有高速挡没法提供全速域的加速动力),这两个技术都可以迁移到兼容增程的纯电平台去;
尤其是针对我们国家,国产车本来变速箱技术就落后,行星齿轮也是丰田专利把守,走immd类这条路是更优解。从现实来看,理想one作为初创公司,垃圾三缸+2.3吨车重,都能把平顺性跟油耗做到过得去,说明这个路线门槛低且效果也不错,那么让其他国产大厂去做应该会做得更好,如长城跟奇瑞已经有插混即将发布or测试了;至于吉利跟荣威研究的插混,跟这个差得有点远,有懂哥能说说为什么这样选择技术路线吗
另一方面,如果发动机只需要高效工况发电的话,比全速域发动机更好提高热效率,同时还能有更灵活的形式,比如转子发动机,水平活塞发动机([url]https://weibo.com/2689037485/JnBcNaojl?from=page_1005052689037485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url],热效率、体积、成本都会跳脱出当前全速域发动机的限制;
国产大厂技术雄厚,可以先在充电技术不完善的这几年,推出基于油车平台理念的节能混动车,同时随着技术发展,逐渐过渡到纯电+兼容增程;
新势力目前能推出纯电车,但是电车的市场还是受限,但是兼容增程的纯电平台随着技术的发展,门槛也会降低(远比造油车低),到时候就无须争论是买电车还是油车了;
从市场角度,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实用油的需求并不高,比如一年几次的高速或者旅游,亦或者是心理作用比如万一我突然要去很远地方办事但是没电,所以就算增程器油耗偏高,对他们的实际影响有限,远不如燃油车不同油耗带来的影响,增程器只需要有,而未必需要多好,从这个角度也降低了新势力的门槛,他们可以从其他角度提升产品力,丰富了整车市场;
最后想强调,请不要纠结于定义(我自己的理解可能也不是符合比较严格的定义),而要着眼于 用户的使用场景、技术门槛、技术强弱领域,比如理想one严格意义上不是插混,但是使用场景跟插混几乎一样,城区用电长途用油,所以他是不是插混并不重要;亦或者是很多人很喜欢把immd跟理想one的技术对立起来,然而在我眼中虽然前者技术肯定更强大,但是就混动路线而言理想one只不过是immd的一个子集,他能做好的只有即低速串联,做不好or不想做高速直连,但是结果来看只是高速油耗偏高而已,二者还是有很多共性的,我更倾向于把one当成一个有限的immd而不是把他们对立起来
一些错误的观点和误区我大概率在内容中解释了,希望能看完
即低速串联,发电机给电到电动机而电池削峰填谷,至于高速有的有直驱如immd、比亚迪dmi(比亚迪大概率是类immd而不是丰田ths),有的没有直驱如日产e-power、理想one;
按照那个啥规划,2035年一半节油车一半新能源车,可见混动(包含插混和增程)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作为“过渡”,而且35年之后电车还会不会继续扩大占比还未知,之前肯定是先普及到好普及的地方,后续的普及,如人烟稀少or高寒地区的成本和阻力肯定是很高的;
那么此时此刻的发展思路,要承上启下,要随着充电设施跟技术的完善一步步转换的同时,尽快地取代燃油车:
如果没有充电条件,就买小电池无法外置充电的immd、日产e-power、小电池比亚迪dmi这种混动节油车;
如果有充电条件但是不能买纯电,比如单位可以充电or只有一辆车,那就买相应的插混车,到时候还会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推出中等电池跟大电池(比如理想one的200km有人都不够,而有人当油车又不需要这么大的);
如果现在没有充电条件但是可预见的几年后有,也可以买插混(甚至比亚迪dmi这种,小电池是给大电池留了空间的,到时候直接换大电池),这种大电池插混也是混动车,开起来的体验跟小电池immd无差,只是重了一些,不像欧洲的那种p2插混,不充电开是很难开的
随着时间推移,电车使用环境越来越好,但是一些情况还是需要能油开救急,
之前说的immd这几类,都是基于油车的平台和理念开发的,但跟其他混动形式比应该是离纯电更接近的or油占比最低的,比如最大程度简化了变速箱,比如不需要开发行星齿轮组,需要提高的技术一是高效率发动机,一是三电(串联增程如果要动力强劲,对电机电池的要求比其他混动形式应该是更高的,因为发动机只有高速挡没法提供全速域的加速动力),这两个技术都可以迁移到兼容增程的纯电平台去;
尤其是针对我们国家,国产车本来变速箱技术就落后,行星齿轮也是丰田专利把守,走immd类这条路是更优解。从现实来看,理想one作为初创公司,垃圾三缸+2.3吨车重,都能把平顺性跟油耗做到过得去,说明这个路线门槛低且效果也不错,那么让其他国产大厂去做应该会做得更好,如长城跟奇瑞已经有插混即将发布or测试了;至于吉利跟荣威研究的插混,跟这个差得有点远,有懂哥能说说为什么这样选择技术路线吗
另一方面,如果发动机只需要高效工况发电的话,比全速域发动机更好提高热效率,同时还能有更灵活的形式,比如转子发动机,水平活塞发动机([url]https://weibo.com/2689037485/JnBcNaojl?from=page_1005052689037485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url],热效率、体积、成本都会跳脱出当前全速域发动机的限制;
国产大厂技术雄厚,可以先在充电技术不完善的这几年,推出基于油车平台理念的节能混动车,同时随着技术发展,逐渐过渡到纯电+兼容增程;
新势力目前能推出纯电车,但是电车的市场还是受限,但是兼容增程的纯电平台随着技术的发展,门槛也会降低(远比造油车低),到时候就无须争论是买电车还是油车了;
从市场角度,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实用油的需求并不高,比如一年几次的高速或者旅游,亦或者是心理作用比如万一我突然要去很远地方办事但是没电,所以就算增程器油耗偏高,对他们的实际影响有限,远不如燃油车不同油耗带来的影响,增程器只需要有,而未必需要多好,从这个角度也降低了新势力的门槛,他们可以从其他角度提升产品力,丰富了整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