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alm
2020-03-05T13:58:28+00:00
刚刚写的清朝对疆域贡献的帖子被锁定了,好歹洋洋洒洒写了两千字啊[s:ac:哭]
不过正好晚上也没事,简单来说一下我觉得的明朝队对疆域的贡献吧。
明朝最大的贡献在西南。大家可能会觉得西南好像一直以来都属于中华一样,但其实不是如此。明朝对西南的贡献,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在中南(湖南、湖北)和四川贵州,一直存在着当地土著民族,他们结为一个个部落并不接受直接管理,可以说在明朝之前,中华政权在这些地方的统治是碎片化的,即中心大城镇接受中央政权管辖,周围的土著民族高度自治。比如万历年间的杨应龙就是播州的割据势力,家族从1372年开始担当土司,共传了29代,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和经济力量。而明朝开创了改土归流的方法,不断在各个地方废除土司改用流官,加强中央对西南的管理,同时也提高了这些地方的汉化程度。例如杨应龙在万历年间反叛,待平定叛乱后播州就被改为了遵义府,一直接受中央管辖到现在。
第二是对云南,其实云南在元朝之前一直高度独立于中央,自身拥有南诏国、大理国这样的本土政权。在文化上,他们仿照汉字创建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称为老白文,同时信仰佛教密宗,文化昌盛。元朝征服了大理将其行省化纳入中央管理,并且大理首任最高行政长官 [赛典赤 赡思丁] 身为一个穆斯林在云南大力推广儒学,首次在云南建立了孔庙。而元朝时在云南建造的建水文庙经过后面多年的扩建,目前是全国除了曲阜孔庙外最大的孔庙( 中原的各位你们不羞愧吗 ),不过此时大理本土文化元朝时也一直在发展,元朝是和段氏一起在治理云南。等待朱元璋时期,他意识到云南不能继续这样由土司治理,于是拒绝了大理段氏首领,原话如下:
大明龙飞淮甸,混一区宇,陋汉唐之小智,卑宋元之浅图,天兵所至,神龙助阵,天地应符
然后大明就A了上去,收复了云南,并且将所有老白文的材料,从官方编史到民间创作到宗教典籍,全部一把火烧掉了。老白文就此失传。
同时,朱元璋从江淮引入大量移民进入云南,从此云南开始走向了儒化的道路。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小知识,云南文化和江淮文化的联系程度十分紧密,和其他西南地区有很大不同,原因即来源于此。
举个例子,白族的民族建筑照壁,基本就是从徽派建筑那里借鉴过来的。在比如云南特色小吃过桥米线,其名称来源也是江淮,“过桥”在江淮的饮食文化中是指分开吃的意思,这里用“过桥”来指代米线和配料是分开呈上的(并不是因为妹子要过桥给你送过来呢)。
而事实上,云南甚至在有些地方会充当文化活化石的角色,保留相当多明朝时期江淮文化的特色,这个也十分有趣。
因此明朝开始,中央政权才开始全面接手云南,中华文化才成为云南的底色,这是第二大贡献。
第三,就是重新整顿了北方汉人的文化归属感。在明朝以前,北方汉人已经在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四五百年之久了。此时少数民族的文化习惯已经极大的影响了汉人。比如在明初时,北方流行一种叫“汉儿言语”的语言,这是一门高度阿尔泰化的汉语,使用大量女真语、契丹语、蒙古语借词,语法上和传统汉语的主谓宾不同,其采用的是主宾谓结构,下面是一个例子:
“为什么这般的歹人有”,意思是“为什么有这般歹人”
“我个你没认得”,意思是“我没认出来你”
而这样的语言在北方汉人的交流中处于中心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重整文化,禁止胡俗,禁止“汉儿言语”,将风俗文化改变了回来,消解了原本可能出现的南北汉人认同危机(元朝时北方人为汉人,南方人为南人,其实是被加以区分的,而且习俗语言都开始有差异了),确保了汉人内部的团结。
为中华文化的恢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不过正好晚上也没事,简单来说一下我觉得的明朝队对疆域的贡献吧。
明朝最大的贡献在西南。大家可能会觉得西南好像一直以来都属于中华一样,但其实不是如此。明朝对西南的贡献,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在中南(湖南、湖北)和四川贵州,一直存在着当地土著民族,他们结为一个个部落并不接受直接管理,可以说在明朝之前,中华政权在这些地方的统治是碎片化的,即中心大城镇接受中央政权管辖,周围的土著民族高度自治。比如万历年间的杨应龙就是播州的割据势力,家族从1372年开始担当土司,共传了29代,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和经济力量。而明朝开创了改土归流的方法,不断在各个地方废除土司改用流官,加强中央对西南的管理,同时也提高了这些地方的汉化程度。例如杨应龙在万历年间反叛,待平定叛乱后播州就被改为了遵义府,一直接受中央管辖到现在。
第二是对云南,其实云南在元朝之前一直高度独立于中央,自身拥有南诏国、大理国这样的本土政权。在文化上,他们仿照汉字创建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称为老白文,同时信仰佛教密宗,文化昌盛。元朝征服了大理将其行省化纳入中央管理,并且大理首任最高行政长官 [赛典赤 赡思丁] 身为一个穆斯林在云南大力推广儒学,首次在云南建立了孔庙。而元朝时在云南建造的建水文庙经过后面多年的扩建,目前是全国除了曲阜孔庙外最大的孔庙( 中原的各位你们不羞愧吗 ),不过此时大理本土文化元朝时也一直在发展,元朝是和段氏一起在治理云南。等待朱元璋时期,他意识到云南不能继续这样由土司治理,于是拒绝了大理段氏首领,原话如下:
大明龙飞淮甸,混一区宇,陋汉唐之小智,卑宋元之浅图,天兵所至,神龙助阵,天地应符
然后大明就A了上去,收复了云南,并且将所有老白文的材料,从官方编史到民间创作到宗教典籍,全部一把火烧掉了。老白文就此失传。
同时,朱元璋从江淮引入大量移民进入云南,从此云南开始走向了儒化的道路。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小知识,云南文化和江淮文化的联系程度十分紧密,和其他西南地区有很大不同,原因即来源于此。
举个例子,白族的民族建筑照壁,基本就是从徽派建筑那里借鉴过来的。在比如云南特色小吃过桥米线,其名称来源也是江淮,“过桥”在江淮的饮食文化中是指分开吃的意思,这里用“过桥”来指代米线和配料是分开呈上的(并不是因为妹子要过桥给你送过来呢)。
而事实上,云南甚至在有些地方会充当文化活化石的角色,保留相当多明朝时期江淮文化的特色,这个也十分有趣。
因此明朝开始,中央政权才开始全面接手云南,中华文化才成为云南的底色,这是第二大贡献。
第三,就是重新整顿了北方汉人的文化归属感。在明朝以前,北方汉人已经在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四五百年之久了。此时少数民族的文化习惯已经极大的影响了汉人。比如在明初时,北方流行一种叫“汉儿言语”的语言,这是一门高度阿尔泰化的汉语,使用大量女真语、契丹语、蒙古语借词,语法上和传统汉语的主谓宾不同,其采用的是主宾谓结构,下面是一个例子:
“为什么这般的歹人有”,意思是“为什么有这般歹人”
“我个你没认得”,意思是“我没认出来你”
而这样的语言在北方汉人的交流中处于中心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重整文化,禁止胡俗,禁止“汉儿言语”,将风俗文化改变了回来,消解了原本可能出现的南北汉人认同危机(元朝时北方人为汉人,南方人为南人,其实是被加以区分的,而且习俗语言都开始有差异了),确保了汉人内部的团结。
为中华文化的恢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