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karion
2021-03-06T03:42:23+00:00
大家好,我是 略琴 水区非专业公考申论操题师毒蛇KISS。
去年闲来无事水了一波公考申论攻略,没想到过了这么久还有水友惦记着这个茬口,私信我一道题目想看看答题思路。
正好最近工作不太忙 怀旧服和正式服都没人带飞 ,就抽空实操一下。
这次还是简洁版,如果想要看详细解题心路历程,可以点我过往发帖或查阅大漩涡博物馆。
-------------------------这里是分割线,下面是题目---------------------------
“这些问题千万别让人知道是我说的,用‘相关工作人员’代替就行。”“别把我写进去啊,咱可是兄弟,我才跟你说这些的。”……如今,“不提名字”已经成为不少基层干部打开心扉讲真话的前提。
在调研采访过程中,出于保护受访者的需要,记者会尊重受访者的“匿名”请求。不久前,记者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关于少数地方统计数据“掺水”的报道,不少基层干部纷纷点赞,认为写到了大家的心坎上。然而,当记者过一段时间再次见到匿名受访者,问起原有痛点、问题如今怎么样了时,往往会得到“还不是和过去一样”的丧气回答。
就这样,一种新的治理悖论渐渐形成——基层越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是被匿名反映;越是匿名反映,那些问题依然还是问题。长此以往,基层干部期待落空,变得“无力吐槽”,做工作甚至追求“佛系万岁”。
“提意见就像迎风吐口水,吐自己一脸。”一位基层干部无奈地说,同一个问题,单位内部核查发现后,整改即可;问题被捅到上级,引来调查组,反映问题的干部因自曝家丑,很容易在工作中被领导“晾起来”;一旦反映到媒体,引发社会关注,首要工作是应付舆论,整改反成了次要任务,涉事干部轻则背负处分,重则罢官免职。人往往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因此,如实具名反映问题,成为基层干部最不愿选择的一种方式。
记者还了解到,在基层,当做出成绩时,地方大多强调“都是领导重视、各级关心的结果,领导能力强”等等。普通干部当被问到自己做了哪些工作时,都纷纷摆手,“咱就是个干活的,不值一提,别写我名字了。”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平日里,工作干好干坏大都取决于主要领导的评价。因此,工作中,万万不能抢领导“风头”,更要千方百计把“功劳”全部算到领导头上。对此,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基层干部遭遇‘匿名’,明明是自己出色完成了工作,却在工作总结或对外宣传上移花接木,这样容易让干部寒心。”
在报道东部某地经济发展时,记者采访了当地自然资源局、文化和旅游局等多位局长,采访完后,地方宣传部门负责人却“提醒”记者:“尽量不要出现局长的名字,全部换成相关负责人。”原来,宣传部门担心个别领导会因为多了谁或少了谁的名字而“有意见”,故保险起见,所有人的名字都不出现。
“每个干部都要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地位,避免功利心太强。这种‘匿名化’看似小问题,长此以往,会导致基层作风出现大问题,不可不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王忠武说道。
有关专家指出,如果不能走出“匿名化”困局,基层治理必然隐患重重。专家建议,基层干部是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应努力畅通干部们的沟通渠道,并让干部考核机制、容错免责机制等更加科学合理,进而从根源上鼓励干部讲真话。
问题:
给定资料中的专家指出:“如果不能走出‘匿名化’困局,基层治理必然隐患重重。”请谈谈你对“匿名化”的理解。(2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逻辑;不超过300字。
-------------------------上面是题目,下面是实操---------------------------
首先,是审题。
问题是:给定资料中的专家指出:“如果不能走出‘匿名化’困局,基层治理必然隐患重重。”请谈谈你对“匿名化”的理解。
我们提取到关键要求和关键字。
关键要求是“匿名化”,我们就要围绕着“匿名化”来阅读、回答。
关键字是“理解”,资料中提出了“匿名化”困局,我们既要找出“匿名化”产生的原因,又要讲出“破局”方法。
下面是答题要求,也就是“得分点”。
准确:根据材料说理,合理解读延伸,不脱离问题,更不凭空生造;
全面:要整体把握问题和解决办法,做到不漏项;
有逻辑:描述要体现出逻辑性,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要有对应性;
不超过300字:小题目空格不算字数,大作文空格算字数,标点符号算字数但是标准比较宽泛,因此本题篇幅要控制在250-260个汉字左右;
卷面、手书有阅卷老师主观分。
接下来,是阅读材料。
按照我以前经验贴里讲的方法,段落编号、提取关键词、“合并同类项”、总结“中心思想”。
整理过的材料是这样婶儿的。
1、“这些问题千万别让人知道是我说的,用‘相关工作人员’代替就行。”“别把我写进去啊,咱可是兄弟,我才跟你说这些的。”……如今,“不提名字”已经成为不少基层干部打开心扉讲真话的前提。(现状)
2、在调研采访过程中,出于保护受访者的需要,记者会尊重受访者的“匿名”请求。不久前,记者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关于少数地方统计数据“掺水”的报道,不少基层干部纷纷点赞,认为写到了大家的心坎上。然而,当记者过一段时间再次见到匿名受访者,问起原有痛点、问题如今怎么样了时,往往会得到“还不是和过去一样”的丧气回答。(现状)
3、就这样,一种新的治理悖论渐渐形成——基层越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是被匿名反映;越是匿名反映,那些问题依然还是问题。长此以往,基层干部期待落空,变得“无力吐槽”,做工作甚至追求“佛系万岁”。(现状)
4、“提意见就像迎风吐口水,吐自己一脸。”一位基层干部无奈地说,同一个问题,单位内部核查发现后,整改即可;问题被捅到上级,引来调查组,反映问题的干部因自曝家丑,很容易在工作中被领导“晾起来”;一旦反映到媒体,引发社会关注,首要工作是应付舆论,整改反成了次要任务,涉事干部轻则背负处分,重则罢官免职。人往往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因此,如实具名反映问题,成为基层干部最不愿选择的一种方式。(实名危害)
5、记者还了解到,在基层,当做出成绩时,地方大多强调“都是领导重视、各级关心的结果,领导能力强”等等。普通干部当被问到自己做了哪些工作时,都纷纷摆手,“咱就是个干活的,不值一提,别写我名字了。”(领导抢功)
6、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平日里,工作干好干坏大都取决于主要领导的评价。因此,工作中,万万不能抢领导“风头”,更要千方百计把“功劳”全部算到领导头上。对此,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基层干部遭遇‘匿名’,明明是自己出色完成了工作,却在工作总结或对外宣传上移花接木,这样容易让干部寒心。”(领导抢功)
7、在报道东部某地经济发展时,记者采访了当地自然资源局、文化和旅游局等多位局长,采访完后,地方宣传部门负责人却“提醒”记者:“尽量不要出现局长的名字,全部换成相关负责人。”原来,宣传部门担心个别领导会因为多了谁或少了谁的名字而“有意见”,故保险起见,所有人的名字都不出现。(官僚利益)
8、“每个干部都要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地位,避免功利心太强。这种‘匿名化’看似小问题,长此以往,会导致基层作风出现大问题,不可不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王忠武说道。(影响)
9、有关专家指出,如果不能走出“匿名化”困局,基层治理必然隐患重重。专家建议,基层干部是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应努力畅通干部们的沟通渠道,并让干部考核机制、容错免责机制等更加科学合理,进而从根源上鼓励干部讲真话。(解决办法)
接下来是“合并同类项”。意思相近的“关键词”放在一起,该合并的合并、该吸收的吸收。
1、2、3段是开题,讲出基层匿名举报往往无果的“现状”,4段提到基层干部“实名”举报问题后可能遭到的一些“危害”后果,5、6段提到基层干部工作成果往往由“领导”摘得,7段提到领导干部之间也会因为利益问题互相掣肘,出现“官僚”内耗,8段提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9段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然后是根据关键词总结“中心思想”。
首先是“匿名化”困局的现状,然后是原因,再之后是危害性,最后是解决办法。
现状取材于阅读材料,要囊括各方面且高度概括;原因要分表里,“表”是外在层面,“里”是精神层面;危害性要有认识高度;解决办法要全面且有可操作性。
应该注意的是:这类题目属于“问政”,专业性较强,普通考生不见得懂,所以文章已经很贴心的在第9段给出了解决办法的思路,只要顺着这个思路加上些个人深入见解就好。(应届理工宅男和傻白甜无知少女懂个毛线的政治,说白了就是多搞点看上去高大上的句子,包括但不限于总书记语录、报考地省委书记讲话之类的)。
这类题目,解题的一些忌讳也要注意,不要踩雷。
一是国家政策是好的,千万不要质疑国家层面的大政方针。
二是基层一线是好的,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都是最可爱的人。
三是……瞄准中层喷就对了……“中梗阻”不是白说的。俗话说“经是好经,让歪嘴和尚念坏了”,把矛盾的焦点落在中层执行政策走板、制定方案脱离实际、官僚主义上,既不跑题又显得有深度……
------------------------上面是碎碎念,下面也是碎碎念----------------------
答:“匿名化”就是基层干部“不想说”、“不敢说”、“说了白说”,部分领导有功劳“抢着说”、有利益“关门说”、有责任“指着说”。其原因是广大基层干部言路受阻、如履薄冰,部分干部媚上欺下、为尊者讳,部分领导私利为先、以权欺人。更深层次原因,则是少数干部信念缺失,背离“人民至上”主旨;缺乏担当,忘却“去民之患”初心。这些都是官僚主义作祟,问题虽小,却是“溃堤之蚁穴”,伤害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破坏了基层组织的政治生态,损害了党的执政根基。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强化学习、转变思想,做到以信念为指引,唯实惟先;其次要建章立制,打破枷锁、广开言路,做到公开公正、“言而无罪”;最后要勇于说“我”,以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誓言。
--------------------上面是非标准答案,下面还是碎碎念------------------------
说下解题思路。
“理解”是一种上手容易、写好难的题目类型。
说上手容易是因为解题要紧贴材料,而需要“理解”的东西,材料里基本都有现成的内容,也就是说只要抄材料就不会跑题,起码能得个60分;说写好难,是因为想得高分必须要超脱材料的禁锢,有分析、有见解,要有高度还不能飘,有深度还得收的住,非常难把握。
这类型的题目写作难度也很高,想要在极其有限的篇幅里表达多种内容,一定要拨开现象看本质,总结提炼出核心内容,抓住问题关键提出具体看法。
回到这道题目上。
总结“匿名化”的表现,我用了高度概括且俗语话的写法。因为“匿名化”的表现属实太多,这种写法是为了在节约篇幅的情况下面面俱到,还借鉴了近年党政行文流行的俗语话写法(比如“红红脸、出出汗、照镜子、整衣冠”、“撸起袖子加油干”之类的,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五十余字就涵盖了原文近千字的内容。
问题原因方面,从外在层面讲到精神层面,外在层面上分三个角度剖析,对应材料的三种矛盾;精神层面先讲认识问题(背离“人民至上”主旨),后讲认识问题的具体表现(忘却“去民之患”初心),进而顺势引导出危害性。“官僚主义作祟”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是对下文的提挈。
危害性方面,首先按照原文内容,提出 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 问题虽小但是却必须重视,随后由人到组织到国家,逐步递进的揭示危害。不过多赘述具体事例,却要留有想象空间。个人工作积极性没了,工作自然做不好;组织政治生态乱了,自然没有凝聚力;国家执政根基受损,自然会掀起逆流。这些无须具体讲事例,认识到位了就足够。
解决办法方面,要特别讲究逻辑性。思想指引行动,首先要解决的,永远是思想认识问题。“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从思想认识入手解决问题,是讲政治的、是高屋建瓴的、是阅卷老师喜闻乐见的。解决思想问题无外乎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这都是老套路。需要注意的是,解决问题不但要说“怎么做”,还要说明“做到怎么样”,这样才算落地。
解决了思想问题,还要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这要提出具体的办法——当然,不需要赘述细则,只要讲出全面可行的思路,同样要还说明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
最后,则是需要“拔高”一下思想境界,由个人的“匿名者”变成“发声者”,由无数“小我”升华到全体人民的“大我”,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直至“我将无我”——申论立意高度的上限也就是总书记语录了 漂亮,弟弟,介话到头儿啦啊 。
再简单说下小细节:
1、行文方式。不同于其它类型的申论题目,“理解”更加类似于观后感,不适宜用特别正式的小标题分段写法。每一层意思都是连续的、递进的,楼主建议用逻辑推进自然分段法比较好。
2、立意高度。“理解”的意思是“个人看法”,所以可以不必拘泥于材料范围,这就给了大家适当“拔高”文章立意的空间。所以,完全可以用最接地气的内容说事儿,用最高屋建瓴的见解来讲理儿(你问我这见解从哪来?详见新闻联播前十分钟)。
3、行文风格。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申论考查的是逻辑和文字水平,不是真的看你的理政能力。对于年轻的考公学子来说,写“理解”时可以激进一点、张扬一点,可以带一点个人色彩。我们国家的改革同样是在积极的自我革新,干部用人上也是选择勇于开拓进取、有朝气、有拼劲的。不气盛那还叫年轻人吗?
4、节奏把握。申论首先是文章,想要得高分,最起码要让人读着舒服。每层意思要着墨均匀,不要“肢端肥大”;转接递进要自然,不要出现突兀断层;要突出重点、制造“爆点”,不要死气沉沉、味同嚼蜡。文字冰冷呆板就是不如热情激昂,节奏一平如水就是不如 凹凸有致 波澜起伏。
5、遣词用句。说实话,用300字以内的篇幅来讲这么多层意思,既要做到用词精准、惜墨如金,又要张弛有度、掌控全局,这对文字掌控能力是很高的挑战(终极目标是増一字则多、删一字则少、改一字则错、动一字则变,最低要求则是要考究每一个字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要多用成语典故、领导语录,一个成语典故就是一个故事、一句领导语录就是一篇文章——这就相当于100人口打20人口——能极大地拓展文章的“密度”和“含金量”。
--------------------------上面是正事,下面是吐槽---------------------------
半夜摸黑写出来,一大早上电脑原地爆炸,内容丢了一大半。
还愿[@leafage伯爵]
近期有空,申论真题可实操。
去年闲来无事水了一波公考申论攻略,没想到过了这么久还有水友惦记着这个茬口,私信我一道题目想看看答题思路。
正好最近工作不太忙
这次还是简洁版,如果想要看详细解题心路历程,可以点我过往发帖或查阅大漩涡博物馆。
-------------------------这里是分割线,下面是题目---------------------------
“这些问题千万别让人知道是我说的,用‘相关工作人员’代替就行。”“别把我写进去啊,咱可是兄弟,我才跟你说这些的。”……如今,“不提名字”已经成为不少基层干部打开心扉讲真话的前提。
在调研采访过程中,出于保护受访者的需要,记者会尊重受访者的“匿名”请求。不久前,记者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关于少数地方统计数据“掺水”的报道,不少基层干部纷纷点赞,认为写到了大家的心坎上。然而,当记者过一段时间再次见到匿名受访者,问起原有痛点、问题如今怎么样了时,往往会得到“还不是和过去一样”的丧气回答。
就这样,一种新的治理悖论渐渐形成——基层越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是被匿名反映;越是匿名反映,那些问题依然还是问题。长此以往,基层干部期待落空,变得“无力吐槽”,做工作甚至追求“佛系万岁”。
“提意见就像迎风吐口水,吐自己一脸。”一位基层干部无奈地说,同一个问题,单位内部核查发现后,整改即可;问题被捅到上级,引来调查组,反映问题的干部因自曝家丑,很容易在工作中被领导“晾起来”;一旦反映到媒体,引发社会关注,首要工作是应付舆论,整改反成了次要任务,涉事干部轻则背负处分,重则罢官免职。人往往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因此,如实具名反映问题,成为基层干部最不愿选择的一种方式。
记者还了解到,在基层,当做出成绩时,地方大多强调“都是领导重视、各级关心的结果,领导能力强”等等。普通干部当被问到自己做了哪些工作时,都纷纷摆手,“咱就是个干活的,不值一提,别写我名字了。”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平日里,工作干好干坏大都取决于主要领导的评价。因此,工作中,万万不能抢领导“风头”,更要千方百计把“功劳”全部算到领导头上。对此,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基层干部遭遇‘匿名’,明明是自己出色完成了工作,却在工作总结或对外宣传上移花接木,这样容易让干部寒心。”
在报道东部某地经济发展时,记者采访了当地自然资源局、文化和旅游局等多位局长,采访完后,地方宣传部门负责人却“提醒”记者:“尽量不要出现局长的名字,全部换成相关负责人。”原来,宣传部门担心个别领导会因为多了谁或少了谁的名字而“有意见”,故保险起见,所有人的名字都不出现。
“每个干部都要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地位,避免功利心太强。这种‘匿名化’看似小问题,长此以往,会导致基层作风出现大问题,不可不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王忠武说道。
有关专家指出,如果不能走出“匿名化”困局,基层治理必然隐患重重。专家建议,基层干部是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应努力畅通干部们的沟通渠道,并让干部考核机制、容错免责机制等更加科学合理,进而从根源上鼓励干部讲真话。
问题:
给定资料中的专家指出:“如果不能走出‘匿名化’困局,基层治理必然隐患重重。”请谈谈你对“匿名化”的理解。(2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逻辑;不超过300字。
-------------------------上面是题目,下面是实操---------------------------
首先,是审题。
问题是:给定资料中的专家指出:“如果不能走出‘匿名化’困局,基层治理必然隐患重重。”请谈谈你对“匿名化”的理解。
我们提取到关键要求和关键字。
关键要求是“匿名化”,我们就要围绕着“匿名化”来阅读、回答。
关键字是“理解”,资料中提出了“匿名化”困局,我们既要找出“匿名化”产生的原因,又要讲出“破局”方法。
下面是答题要求,也就是“得分点”。
准确:根据材料说理,合理解读延伸,不脱离问题,更不凭空生造;
全面:要整体把握问题和解决办法,做到不漏项;
有逻辑:描述要体现出逻辑性,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要有对应性;
不超过300字:小题目空格不算字数,大作文空格算字数,标点符号算字数但是标准比较宽泛,因此本题篇幅要控制在250-260个汉字左右;
卷面、手书有阅卷老师主观分。
接下来,是阅读材料。
按照我以前经验贴里讲的方法,段落编号、提取关键词、“合并同类项”、总结“中心思想”。
整理过的材料是这样婶儿的。
1、“这些问题千万别让人知道是我说的,用‘相关工作人员’代替就行。”“别把我写进去啊,咱可是兄弟,我才跟你说这些的。”……如今,“不提名字”已经成为不少基层干部打开心扉讲真话的前提。(现状)
2、在调研采访过程中,出于保护受访者的需要,记者会尊重受访者的“匿名”请求。不久前,记者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关于少数地方统计数据“掺水”的报道,不少基层干部纷纷点赞,认为写到了大家的心坎上。然而,当记者过一段时间再次见到匿名受访者,问起原有痛点、问题如今怎么样了时,往往会得到“还不是和过去一样”的丧气回答。(现状)
3、就这样,一种新的治理悖论渐渐形成——基层越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是被匿名反映;越是匿名反映,那些问题依然还是问题。长此以往,基层干部期待落空,变得“无力吐槽”,做工作甚至追求“佛系万岁”。(现状)
4、“提意见就像迎风吐口水,吐自己一脸。”一位基层干部无奈地说,同一个问题,单位内部核查发现后,整改即可;问题被捅到上级,引来调查组,反映问题的干部因自曝家丑,很容易在工作中被领导“晾起来”;一旦反映到媒体,引发社会关注,首要工作是应付舆论,整改反成了次要任务,涉事干部轻则背负处分,重则罢官免职。人往往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因此,如实具名反映问题,成为基层干部最不愿选择的一种方式。(实名危害)
5、记者还了解到,在基层,当做出成绩时,地方大多强调“都是领导重视、各级关心的结果,领导能力强”等等。普通干部当被问到自己做了哪些工作时,都纷纷摆手,“咱就是个干活的,不值一提,别写我名字了。”(领导抢功)
6、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平日里,工作干好干坏大都取决于主要领导的评价。因此,工作中,万万不能抢领导“风头”,更要千方百计把“功劳”全部算到领导头上。对此,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基层干部遭遇‘匿名’,明明是自己出色完成了工作,却在工作总结或对外宣传上移花接木,这样容易让干部寒心。”(领导抢功)
7、在报道东部某地经济发展时,记者采访了当地自然资源局、文化和旅游局等多位局长,采访完后,地方宣传部门负责人却“提醒”记者:“尽量不要出现局长的名字,全部换成相关负责人。”原来,宣传部门担心个别领导会因为多了谁或少了谁的名字而“有意见”,故保险起见,所有人的名字都不出现。(官僚利益)
8、“每个干部都要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地位,避免功利心太强。这种‘匿名化’看似小问题,长此以往,会导致基层作风出现大问题,不可不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王忠武说道。(影响)
9、有关专家指出,如果不能走出“匿名化”困局,基层治理必然隐患重重。专家建议,基层干部是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应努力畅通干部们的沟通渠道,并让干部考核机制、容错免责机制等更加科学合理,进而从根源上鼓励干部讲真话。(解决办法)
接下来是“合并同类项”。意思相近的“关键词”放在一起,该合并的合并、该吸收的吸收。
1、2、3段是开题,讲出基层匿名举报往往无果的“现状”,4段提到基层干部“实名”举报问题后可能遭到的一些“危害”后果,5、6段提到基层干部工作成果往往由“领导”摘得,7段提到领导干部之间也会因为利益问题互相掣肘,出现“官僚”内耗,8段提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9段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然后是根据关键词总结“中心思想”。
首先是“匿名化”困局的现状,然后是原因,再之后是危害性,最后是解决办法。
现状取材于阅读材料,要囊括各方面且高度概括;原因要分表里,“表”是外在层面,“里”是精神层面;危害性要有认识高度;解决办法要全面且有可操作性。
应该注意的是:这类题目属于“问政”,专业性较强,普通考生不见得懂,所以文章已经很贴心的在第9段给出了解决办法的思路,只要顺着这个思路加上些个人深入见解就好。(应届理工宅男和傻白甜无知少女懂个毛线的政治,说白了就是多搞点看上去高大上的句子,包括但不限于总书记语录、报考地省委书记讲话之类的)。
这类题目,解题的一些忌讳也要注意,不要踩雷。
一是国家政策是好的,千万不要质疑国家层面的大政方针。
二是基层一线是好的,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都是最可爱的人。
三是……瞄准中层喷就对了……“中梗阻”不是白说的。俗话说“经是好经,让歪嘴和尚念坏了”,把矛盾的焦点落在中层执行政策走板、制定方案脱离实际、官僚主义上,既不跑题又显得有深度……
------------------------上面是碎碎念,下面也是碎碎念----------------------
答:“匿名化”就是基层干部“不想说”、“不敢说”、“说了白说”,部分领导有功劳“抢着说”、有利益“关门说”、有责任“指着说”。其原因是广大基层干部言路受阻、如履薄冰,部分干部媚上欺下、为尊者讳,部分领导私利为先、以权欺人。更深层次原因,则是少数干部信念缺失,背离“人民至上”主旨;缺乏担当,忘却“去民之患”初心。这些都是官僚主义作祟,问题虽小,却是“溃堤之蚁穴”,伤害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破坏了基层组织的政治生态,损害了党的执政根基。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强化学习、转变思想,做到以信念为指引,唯实惟先;其次要建章立制,打破枷锁、广开言路,做到公开公正、“言而无罪”;最后要勇于说“我”,以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誓言。
--------------------上面是非标准答案,下面还是碎碎念------------------------
说下解题思路。
“理解”是一种上手容易、写好难的题目类型。
说上手容易是因为解题要紧贴材料,而需要“理解”的东西,材料里基本都有现成的内容,也就是说只要抄材料就不会跑题,起码能得个60分;说写好难,是因为想得高分必须要超脱材料的禁锢,有分析、有见解,要有高度还不能飘,有深度还得收的住,非常难把握。
这类型的题目写作难度也很高,想要在极其有限的篇幅里表达多种内容,一定要拨开现象看本质,总结提炼出核心内容,抓住问题关键提出具体看法。
回到这道题目上。
总结“匿名化”的表现,我用了高度概括且俗语话的写法。因为“匿名化”的表现属实太多,这种写法是为了在节约篇幅的情况下面面俱到,还借鉴了近年党政行文流行的俗语话写法(比如“红红脸、出出汗、照镜子、整衣冠”、“撸起袖子加油干”之类的,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五十余字就涵盖了原文近千字的内容。
问题原因方面,从外在层面讲到精神层面,外在层面上分三个角度剖析,对应材料的三种矛盾;精神层面先讲认识问题(背离“人民至上”主旨),后讲认识问题的具体表现(忘却“去民之患”初心),进而顺势引导出危害性。“官僚主义作祟”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是对下文的提挈。
危害性方面,首先按照原文内容,提出
解决办法方面,要特别讲究逻辑性。思想指引行动,首先要解决的,永远是思想认识问题。“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从思想认识入手解决问题,是讲政治的、是高屋建瓴的、是阅卷老师喜闻乐见的。解决思想问题无外乎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这都是老套路。需要注意的是,解决问题不但要说“怎么做”,还要说明“做到怎么样”,这样才算落地。
解决了思想问题,还要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这要提出具体的办法——当然,不需要赘述细则,只要讲出全面可行的思路,同样要还说明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
最后,则是需要“拔高”一下思想境界,由个人的“匿名者”变成“发声者”,由无数“小我”升华到全体人民的“大我”,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直至“我将无我”——申论立意高度的上限也就是总书记语录了
再简单说下小细节:
1、行文方式。不同于其它类型的申论题目,“理解”更加类似于观后感,不适宜用特别正式的小标题分段写法。每一层意思都是连续的、递进的,楼主建议用逻辑推进自然分段法比较好。
2、立意高度。“理解”的意思是“个人看法”,所以可以不必拘泥于材料范围,这就给了大家适当“拔高”文章立意的空间。所以,完全可以用最接地气的内容说事儿,用最高屋建瓴的见解来讲理儿(你问我这见解从哪来?详见新闻联播前十分钟)。
3、行文风格。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申论考查的是逻辑和文字水平,不是真的看你的理政能力。对于年轻的考公学子来说,写“理解”时可以激进一点、张扬一点,可以带一点个人色彩。我们国家的改革同样是在积极的自我革新,干部用人上也是选择勇于开拓进取、有朝气、有拼劲的。不气盛那还叫年轻人吗?
4、节奏把握。申论首先是文章,想要得高分,最起码要让人读着舒服。每层意思要着墨均匀,不要“肢端肥大”;转接递进要自然,不要出现突兀断层;要突出重点、制造“爆点”,不要死气沉沉、味同嚼蜡。文字冰冷呆板就是不如热情激昂,节奏一平如水就是不如
5、遣词用句。说实话,用300字以内的篇幅来讲这么多层意思,既要做到用词精准、惜墨如金,又要张弛有度、掌控全局,这对文字掌控能力是很高的挑战(终极目标是増一字则多、删一字则少、改一字则错、动一字则变,最低要求则是要考究每一个字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要多用成语典故、领导语录,一个成语典故就是一个故事、一句领导语录就是一篇文章——这就相当于100人口打20人口——能极大地拓展文章的“密度”和“含金量”。
--------------------------上面是正事,下面是吐槽---------------------------
半夜摸黑写出来,一大早上电脑原地爆炸,内容丢了一大半。
还愿[@leafage伯爵]
近期有空,申论真题可实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