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s2k19
2021-11-16T18:01:58+00:00
最近发现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宛署杂记》,作者是明朝沈榜,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其中对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民情、人物遗文记录非常详细,特别是物价,百姓工资,契税等。看着很有意思,因此给大家做个分享。
[quote]
顺天府府尹(yǐn)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宛平县大致包括今北京西城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这里的意思应该是买房20两以上超出的部分税率3%,典房40两以上者,买价的一半收税1.5%,不到40两则免税。可见明朝京城普通市民一套房子并不会很贵,大概10-60两。
古代贫富差距很大,有钱人当然也要逃税,《宛署杂记》记载,宛平县犯人邵盘,买娼妇数十名,勾引在官假印犯人李守约、王纪、沈杰等,并结为好友。万历17年10月,用776两买下退休官员李内相位于大时雍坊的大豪斯一所;(原文是契买不在官李内相大时雍坊房一所)。18年5月,又用653两,买到王大成在大时雍坊的豪宅一座,都没契税。犯人害怕以后被查,和李守约等商量贿赂官员,守约等笑说:“[i]税契事打甚么紧!税他何用!留些税钱,咱们买酒吃。待验契之日,再作计较不迟。是盘听允,就不合不行赴税。[/i]”
而这本书的作者沈榜18年刚一上任就把这几个犯人给抓了,结果被巡视北城御史邵以仁参劾宛平县知县沈榜贪污。事情闹到皇上那里,万历19年正月19日奉圣旨:沈榜既无科罚赃私,准免究。
万历又为了安抚大户,又下圣旨:朕念都城小民累苦,这税契既系祖制,着买田宅的,[i]价至四十两以上的。俱减半纳税,典房的,俱免纳税。钦此,钦遵。[/i]万历真是财大气粗,直接把典房税免了,买房税也少了很多。而这次事件在当年恐怕也是一次很大的风波吧。
《宛署杂记》中有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句话:[i]典价一契且有至六七千金者,彼所谓土著小民,曾不得置足百一[/i]。就是说一笔房子交易甚至有高达6、7k两的情况,而土著小民的房子连1%都达不到,说明明朝平民的房子最高也就六七十两。一名年收入7.2两的募役,需要不吃不喝4.17年才能买下一座价值30两的房子,真是万恶的旧社会。
[/quote][quote]
正赋是起运朝廷的,徭赋是给各衙门人役的,这里我们也就知道了明朝衙门杂役收入到底如何。草场库秤就是给草料称重的,有5人,每人工食银10.8两,万历2年涨工资了,变成15两;学、屯、盐书办每人18两;国子监膳夫工食银20两,这厨师工资还挺高[s:a2:笑];宛平县衙正堂有4名皂隶,两个县丞各有两个皂隶,主薄两个,典吏一个,共11名,每名工食银12两;比较有意思的是马夫的工资,正堂,两个县丞,主薄,典吏各配一个马夫,而马夫的工资居然40两,可见古代马是非常重要的动物,弼马温应该是个油水很大的职务,天帝其实已经很照顾孙悟空了[s:a2:doge],我猜测这40两应该还要给马买精料,所以工资比较高吧;各房书办共16人,每人7.2两;普通皂隶49人,工资就只有3.2两。力役
役分实役和募役,实役钱比较少,什么内承运库夫、外承运库夫,大概就是力工,工资都是4两;还有什么内官监瓜户、监藕户、监藕户,牛房兽医、御马监兽医都是4两左右;浣衣局土工,都知监打扫夫就更惨了,只有1.2两。
而募役收入还不错,刑部土工、工部苫盖厂夫都是7.2两,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工作例如:按院阴阳生、学院铺兵、国子监庙户等,都是7.2-10两。至于这些人是否包食宿,我也不太懂,书中也没提及。明朝县官: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或一年45两白银。其它收入:柴薪皂隶4个、马夫一个,这5个人工资由国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笔墨费由国家补贴。新官上任,还可以先拿到40两修理费。看起来七品县官45两白银跟马夫40两白银年俸差不多,(明朝的公务员工资真的是很低的,历朝历代中明代公务员工资收入算少了。)但是县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隶人员、衣食花费基本由国家支付和补贴,所以年俸基本是净收入,而且笔墨费都是固定按两算由国家拨给,还有多余。马夫就没有那些好处了。[1]
街头挑担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约20两。冯梦龙在万历年至天启年写有《三言》,其中《卖油郎独专花魁》中秦重只有3两白银的本银,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16两白银。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衣服之类,并无妄废。”除去一年用度剩余16两。所以记为年收入20两。
杀猪的: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对穷秀才范进说,“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儒林外史》。一天一钱,一月3两,一年有36两,看来杀猪的收入直逼马夫了。不过清朝银贱,胡屠户的36两购买力肯定不如万历的36两。
[/quote][quote]明朝官员大型宴会,每年两次,其中上席六桌,每桌猪肉一斤2分,羊肉一斤1.5分,牛肉一斤1.5分,猪羊牛肉各上8斤!一只大鹅20分,一条鱼重5斤,银1钱,一盘栗子八斤,银一钱四厘,等等,最后算下来这样的一桌要花2两,共6桌;上中席一桌1.2两,共5桌;中席0.63两,共26桌;下席每桌0.33两,共8桌;还有幕后,礼仪等等费用,以上总共花费77.15两。
1斗白米8分,则1石米0.8两,洪武年间1两银换2石米,崇祯年灾荒不断,2两银换1石米,简单点算200年米价涨了4倍,年通胀也不过0.7%;明朝城里人不会买1石米放家里,而是每十几天单独去买米。白面每斤0.7分;猪肉每斤1.8分,比吃席的猪肉稍便宜些;牛肉每斤1.3分,也比吃席便宜。值得注意的是京城靠近九边,所以牛羊肉比猪肉便宜,对蒙古人的边市剪刀差[s:a2:doge],白盐每斤6.67厘,这价格恐怕比今天还低。
[i]净盆焰硝三斤八两,价一钱四分;熟硫黄八两,价二分;柳柴炭一斤八两,价六分;[/i]有兴趣的可以算算黑火y成本大概是多少[s:a2:doge]
[/quote][quote]
[/quote][1]有大佬早在07年就写过[url=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966415/#7420077rB1QI1w]明朝人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url],同样部分考据自《宛署杂记》,文中很多段落在知乎,百度也能经常见到,这里也略作引用。
[quote]
单位换算
明朝的货币是十进制,1两=10钱=100分=1000厘。粮食:1石=2斛=10斗=100升,明朝1升大概是今天1073.7ml。石是容积单位,不是质量单位,网上石和斤的换算众说纷纭,考虑到还有精米糙米稻谷之分,索性不管这个了。1斤16两,换算成现在1明斤=596.8g,1两银子重37.3g[/quote][quote]房产税
[i]万历十一年四月内,该顺天府府尹张国彦题,该本部覆议[/i][i],将都城内外居民买田宅者,二十两以上,照旧例,每银一两,仍税三分,不及二十两者,免税;[/i][i]典田宅者,四十两以上,买价一半,每银一两,税银一分五厘,不及四十两者,免税。[/i]顺天府府尹(yǐn)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宛平县大致包括今北京西城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这里的意思应该是买房20两以上超出的部分税率3%,典房40两以上者,买价的一半收税1.5%,不到40两则免税。可见明朝京城普通市民一套房子并不会很贵,大概10-60两。
古代贫富差距很大,有钱人当然也要逃税,《宛署杂记》记载,宛平县犯人邵盘,买娼妇数十名,勾引在官假印犯人李守约、王纪、沈杰等,并结为好友。万历17年10月,用776两买下退休官员李内相位于大时雍坊的大豪斯一所;(原文是契买不在官李内相大时雍坊房一所)。18年5月,又用653两,买到王大成在大时雍坊的豪宅一座,都没契税。犯人害怕以后被查,和李守约等商量贿赂官员,守约等笑说:“[i]税契事打甚么紧!税他何用!留些税钱,咱们买酒吃。待验契之日,再作计较不迟。是盘听允,就不合不行赴税。[/i]”
而这本书的作者沈榜18年刚一上任就把这几个犯人给抓了,结果被巡视北城御史邵以仁参劾宛平县知县沈榜贪污。事情闹到皇上那里,万历19年正月19日奉圣旨:沈榜既无科罚赃私,准免究。
万历又为了安抚大户,又下圣旨:朕念都城小民累苦,这税契既系祖制,着买田宅的,[i]价至四十两以上的。俱减半纳税,典房的,俱免纳税。钦此,钦遵。[/i]万历真是财大气粗,直接把典房税免了,买房税也少了很多。而这次事件在当年恐怕也是一次很大的风波吧。
房价
《金瓶梅》故事中,武大郎用潘金莲的嫁妆换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两层四间房屋居住。地段不错,还带独立院落,相当于小别墅呢,才十几两银子。古代的典房大概可以理解为一次性付清的长期租房,或者说房产期限比较短,比如二十年,然后就要被收回。西门庆的穷人兄弟拿着西门庆的银子买房子,花了三十五两银子,买了前后四间(门面两间,二层,大小四间)。《宛署杂记》中有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句话:[i]典价一契且有至六七千金者,彼所谓土著小民,曾不得置足百一[/i]。就是说一笔房子交易甚至有高达6、7k两的情况,而土著小民的房子连1%都达不到,说明明朝平民的房子最高也就六七十两。一名年收入7.2两的募役,需要不吃不喝4.17年才能买下一座价值30两的房子,真是万恶的旧社会。
[/quote][quote]
工资收入
赋[i]分二等:曰正赋,即起运存留正供,每年候府奉部札,酌岁所急,多寡微有差;[/i][i]曰繇赋,即各衙门人役杂费,奉文例于地亩征派。节年数目无可考,姑记万历贰拾年者。[/i]正赋是起运朝廷的,徭赋是给各衙门人役的,这里我们也就知道了明朝衙门杂役收入到底如何。
县衙吏员收入原文 ...
繇赋中通共工食银叁千伍百肆拾壹两捌钱叁分捌厘叁毫贰丝肆忽柒微捌纤。分计之则有各衙门共编银贰千玖百壹拾贰两贰两叁分捌厘贰丝肆忽柒微捌纤。西城草场库秤伍名,每名工食银拾两捌钱。万历贰年,奉文每名议增银肆两贰钱,共柒拾伍两。学、屯、盐书办三名,每名工食银壹拾捌两。屯院皂隶一名,工食银玖两陆钱。会同馆马驴站银壹千贰百壹拾叁两肆钱肆分伍厘叁毫贰丝肆忽柒微捌纤,帮贴买驴价银陆拾捌两,馆夫工食银壹百捌两,库子工食银壹拾肆两肆钱。科道长跟、皂隶工食银玖拾叁两陆钱。刑部库子工食银叁百陆拾捌两。国子监膳夫工食银贰拾两。通政司铺兵工食银陆拾两。礼仪房打扫夫银捌拾贰两捌钱,本府加增刑匠科书办一名,工食银玖两,治衙书办一名,工食银玖两,本府修理公舍银捌两,乡饮酒礼银叁拾两,立春银陆拾伍两。万历二十年,奉文议派征工部砍柴银陆百贰拾肆两叁钱玖分叁厘。有本县应编银共陆百贰拾伍两陆钱。各官柴薪皂隶,正堂四名,县丞二员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共十一名,每名工食银拾贰两,共壹百叁拾贰两。马夫,正堂一名,县丞二员各一名,主簿一名,典史一名,共五名,每名工食银肆拾两,共贰百两。书办、吏房一名,产房二名,户粮科三名,礼房一名,兵房一名,刑房一名,马科一名,匠科一名,承发司一名,粮衙一名,匠衙一名,屯衙一名,捕衙一名,共一十六名,每名工食银柒两贰钱,共壹百壹拾伍两贰钱。皂隶,正堂二十七名,粮衙六名,匠衙六名,屯衙六名,捕衙四名,共四十九名,每名工食银叁两贰钱,共壹百伍拾陆两捌钱。门子,正堂二名,粮衙一名,匠衙一名,屯衙一名,捕衙一名,共六名,每名工食银叁两陆钱,共贰拾壹两陆钱。
徭赋后面居然有那么大一长串,我觉得这不可能是明朝人测这么标准,而是古人惯例,这么一长串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看起来挺吓人的。
徭赋后面居然有那么大一长串,我觉得这不可能是明朝人测这么标准,而是古人惯例,这么一长串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看起来挺吓人的。
役分实役和募役,实役钱比较少,什么内承运库夫、外承运库夫,大概就是力工,工资都是4两;还有什么内官监瓜户、监藕户、监藕户,牛房兽医、御马监兽医都是4两左右;浣衣局土工,都知监打扫夫就更惨了,只有1.2两。
而募役收入还不错,刑部土工、工部苫盖厂夫都是7.2两,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工作例如:按院阴阳生、学院铺兵、国子监庙户等,都是7.2-10两。至于这些人是否包食宿,我也不太懂,书中也没提及。明朝县官: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或一年45两白银。其它收入:柴薪皂隶4个、马夫一个,这5个人工资由国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笔墨费由国家补贴。新官上任,还可以先拿到40两修理费。看起来七品县官45两白银跟马夫40两白银年俸差不多,(明朝的公务员工资真的是很低的,历朝历代中明代公务员工资收入算少了。)但是县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隶人员、衣食花费基本由国家支付和补贴,所以年俸基本是净收入,而且笔墨费都是固定按两算由国家拨给,还有多余。马夫就没有那些好处了。[1]
街头挑担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约20两。冯梦龙在万历年至天启年写有《三言》,其中《卖油郎独专花魁》中秦重只有3两白银的本银,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16两白银。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衣服之类,并无妄废。”除去一年用度剩余16两。所以记为年收入20两。
杀猪的: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对穷秀才范进说,“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儒林外史》。一天一钱,一月3两,一年有36两,看来杀猪的收入直逼马夫了。不过清朝银贱,胡屠户的36两购买力肯定不如万历的36两。
[/quote][quote]
物价
物价细则一览 ...
太庙每月荐新各品物,除大兴县分办一半外,正月分,共该银贰两贰钱。荠菜四斤,价一两二钱;生菜二斤,价五钱;韭菜二斤,价五钱。二月分,共该银玖钱玖分玖厘伍毫。苔菜二斤八两,价五钱;芹菜一斤八两,价四钱九分九厘五毫。三月分,共该银叁钱。鲤鱼一十二斤八两,价三钱。四月分,共该银贰两陆钱柒分伍毫。彘猪一口,价一两二钱;雉鸡三只,价三钱;樱桃二斤八两,价一钱二分五厘;黄瓜八十根,价八钱;杏子五斤,价二钱五分;外本县京西二图屯、三图、四图、八图里长办送樱桃五斤、杏子十斤,无价。五月分,共该银贰两壹钱叁分。嫩鸡十一只,价七钱七分;茄子七十五个,价三钱;李子五斤,价二钱;桃子五斤,价二钱;夏至李子五斤,价二钱;外又本县京西乡二图屯、三图、四图、八图里长办送李子十斤、桃子五斤、夏至李子十斤、沙果十斤,俱无价。又来禽四斤,价一钱二分;红豆五升,价一钱;沙糖一十二两,价二钱四分。六月分,共该银叁两。西瓜十五个,价一两五钱;冬瓜十五个,价一两五钱。七月分,共该银叁两。鲜菱七斤八两,价七钱五分;芡实七斤八两,价七钱五分;梨十斤,价五钱;鲜枣十斤,价五钱;葡萄十斤,价五钱。八月分,共该银壹两贰钱伍分。鳜鱼七斤八两,价三钱七分五厘;芋苗十斤,价八钱七分五厘;外本县香山六图、七图、十一图、十二图里长办送粳米三斗、藕四十枝,无价。九月分,共该银玖钱肆分伍毫。鳊鱼七斤八两,价四钱五毫;红豆一斗五升,价三钱;沙糖十二两,价二钱四分;外本县京西二图屯、三图、四图、八图里长办送栗子二十斤,无价。十月分,共该银贰两陆钱壹分伍厘。山药十斤,价五钱;蜂蜜十二两,价二钱四分;活兔二只,价七钱五分;活兔三只,税契银一两一钱二分五厘。十一月分,共该银壹拾壹两玖钱玖分伍厘。鹿一只、雁二只,价九两六钱;红豆五升、沙糖十二两,价六钱四分;除大兴县分出一半外,宛平县该五两一钱二分。活獐二只、活雁三只,共价六两八钱七分五厘,税银内支。十二月分,共该银贰两柒钱。鲫鱼七斤八两,价七钱五分;白鱼七斤八两,价六钱;菠菜五斤,价七钱五分;芥菜二斤八两,价六钱。每月帮贴使费各银六钱。以上荐新,本县动支税银捌两、行银叁拾叁两伍厘,先期召商领办,赴太常寺,转进内府供荐。
......
乡饮酒礼,每年二次,除十月大兴县外,宛平县该管正月分。相沿,上席六卓,正宾一,僎宾一,介宾一,主宾二,司正一,每卓用猪肉八斤,银一钱六分;羊肉八斤,银一钱二分;牛肉八斤,银一钱二分;大鹅一只,银二钱;鲜鱼一尾,重五斤,银一钱;糖*饼三盘,共一千二百个,共银三钱六分;糖果山二座,重三斤,银一钱二分;荔枝一盘,重三斤八两,银一钱七分五厘;圆眼一盘,重三斤八两,银一钱七分五厘;胶枣一盘,重十斤,银一钱;核桃一盘,一百六十五个,银六分六厘;栗子一盘,重八斤,银一钱四厘;豆酒一坛,银二钱;以上每卓该银二两,共银一十二两。
......
砂糖二十三斤,价九钱二分;
白盐一十二两,价五厘;
木凳三条,银四分,大铁锅三口,银九分;
小廪给每分白米一斗,银八分;白面五斤,银三分五厘;猪肉四斤,银七分二厘;牛肉四斤,银五分二厘;活鸭二只,银六分;腌鱼二尾,银四分;茶果四色,茶叶一包,银五分;红烛四枝,银二分;调和四、小菜四,银六分;内酒一,银一钱八分;黍柴四束,四分;煤三十斤,银三分;每小分共银七钱一分九厘。
......
......
乡饮酒礼,每年二次,除十月大兴县外,宛平县该管正月分。相沿,上席六卓,正宾一,僎宾一,介宾一,主宾二,司正一,每卓用猪肉八斤,银一钱六分;羊肉八斤,银一钱二分;牛肉八斤,银一钱二分;大鹅一只,银二钱;鲜鱼一尾,重五斤,银一钱;糖*饼三盘,共一千二百个,共银三钱六分;糖果山二座,重三斤,银一钱二分;荔枝一盘,重三斤八两,银一钱七分五厘;圆眼一盘,重三斤八两,银一钱七分五厘;胶枣一盘,重十斤,银一钱;核桃一盘,一百六十五个,银六分六厘;栗子一盘,重八斤,银一钱四厘;豆酒一坛,银二钱;以上每卓该银二两,共银一十二两。
......
砂糖二十三斤,价九钱二分;
白盐一十二两,价五厘;
木凳三条,银四分,大铁锅三口,银九分;
小廪给每分白米一斗,银八分;白面五斤,银三分五厘;猪肉四斤,银七分二厘;牛肉四斤,银五分二厘;活鸭二只,银六分;腌鱼二尾,银四分;茶果四色,茶叶一包,银五分;红烛四枝,银二分;调和四、小菜四,银六分;内酒一,银一钱八分;黍柴四束,四分;煤三十斤,银三分;每小分共银七钱一分九厘。
......
1斗白米8分,则1石米0.8两,洪武年间1两银换2石米,崇祯年灾荒不断,2两银换1石米,简单点算200年米价涨了4倍,年通胀也不过0.7%;明朝城里人不会买1石米放家里,而是每十几天单独去买米。白面每斤0.7分;猪肉每斤1.8分,比吃席的猪肉稍便宜些;牛肉每斤1.3分,也比吃席便宜。值得注意的是京城靠近九边,所以牛羊肉比猪肉便宜,对蒙古人的边市剪刀差[s:a2:doge],白盐每斤6.67厘,这价格恐怕比今天还低。
[i]净盆焰硝三斤八两,价一钱四分;熟硫黄八两,价二分;柳柴炭一斤八两,价六分;[/i]有兴趣的可以算算黑火y成本大概是多少[s:a2:doge]
[/quote][quote]
后记
明朝和平年间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白米都吃不起,明朝人想要在城里买房更非难事。万历年本身也是明朝最后的辉煌了。《宛署杂记》成于1593年,而在以后的几百年里,虽有《顺天府志》《帝京景物》《春明梦余录》等转载些文字,却无人能出示其原著,它好像一夜之间被大风吹得无影无踪,无声无息。直到解放后才有学者在异国它乡的日本尊经阁文库发现了这本书,经过艰难的协商才得以将此书摄影后带回祖国,于1961年在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可谓历尽艰辛,也得以让我们能一睹万历年间京师风貌。[/quote][1]有大佬早在07年就写过[url=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966415/#7420077rB1QI1w]明朝人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url],同样部分考据自《宛署杂记》,文中很多段落在知乎,百度也能经常见到,这里也略作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