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real
2022-06-17T15:00:49+00:00
1. ...
“你能想象吗?”
“嗯?”
韦德往我们行进方向的反方向望去,舷窗上的数字模拟景象显现着同一份星象图景。大约三天前刚刚掠过航线近日点的一颗大恒星也绘制在图景之中,安静地占据着一大团面积。
韦德带着点懊恼说:“这东西竟能要了希望号上所有人的性命。”
他言语中所指的,正是我们看向的星象图景。
“在事件发生之前,没有一个人设想过这种可能性,包括我。”我说道,“这应该是我们所有人的耻辱。”
“可笑的是,我们直到两年前才意识到自己犯下了怎样的错误。”
“这反应已经不算慢了。听说莱茵基地半数以上的宇航员、研究员们,都是在正式观测到大恒星剧烈活动结束时,才终于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
“难怪这次搜索活动由我们来完成。”韦德想了想,问道:“那么,在我们基地里,又是谁最早发现的这件事?”
我默默将视线转向前方,用低头的方式稳定自己的声音:“是我。”
韦德“哦”了一声,若有所思地念叨着:“也对,我记得你做过一段时间的数据员,确实有可能根据大恒星的辐射变化做出预判。”
“不是这样的。”
我默默说道。
大约五年之前,我的履历表最末一栏,在栏目名上标注着“W基地”之处所记载的内容,还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宇航员预备役,数据员陈亮。”
在W基地,耀眼的明星总是另有其人。至于我,每天的任务除了接受训练之外,就是坐在一间独立的工作间里,操纵基地配置在最外向的仪器发送和回收“探针”。
探针是一枚整体狭长,两端各自展开多层分叉的金属装置,分叉部分在大气层外时自动开启,以起到多向接收信号的作用。在基地正常运转期间,同一时刻最多会有二十五枚探针以集群的形式停留在地球的同步轨道上,最少也会保持十二枚。所有通过遥远真空传递到探针所在位置的信息都会被探针所捕获,再经由数据员分析甄别,其中有用的内容才会向上级汇报。
至于向上级汇报之后会发生什么,我也不太清楚。
我印象最深刻的只有一份长达700页的,名为“星空宇宙信息数据总汇”的文档(这份文档在私下里被缩略为《星之声》)。文档近乎偏执地记录着人类自从观测宇宙开始识别过的每一份信号,并且依照重要性、频繁程度和纬度观测概率分成三个维度共计288种分类。这份文档陪着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年头,也成了我极度信赖的助力——探针传递到基地的信息极不规律,唯独在一个层面上从不逾矩,那就是从没有信号能逸出文档分类所覆盖的范围。
所以,自从担任基地数据员以来,我从没有发现一星半点“有用”到需要向上级汇报的信息。而那些不重要的,以基地内研究员的水平便足以将收集到的数据敲骨吸髓——不客气地说,大部分时间我用随身的设备就可以完成这些步骤。
正因如此,“数据员”也被我视为W基地最无聊的一项工作。
承担这份工作,就只能日复一日地仰望星空,静静等待时间流逝。
拥有向宇宙星海伸出耳朵,舒展喉咙的能力,却听不到一丝动听的声音,也无人可以倾诉。
而完全枯燥的日子,在某一天突然迎来了转机。
在那一天,我第一次收到了位列那份大部头文档中分类号001的信号。
“嗯?”
韦德往我们行进方向的反方向望去,舷窗上的数字模拟景象显现着同一份星象图景。大约三天前刚刚掠过航线近日点的一颗大恒星也绘制在图景之中,安静地占据着一大团面积。
韦德带着点懊恼说:“这东西竟能要了希望号上所有人的性命。”
他言语中所指的,正是我们看向的星象图景。
“在事件发生之前,没有一个人设想过这种可能性,包括我。”我说道,“这应该是我们所有人的耻辱。”
“可笑的是,我们直到两年前才意识到自己犯下了怎样的错误。”
“这反应已经不算慢了。听说莱茵基地半数以上的宇航员、研究员们,都是在正式观测到大恒星剧烈活动结束时,才终于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
“难怪这次搜索活动由我们来完成。”韦德想了想,问道:“那么,在我们基地里,又是谁最早发现的这件事?”
我默默将视线转向前方,用低头的方式稳定自己的声音:“是我。”
韦德“哦”了一声,若有所思地念叨着:“也对,我记得你做过一段时间的数据员,确实有可能根据大恒星的辐射变化做出预判。”
“不是这样的。”
我默默说道。
大约五年之前,我的履历表最末一栏,在栏目名上标注着“W基地”之处所记载的内容,还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宇航员预备役,数据员陈亮。”
在W基地,耀眼的明星总是另有其人。至于我,每天的任务除了接受训练之外,就是坐在一间独立的工作间里,操纵基地配置在最外向的仪器发送和回收“探针”。
探针是一枚整体狭长,两端各自展开多层分叉的金属装置,分叉部分在大气层外时自动开启,以起到多向接收信号的作用。在基地正常运转期间,同一时刻最多会有二十五枚探针以集群的形式停留在地球的同步轨道上,最少也会保持十二枚。所有通过遥远真空传递到探针所在位置的信息都会被探针所捕获,再经由数据员分析甄别,其中有用的内容才会向上级汇报。
至于向上级汇报之后会发生什么,我也不太清楚。
我印象最深刻的只有一份长达700页的,名为“星空宇宙信息数据总汇”的文档(这份文档在私下里被缩略为《星之声》)。文档近乎偏执地记录着人类自从观测宇宙开始识别过的每一份信号,并且依照重要性、频繁程度和纬度观测概率分成三个维度共计288种分类。这份文档陪着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年头,也成了我极度信赖的助力——探针传递到基地的信息极不规律,唯独在一个层面上从不逾矩,那就是从没有信号能逸出文档分类所覆盖的范围。
所以,自从担任基地数据员以来,我从没有发现一星半点“有用”到需要向上级汇报的信息。而那些不重要的,以基地内研究员的水平便足以将收集到的数据敲骨吸髓——不客气地说,大部分时间我用随身的设备就可以完成这些步骤。
正因如此,“数据员”也被我视为W基地最无聊的一项工作。
承担这份工作,就只能日复一日地仰望星空,静静等待时间流逝。
拥有向宇宙星海伸出耳朵,舒展喉咙的能力,却听不到一丝动听的声音,也无人可以倾诉。
而完全枯燥的日子,在某一天突然迎来了转机。
在那一天,我第一次收到了位列那份大部头文档中分类号001的信号。
2. ...
飞行器的速度维持在近光速,安置在前进反方向的探针捕获到的信息逐渐变少,那些信息提供给我们的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小,除了后方的大恒星外,几名宇航员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前进方向的探针上。根据记录,我们已经来到了希望号当时布下的第三处“绿洲”附近,但具体方位还需要更精确的测算。
飞行器的速度略微降低了一些,装载在飞行器前端的四枚探针以略微加速的姿态二级发射,随后飞行器谨慎地逐级加速——在飞行器完全追上探针之前,我们还有大约八小时轻松时光。在这段时间,我们可以随意聊聊,不必担心什么航线的问题。
“你认为他们会把锚点设置在什么地方?”
韦德面对飞行器正面舷窗的图景,突然问了一句。我将沉浸的思绪从脑海中解放,抬头望向星罗棋布的图景:“八个小时之后就会见分晓,你难道等不及吗?”
韦德耸耸肩:“只是想让你发挥一下直觉。虽然你不是女人,但我听说你的直觉一向很准。”
“其实也不是纯靠直觉……”我想了想,指向星图的一角,“如果当年坐上希望号,探索银河系的是我,我应该也会选择一颗颜色与地球最接近的星星设置锚点。”
五年前,位于欧亚分界线附近的白桦基地将一架飞行器送入宇宙。这艘名为“希望号”的飞行器搭载了7名宇航员,其目的是前往与地球相距约4.5光年的一颗行星附近,预计完成近距离探索后返回地球。
在此之前,人类还未亲眼见过如此遥远的天体——不要说突入远距离星球表面探索,单单只是制订航线,前往数光年之外的星球附近并成功返回,就已经是极为严苛的任务。为了这承前启后的一步,几乎全人类都参与其中,也催生了一些听起来略显笨拙,却可能行之有效的奇思妙想。这其中便包括了关于航线定位的构思。
这份提案最初是为了弥补观测能力不足而撰写的,其基本原理是取代记录沿途星球的信号特征,转而在航线沿途设置特定的信号源来定位。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易于实现、易于记录、易于探测,因此很快得到了一致通过,并将对应的信号源安置模块搭载到了希望号上。当然,原提案的构想是飞行器降速后安置在空间内,但无法避免引力平衡的问题,最后修正为让信号源被行星引力捕获,从而让被标定的行星形成星图上相对固定的一个锚点。
而信号源的通用标准所规定的具体信号,也成为了《星之声》第一次正式版本更新时所添加内容的重头戏:
位列大名鼎鼎的“旅行者”、“月兔”、“密文”之后的第四个“来自人类文明的信号”,命名为“绿洲”,位列星空宇宙信息数据总汇分类号001。只是和前三类不同的是,绿洲的信号只需要像站牌一样,让过往的旅客能确切定位即可,内容反而不那么重要。因此为了让信息更加显眼易读,绿洲被设计成了带有分形概念的形式。
在绿洲对全人类公开的两个月前,W基地里的每一个人都被强制学习了它的信号构成。我只是通信出身,进入基地前后唯一的贡献还是“探针”的抗干扰信道设计,自然也没有像那些精研数学的研究员一样惊叹赞美,只是单纯觉得这种带着些许粗糙的信号催眠似的令我内心平静。我甚至觉得,如果能在枯燥的工作中能时时接收到这种信号,对我的身心健康大概也会有帮助吧。
在我内心别样的期待中,希望号成功送入预定航线,开启了它的漫漫长路。只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在那之后,我第一次接到的分类001信号并不是什么“绿洲”——探针一次也没能捕获到这份由全世界科学家共同设计的精妙造物。
我接收到的信号,是来自希望号的“密文”。
飞行器的速度略微降低了一些,装载在飞行器前端的四枚探针以略微加速的姿态二级发射,随后飞行器谨慎地逐级加速——在飞行器完全追上探针之前,我们还有大约八小时轻松时光。在这段时间,我们可以随意聊聊,不必担心什么航线的问题。
“你认为他们会把锚点设置在什么地方?”
韦德面对飞行器正面舷窗的图景,突然问了一句。我将沉浸的思绪从脑海中解放,抬头望向星罗棋布的图景:“八个小时之后就会见分晓,你难道等不及吗?”
韦德耸耸肩:“只是想让你发挥一下直觉。虽然你不是女人,但我听说你的直觉一向很准。”
“其实也不是纯靠直觉……”我想了想,指向星图的一角,“如果当年坐上希望号,探索银河系的是我,我应该也会选择一颗颜色与地球最接近的星星设置锚点。”
五年前,位于欧亚分界线附近的白桦基地将一架飞行器送入宇宙。这艘名为“希望号”的飞行器搭载了7名宇航员,其目的是前往与地球相距约4.5光年的一颗行星附近,预计完成近距离探索后返回地球。
在此之前,人类还未亲眼见过如此遥远的天体——不要说突入远距离星球表面探索,单单只是制订航线,前往数光年之外的星球附近并成功返回,就已经是极为严苛的任务。为了这承前启后的一步,几乎全人类都参与其中,也催生了一些听起来略显笨拙,却可能行之有效的奇思妙想。这其中便包括了关于航线定位的构思。
这份提案最初是为了弥补观测能力不足而撰写的,其基本原理是取代记录沿途星球的信号特征,转而在航线沿途设置特定的信号源来定位。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易于实现、易于记录、易于探测,因此很快得到了一致通过,并将对应的信号源安置模块搭载到了希望号上。当然,原提案的构想是飞行器降速后安置在空间内,但无法避免引力平衡的问题,最后修正为让信号源被行星引力捕获,从而让被标定的行星形成星图上相对固定的一个锚点。
而信号源的通用标准所规定的具体信号,也成为了《星之声》第一次正式版本更新时所添加内容的重头戏:
位列大名鼎鼎的“旅行者”、“月兔”、“密文”之后的第四个“来自人类文明的信号”,命名为“绿洲”,位列星空宇宙信息数据总汇分类号001。只是和前三类不同的是,绿洲的信号只需要像站牌一样,让过往的旅客能确切定位即可,内容反而不那么重要。因此为了让信息更加显眼易读,绿洲被设计成了带有分形概念的形式。
在绿洲对全人类公开的两个月前,W基地里的每一个人都被强制学习了它的信号构成。我只是通信出身,进入基地前后唯一的贡献还是“探针”的抗干扰信道设计,自然也没有像那些精研数学的研究员一样惊叹赞美,只是单纯觉得这种带着些许粗糙的信号催眠似的令我内心平静。我甚至觉得,如果能在枯燥的工作中能时时接收到这种信号,对我的身心健康大概也会有帮助吧。
在我内心别样的期待中,希望号成功送入预定航线,开启了它的漫漫长路。只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在那之后,我第一次接到的分类001信号并不是什么“绿洲”——探针一次也没能捕获到这份由全世界科学家共同设计的精妙造物。
我接收到的信号,是来自希望号的“密文”。
3. ...
飞行器追上了四枚探针。
虽然每一枚探针所接收到的信号都很微弱,但是凭借它的特殊性,我们很快从诸多信源中分辨出了它。通过四枚探针的信号偏差分析定位,锚点最终被锁定在星图偏左下位置的一颗行星。
事实同我所说相差不大,承载着锚点的行星像一颗水做的星球,当我们观测到的时候,它正闪耀着深邃而冷静的光芒。
“那是它大气层反射的颜色。”韦德说道。
我轻轻应和:“是啊,这颗行星没有存在液态海洋的条件,不然的话五年前希望号该探索的就是它了。”
“假如当年探索的是这里,希望号能够提前返程,可能也不至于全员遇难。”
正准备答话的我突然一窒,我知道韦德说的是对的,但现在就连应和他的想法也已经消失。算算时间,我们的飞行器离开地球大约十四个月,实际航行的距离还远不到预定航线的一半。如果把时间调回到四年之前,或许希望号才刚刚在这颗只有编号的星球附近写入独特的“绿洲”,再投下搭载的锚点。
以及——
或许希望号上的某个人,会偷偷给这颗星球取一个名字。
——名字?
我突然伸手,将系统返回到探针所带回来的数据栏目,将接收到的“绿洲”截取一小段,放大。
就像在探针返回的信息中贪婪地渴求绿洲一般,我睁大了眼睛,在这段带着点模糊的数据中仔细寻找,就像是反复聆听一句温柔的晚安。
然后——
优雅的分形结构中赫然出现了非自相似的连续波形,宛如和弦中的不和谐音。短促的音符通过解码设备后,被解出的信号化作文字映入我的眼帘。我只觉得失去了浑身的力气,只能呆呆地望着屏幕,望着“绿洲”中埋藏着的一颗小小的彩蛋。
那是一个名字,名叫“水之星”。
在第一次收到“密文”的时候,我还以为是W基地的哪个成员在恶作剧,将一些无意义的话伪装成天外传音发送给探针。但当我用密钥解密之后,看到的却不是预期中的玩笑信息,而是一封用三种文字书写的短信。
其中竟然也包含中文。
更让我吃惊的是,这封信的结尾还署上了姓名和职务:
柯云 希望号宇航员
这时候我反而不担心是什么恶作剧了。W基地的生活虽然无聊,但还不至于有人用希望号的名义恶作剧。只是希望号的宇航员分明是从白桦基地发射升空的,为什么相隔千里的W基地会收到来自柯云的密文?我急忙回到信件正文看了起来。
你好!
[i]虽然能联系到白桦基地,但我还是想向地球随机投递一封信件。[/i]
[i]我们的寂寞不想也不能传回基地,那里有日夜期盼能传来胜利消息的同志们。[/i]
如果这封信幸运地被接收的话,就请听我说。
[i]我出生于中苏混血家庭,中文名叫柯云,是希望号的宇航员。[/i]
[i]前天我们刚刚经过设置锚点的星球,它湛蓝的色泽如此迷人,好像能让我们稍微缓解思乡之苦。[/i]
就叫它水之星吧!
等回家之后,我会通过望远镜再和它相遇。
谢谢你看完这封信。
柯云 希望号宇航员
虽然每一枚探针所接收到的信号都很微弱,但是凭借它的特殊性,我们很快从诸多信源中分辨出了它。通过四枚探针的信号偏差分析定位,锚点最终被锁定在星图偏左下位置的一颗行星。
事实同我所说相差不大,承载着锚点的行星像一颗水做的星球,当我们观测到的时候,它正闪耀着深邃而冷静的光芒。
“那是它大气层反射的颜色。”韦德说道。
我轻轻应和:“是啊,这颗行星没有存在液态海洋的条件,不然的话五年前希望号该探索的就是它了。”
“假如当年探索的是这里,希望号能够提前返程,可能也不至于全员遇难。”
正准备答话的我突然一窒,我知道韦德说的是对的,但现在就连应和他的想法也已经消失。算算时间,我们的飞行器离开地球大约十四个月,实际航行的距离还远不到预定航线的一半。如果把时间调回到四年之前,或许希望号才刚刚在这颗只有编号的星球附近写入独特的“绿洲”,再投下搭载的锚点。
以及——
或许希望号上的某个人,会偷偷给这颗星球取一个名字。
——名字?
我突然伸手,将系统返回到探针所带回来的数据栏目,将接收到的“绿洲”截取一小段,放大。
就像在探针返回的信息中贪婪地渴求绿洲一般,我睁大了眼睛,在这段带着点模糊的数据中仔细寻找,就像是反复聆听一句温柔的晚安。
然后——
优雅的分形结构中赫然出现了非自相似的连续波形,宛如和弦中的不和谐音。短促的音符通过解码设备后,被解出的信号化作文字映入我的眼帘。我只觉得失去了浑身的力气,只能呆呆地望着屏幕,望着“绿洲”中埋藏着的一颗小小的彩蛋。
那是一个名字,名叫“水之星”。
在第一次收到“密文”的时候,我还以为是W基地的哪个成员在恶作剧,将一些无意义的话伪装成天外传音发送给探针。但当我用密钥解密之后,看到的却不是预期中的玩笑信息,而是一封用三种文字书写的短信。
其中竟然也包含中文。
更让我吃惊的是,这封信的结尾还署上了姓名和职务:
柯云 希望号宇航员
这时候我反而不担心是什么恶作剧了。W基地的生活虽然无聊,但还不至于有人用希望号的名义恶作剧。只是希望号的宇航员分明是从白桦基地发射升空的,为什么相隔千里的W基地会收到来自柯云的密文?我急忙回到信件正文看了起来。
你好!
[i]虽然能联系到白桦基地,但我还是想向地球随机投递一封信件。[/i]
[i]我们的寂寞不想也不能传回基地,那里有日夜期盼能传来胜利消息的同志们。[/i]
如果这封信幸运地被接收的话,就请听我说。
[i]我出生于中苏混血家庭,中文名叫柯云,是希望号的宇航员。[/i]
[i]前天我们刚刚经过设置锚点的星球,它湛蓝的色泽如此迷人,好像能让我们稍微缓解思乡之苦。[/i]
就叫它水之星吧!
等回家之后,我会通过望远镜再和它相遇。
谢谢你看完这封信。
柯云 希望号宇航员
4. ...
飞行器从水之星的极地一侧掠过,速度完全恢复到了航行峰值。
直到目前,我们的航线都和希望号出发时规划的路径一致,这说明希望号航行至此并没有遇到什么波折。而对于我们来说,希望号至少传回了航行前两年的具体位置和路线,这足以确保我们在发现任何危险时都能够安然返航。但此次出行的目的是测试“绿洲”的可行度,所以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捕捉信号,再根据“绿洲”定位和制订前进方向。
既然这两个目标已经达成,我们自然也没有逗留的必要。
在离开水之星时,韦德和我一同静静向这颗湛蓝色的星球作别,随后又投入工作之中。
“很漂亮的星球。”在转身离开之前,韦德说了一句。
“是啊,很漂亮的星球,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看不到这么迷人的了。”
“万一能遇到呢?”韦德半开玩笑地对我说,“我可以用出舱探索的资格跟你打赌。”
“那你输定了。”
韦德或许又会把我的自信视为精准的直觉,只可惜这次他也会错了意。
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在那之后,我又接连收到许多次柯云的通信。
柯云:
[i]你好!我叫陈亮,是W基地的一名数据员。我接收到了你的来信,[/i][i]请你不用觉得孤单,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着希望号,地球是每一个人永远的家。[/i]
等你们回来!
陈亮 W基地数据员
——是否发送?
按理说,001号分类信号并不需要上报,况且那封信上的内容有些隐私的性质,我便没有告知任何人。我很快便写了一稿非常官方的回信,但不知道就这样发出是否合适,恰巧就在那几天里,W基地全体宇航员预备役都面临着一系列转正测试,拟好的回信就这样一直存在了设备里。
在此期间,我也从没有听说其他基地传出有关于这个“宇航员柯云”的消息然而在大约两周时间后,就当我快要忘记这封奇怪的信件时,另一封“密文”进入探针所张开的无形之网,再一次传递到我的设备端。
信上的署名同样是柯云。
你好!
希望号并未偏航,地球上所有基地都可以联络到我们。
[i]但对于希望号来说,想要指定白桦基地之外的任何一处基地,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i]
[i]计算机可以大致模拟出地球相对太阳的位置以及自转程度,尽可能标定经纬,但“密文”很可能随着计算误差而落在空处。[/i]
于是我上一次将信件投向了所有正常运转的基地。
而这一次,我模拟了和上一次完全一致的坐标。
希望会有一处基地能够恰巧收到吧!
[i]P.S.水之星后的一周,又是永恒的寂静,周围除了星光闪烁微芒,尽是无穷黑暗。[/i]
柯云
又过了大概两周,第三封也到了。这一次柯云说起了最近希望号摆脱的大恒星强引力范围。自此我终于可以确定,“柯云”寄来的两封密文信件之间总会相隔两周。算上柯云正以近光速远离的因素,她寄出信件的频率应该是每两次相隔地球时的一周。
这一切我都没有向任何人说明。只是不断等待来信,然后擅自期待着两周之后的新一次“密文”。
通过一封封漂流瓶一般吐露心事的信件,我竟知道了许多未曾了解的信息。
比如,希望号上搭载了一个她专门设计的模块。那个模块在设计之初其实是用来无害化抛弃垃圾或污染物的,但却意外地成就了安置“绿洲”的功能。
比如,柯云从应用物理系毕业的条件进入白桦基地,成为了一名宇航员。但在大学之前,她曾是市级管弦乐团成员,从小就很喜欢听,也憧憬过进修音乐系。
比如,这些信件是在柯云担心她无法返航的心态下开始撰写并发送的,之所以可以偷偷完成信件投递,一方面也是因为她进修过密码学,可以更效率地完成“密文”加密算法。
比如,自从离开“水之星”后,希望号再也没有发现这般美丽的星球。
比如,柯云现在二十八岁,只比我大一岁。
又比如——
柯云期待着能够收到一封来自地球的回信,以证明她投出的漂流瓶没有葬身星辰大海。
这一封来信距离我收到的第一封信件已经有大约一年的时间,我能清楚地感受到柯云的孤独、支撑着她继续前进的希望,以及埋在她心底的一份小小的期盼。
信件里那句“远方的游子脚步太快,为听一句乡音愿步履稍停”令我动容。
我知道,我再也等不及将手中的贺卡推向柯云胸前了。
于是,在收到这封信的当下,我将仔细修改过多次的信件加密,然后寄出了一封从W基地出发,横跨星河去往希望号的“密文”。
直到目前,我们的航线都和希望号出发时规划的路径一致,这说明希望号航行至此并没有遇到什么波折。而对于我们来说,希望号至少传回了航行前两年的具体位置和路线,这足以确保我们在发现任何危险时都能够安然返航。但此次出行的目的是测试“绿洲”的可行度,所以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捕捉信号,再根据“绿洲”定位和制订前进方向。
既然这两个目标已经达成,我们自然也没有逗留的必要。
在离开水之星时,韦德和我一同静静向这颗湛蓝色的星球作别,随后又投入工作之中。
“很漂亮的星球。”在转身离开之前,韦德说了一句。
“是啊,很漂亮的星球,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看不到这么迷人的了。”
“万一能遇到呢?”韦德半开玩笑地对我说,“我可以用出舱探索的资格跟你打赌。”
“那你输定了。”
韦德或许又会把我的自信视为精准的直觉,只可惜这次他也会错了意。
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在那之后,我又接连收到许多次柯云的通信。
柯云:
[i]你好!我叫陈亮,是W基地的一名数据员。我接收到了你的来信,[/i][i]请你不用觉得孤单,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着希望号,地球是每一个人永远的家。[/i]
等你们回来!
陈亮 W基地数据员
——是否发送?
按理说,001号分类信号并不需要上报,况且那封信上的内容有些隐私的性质,我便没有告知任何人。我很快便写了一稿非常官方的回信,但不知道就这样发出是否合适,恰巧就在那几天里,W基地全体宇航员预备役都面临着一系列转正测试,拟好的回信就这样一直存在了设备里。
在此期间,我也从没有听说其他基地传出有关于这个“宇航员柯云”的消息然而在大约两周时间后,就当我快要忘记这封奇怪的信件时,另一封“密文”进入探针所张开的无形之网,再一次传递到我的设备端。
信上的署名同样是柯云。
你好!
希望号并未偏航,地球上所有基地都可以联络到我们。
[i]但对于希望号来说,想要指定白桦基地之外的任何一处基地,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i]
[i]计算机可以大致模拟出地球相对太阳的位置以及自转程度,尽可能标定经纬,但“密文”很可能随着计算误差而落在空处。[/i]
于是我上一次将信件投向了所有正常运转的基地。
而这一次,我模拟了和上一次完全一致的坐标。
希望会有一处基地能够恰巧收到吧!
[i]P.S.水之星后的一周,又是永恒的寂静,周围除了星光闪烁微芒,尽是无穷黑暗。[/i]
柯云
又过了大概两周,第三封也到了。这一次柯云说起了最近希望号摆脱的大恒星强引力范围。自此我终于可以确定,“柯云”寄来的两封密文信件之间总会相隔两周。算上柯云正以近光速远离的因素,她寄出信件的频率应该是每两次相隔地球时的一周。
这一切我都没有向任何人说明。只是不断等待来信,然后擅自期待着两周之后的新一次“密文”。
通过一封封漂流瓶一般吐露心事的信件,我竟知道了许多未曾了解的信息。
比如,希望号上搭载了一个她专门设计的模块。那个模块在设计之初其实是用来无害化抛弃垃圾或污染物的,但却意外地成就了安置“绿洲”的功能。
比如,柯云从应用物理系毕业的条件进入白桦基地,成为了一名宇航员。但在大学之前,她曾是市级管弦乐团成员,从小就很喜欢听,也憧憬过进修音乐系。
比如,这些信件是在柯云担心她无法返航的心态下开始撰写并发送的,之所以可以偷偷完成信件投递,一方面也是因为她进修过密码学,可以更效率地完成“密文”加密算法。
比如,自从离开“水之星”后,希望号再也没有发现这般美丽的星球。
比如,柯云现在二十八岁,只比我大一岁。
又比如——
柯云期待着能够收到一封来自地球的回信,以证明她投出的漂流瓶没有葬身星辰大海。
这一封来信距离我收到的第一封信件已经有大约一年的时间,我能清楚地感受到柯云的孤独、支撑着她继续前进的希望,以及埋在她心底的一份小小的期盼。
信件里那句“远方的游子脚步太快,为听一句乡音愿步履稍停”令我动容。
我知道,我再也等不及将手中的贺卡推向柯云胸前了。
于是,在收到这封信的当下,我将仔细修改过多次的信件加密,然后寄出了一封从W基地出发,横跨星河去往希望号的“密文”。
5. ...
“哎呀,看起来我要输了。”亲眼目睹了一路上晦暗肮脏星球,韦德终于在某天尴尬地笑笑,将一枚贴纸递给我,“说好的,等到了目的地,你先出舱。”
“可是我本来没有要打赌的意思。当时我说你会输,是因为我早就知道这件事。”
“数据员果然有数据员的长处。不过我说了打赌,就得认账。”
韦德的谎言略显尴尬。他也做过一段时间的数据员,作为必修课的“星之声”包含什么内容,他自然是了然于胸。我不知道韦德为什么想把出舱的机会让给我,但这也正合我意。
“谢谢。”
尴尬的情绪还未消散。韦德突然转换话题说道:“我们终于离开大恒星的冲击范围了。”
我下意识地点点头。
“恒星的冲击范围”此前并不是严谨的定义,而是假想中的一个概念。它初次被提出还是在一本以耸人听闻而著名的科幻杂志上,连作者本人也没有给出任何的计算或解说,只是单纯解释为恒星辐射通量变分有可能影响飞行器,其影响范围之大,很可能远远超出恒星强引力范围。
当这个概念突然演变成为现实时,和大多数研究员一样,我也经历了一次常识被重塑的痛苦过程。
将我们强韧的神经击倒的不只是科学的演变,还有另一重原因——在此之前,希望号已经停止了数据返回,原因不明。而当这件事和“大恒星剧烈活动期间未脱离冲击范围,部分设备发生损毁”之间连接了因果关系之后,希望号就如同被下了死刑通知,所有人都知道,那七名宇航员几乎已无生还的可能。
自此之后,科学家们终于重新审视“恒星的冲击范围”的概念,从而成功测算出了数光年内几颗比较重要的恒星的冲击范围。
这其中也包括了此次航程中经过的那颗大恒星。
韦德说我们离开了大恒星的冲击范围。言下之意便是我们所在的飞行器如今所处的位置,已经超过了当初希望号最后传到回地球的消息所指明的位置——在这一步之后,我们才算摆脱了地球的庇护,凭借自己的能力开始追逐数年前途经此地的那道幻影。
“是啊。”
我郑重地回答道。
我寄出信件之后的数月里,来自遥远星空的密文依然如约而至。
由于希望号一刻不停地前行,地球一方寄出的信息想要抵达希望号,必须先经过一场漫长的追逐。也就是说,我寄出信件之后,可能要先收到几十封同样浸染着孤寂的密文,才能看到她对我去信的回答。
这一次,精确的计算反而让我产生了错位感。我不禁想象,自己会不会从此生活在猜测和想象中,永远不知道柯云的哪封信中会出现“陈亮”这个姓名,但现实却是我寄出的信与希望号失之交臂,随后消失在茫茫宇宙中。
又或者,柯云终于有一天看到了寄去的信件,却因为羞怯而不肯在回信中提及?
信道的不稳定性催生无数种可能,令我浮想联翩。
于是我设计了信件寄达的倒计时插件,放在屏幕一角。
同时在每次收到来信时,我都会打开自己寄出的唯一一封信件,一字一句细细对照。
然而,就在信件寄达倒计时归零之后,我再也没能收到柯云的来信。
——如今的我已经知道,令希望号陷入死局的那场“大恒星剧烈活动”恰好发生在那段时间附近。
我亲手设置的模块,是多么悲哀而讽刺的倒计时啊。
“可是我本来没有要打赌的意思。当时我说你会输,是因为我早就知道这件事。”
“数据员果然有数据员的长处。不过我说了打赌,就得认账。”
韦德的谎言略显尴尬。他也做过一段时间的数据员,作为必修课的“星之声”包含什么内容,他自然是了然于胸。我不知道韦德为什么想把出舱的机会让给我,但这也正合我意。
“谢谢。”
尴尬的情绪还未消散。韦德突然转换话题说道:“我们终于离开大恒星的冲击范围了。”
我下意识地点点头。
“恒星的冲击范围”此前并不是严谨的定义,而是假想中的一个概念。它初次被提出还是在一本以耸人听闻而著名的科幻杂志上,连作者本人也没有给出任何的计算或解说,只是单纯解释为恒星辐射通量变分有可能影响飞行器,其影响范围之大,很可能远远超出恒星强引力范围。
当这个概念突然演变成为现实时,和大多数研究员一样,我也经历了一次常识被重塑的痛苦过程。
将我们强韧的神经击倒的不只是科学的演变,还有另一重原因——在此之前,希望号已经停止了数据返回,原因不明。而当这件事和“大恒星剧烈活动期间未脱离冲击范围,部分设备发生损毁”之间连接了因果关系之后,希望号就如同被下了死刑通知,所有人都知道,那七名宇航员几乎已无生还的可能。
自此之后,科学家们终于重新审视“恒星的冲击范围”的概念,从而成功测算出了数光年内几颗比较重要的恒星的冲击范围。
这其中也包括了此次航程中经过的那颗大恒星。
韦德说我们离开了大恒星的冲击范围。言下之意便是我们所在的飞行器如今所处的位置,已经超过了当初希望号最后传到回地球的消息所指明的位置——在这一步之后,我们才算摆脱了地球的庇护,凭借自己的能力开始追逐数年前途经此地的那道幻影。
“是啊。”
我郑重地回答道。
我寄出信件之后的数月里,来自遥远星空的密文依然如约而至。
由于希望号一刻不停地前行,地球一方寄出的信息想要抵达希望号,必须先经过一场漫长的追逐。也就是说,我寄出信件之后,可能要先收到几十封同样浸染着孤寂的密文,才能看到她对我去信的回答。
这一次,精确的计算反而让我产生了错位感。我不禁想象,自己会不会从此生活在猜测和想象中,永远不知道柯云的哪封信中会出现“陈亮”这个姓名,但现实却是我寄出的信与希望号失之交臂,随后消失在茫茫宇宙中。
又或者,柯云终于有一天看到了寄去的信件,却因为羞怯而不肯在回信中提及?
信道的不稳定性催生无数种可能,令我浮想联翩。
于是我设计了信件寄达的倒计时插件,放在屏幕一角。
同时在每次收到来信时,我都会打开自己寄出的唯一一封信件,一字一句细细对照。
然而,就在信件寄达倒计时归零之后,我再也没能收到柯云的来信。
——如今的我已经知道,令希望号陷入死局的那场“大恒星剧烈活动”恰好发生在那段时间附近。
我亲手设置的模块,是多么悲哀而讽刺的倒计时啊。
6. ...
沉寂许久的探针突然产生了反应。
在灯光亮起的短短几个刹那,飞行器上所有人都停下了工作和活动。紧接着,热烈的喧闹席卷飞行器每处角落——
“是绿洲!”
“绿洲!”
随着四枚探针向反应方向投射出去,每名宇航员都卯足了精神,严密监视飞行器方方面面的状况。附近的星图随之放大,一双双眼睛在星图上扫视,仿佛要抢在探针之前甄别出希望号可能经过的星球。
全新绿洲的发现说明了许多事情。比如希望号并没有因为大恒星剧烈活动而当场解体,又或是失去全部功能,它依然能够航行并投下绿洲。但从绿洲信号的方位来看,希望号似乎已经脱离了预定航线,这说明它的线路图很可能已经消失——这也是希望号无法顺利回归地球的原因。
至于希望号在大恒星剧烈活动之后的去向,恐怕只有这枚绿洲才能向我们说明了。
没有人说话,大家的精神高度紧绷,唯恐错过哪怕一丁点信息。
甚至于,当探针定位成功,解析出绿洲所写入的信息时,每个人都在摒住呼吸望向屏幕,望向希望号留下的道标。
-Terminal Anchor-
-Terminal Anchor-
-Terminal Anchor-
这两个单词以自相似的方式在短短的数据片段中重复,就像是旷古流传至未来的回声。
“绿洲所在的行星,就是希望号旅途的终点站。”
韦德的声音在耳边回荡。
和我脑海中已经重复了千次万次的那封短信相互交织。
柯云
你好!我叫陈亮,是W基地的一名数据员。
我很荣幸能收到你寄往地球的来信,我是你忠实的听众,也是你们冒险的见证者。
你在信中流露的感情总是能让我感同身受,看着看着,仿佛我也亲眼见到了湛蓝的水之星,炽热的大恒星,以及总是无穷无尽的黑暗,和那些看上去颓圮衰败的星球。
[i]我看到了你的孤独,却因为你的远离而无法回应你的倾诉。[/i]
不知为何,在我的想象里,你的面庞是那么漂亮、[i]你的表情是那么骄傲……可你的眼神总是有着溢出来的悲伤。[/i]
那是我难以忍受的感觉。
所以,这封信将传递我的思念——
我看到了你的文字,就会想要见你。
[i]我听说了你的过去,就会想要听到你的演奏、你的声音。[/i]
[i]我想要更加地了解你,不是通过探针和密文,而是在白桦,[/i][i]在田间,在一个刚下完雨、有着凉爽而新鲜的微风的日落时分。[/i]
——纵使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象。
陈亮 W基地数据员
在灯光亮起的短短几个刹那,飞行器上所有人都停下了工作和活动。紧接着,热烈的喧闹席卷飞行器每处角落——
“是绿洲!”
“绿洲!”
随着四枚探针向反应方向投射出去,每名宇航员都卯足了精神,严密监视飞行器方方面面的状况。附近的星图随之放大,一双双眼睛在星图上扫视,仿佛要抢在探针之前甄别出希望号可能经过的星球。
全新绿洲的发现说明了许多事情。比如希望号并没有因为大恒星剧烈活动而当场解体,又或是失去全部功能,它依然能够航行并投下绿洲。但从绿洲信号的方位来看,希望号似乎已经脱离了预定航线,这说明它的线路图很可能已经消失——这也是希望号无法顺利回归地球的原因。
至于希望号在大恒星剧烈活动之后的去向,恐怕只有这枚绿洲才能向我们说明了。
没有人说话,大家的精神高度紧绷,唯恐错过哪怕一丁点信息。
甚至于,当探针定位成功,解析出绿洲所写入的信息时,每个人都在摒住呼吸望向屏幕,望向希望号留下的道标。
-Terminal Anchor-
-Terminal Anchor-
-Terminal Anchor-
这两个单词以自相似的方式在短短的数据片段中重复,就像是旷古流传至未来的回声。
“绿洲所在的行星,就是希望号旅途的终点站。”
韦德的声音在耳边回荡。
和我脑海中已经重复了千次万次的那封短信相互交织。
柯云
你好!我叫陈亮,是W基地的一名数据员。
我很荣幸能收到你寄往地球的来信,我是你忠实的听众,也是你们冒险的见证者。
你在信中流露的感情总是能让我感同身受,看着看着,仿佛我也亲眼见到了湛蓝的水之星,炽热的大恒星,以及总是无穷无尽的黑暗,和那些看上去颓圮衰败的星球。
[i]我看到了你的孤独,却因为你的远离而无法回应你的倾诉。[/i]
不知为何,在我的想象里,你的面庞是那么漂亮、[i]你的表情是那么骄傲……可你的眼神总是有着溢出来的悲伤。[/i]
那是我难以忍受的感觉。
所以,这封信将传递我的思念——
我看到了你的文字,就会想要见你。
[i]我听说了你的过去,就会想要听到你的演奏、你的声音。[/i]
[i]我想要更加地了解你,不是通过探针和密文,而是在白桦,[/i][i]在田间,在一个刚下完雨、有着凉爽而新鲜的微风的日落时分。[/i]
——纵使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象。
陈亮 W基地数据员
7. ...
缓缓旋转的星球似乎近在咫尺。在定位到绿洲所在行星的瞬间,飞行器立刻着手改变方向,同时切入逐级减速的预备环节。经过忙碌的20分钟,计算机终于给出了能让飞行器被行星引力捕获的航行方案。
一切都是如此顺利,但飞行器上每个人的心都更显沉重。
希望号的配置并不适合突入大气层,即使是返回地球也需要先经过空间站接驳,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实。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希望号上的宇航员们。
按照推算,他们本应该还能继续航行很长一段时间,也可以在星图丢失的情况下尝试返航,希望号的生死犹未可知。但我们很难猜度当时的他们抱持着怎样的想法和态度。或许他们认为已经全无希望,又或许,他们不愿意再经历一次从期待到绝望的过程。
当然,还有一种更可敬的可能性。
那就是他们要给未来可能到来的人类留下最后的消息。
一向执拗的韦德还是将赌约履行到了最后。当飞行器降落在地表时,还是由我启动打开舱门的指令,随后迎着恒星耀目的光辉一步步走下舷梯。脚下是坚实的冰层,凌冽寒风从四面八方吹来,形成无数道乱流。在前进一小段距离之后,我停下脚步,凝视着面前一个巨大的锥形塌陷,身后另外两名宇航员开始了缓慢的行动,我知道,他们正在用设备记录下眼前的一切:
一望无际的冰层、巨大的陨石坑、足可称为外星陨石的希望号残骸。
以及微微鞠躬的宇航员陈亮。
我究竟在哀悼什么呢?
是希望号可歌可泣的勇气、代表这一切的终点绿洲、还是人类的渺小?
只是每当思考起这个问题时,我都会想起另一个身影。
只存在于我想象中的,那个有着姣好的面容、骄傲的表情,以及……满溢悲伤的眼神的宇航员柯云。
她……有没有收到那封信呢?
假如,那场大恒星活跃所爆发出的辐射阻隔了我投向她发出的呼告,是否柯云在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心底依然保留着那一份难以排解的孤寂?
但这个问题,已经没有人能回答我了——希望号上的所有人都已随着坠落过程中的解体而死去,也没有任何信息能铭刻在这颗星球表面之上。
出舱探索最终没有持续太久,我们降落在行星极地附近,天气情况并不乐观,每多耽搁一阵就会增添一分风险。不如说,最先想到为他们祈福的我已经过于叛逆。但当情绪发泄完毕之后,工作也随之步入正轨。机械替代了宇航员,一步步自深坑边缘探入谷底。很快,视频信号返回到飞行器的屏幕上,为我们展示出希望号的结局——
深坑底部只剩下了完全解体的金属残骸。
希望号的残片铺散在方圆两百米范围,深深嵌入冰层之中。目之所及的残片都被随意扭曲成各种形状,几乎无从分析各个残片的来源和作用。
除金属之外,再无其他。
这架名为“希望”的飞行器经过数年航行,在沿途洒下片片“绿洲”,却因为数字模拟的星象图景而忽略了恒星活动的明显前兆,从而在辐射通量的激烈变化下丧失了回归地球的可能,最终以惨烈的姿态葬身于最后一片绿洲的冰冠之中。
他们是先驱者。
他们是绝望中的希望。
一切都是如此顺利,但飞行器上每个人的心都更显沉重。
希望号的配置并不适合突入大气层,即使是返回地球也需要先经过空间站接驳,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实。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希望号上的宇航员们。
按照推算,他们本应该还能继续航行很长一段时间,也可以在星图丢失的情况下尝试返航,希望号的生死犹未可知。但我们很难猜度当时的他们抱持着怎样的想法和态度。或许他们认为已经全无希望,又或许,他们不愿意再经历一次从期待到绝望的过程。
当然,还有一种更可敬的可能性。
那就是他们要给未来可能到来的人类留下最后的消息。
一向执拗的韦德还是将赌约履行到了最后。当飞行器降落在地表时,还是由我启动打开舱门的指令,随后迎着恒星耀目的光辉一步步走下舷梯。脚下是坚实的冰层,凌冽寒风从四面八方吹来,形成无数道乱流。在前进一小段距离之后,我停下脚步,凝视着面前一个巨大的锥形塌陷,身后另外两名宇航员开始了缓慢的行动,我知道,他们正在用设备记录下眼前的一切:
一望无际的冰层、巨大的陨石坑、足可称为外星陨石的希望号残骸。
以及微微鞠躬的宇航员陈亮。
我究竟在哀悼什么呢?
是希望号可歌可泣的勇气、代表这一切的终点绿洲、还是人类的渺小?
只是每当思考起这个问题时,我都会想起另一个身影。
只存在于我想象中的,那个有着姣好的面容、骄傲的表情,以及……满溢悲伤的眼神的宇航员柯云。
她……有没有收到那封信呢?
假如,那场大恒星活跃所爆发出的辐射阻隔了我投向她发出的呼告,是否柯云在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心底依然保留着那一份难以排解的孤寂?
但这个问题,已经没有人能回答我了——希望号上的所有人都已随着坠落过程中的解体而死去,也没有任何信息能铭刻在这颗星球表面之上。
出舱探索最终没有持续太久,我们降落在行星极地附近,天气情况并不乐观,每多耽搁一阵就会增添一分风险。不如说,最先想到为他们祈福的我已经过于叛逆。但当情绪发泄完毕之后,工作也随之步入正轨。机械替代了宇航员,一步步自深坑边缘探入谷底。很快,视频信号返回到飞行器的屏幕上,为我们展示出希望号的结局——
深坑底部只剩下了完全解体的金属残骸。
希望号的残片铺散在方圆两百米范围,深深嵌入冰层之中。目之所及的残片都被随意扭曲成各种形状,几乎无从分析各个残片的来源和作用。
除金属之外,再无其他。
这架名为“希望”的飞行器经过数年航行,在沿途洒下片片“绿洲”,却因为数字模拟的星象图景而忽略了恒星活动的明显前兆,从而在辐射通量的激烈变化下丧失了回归地球的可能,最终以惨烈的姿态葬身于最后一片绿洲的冰冠之中。
他们是先驱者。
他们是绝望中的希望。
8. ...
“不对。”
“什么不对?”
“我觉得希望号坠落的位置不对。”
“怎么了?”
“为什么希望号会坠落在绿洲行星的极地附近?”
“这有什么为什么?只是恰巧位于极地罢了。”
“不……这可是希望号!”
我几乎想用尽全身的力气向韦德呐喊:“希望号在最后时刻没有选择继续航行下去,不是吗?每一个人都知道降落行星地表会立刻失去生命,但他们还是决定突破大气层,哪怕会化为灰烬。这说明他们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放弃过希望!”
“可我们也检查过了,希望号的残片没有信息。希望号的宇航员们也无法留下任何信息,他们……他们在降落过程中就已经化作了灰烬。”
“他们一定做了些什么……或许,他们选择在极地上空突入大气层,是因为他们知道,来自未来的我们无论作何选择,唯独不会选择从极地降落……”
我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种可能性,随后,更多的猜测浮出水面,被我紧紧握在手中:“所有具备宇航员资质的人都知道,具有突入大气能力的飞行器一般会选择赤道附近起降。可他们选择了极地,这就说明他们并不愿意和我们降落的轨迹发生重合。加上你所说的,希望号的残片没有信息,结合这两件事,就产生了一个可能性:他们将信息发布在了绿洲行星的大气层之外,而且,很可能就在行星轨道处!”
“可都过去这么久了,不论当初发送了怎样的信号,总归还是会消散的。”韦德不可思议地说道。
我非常清楚,他距离真正的答案可能也只有一步之遥。
只是我已无暇等他慢慢反应过来了。
“探针!”我突然开口,身上的微型广播将声音传播到飞行器的每个角落,“向希望号正上方发射探针集群!”
“你想做什么……”
韦德的疑问被我不容置疑的声音所打断:“希望号上的宇航员柯云曾经设计过一个模块。这个模块的功能是将飞船内的质量压缩转化,经无害化处理后经通道抛出舱外。这个模块是安置‘绿洲’功能的模块的前身。也就是说,希望号除了安置‘绿洲’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少有人知的功能。而这个功能,就是它确定能够传递信息的关键!”
“希望号在突入大气层之前,可以选择将自身的一部分质量抛出,然后这些被抛出的质量,则以密文的形式永久保留在了绿洲行星的极地星球轨道上!这就是希望号选择坠落在极地位置的原因,他们要确保我们的飞行器不会破坏这最后的信息!”
然后,探针集群收集到了一份信息,其编码方式和我预想的一致,是通过质量的有无作为二进制编码书写的,漫长的数据流。
随着行星自转,静止的探针在极地上空相对行星轨道缓缓转动,其轨迹逐渐形成一条向外扩张的致密的螺旋线,如同巨大的圆盘覆盖在极地上空。在这条的螺旋线上,质量存在的信号明灭,信息片段随之延伸。
这一次,希望号留下的是明文信号。随着信息不断完善,探针收集来的信息从编码变成了一段音频文件——然后,是第二段,第三段……
我纵使猜到了之前的一切,在此刻也和各位同伴一样,震撼到无法言语。
第一段音频,是希望号的舰长留下的:
[i]“希望号在此处静待,愿人类荣光永存。请带给我女儿一句话,我永远爱她。”[/i]
然后是副舰长:
[i]“请带给我妻子一句话,就说亚历山大在此长眠,愿她以此为荣。”[/i]
再然后,是一位位宇航员:
[i]“请带给我父母一句话,就说我在最后的时刻不再孤单,也不再惧怕。”[/i][i]“请代我问青年时的房东太太好,我很想念她的甜汤和炖菜。”[/i]“请让我的父母不要悲伤,因为绿洲的风从未凛冽。”[i]“请转告我高中同学们,就说他们的班长有幸成为了这场班级长途越野的第一名。”[/i][i]“我想对我的儿子说,我终于意识到,自己陪伴他的时间实在太少了。”[/i]
每段录音最后,都标记着一个姓名。这其中包括柯云的,也有很多我曾听过但并不熟悉的名字。
柯云的声音很温柔,她说,她在生命走向终结时并没有孤单和恐惧。听着这一切的我不知何时张开了嘴,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悬浮在我们头顶数万公里之上的探针,此刻依然在一边旋转,一边捕获更多的音频。我们所在的绿洲行星,宛如一张无形的巨型唱片,正在无声地播放着。
终于到了最后一段文件,我用颤抖的双手打开它,静静倾听——
那是之前出现过的,柯云的声音。
我猛然抬起头。
是汉语!
“[i]能记录的音频还剩一段空白,于是我任性地把这段时间留给了自己。[/i]
我猜你一定会来找我,所以我也把这段时间留给了你。
还记得那颗水之星吗?
还记得你想听我的声音吗?
我都还记得呢。
陈亮,你好!虽然我没有办法回到白桦和田间,也不再有机会见到那个刚下完雨、有着凉爽而新鲜的微风的日落,纵使我们无法相见。
[i]但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点子,那就是将我的歌声刻录在星之声里。[/i]
[i]不知道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会不会听到这颗星星的声音?[/i]
谢谢,你的来信。”
“什么不对?”
“我觉得希望号坠落的位置不对。”
“怎么了?”
“为什么希望号会坠落在绿洲行星的极地附近?”
“这有什么为什么?只是恰巧位于极地罢了。”
“不……这可是希望号!”
我几乎想用尽全身的力气向韦德呐喊:“希望号在最后时刻没有选择继续航行下去,不是吗?每一个人都知道降落行星地表会立刻失去生命,但他们还是决定突破大气层,哪怕会化为灰烬。这说明他们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放弃过希望!”
“可我们也检查过了,希望号的残片没有信息。希望号的宇航员们也无法留下任何信息,他们……他们在降落过程中就已经化作了灰烬。”
“他们一定做了些什么……或许,他们选择在极地上空突入大气层,是因为他们知道,来自未来的我们无论作何选择,唯独不会选择从极地降落……”
我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种可能性,随后,更多的猜测浮出水面,被我紧紧握在手中:“所有具备宇航员资质的人都知道,具有突入大气能力的飞行器一般会选择赤道附近起降。可他们选择了极地,这就说明他们并不愿意和我们降落的轨迹发生重合。加上你所说的,希望号的残片没有信息,结合这两件事,就产生了一个可能性:他们将信息发布在了绿洲行星的大气层之外,而且,很可能就在行星轨道处!”
“可都过去这么久了,不论当初发送了怎样的信号,总归还是会消散的。”韦德不可思议地说道。
我非常清楚,他距离真正的答案可能也只有一步之遥。
只是我已无暇等他慢慢反应过来了。
“探针!”我突然开口,身上的微型广播将声音传播到飞行器的每个角落,“向希望号正上方发射探针集群!”
“你想做什么……”
韦德的疑问被我不容置疑的声音所打断:“希望号上的宇航员柯云曾经设计过一个模块。这个模块的功能是将飞船内的质量压缩转化,经无害化处理后经通道抛出舱外。这个模块是安置‘绿洲’功能的模块的前身。也就是说,希望号除了安置‘绿洲’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少有人知的功能。而这个功能,就是它确定能够传递信息的关键!”
“希望号在突入大气层之前,可以选择将自身的一部分质量抛出,然后这些被抛出的质量,则以密文的形式永久保留在了绿洲行星的极地星球轨道上!这就是希望号选择坠落在极地位置的原因,他们要确保我们的飞行器不会破坏这最后的信息!”
然后,探针集群收集到了一份信息,其编码方式和我预想的一致,是通过质量的有无作为二进制编码书写的,漫长的数据流。
随着行星自转,静止的探针在极地上空相对行星轨道缓缓转动,其轨迹逐渐形成一条向外扩张的致密的螺旋线,如同巨大的圆盘覆盖在极地上空。在这条的螺旋线上,质量存在的信号明灭,信息片段随之延伸。
这一次,希望号留下的是明文信号。随着信息不断完善,探针收集来的信息从编码变成了一段音频文件——然后,是第二段,第三段……
我纵使猜到了之前的一切,在此刻也和各位同伴一样,震撼到无法言语。
第一段音频,是希望号的舰长留下的:
[i]“希望号在此处静待,愿人类荣光永存。请带给我女儿一句话,我永远爱她。”[/i]
然后是副舰长:
[i]“请带给我妻子一句话,就说亚历山大在此长眠,愿她以此为荣。”[/i]
再然后,是一位位宇航员:
[i]“请带给我父母一句话,就说我在最后的时刻不再孤单,也不再惧怕。”[/i][i]“请代我问青年时的房东太太好,我很想念她的甜汤和炖菜。”[/i]“请让我的父母不要悲伤,因为绿洲的风从未凛冽。”[i]“请转告我高中同学们,就说他们的班长有幸成为了这场班级长途越野的第一名。”[/i][i]“我想对我的儿子说,我终于意识到,自己陪伴他的时间实在太少了。”[/i]
每段录音最后,都标记着一个姓名。这其中包括柯云的,也有很多我曾听过但并不熟悉的名字。
柯云的声音很温柔,她说,她在生命走向终结时并没有孤单和恐惧。听着这一切的我不知何时张开了嘴,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悬浮在我们头顶数万公里之上的探针,此刻依然在一边旋转,一边捕获更多的音频。我们所在的绿洲行星,宛如一张无形的巨型唱片,正在无声地播放着。
终于到了最后一段文件,我用颤抖的双手打开它,静静倾听——
那是之前出现过的,柯云的声音。
我猛然抬起头。
是汉语!
“[i]能记录的音频还剩一段空白,于是我任性地把这段时间留给了自己。[/i]
我猜你一定会来找我,所以我也把这段时间留给了你。
还记得那颗水之星吗?
还记得你想听我的声音吗?
我都还记得呢。
陈亮,你好!虽然我没有办法回到白桦和田间,也不再有机会见到那个刚下完雨、有着凉爽而新鲜的微风的日落,纵使我们无法相见。
[i]但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点子,那就是将我的歌声刻录在星之声里。[/i]
[i]不知道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会不会听到这颗星星的声音?[/i]
谢谢,你的来信。”
9. ...
探针在绿洲星球之外,抵着希望号喷出的残骸形成的巨大圆盘缓缓转动。在那一天里,“将爱赋予水之星”的曲调伴随柯云温柔的嗓音,像是唱了几个世纪一般恒久。
苍く眠る水の星にそっと (悄悄地 亲吻熟睡中的 蔚蓝色的水之星)
口ずけして生命の火を灯す人よ (点燃生命之火的人)
时间という金色のさざなみは (如时光般流逝的 金色涟漪)
宇宙の唇に生まれた吐息ね(埋藏在心里的繁星)
心に埋もれた 优しさの星たちが (那是从宇宙的唇间 呼出的叹息吧)
炎あげ呼び合う (火光点点 交相呼唤)
波间さすらう难破船のように (就好似 那浪尖 漂泊的遇难船)
もう泣かないで (请不要再哭泣)
いま あなたを探している (因为此刻有人正在寻找着你)
人がいるから (呼喊着)
お前に逢いたいよと (希望与你相见)
爱は多分 谁かのためにそっと (爱 大概就是为了某人 悄悄地)
捧げられた永远い祈りなのね (为她奉献出 永远的祈祷吧)
人は一人ではいられない 淋しさの (人 不能独自生存)
星座からこぼれた花片だからね (正如从寂寞的星座上 飘零的花瓣)
あなたが祈るたび (每当你祈祷之时)
宇宙に帆が上がる (便在宇宙扬帆启航)
优しさに引かれて (被温柔所牵引)
苍い眠りを解かれた美しい星よ (从苍蓝色睡眠中解放的美丽星星)
もう泣かないで (请不要再哭泣)
いま あなたを探している (因为此刻有人正在寻找着你)
人がいるから (呼喊着)
お前に逢いたいよと (希望与你相见)
もう泣かないで (请不要再哭泣)
いま あなたを探している (因为此刻有人正在寻找着你)
人がいるから (呼喊着)
お前に逢いたいよと (希望与你相见)
苍く眠る水の星にそっと (悄悄地 亲吻熟睡中的 蔚蓝色的水之星)
口ずけして生命の火を灯す人よ (点燃生命之火的人)
时间という金色のさざなみは (如时光般流逝的 金色涟漪)
宇宙の唇に生まれた吐息ね(埋藏在心里的繁星)
心に埋もれた 优しさの星たちが (那是从宇宙的唇间 呼出的叹息吧)
炎あげ呼び合う (火光点点 交相呼唤)
波间さすらう难破船のように (就好似 那浪尖 漂泊的遇难船)
もう泣かないで (请不要再哭泣)
いま あなたを探している (因为此刻有人正在寻找着你)
人がいるから (呼喊着)
お前に逢いたいよと (希望与你相见)
爱は多分 谁かのためにそっと (爱 大概就是为了某人 悄悄地)
捧げられた永远い祈りなのね (为她奉献出 永远的祈祷吧)
人は一人ではいられない 淋しさの (人 不能独自生存)
星座からこぼれた花片だからね (正如从寂寞的星座上 飘零的花瓣)
あなたが祈るたび (每当你祈祷之时)
宇宙に帆が上がる (便在宇宙扬帆启航)
优しさに引かれて (被温柔所牵引)
苍い眠りを解かれた美しい星よ (从苍蓝色睡眠中解放的美丽星星)
もう泣かないで (请不要再哭泣)
いま あなたを探している (因为此刻有人正在寻找着你)
人がいるから (呼喊着)
お前に逢いたいよと (希望与你相见)
もう泣かないで (请不要再哭泣)
いま あなたを探している (因为此刻有人正在寻找着你)
人がいるから (呼喊着)
お前に逢いたいよと (希望与你相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