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o Gxrv!
2021-06-02T04:28:02+00:00
6月16日更新一下:
周四晚美联储要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政策进行解读,因为有不良预期,所以股市出现大幅回调。
不过,对于比亚迪来说,目前的回调是很好的介入点,因为目前的位置还是出于极低的位置,安全性是非常高的,如果美联储打消了收紧货币的不良预期,股市会比较快的怎么跌的怎么涨回去,会很猛烈,而比亚迪也会向着新高前进。如果美联储确实释放了收紧货币的明确预期,那么股市会有一个小的杀跌阶段,但比亚迪因位置极低,所以回调程度会很小,然后逐步企稳。
对于没买的,想买的人来说,策略如下:
1、周四尾盘买入3成,等美联储消息。
2、如果是坏消息,3成仓位不动。
3、如果是好消息,周五早盘买入3成。
4、待之后重新形成上涨趋势后买入最后4成。
估值方法:
新能源车由于行业的高景气度和严重不确定性,导致他的估值十分困难,散户是莫衷一是,下面我就谈谈我的看法。
根据Z策规定,2025年新能源的渗透率打到20%以上,目前中国的汽车年销量在2500万辆左右,2025年的20%的渗透就是指2025年辆新能源车总销量达到500万辆。我们知道Z策往往是相对保守,ZF制定的计划目标没有达到是非常少的。有乐观人士认为,2025年中国的汽车销量3000万辆,新能源渗透率为25-30%,那么2025年的新能源车总销量就是750-900万辆。
可见,行业的高景气度,来源于各国ZF达成相对一致的共识对行业的推动,之所以产生这么强大的推动力,气候问题只是表象,背后的原因是各国ZF对技术红利的渴求。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几十年内,全球的特点是低技术、高债务,当今的全球泥潭,就是由长期的技术停滞,在技术停滞时依赖债务实现垄断,有各种路子借到钱的,就通过债务实现垄断,让其他人无路可走,只能做自己的打工仔。当然,这个就不说太多了,离太远了。我说了一大段,主要是要表明,ZF关于新能源车行业的支持不会有任何犹豫(当然,不是说把企业惯坏),因为他承载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巨大期待,第四次科技革命爆发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可以率先走出泥潭,所以未来行业发展一定是超出Z策预期的。
我在刚入市时,曾经考虑按照市盈率的方式去进行估值,2020年利润40亿,如果符合增长40-50%那么估值100倍出头是可以接受的。不过当我深入了解了行业和企业之后,我觉得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不论是行业还是企业,不仅利润难以预测,而且利润并不重要,现在留住利润对发展也没好处。而且王传福公开场合曾说过2021年大干一场,要把赚的钱都投进研发和销售里,所以大概率2021年的年报利润也不会特别惊艳,大体上就是会留下一些利润,但仅仅给股东一个交代,如果要是跟一季报一样,营收增加了结果利润还是亏的,整个一个白闹,股东肯定不会接受啊,股东对企业的看法,对于企业在社会中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有人说,股票股东数量太多,肯定涨不了,这话短期没问题,没主力资金那确实是涨不起来,不过股东人数从长期来看反应的是股民乃至社会对企业的认知和期待,人数越多,当然是越好的。
通过对相关行业和同行业的对比,目前我认为以市销率为主,市盈率为辅的估值方式,是符合当下的市场的,对于相关企业而言,就是营收的变化与市值的关系。
为什么说可以用市销率来进行估值呢?
首先,因为整个市场是一片蓝海。各种新闻表明是个企业就打算造车,营造成一种红海的气氛,这完全是一种错觉。蔚来的目标用户是金融红利资产红利获得者,特点就是有钱有闲,有点土豪。理想的目标用户就是说奶爸,或者说小资三口之家。小鹏的目标用户更加年轻,单身的人很多。特斯拉和比亚迪的车型,在经济上覆盖的人群较大,尤其是在特斯拉降价之后。特斯拉的目标用户主要是中国“白左”更富有一些自由主义一些,比亚迪的目标用户则是中国“红脖”相对收入偏低而且保守主义一些。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之间至少在2020、2021年,还是没有太激烈的竞争的,目标人群完全不一样,他们是在各自的进行自己的发展。
其次,现阶段,保留利润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为大家在各自的开疆拓土,如果不把赚的钱全部投入进去,就等于在市场扩张中落了后,长期来看失去先手的弊端是很大的,因为未来蓝海还是会变成红海的,变成了红海时,谁占的市场大谁能得到的利润多,谁才能活下去,其他的恐怕就无法维持了。
第三,亏损的企业市盈率是负数,很多新能源车企业都是亏损的,在蓝海市场不仅生存无忧,甚至还可以开疆拓土。
所以,选择市销率进行估值,就是比较合理的方法了。我个人的目前观点,在行业发展逐步走向红海时,市盈率的意义才会凸显出来,现在亏损的车企一样的扩张,如果是红海,企业拿不到利润他可能会很快消失的,剩下的企业都是能拿到利润的企业,谁能拿到的利润多,自然谁的股价高了,这个时候的市值,才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利润总和的贴现。
我们先来看看相关企业的市销率,我就按照发帖日的价格来对比(注意,市销率绝不存在某个原点,就是行业的市销率应该是多少,我只是发现了行业的规律,就是企业的市销率在现在的股市中是拉平的,没有很大差异。而市销率具体是多少,取决于股市本身,也就是全球的Z策面、资金面的变化,资金的流向等等。比如,美联储决定加息,那行业全面杀估值,市销率有可能从15变成12,如果美联储放水,那行业估值又会抬升,比如到达18甚至20)。
截至发帖日,相关企业的市销率如下:
特斯拉:16
蔚来:21
理想:16
小鹏:15
他们之间的总体是拉平的,差别可能在于对企业的预期,比如蔚来在2020年最被看好,而目前有被小鹏超越的趋势,所以近期蔚来的股价就相对走弱,被行业市销率拉平。又比如理想,理想2020年是最被看衰的,由于近期出了新车,预期改善,股价就走的更强,同样也是在拉平行业市销率。
基本面分析:
2020年,比亚迪的营收有240亿新能源乘用车、70亿新能源商用车,290亿的燃油车,120亿的电池、240亿口罩、600亿比亚迪电子组成,一共1560亿(2020年比亚迪电子的营收730亿,到母公司就变成了600亿,营收应该是并表了,在730亿里有130亿的口罩,在1560亿里有240亿的口罩,具体为什么这样算我也不是很懂)。
对于整车来说,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一辆均价15.6万,新能源商用车一辆均价105万,燃油乘用车一辆均价12.5万,分别对应前面240亿、70亿和290亿。
一、整车:
1、产能:
2020年,总产能60万,总销量42万,产能利用率72%,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6万。
今年前5个月,产能未提高,大约仍是年产60万月5万,车总销量20万,新能源车将近11万,产能利用率80%。
根据公开数据,已知根据目前布局,今年年底产能可以打到月8万,也就是年90多万,目前规划的2022年底产能为月10万,也就是年120万。
我们假设大体产能爬坡从5月开始是5月5万、6月5.5万、7月6.0万、8月6.5万、9月7万、10月7.5万、11月8万、12月8万,这样来看,全能的总产能大约在73.5万。
这是一个直线拉法,实际上应该是向上弧线,不过这个不重要,计算产能是为了给产销量一个上线,确保我们计算产销量只要不超出产能上限。
2、销量预期:
根据公开数据,已知年底截止5月上旬,dmi已累积10万张订单,消化需要3个半月。4月dmi大概只有2000多(每个月不公布dmi的具体销量的,只能根据分车型的销量来推算。3月的dmi产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4月是dmi生产的第一个月,混动销量比3月多了2000左右,所以我把这2000算在了dmi上面),5月dmi大概7-8000多,6月将增长到20000左右(王传福说的),后面3个半月消化10万张订单(企业公开表明),结合产能极限,我们可以得知6-9月的销量是基本确定的,产能利用率应该在90%以上,变数在10-12月的三个月,即是这三个月的产能利用率能有多少。
根据10-12个月差异,我们有两种估计,有保守和乐观估计,这个保守和乐观,主要是看10-12月这三个月的销量情况。
保守估计:
1-5一共5个月已知销量11万,其中5月3.2万(2.4ev+0.8dmi),后续预计6月4.5万(2.5ev+2.0dmi)、7月5.3万(2.6ev+2.7dmi)、8月6.1万(2.7ev+3.4dmi)、9月6.4万(2.7ev+3.7dmi)、10月6.6万(2.8ev+3.8dmi)、11月6.6万(2.8ev+3.8dmi)、12月6.7万(2.9ev+3.8dmi)。
得出总量53.2万,ev29.8万,dmi23.4万。
乐观估计:
1-5一共5个月已知销量11万,其中5月3.2万(2.4ev+0.8dmi,),后续预计6月4.5万(2.5ev+2.0dmi)、7月5.3万(2.6ev+2.7dmi)、8月6.1万(2.7ev+3.4dmi)、9月6.5万(2.8ev+3.7dmi)、10月6.8万(2.9ev+3.9dmi)、11月7.0万(3.0ev+4.0dmi)、12月7.2万(3.1ev+4.1dmi)。
得出总量54.4万,ev30.4万,dmi24万。
关于ev的增速,我的预测是相对保守的,根据历年的特点,越到年底,新能源车的销量越高,我这样去划ev的增速,其实等于是ev在停滞不前,但我们知道今年同时也有几款新ev上市,而EA1(也就是人们认为的海豚)极大可能在7月份就正式上市,是一款10万以下的车,海豚也可能贡献每个月几千的销量,但是由于都不确定,所以我就没有计算进去了,我之所以这样保守,是因为产能问题,由于要3个半月完成10万个dmi订单,6-9月一共4个月的产能是接近极限的,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哪怕很多人想买ev,都未必一定买得到。
关于保守与乐观估计的差别,主要是在10-12这三个月的dmi的销量,保守估计是当10-12月产能提升时,因消费需求没有进一步增加,销量未能进一步提升,保持这三个月产能利用率80-85%左右,由于行业高景气度,80%以上的产能利用率是不需要怀疑的。乐观估计是当10-12月产能提升时,消费需求仍有进一步增加,保持这三个月产能利用率90%左右。
通过上面的表,可以看到,今年的新能源销量达到53.2-54.4万,大约将较去年大幅增长228-235%。
另外,在6-9月之中,由于6、7月功率型刀片电池产能受限,所有整车产能里燃油车仍可继续生产,但生产受到产能挤压会较前明显下降,大约不足10000辆,8-9月,燃油车就几乎没多少产能的,10-12月是否生产燃油车,看的就是到时候的订单是否充足,如果订单充足就仍然无需生产燃油车,反之空余的部分产能可以生产燃油车(不过燃油车这一面不重要,因为估值太低了,销量无论多与少,对股票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风险提示:我的计算有前提,就是没有考虑特殊因素,比如遇到特别强大竞争对手(这个在今年可能性不大,ev的竞品车大约就是华为三杰和吉利的极氪001,华为三杰会出量,小康已开卖北汽长安会慢些,但塞力斯5基数太小,至少在今年撼动比亚迪的ev不现实,而极氪001对标byd汉,他是年底才出,起码要明年才会体现),又或者企业自身快速扩产造成严重产品质量问题问题导致消费者脱粉(这个在快速扩产能的情况下确实是有可能的,企业的特色是使用熟练工人进行生产所以工人的多少和能力是很关键的,以前燃油车时代就有过这种问题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既然吃过这个亏应该不至于摔倒2次吧)。
3、营收预期:
已知2020年新能源车平均价格是15.6万(财报给出),计算营收有一个问题,就是2021年的平均价格是多少。
我们已知,2021年的ev的价格和2020年几乎相同,不影响均价(和前面一样,基于产能问题,我对ev的预期是非常保守的,可以说接近停滞不前了)。
Dmi对均价的影响,只能是大体估算,无法得到准确的数值。根据订单情况,目前大约是秦10宋3唐1的格局,那么根据售价与均价的关系,一辆秦-2,一辆宋+1,一辆唐+10,换算成10秦3宋1唐,就是-9,也就是说每卖出14辆dmi,总营收就会相去年的均价计算要少9万,全年的dmi销量前面已经得出在23.4-24万之间,如果按照24万算,全年的营收就会比按去年均价算少15亿左右。15亿相较于800亿,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所以我姑且认为这样估计也是可以接受的,至少偏差不太大。
那么我们按照2020年销量和营收算一下,2020年是16万辆营收240亿,今年是53.2-54.4万辆,营收则是798-816亿,减去15,就是783亿-801亿。也就是说,2021年的乘用车营收将从去年的240亿大幅提高达到史无前例的783-801亿,平均售价从去年的15.6万下降到今年的14.7万。
二、电池:
1、自供与外供:
关于电池,众所周知,电池占整车价值的40%,2020年企业的电池只是在谈外供,但是实际上没有外供,310亿的乘用、商用车营收,对于120亿的电池营收,正好就是40%,也证实了电池完全自供。2021年,电池已经开始进行外供。
电池每个月的装机量和年初1月至今的电池总装机量,都会在每个月的产销快报中得出。2020年BYD新能源车一辆车的平均电池装机量是50kwh,已知单车平均电池装机量和销量,就可以得出自供的电池装机量。2021年5月电池装机量是2.5gwh,1-5一共5个月总装机量9.9gwh。11万辆车乘以50kwh,得出的是5.5gwh,对比9.9gwh,也就是说除了自供的电池装机量占比大约44%。
但是这个数字并不准确。首先,外供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是不分的,不是自供不代表一定是外供,不能说这个差值就一定是外供其他企业的电池,如果储能发展较快,那么储能电池也可能会占一部分,这个占比无从得知,所以说44只是上限,外供的占比一定是小于44%的。其次,BYD把电池卖给了其他车企,但是其他车企不一定即刻就出车,销售更是需要时间,中间是有时间差的,BYD自己公布装机量,不一定第一时间反应到其他车企的车的销量,所以44%这个数字,可能隐含了比如6、7月份的一些份额。第三、外供的全部都是供给ev的,因为dmi只有自家有,外供都要按ev算。第四,2021年的单车平均电池量与2020年会有比较大的区别,尤其是dmi爆量,而dmi的纯电续航很短,不需要ev那么大的电池。我们既然要预测2021年的电池营收,就不得不考虑到这一点,所以2021年不能按照2020年机械的去套用,但是1-5月内dmi的销量只有1万,不到11万的10%,所以1-5月的量和营收预测是准的,后面是不准的。
有一个公开的侧面信息,就是BYD为丰田即将上市的卡罗拉ev提供的电池量较大,如果卡罗拉ev卖的好,那么弗迪电池就可以在2022年开始准备单独上市,从Z策方面,子公司单独上市,要求子公司与母公司的业务不得超过40%,也就是说,如果弗迪电池不能外供60%以上的电池,那么他就不可以上市(这个很好理解,如果子公司的业务就是对接母公司,和母公司就毫无区别了,不能说我设立个公司就上市圈一波钱,他一定得是比较独立的公司才有资格上市圈钱)。这个侧面信息至少说明2022年弗迪电池的外供大有希望超过60%,那么现在外供有个30-40%也是合理的,不然节奏不会这么快。那么,我们姑且保守一点,定个30%外供吧。
2、营收预期:
根据前面的销量预测,全年ev30万,dmi24万,ev单车50kwh,dmi12.5kwh(这个数字完全是估计的,ev的续航绝大部分都是400-700公里之内,而dmi的纯电续航只有100多,我是按照dmi单车装机量是ev的四分之一来估计的)。50kwh*30万辆+12.5kwh*24万辆=18gwh,如果外供30%,那么就是7.7gwh,全年乘用车总装机量是25.7gwh。2020年乘用车总装机量8gwh,商用车总装机量4.6gwh,总装机量是12.6gwh。如果2021年商用车同2020年相同,也是4.6gwh。那么2021年的总装机量就是25.7+4.6=30.3gwh,较2020年装机量增加了140%。我们把装机量对应到营收上,假设两年的经济情况一样,2020年的营收是120亿,2021年增加了140%就是288亿。
三、商用车、燃油车、比亚迪电子、云轨云吧光伏储能:
1、比亚迪电子:
去年营收600亿,今年又是大订单,又是电子烟,一季度就200亿营收,年报很可能有800亿以上的营收。但是,他对股票价值的影响是极小的,而且比亚迪电子自己是上市的,而且子公司和母公司都在HK同一个市场上市,所以只是一个归母问题。
2、商用车:
由于主要是和ZF打交道,所以订单完全看ZF的需要。在经营上没有常规逻辑可寻,月销量高的时候一个月将近2000辆,少的时候就能200辆,因为估值是0,所以也用不着研究,只要他别捅娄子让主营业务擦屁股给估值弄成负数就行。
3、光伏云轨云吧:
光伏技术落后隆基2年以上,就算是天选之人拯救了他,也得几年以后才能看见预期。云轨云吧和商用车一样,都是和ZF打交道,没有逻辑可言,和商用车一样估值是0。
四、综合营收预期:
乘用车783-801亿,商用车60亿,电池288亿,比亚迪电子800亿,其他的去年各种占了4%,今年只会比4%少不会比4%,姑且按4%这么算一下,总营收是2018亿,较去年1560亿增长29%。
Reply to [tid=27127223]Topic[/tid] Post by [uid=60550658]死在女厕所[/uid] (2021-06-09 12:36)
最喜欢技术贴,贴条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6/09/jmQ2o-despK2jT1kShs-12h.jpg.medium.jpg[/img]
200左右继续加仓,下一步计划做t降低成本
前排 先不管具体分析,能有心总结这么多内容就值得尊敬
楼主你好像漏了半导体,据说快上市了,对标我觉得应该是斯达半导,但是实力应该是不如斯达半导的
[quote][pid=523195614,27127223,1]Reply[/pid] Post by [uid=3435815]转身的轮廓[/uid] (2021-06-09 19:07):
楼主你好像漏了半导体,据说快上市了,对标我觉得应该是斯达半导,但是实力应该是不如斯达半导的[/quote]市值太低,上市了估计也就200多亿的市值,暂时还影响太小了。
[quote][pid=523195614,27127223,1]Reply[/pid] Post by [uid=3435815]转身的轮廓[/uid] (2021-06-09 19:07):
楼主你好像漏了半导体,据说快上市了,对标我觉得应该是斯达半导,但是实力应该是不如斯达半导的[/quote]比亚迪的IGBT占有率比斯达半导还高点
跟其他车企差不多的话,那就既没有高估也没有低估,后续走势短期看特斯拉的脸色完事吧。
主要还是看后续市场的表现,传统车企跟进市场的话,特斯拉的路会越走越窄,到时候比亚迪可能会脱离特斯拉走出新行情。
[quote][pid=523214140,27127223,1]Reply[/pid] Post by [uid=2005529]泥巴SAMA[/uid] (2021-06-09 20:12):
跟其他车企差不多的话,那就既没有高估也没有低估,后续走势短期看特斯拉的脸色完事吧。
主要还是看后续市场的表现,传统车企跟进市场的话,特斯拉的路会越走越窄,到时候比亚迪可能会脱离特斯拉走出新行情。[/quote]不是看特斯拉,而是看基本面。一年BYD应该是要一马当先了,所以股价在整个板块波动的情况下走出新高是必然的。
[quote][pid=523269909,27127223,1]Reply[/pid] Post by [uid=60550658]死在女厕所[/uid] (2021-06-10 00:04):
不是看特斯拉,而是看基本面。一年BYD应该是要一马当先了,所以股价在整个板块波动的情况下走出新高是必然的。[/quote]问题是比亚迪干实事可以,吹牛逼那是真不行,新能源现在的估值,真不是干实事能撑起来的。
比亚迪一马当先好几年了,别人都是玩比亚迪玩剩下的,结果呢也就那个鸟样,还是得靠特斯拉跳出来画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