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xXoz
2022-04-14T06:42:21+00:00
本来是准备发在另外一个帖子里的回复[url]https://bbs.nga.cn/read.php?tid=31539626[/url]
写着写着字数有点多了,就单独发一个帖子吧。
很多读者看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会觉得憋屈,但其实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因为《多情剑客无情剑》虽然不是爽文,但却和无敌流有共通之处,如果你能对上古龙的电波,那么从一开始你就不会觉得憋屈。
首先说的是,看书的要排除代入李寻欢送老婆这点——任何读者都有权力认为这是一个脑残行为,但在小说里的社会价值观中并没有这一点,所以要么就忽略过去要么就干脆弃书不看。
就好像你看水浒传,“好汉”们的价值观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如果你非要代入现代社会道德观去评价,就会很别扭。
武松喝醉酒打伤了人,以为打死了就跑到柴进那里去避难,这用现代眼光来看就是个在逃罪犯;血溅鸳鸯楼杀死的无辜下人可以用情况紧急来解释,姑且略过;跟人肉包子店铺的老板夫妇称兄道弟,之后杀路人夺刀,这简直就是反社会分子了。
即使这样,也不妨碍武松是最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梁山好汉之一,能跟武松差不多的的恐怕也只有鲁智深和林冲。
因为人们喜欢的是武松赤手搏虎的力量、为兄复仇的勇气、恩怨分明的性格,这代表了人们心中对侠客最朴素的向往。
懦弱隐忍、最后忍无可忍的林冲,更符合普通人的性格,但武松不同。武松最早登场,是一个心直口快缺少心机的形象,跑到柴进家避难却搞不好人际关系,不被待见。这时候读者对武松的印象分可能也不太好,所以接下来马上就是武松打虎的故事。
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代表的是一种超越凡俗的力量,所以接下来武松一系列超越凡俗的行为才有了基本的合理性,不仅仅是剧情合理性,也是道义上的。
试想,如果武松仅仅是一个经常喝醉酒、酒后跟人斗殴的形象,那么武松杀潘金莲、西门庆这个行为就不一定能得到书中群众和读者的同情支持,反而可能觉得他过于冲动,行事不顾后果。
包括后面血溅鸳鸯楼,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个行为,如果不是他之前英雄形象的支持,恐怕也会被认为是一个杀红眼的法外狂徒。因为按照一般人的行为逻辑,杀死无辜侍女可以认为是防止消息走漏情有可原,但杀人题字这个行为就不是很有必要了。
李寻欢的形象刻画其实是类似的。当然不是说古龙写《多情》的水平达到了水浒传的层次,只是说这里用的方法以及叙事的节奏是类似的。
李寻欢出场的时候就是武功排名天下第三,第一个剧情就是帮助阿飞。
[quote]
“这种天气,想不道竟还有人要在冰天雪地里奔波受苦,我想他一定是很孤独,很可怜的人。”
那虬髭大汗没有说什么,心里却在暗暗叹息:“你难道不也是个很孤独很可怜的人么?你为何总是只知道同情别人?却忘了自己……”[/quote]古龙对于李寻欢形象的刻画其实是非常直白的,不仅仅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评价,甚至直接在旁白中加以赞美,其实这是不符合小说的写作方式的。
[quote]
他这一生最大的弱点,就是心肠太软,有时他虽然明知这件事是绝不能做的,却偏偏还是硬不起心肠来拒绝。
很多人都知道他这种弱点,很多人都在利用他这种弱点。
他自己也知道,却还是没法子改。
他宁可让人对不起他一万次,也不愿做一次对不起别人的事,有时他甚至明知别人在骗他,却还是宁愿被骗。
因为他觉得只要有一个人对他说的是真话,他牺牲的代价就已值得。
李寻欢就是这么样一个人,你说他是君子也好,是呆子也好,至少他这种人总是你这一辈子很难再遇见第二个的。
至少你遇见他总不会觉得后悔。
他很少令人谎汗,更少令人流血;血与汗他情愿自己流。
但他做出的事,总令人忍不住要流泪。
是感动的泪,也是感激的泪。[/quote]在《多情剑客无情剑》的前半段,叙事是相当紧凑的,敌人接连登场,节奏紧张的让读者有些喘不过气,但李寻欢任何时候都是从容面对死亡的威胁,总是把朋友和道义放在第一位,而飞刀只是这种精神的延续,所以“小李飞刀,例不虚发”。
飞刀到了需要发出的时候,已经是相当于一道菜最后做好了摆盘的时候了,李寻欢的处事态度、行为方式就好像是食材的处理、烹饪的过程,他的所有行为都是在为飞刀蓄势,或者说他的飞刀只是他的这种精神的外在化身,最后飞刀发出败敌的结果是自然而然。
在《边城浪子》中还有一段旁白来描述,比《多情》中更为直白。
[quote]
天上地下,你绝对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
若不能了解他那种伟大的精神,就绝不能发出那种可以惊天动地的刀。
飞刀!飞刀还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并不是杀气,但却比杀气更令人胆怯。[/quote]如果你能对得上作者的电波,能够感受到作者贯穿于行文中的那一股意气,完全可以说这是一种“无敌流爽文”。
网文中其实也有类似的,《龙蛇演义》算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我再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无限辉煌图卷》,来引用两个段落,同样地,如果你能感受到作者的这一股气,剧情其实是非常自然的结果。
[quote]
关洛阳脸上也沾了不少血迹,无瑕去擦,只甩了甩右手,平静的说道:“我要是不杀了这些渣滓,才真是可惜了到这世上来一趟。”
朱长寿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之前阅览卷宗就有的那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这个人,实在是太格格不入了。
朱长寿活到这个年纪,可以说是阅人无数,除恶务尽的疯人,他也不是第一次看见,那些有大逆之心的乱党,他都见过不少。
但那些人无论表现的怎么样,不管是精神壮烈,还是顽固抵抗,实则身上都缠绕着或多或少的绝望。
他们虽然要除恶,要反清,要想改变这个世道,但心里大多都知道自己是不可能看到那一天的,甚至也知道那一天,或许一直不会到来。
但是眼前这个年轻人,就没有半分绝望感,他不但冷静,而且自信,好像不知道自己走在一条多要命的路上,反而觉得自己走的是一片通天坦途。
太奇怪了。
朱长寿年纪大了,看到了这样奇怪的人,心里没有什么探究的念头,反而只觉得莫名的烦躁。
他原本想要迷惑对方的那些话,也有些说不下去了。[/quote][quote]
关洛阳和教头都是和衣而睡,外面那对老夫妇忙碌的声响,也渐渐消停了。
等到夜色渐深时,教头辗转反侧,半梦半醒间,忽而呓语道:“你说,我们会成功吗?”
送名册会成功吗?就算名册真送过去了,以后的事会成功吗?
这话不该从一个老江湖从一个前辈口中问出来,问的对象更不该是个年轻人。
教头问出这话之后,就猛的睁开了眼睛,面上有些懊恼之色,深觉失言。
这时候作为前辈说出这种话来,岂不是自损士气?教头啊教头,这么多年都不曾服软,怎么夜深人静时,还真把这份犹豫说出来了?
但他的问题已被听到,也很快得到了清楚的回答。
“会的!”
关洛阳睡得安稳,答的清醒。
就算这个世界已经有那么多不同,他也从来没有质疑过某些东西。
归根究底,还是因为……这里太烂了!
走个路都能踩到饿死的、烟鬼的、不知名的尸体,混着沙土的粗粮往下咽,那些发霉发臭发烂的空屋,孤寡老人陪着屋子一起发霉,客栈外面等着吃泔水的人,居然是成群结队的、抱着孩子的……
走村庄到小城,黄瘦如泥,历历在目,有几个像人?
然后一回头,那些半中半洋的装扮,富丽堂皇登场,从洋人到假洋人到土财主,到人到狗,再到老百姓之间的鄙视链。
怎能不使人揪心难言,气极冷笑?
烂到我这么个十八年太平年景养出来的胆小鬼都忍不了,烂到我这种连翻个墙上外网都担心违法的人,变得不得不去杀人。
这样烂透了的地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成功?![/quote]如上文所述,这样的情节酝酿的过程,其实才是蓄势准备出招的一个过程,而等到描写战斗的时候,只不过是这种精神的必然结果。不过作为网文来说,最后战斗的过程还是不能一笔略过的,该详写还是要详写;对于古龙来说,批评最后一战过于简略的言论,古龙可能会觉得“看完整本书都没对上的读者根本不值得交流”。
这种小说,如果能跟作者对上这股意气,阅读起来会就非常畅快;相反如果对不上,那可能就不太看的下去,即使这本书在剧情、人物刻画上都很强。
像我个人就非常喜欢《无限辉煌图卷》(暂时只看了两个副本),不太喜欢《从姑获鸟开始》。姑获鸟作者道,练武胸中须有三分恶气,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更有江湖气,也有人会觉得这是一股痞气。这本无高下之分,只是个人喜好而已。
另外一本名气较大口碑较好的《地煞七十二变》,重剧情轻人物,虽也有一股意气在,却没有反应到人物的身上,主角更像是一颗被推动的棋子,做事缺少主动性,总是被剧情推动着前进,高潮处也只能靠外在因素被动破局,就少了点任侠的味道,多了点无奈。
写着写着字数有点多了,就单独发一个帖子吧。
很多读者看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会觉得憋屈,但其实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因为《多情剑客无情剑》虽然不是爽文,但却和无敌流有共通之处,如果你能对上古龙的电波,那么从一开始你就不会觉得憋屈。
首先说的是,看书的要排除代入李寻欢送老婆这点——任何读者都有权力认为这是一个脑残行为,但在小说里的社会价值观中并没有这一点,所以要么就忽略过去要么就干脆弃书不看。
就好像你看水浒传,“好汉”们的价值观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如果你非要代入现代社会道德观去评价,就会很别扭。
武松喝醉酒打伤了人,以为打死了就跑到柴进那里去避难,这用现代眼光来看就是个在逃罪犯;血溅鸳鸯楼杀死的无辜下人可以用情况紧急来解释,姑且略过;跟人肉包子店铺的老板夫妇称兄道弟,之后杀路人夺刀,这简直就是反社会分子了。
即使这样,也不妨碍武松是最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梁山好汉之一,能跟武松差不多的的恐怕也只有鲁智深和林冲。
因为人们喜欢的是武松赤手搏虎的力量、为兄复仇的勇气、恩怨分明的性格,这代表了人们心中对侠客最朴素的向往。
懦弱隐忍、最后忍无可忍的林冲,更符合普通人的性格,但武松不同。武松最早登场,是一个心直口快缺少心机的形象,跑到柴进家避难却搞不好人际关系,不被待见。这时候读者对武松的印象分可能也不太好,所以接下来马上就是武松打虎的故事。
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代表的是一种超越凡俗的力量,所以接下来武松一系列超越凡俗的行为才有了基本的合理性,不仅仅是剧情合理性,也是道义上的。
试想,如果武松仅仅是一个经常喝醉酒、酒后跟人斗殴的形象,那么武松杀潘金莲、西门庆这个行为就不一定能得到书中群众和读者的同情支持,反而可能觉得他过于冲动,行事不顾后果。
包括后面血溅鸳鸯楼,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个行为,如果不是他之前英雄形象的支持,恐怕也会被认为是一个杀红眼的法外狂徒。因为按照一般人的行为逻辑,杀死无辜侍女可以认为是防止消息走漏情有可原,但杀人题字这个行为就不是很有必要了。
李寻欢的形象刻画其实是类似的。当然不是说古龙写《多情》的水平达到了水浒传的层次,只是说这里用的方法以及叙事的节奏是类似的。
李寻欢出场的时候就是武功排名天下第三,第一个剧情就是帮助阿飞。
[quote]
“这种天气,想不道竟还有人要在冰天雪地里奔波受苦,我想他一定是很孤独,很可怜的人。”
那虬髭大汗没有说什么,心里却在暗暗叹息:“你难道不也是个很孤独很可怜的人么?你为何总是只知道同情别人?却忘了自己……”[/quote]古龙对于李寻欢形象的刻画其实是非常直白的,不仅仅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评价,甚至直接在旁白中加以赞美,其实这是不符合小说的写作方式的。
[quote]
他这一生最大的弱点,就是心肠太软,有时他虽然明知这件事是绝不能做的,却偏偏还是硬不起心肠来拒绝。
很多人都知道他这种弱点,很多人都在利用他这种弱点。
他自己也知道,却还是没法子改。
他宁可让人对不起他一万次,也不愿做一次对不起别人的事,有时他甚至明知别人在骗他,却还是宁愿被骗。
因为他觉得只要有一个人对他说的是真话,他牺牲的代价就已值得。
李寻欢就是这么样一个人,你说他是君子也好,是呆子也好,至少他这种人总是你这一辈子很难再遇见第二个的。
至少你遇见他总不会觉得后悔。
他很少令人谎汗,更少令人流血;血与汗他情愿自己流。
但他做出的事,总令人忍不住要流泪。
是感动的泪,也是感激的泪。[/quote]在《多情剑客无情剑》的前半段,叙事是相当紧凑的,敌人接连登场,节奏紧张的让读者有些喘不过气,但李寻欢任何时候都是从容面对死亡的威胁,总是把朋友和道义放在第一位,而飞刀只是这种精神的延续,所以“小李飞刀,例不虚发”。
飞刀到了需要发出的时候,已经是相当于一道菜最后做好了摆盘的时候了,李寻欢的处事态度、行为方式就好像是食材的处理、烹饪的过程,他的所有行为都是在为飞刀蓄势,或者说他的飞刀只是他的这种精神的外在化身,最后飞刀发出败敌的结果是自然而然。
在《边城浪子》中还有一段旁白来描述,比《多情》中更为直白。
[quote]
天上地下,你绝对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
若不能了解他那种伟大的精神,就绝不能发出那种可以惊天动地的刀。
飞刀!飞刀还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并不是杀气,但却比杀气更令人胆怯。[/quote]如果你能对得上作者的电波,能够感受到作者贯穿于行文中的那一股意气,完全可以说这是一种“无敌流爽文”。
网文中其实也有类似的,《龙蛇演义》算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我再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无限辉煌图卷》,来引用两个段落,同样地,如果你能感受到作者的这一股气,剧情其实是非常自然的结果。
[quote]
关洛阳脸上也沾了不少血迹,无瑕去擦,只甩了甩右手,平静的说道:“我要是不杀了这些渣滓,才真是可惜了到这世上来一趟。”
朱长寿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之前阅览卷宗就有的那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这个人,实在是太格格不入了。
朱长寿活到这个年纪,可以说是阅人无数,除恶务尽的疯人,他也不是第一次看见,那些有大逆之心的乱党,他都见过不少。
但那些人无论表现的怎么样,不管是精神壮烈,还是顽固抵抗,实则身上都缠绕着或多或少的绝望。
他们虽然要除恶,要反清,要想改变这个世道,但心里大多都知道自己是不可能看到那一天的,甚至也知道那一天,或许一直不会到来。
但是眼前这个年轻人,就没有半分绝望感,他不但冷静,而且自信,好像不知道自己走在一条多要命的路上,反而觉得自己走的是一片通天坦途。
太奇怪了。
朱长寿年纪大了,看到了这样奇怪的人,心里没有什么探究的念头,反而只觉得莫名的烦躁。
他原本想要迷惑对方的那些话,也有些说不下去了。[/quote][quote]
关洛阳和教头都是和衣而睡,外面那对老夫妇忙碌的声响,也渐渐消停了。
等到夜色渐深时,教头辗转反侧,半梦半醒间,忽而呓语道:“你说,我们会成功吗?”
送名册会成功吗?就算名册真送过去了,以后的事会成功吗?
这话不该从一个老江湖从一个前辈口中问出来,问的对象更不该是个年轻人。
教头问出这话之后,就猛的睁开了眼睛,面上有些懊恼之色,深觉失言。
这时候作为前辈说出这种话来,岂不是自损士气?教头啊教头,这么多年都不曾服软,怎么夜深人静时,还真把这份犹豫说出来了?
但他的问题已被听到,也很快得到了清楚的回答。
“会的!”
关洛阳睡得安稳,答的清醒。
就算这个世界已经有那么多不同,他也从来没有质疑过某些东西。
归根究底,还是因为……这里太烂了!
走个路都能踩到饿死的、烟鬼的、不知名的尸体,混着沙土的粗粮往下咽,那些发霉发臭发烂的空屋,孤寡老人陪着屋子一起发霉,客栈外面等着吃泔水的人,居然是成群结队的、抱着孩子的……
走村庄到小城,黄瘦如泥,历历在目,有几个像人?
然后一回头,那些半中半洋的装扮,富丽堂皇登场,从洋人到假洋人到土财主,到人到狗,再到老百姓之间的鄙视链。
怎能不使人揪心难言,气极冷笑?
烂到我这么个十八年太平年景养出来的胆小鬼都忍不了,烂到我这种连翻个墙上外网都担心违法的人,变得不得不去杀人。
这样烂透了的地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成功?![/quote]如上文所述,这样的情节酝酿的过程,其实才是蓄势准备出招的一个过程,而等到描写战斗的时候,只不过是这种精神的必然结果。不过作为网文来说,最后战斗的过程还是不能一笔略过的,该详写还是要详写;对于古龙来说,批评最后一战过于简略的言论,古龙可能会觉得“看完整本书都没对上的读者根本不值得交流”。
这种小说,如果能跟作者对上这股意气,阅读起来会就非常畅快;相反如果对不上,那可能就不太看的下去,即使这本书在剧情、人物刻画上都很强。
像我个人就非常喜欢《无限辉煌图卷》(暂时只看了两个副本),不太喜欢《从姑获鸟开始》。姑获鸟作者道,练武胸中须有三分恶气,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更有江湖气,也有人会觉得这是一股痞气。这本无高下之分,只是个人喜好而已。
另外一本名气较大口碑较好的《地煞七十二变》,重剧情轻人物,虽也有一股意气在,却没有反应到人物的身上,主角更像是一颗被推动的棋子,做事缺少主动性,总是被剧情推动着前进,高潮处也只能靠外在因素被动破局,就少了点任侠的味道,多了点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