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Mike3525
2022-04-20T15:29:19+00:00
一个一万字的小短篇,这次写的还蛮快,算是有头有尾,不过依然感觉结的不漂亮,当然还是欢迎大家阅读评论给出意见,muamua[s:ac:blink]
一 ...
一
噪性化真性,人心变道心。若非神火锻,矿里怎分金?
清明将至,中阳却是大风天,窗外那棵树擞动着,无数杨絮升腾而起,仿佛逆行的雪。
“骄阳,今日修习的如何了?”问话的是我的师尊炎阳真人,在我看向窗外的时候他还不在此间,但只要他想,我就会听到背后传来他威严的声音。
“回师尊,今日的功课已经做完了,我感觉结丹就在不日之期。”
“修行是积年累月之事,你要勤加勉励,不可懈怠。升阳越早,你就越有成就大道的可能。”师尊的声音消失了,仿佛没出现过一样。
我再度看向窗外。
每当修行完毕,我总是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凝望着那棵杨树,艳阳天,阴云天,大风天,下雨天,我记得那树不同时节的模样——长年在净室修行,我最熟悉的竟是棵树!忆及此处,我想起那树自我入门时便在,多年过去,似乎也没有更高大,只是年年散着杨絮,让人生厌。
我竟已修行一十二年。
随着一声叹息,我低声诵念心诀,平息情绪。
若非神火锻,矿里怎分金。心里一个声音念道。
“若非神火锻,矿里怎分金?”我恰念到此句。
我不知道什么是神火,但我知道怎么分金。
我儿时经常观摩邻家的铁匠做活,他大多时候为人做农具,做犁,做耙,做耖,但有时他也会帮人打些首饰,那些年迈的父亲或者母亲神神秘秘地来到铁匠铺子,又鬼鬼祟祟地掏出不知道攒了多久的一点金子,拜托铁匠把这些东西打成一件镯子,或者是更小的首饰。而很多时候我就坐在铁匠背后角落里的椅子上,看他点火烧炉,看他熔铁分金,看他将那些流动的金水熔铸成各种各样的物件,铁匠谈不上多喜欢我,只是我从不说话,也不打搅他,这让他可以忘记我的存在,我们轻易地习惯了彼此的存在。
“师兄,你能指点我的功课吗?”一个清脆的女声响起,一刹那我有点恍惚,不知道这声音是来自我背后的阴影,还是来自回忆中的炉火,最后我才意识到这声音其实是窗外传来的。
打断我回忆的是我的小师妹。
“晴初师妹。”我走出净室,杨絮被风卷着飞着,我的师妹正抱着一卷典籍。
“我最近正在读师祖们的经典,但这典籍遣词造句实在晦涩,所以只能叨扰师兄了。”她年纪颇小,说起这些文邹邹的话像个小大人。
我看到典籍上写着《皎阳心火》,心里了然。这不是本道法心诀,而是一位师祖的日记。这些日记一般讲述作者如何踏上修行之路,在江湖上的经历。这类经典往往是弟子们的最爱,因为读着有趣,远没有心法口诀枯燥。不过这位皎阳师祖据说修行出了岔子,患了癔症,临终前说的话已经不能为门人弟子听懂,写下这本日记用的也是难懂的文法,前后不通,鲜少有人拜读。
“这本心得出了名的晦涩,你不妨换一本拜读吧。”我提议道。
“我不!师兄你给我讲讲里面说了什么嘛,师尊让你照料我,可是你只顾自己修行,那些小师兄也不和我玩,我每天都好无趣。”小师妹叉起了腰,板起小脸威胁我。“不然我就告诉师尊你欺负我!”
林晴初是山上最小的弟子——小到道号都没有,也是少之又少的女弟子之一。她本是林师兄的女儿,但林师兄夫妇早早身陨,只留下这个孩子,师尊直接将她收做了弟子,由门派照料。不过她尚且年幼,正是贪玩的年纪,而山上弟子无论年纪大小,心中所向皆是长生,即便是刚入门的小弟子也少有愿意陪她胡闹的,所以她多数时候只能一个人在林间闲晃,很是寂寞。偶尔几次看到她孤身一人的身影,我会想起那个坐在铁匠身后的男孩。
“好罢,那就答应你。”我看她可怜又可爱,实在难以拒绝。“不过这本心得文法复古怪异,我需要先研读一番方能讲给你,你明日再来吧。”
“明日...明日师尊要带我去祭拜父亲,这几日我可能都来不了。”她想起了什么,回答道。
我意识到明日就是清明,想到林师兄,难免感怀,我摸摸她的头,“那等你回来我再讲给你,绝不骗你。”
“好,那便说定了!”她勾起我的手指,盖了个章。
我回到净室内,开始研读这本心得。皎阳师祖的文法虽然怪异,但却惊人地考究,似乎是某种前朝的语法,总之绝不是沈朝的遣词造句,尽管我已努力推敲,但想要彻底通读还是需要一步步来。
心得的扉页上,有一句批注:尽在其中。却不知道是哪位师兄调皮写的,我不免有些好奇。
皎阳师祖在第一卷讲述了自己上山前的往事。那会还是前朝,兴悦三年,本该是个丰收之年,皎阳师祖所在的楚山郡以山间梯田闻名,但皇帝正在修缮北方的长城,需要大量的砖块,于是决定让楚山郡放弃漫山的麦田,建起烧制砖石的炉窖。皇帝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他可能认为丰收之年,天下不缺粮食,修筑长城带来的和平才更重要,但毫无疑问的,皇帝高估了长城,低估了商人与官僚的贪婪。
随着楚山郡的梯田被砖窑取代,楚山的粮价也一路高涨,粮食商人和负责赈灾的官府勾结,以天价贩卖粮食,对于百姓而言,饿死还是掏干净兜里的最后一个子儿,这是很容易的选择题。但即便如此,到了最后楚山百姓也再榨不出一两银子,粮价却再也回不到起点,当人只有饿死一个选项的时候,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死的人不是自己。
皎阳师祖就是在这种局面下逃到中阳的,我看得出来他是个聪明的人,否则他在楚山就被人吃掉了。他在落草为寇、加入丐帮和上山修道之间做出了最好的选择,虽然在那个年代,三者之间没什么本质不同。
上山修行是自当朝德隆皇帝后盛行起来的风潮,在那之前,尚没有长生法门,拜入道门远不及当和尚具备吸引力,起码寺庙里的僧侣多是和香客打交道而非枯坐净室。但随着三佛教引发的江原郡之乱被平定,佛寺便在中原没落了,九道聚灵阵修成,长生不再是传闻中的虚幻,仙人修士如雨后春笋,修道成仙之风四起,每家每户都盼着自己的孩子能够拜入大门派修得长生。
我父亲本是读圣贤书的,但多次考取功名不中,后来机缘巧合学会了医术,成为了镇上闻名的医生。家里有我和大哥二哥三个孩子,父亲作为读书人,信奉治国齐家,虽然治国无望,但对家风管教极严,他向来看不上这些三教九流。我的大哥按照父亲的期许终日苦读,而二哥跟着父亲学习医术,整日在医馆抓药研方,父亲让我在二者之间挑选一样,我选了读书,但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铁匠铺里听那些叮叮咣咣的敲打声。
我想起父亲看着我离开家门时平静的表情,不知道他当时是愤怒还是遗憾?
噪性化真性,人心变道心。若非神火锻,矿里怎分金?
清明将至,中阳却是大风天,窗外那棵树擞动着,无数杨絮升腾而起,仿佛逆行的雪。
“骄阳,今日修习的如何了?”问话的是我的师尊炎阳真人,在我看向窗外的时候他还不在此间,但只要他想,我就会听到背后传来他威严的声音。
“回师尊,今日的功课已经做完了,我感觉结丹就在不日之期。”
“修行是积年累月之事,你要勤加勉励,不可懈怠。升阳越早,你就越有成就大道的可能。”师尊的声音消失了,仿佛没出现过一样。
我再度看向窗外。
每当修行完毕,我总是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凝望着那棵杨树,艳阳天,阴云天,大风天,下雨天,我记得那树不同时节的模样——长年在净室修行,我最熟悉的竟是棵树!忆及此处,我想起那树自我入门时便在,多年过去,似乎也没有更高大,只是年年散着杨絮,让人生厌。
我竟已修行一十二年。
随着一声叹息,我低声诵念心诀,平息情绪。
若非神火锻,矿里怎分金。心里一个声音念道。
“若非神火锻,矿里怎分金?”我恰念到此句。
我不知道什么是神火,但我知道怎么分金。
我儿时经常观摩邻家的铁匠做活,他大多时候为人做农具,做犁,做耙,做耖,但有时他也会帮人打些首饰,那些年迈的父亲或者母亲神神秘秘地来到铁匠铺子,又鬼鬼祟祟地掏出不知道攒了多久的一点金子,拜托铁匠把这些东西打成一件镯子,或者是更小的首饰。而很多时候我就坐在铁匠背后角落里的椅子上,看他点火烧炉,看他熔铁分金,看他将那些流动的金水熔铸成各种各样的物件,铁匠谈不上多喜欢我,只是我从不说话,也不打搅他,这让他可以忘记我的存在,我们轻易地习惯了彼此的存在。
“师兄,你能指点我的功课吗?”一个清脆的女声响起,一刹那我有点恍惚,不知道这声音是来自我背后的阴影,还是来自回忆中的炉火,最后我才意识到这声音其实是窗外传来的。
打断我回忆的是我的小师妹。
“晴初师妹。”我走出净室,杨絮被风卷着飞着,我的师妹正抱着一卷典籍。
“我最近正在读师祖们的经典,但这典籍遣词造句实在晦涩,所以只能叨扰师兄了。”她年纪颇小,说起这些文邹邹的话像个小大人。
我看到典籍上写着《皎阳心火》,心里了然。这不是本道法心诀,而是一位师祖的日记。这些日记一般讲述作者如何踏上修行之路,在江湖上的经历。这类经典往往是弟子们的最爱,因为读着有趣,远没有心法口诀枯燥。不过这位皎阳师祖据说修行出了岔子,患了癔症,临终前说的话已经不能为门人弟子听懂,写下这本日记用的也是难懂的文法,前后不通,鲜少有人拜读。
“这本心得出了名的晦涩,你不妨换一本拜读吧。”我提议道。
“我不!师兄你给我讲讲里面说了什么嘛,师尊让你照料我,可是你只顾自己修行,那些小师兄也不和我玩,我每天都好无趣。”小师妹叉起了腰,板起小脸威胁我。“不然我就告诉师尊你欺负我!”
林晴初是山上最小的弟子——小到道号都没有,也是少之又少的女弟子之一。她本是林师兄的女儿,但林师兄夫妇早早身陨,只留下这个孩子,师尊直接将她收做了弟子,由门派照料。不过她尚且年幼,正是贪玩的年纪,而山上弟子无论年纪大小,心中所向皆是长生,即便是刚入门的小弟子也少有愿意陪她胡闹的,所以她多数时候只能一个人在林间闲晃,很是寂寞。偶尔几次看到她孤身一人的身影,我会想起那个坐在铁匠身后的男孩。
“好罢,那就答应你。”我看她可怜又可爱,实在难以拒绝。“不过这本心得文法复古怪异,我需要先研读一番方能讲给你,你明日再来吧。”
“明日...明日师尊要带我去祭拜父亲,这几日我可能都来不了。”她想起了什么,回答道。
我意识到明日就是清明,想到林师兄,难免感怀,我摸摸她的头,“那等你回来我再讲给你,绝不骗你。”
“好,那便说定了!”她勾起我的手指,盖了个章。
我回到净室内,开始研读这本心得。皎阳师祖的文法虽然怪异,但却惊人地考究,似乎是某种前朝的语法,总之绝不是沈朝的遣词造句,尽管我已努力推敲,但想要彻底通读还是需要一步步来。
心得的扉页上,有一句批注:尽在其中。却不知道是哪位师兄调皮写的,我不免有些好奇。
皎阳师祖在第一卷讲述了自己上山前的往事。那会还是前朝,兴悦三年,本该是个丰收之年,皎阳师祖所在的楚山郡以山间梯田闻名,但皇帝正在修缮北方的长城,需要大量的砖块,于是决定让楚山郡放弃漫山的麦田,建起烧制砖石的炉窖。皇帝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他可能认为丰收之年,天下不缺粮食,修筑长城带来的和平才更重要,但毫无疑问的,皇帝高估了长城,低估了商人与官僚的贪婪。
随着楚山郡的梯田被砖窑取代,楚山的粮价也一路高涨,粮食商人和负责赈灾的官府勾结,以天价贩卖粮食,对于百姓而言,饿死还是掏干净兜里的最后一个子儿,这是很容易的选择题。但即便如此,到了最后楚山百姓也再榨不出一两银子,粮价却再也回不到起点,当人只有饿死一个选项的时候,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死的人不是自己。
皎阳师祖就是在这种局面下逃到中阳的,我看得出来他是个聪明的人,否则他在楚山就被人吃掉了。他在落草为寇、加入丐帮和上山修道之间做出了最好的选择,虽然在那个年代,三者之间没什么本质不同。
上山修行是自当朝德隆皇帝后盛行起来的风潮,在那之前,尚没有长生法门,拜入道门远不及当和尚具备吸引力,起码寺庙里的僧侣多是和香客打交道而非枯坐净室。但随着三佛教引发的江原郡之乱被平定,佛寺便在中原没落了,九道聚灵阵修成,长生不再是传闻中的虚幻,仙人修士如雨后春笋,修道成仙之风四起,每家每户都盼着自己的孩子能够拜入大门派修得长生。
我父亲本是读圣贤书的,但多次考取功名不中,后来机缘巧合学会了医术,成为了镇上闻名的医生。家里有我和大哥二哥三个孩子,父亲作为读书人,信奉治国齐家,虽然治国无望,但对家风管教极严,他向来看不上这些三教九流。我的大哥按照父亲的期许终日苦读,而二哥跟着父亲学习医术,整日在医馆抓药研方,父亲让我在二者之间挑选一样,我选了读书,但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铁匠铺里听那些叮叮咣咣的敲打声。
我想起父亲看着我离开家门时平静的表情,不知道他当时是愤怒还是遗憾?
二 ...
二
虚室却生光,静中又复阳。采来勤锻炼,化就紫金霜。
今年清明的雨格外的大,窗外整个天空都昏暗如夜,磅礴的雨水敲打着那棵老杨树,也击打着净室的天窗,我抬头望去,雨丝在琉璃天窗上破碎散开,更上方则是蛛网般的闪电。
今日阴雨,不得修行。
倒不是我为自己找借口,而是中阳派的道法确实如此。
中阳派得名自祖师道法。典籍中记载祖师生于困顿,地处荒芜,无遮无挡,食不果腹,只有一轮烈日终日炙烤,某天祖师观想太阳,在心中幻化金乌气象,竟真修得长生之法,而后经道德宗真人点化,在中原开宗立派,将心得法门记录成册,以传后人。而祖师的道法正是修心中骄阳,祖师去了心骄二字,以中阳为名。
所以中阳派的修习离不开太阳,净室的琉璃天窗正是起这个作用。
我翻找皎阳师祖的那本心得,决定今日继续研读。
皎阳师祖在第二卷讲了自己上山的日子。那时的中阳派没落多年,山上只有烈阳师祖和他的道侣隐月真人以及两位弟子,烈阳师祖性格桀骜,不屑于广招门徒。中阳派当时山门位于一处险峰,非大毅力之人难寻得见。但当皎阳师祖爬上山门时,烈阳师祖又毫不犹豫地收下了这个弟子。
在中阳派内部,关于烈阳师祖的评价大抵是否定的,因为他担任掌门时正是中阳派最孱弱的时期,几乎要断绝传承。而马上到来的耒阳真人时代,中阳派的兴盛又更显得烈阳师祖德不配位。
不过在皎阳师祖拜入山门的时候,耒阳真人尚未出生,还在隐月真人的腹中静静等待呢。那是烈阳师祖唯一的子嗣,他几乎全部的心神都寄托在了这个腹中的胎儿上,再也无心修习无心教授弟子。也正是这个原因,烈阳师祖需要一个能管理门派的人,一个不用让烈阳师祖为了妻儿徒弟的食物发愁的人。这正是皎阳师祖能如此顺利拜入宗门的原因,烈阳师祖看中了他从灾荒中死里逃生这一点,他认定皎阳师祖是个过怕了苦日子的人,一定会珍惜现在的生活,让门派安安稳稳地往前。
马后炮地说,从识人这个角度来说,烈阳祖师确实难堪掌门大任。
剩下很多的内容都乏善可陈,大部分都是些琐事。正式入门后皎阳师祖没什么修习道法的时间,烈阳师祖任他为大师兄——皎阳师祖拜入山门的年龄太大,他一入门就是门中年龄最大的弟子——他在中阳派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算账,和山下的人做买卖,给师傅师娘以及自己的两个师弟做饭。皎阳师祖成了中阳派的大管家,或者说一个五口之家的长子。
这么想想,从为人师长的角度来说,烈阳师祖似乎也不太负责。但皎阳师祖在心得中并没有什么怨言,在他心中,那段日子是他阴霾人生后的雨过天晴,只有明媚和朝阳。
我想起我入门的日子。每年夏至,中阳派的师长们会离开山门,前往各地甄选仙苗,各地而来的弟子经过遴选拜入宗门,我当时被我的师尊炎阳真人牵着,告别父亲,来到了中阳派。山门处精雕细琢的玉石栏杆和台阶狠狠地震慑了我,纯金打造的山门招牌以及道骨仙风的师兄师长都让我忘记了离家时的各种念头。那时我还不明白什么叫修道,只觉得我赢了父亲,逃离了那个严肃沉闷的家,不必按父亲的意志活下去。
作为入门弟子的生活很有趣,大部分弟子都是半大的小子,最小的只有八岁,几十上百个男孩住在一间巨大的屋子里,我们同吃同住,甚至一同洗澡,男孩们在午间打闹,在晚上听大孩子吹牛讲故事,比谁修行的更快,比谁更先背会口诀心法,比谁更先结成道种...不得不说,那是一段难忘的集体生活。
在那之后,时间就快了起来,再不曾如儿时般快乐。
翻着翻着,我看到了一行批注,那笔记看着熟悉,但却想不起是谁所写,只是勾画了皎阳师祖的一句心得:“虚室却生光,静中又复阳。”这是中阳心诀中关于构建中阳的部分,意思是:当道种成熟之时,你需得吐尽胸中灵气,逼得那道种自发萌芽,金光蕴于灵海,骄阳升起。这一步在其他宗门被叫做结丹,而中阳派将之称为升阳,正是我眼下所在的关口。
皎阳师祖的资质平平,他似乎思索了很久这句话都没有得到结论,但他想了个法子,把自己关到一个完全漆黑的洞窟中,连续数个日夜,只在心中构想日出,可依然不得。最后只能放弃,还差点把自己饿死在洞里。
旁边的批注写道:“灵气不足。”我意识到这是林师兄的笔记,皎阳师祖所在的年份还没有聚灵阵,即便中阳山上灵气浓些但对于资质不佳之人还是不足以成事。
小师妹也许就是因为林师兄的缘故才执着于这本心得吧,我忽然想到。
这之后皎阳师祖的一段记载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在心得中写了一段很奇怪的话:“岁曰且退宗镇月赴京城”。我读了几遍,这是皎阳师祖要退宗赴京的意思?但似乎不符合他的文法。
林师兄显然也没读懂这句话,他勾了两笔,没留下只言片语。
再往后的心得中,皎阳师祖似乎真的放弃了修行,又开始忙于给山门添置产业,他不断下山走访,记录的多是生意账单,唯一属于他兴趣所在的是天象占卜,但这些内容晦涩难懂又没有营养,我草草翻过,困意逐渐袭来,在净室中睡了过去。
梦里,我出现在一片荒野上,但此时天穹漆黑,天光暗淡,只有一轮皎月悬挂,一阵风吹来,我顿感天寒地冻。
一个枯瘦的身影瘫坐在石块旁,他看上去已经断水数日,即将死去,他含糊地说着什么。
“朗朗夜明珠,无处不皎洁。”我忽然听懂了。他居然在诵念中阳心诀!
这时我抬头望去,才发觉那皎月比我记忆中的月轮大的多,挂在天穹比太阳还要大些,月轮上也不见纹理,只有火舌跳跃。
我忽然感到窒息,这不正是我日日观想的太阳吗?只不过此时的太阳要黯淡得多,世间即便白昼也如同夜晚般昏暗。太阳竟也有过这样的时候吗?
我又看向那人,那人却已不见了,只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在诵念中阳心诀,其中似乎也有我的声音,而伴随着鼎沸人声,天空的太阳也逐渐亮了起来...
“灵气不足。”已经故去的林师兄忽然出现在我身侧,我看向他,发现他似乎在说我。
我从梦中醒了过来。
虚室却生光,静中又复阳。采来勤锻炼,化就紫金霜。
今年清明的雨格外的大,窗外整个天空都昏暗如夜,磅礴的雨水敲打着那棵老杨树,也击打着净室的天窗,我抬头望去,雨丝在琉璃天窗上破碎散开,更上方则是蛛网般的闪电。
今日阴雨,不得修行。
倒不是我为自己找借口,而是中阳派的道法确实如此。
中阳派得名自祖师道法。典籍中记载祖师生于困顿,地处荒芜,无遮无挡,食不果腹,只有一轮烈日终日炙烤,某天祖师观想太阳,在心中幻化金乌气象,竟真修得长生之法,而后经道德宗真人点化,在中原开宗立派,将心得法门记录成册,以传后人。而祖师的道法正是修心中骄阳,祖师去了心骄二字,以中阳为名。
所以中阳派的修习离不开太阳,净室的琉璃天窗正是起这个作用。
我翻找皎阳师祖的那本心得,决定今日继续研读。
皎阳师祖在第二卷讲了自己上山的日子。那时的中阳派没落多年,山上只有烈阳师祖和他的道侣隐月真人以及两位弟子,烈阳师祖性格桀骜,不屑于广招门徒。中阳派当时山门位于一处险峰,非大毅力之人难寻得见。但当皎阳师祖爬上山门时,烈阳师祖又毫不犹豫地收下了这个弟子。
在中阳派内部,关于烈阳师祖的评价大抵是否定的,因为他担任掌门时正是中阳派最孱弱的时期,几乎要断绝传承。而马上到来的耒阳真人时代,中阳派的兴盛又更显得烈阳师祖德不配位。
不过在皎阳师祖拜入山门的时候,耒阳真人尚未出生,还在隐月真人的腹中静静等待呢。那是烈阳师祖唯一的子嗣,他几乎全部的心神都寄托在了这个腹中的胎儿上,再也无心修习无心教授弟子。也正是这个原因,烈阳师祖需要一个能管理门派的人,一个不用让烈阳师祖为了妻儿徒弟的食物发愁的人。这正是皎阳师祖能如此顺利拜入宗门的原因,烈阳师祖看中了他从灾荒中死里逃生这一点,他认定皎阳师祖是个过怕了苦日子的人,一定会珍惜现在的生活,让门派安安稳稳地往前。
马后炮地说,从识人这个角度来说,烈阳祖师确实难堪掌门大任。
剩下很多的内容都乏善可陈,大部分都是些琐事。正式入门后皎阳师祖没什么修习道法的时间,烈阳师祖任他为大师兄——皎阳师祖拜入山门的年龄太大,他一入门就是门中年龄最大的弟子——他在中阳派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算账,和山下的人做买卖,给师傅师娘以及自己的两个师弟做饭。皎阳师祖成了中阳派的大管家,或者说一个五口之家的长子。
这么想想,从为人师长的角度来说,烈阳师祖似乎也不太负责。但皎阳师祖在心得中并没有什么怨言,在他心中,那段日子是他阴霾人生后的雨过天晴,只有明媚和朝阳。
我想起我入门的日子。每年夏至,中阳派的师长们会离开山门,前往各地甄选仙苗,各地而来的弟子经过遴选拜入宗门,我当时被我的师尊炎阳真人牵着,告别父亲,来到了中阳派。山门处精雕细琢的玉石栏杆和台阶狠狠地震慑了我,纯金打造的山门招牌以及道骨仙风的师兄师长都让我忘记了离家时的各种念头。那时我还不明白什么叫修道,只觉得我赢了父亲,逃离了那个严肃沉闷的家,不必按父亲的意志活下去。
作为入门弟子的生活很有趣,大部分弟子都是半大的小子,最小的只有八岁,几十上百个男孩住在一间巨大的屋子里,我们同吃同住,甚至一同洗澡,男孩们在午间打闹,在晚上听大孩子吹牛讲故事,比谁修行的更快,比谁更先背会口诀心法,比谁更先结成道种...不得不说,那是一段难忘的集体生活。
在那之后,时间就快了起来,再不曾如儿时般快乐。
翻着翻着,我看到了一行批注,那笔记看着熟悉,但却想不起是谁所写,只是勾画了皎阳师祖的一句心得:“虚室却生光,静中又复阳。”这是中阳心诀中关于构建中阳的部分,意思是:当道种成熟之时,你需得吐尽胸中灵气,逼得那道种自发萌芽,金光蕴于灵海,骄阳升起。这一步在其他宗门被叫做结丹,而中阳派将之称为升阳,正是我眼下所在的关口。
皎阳师祖的资质平平,他似乎思索了很久这句话都没有得到结论,但他想了个法子,把自己关到一个完全漆黑的洞窟中,连续数个日夜,只在心中构想日出,可依然不得。最后只能放弃,还差点把自己饿死在洞里。
旁边的批注写道:“灵气不足。”我意识到这是林师兄的笔记,皎阳师祖所在的年份还没有聚灵阵,即便中阳山上灵气浓些但对于资质不佳之人还是不足以成事。
小师妹也许就是因为林师兄的缘故才执着于这本心得吧,我忽然想到。
这之后皎阳师祖的一段记载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在心得中写了一段很奇怪的话:“岁曰且退宗镇月赴京城”。我读了几遍,这是皎阳师祖要退宗赴京的意思?但似乎不符合他的文法。
林师兄显然也没读懂这句话,他勾了两笔,没留下只言片语。
再往后的心得中,皎阳师祖似乎真的放弃了修行,又开始忙于给山门添置产业,他不断下山走访,记录的多是生意账单,唯一属于他兴趣所在的是天象占卜,但这些内容晦涩难懂又没有营养,我草草翻过,困意逐渐袭来,在净室中睡了过去。
梦里,我出现在一片荒野上,但此时天穹漆黑,天光暗淡,只有一轮皎月悬挂,一阵风吹来,我顿感天寒地冻。
一个枯瘦的身影瘫坐在石块旁,他看上去已经断水数日,即将死去,他含糊地说着什么。
“朗朗夜明珠,无处不皎洁。”我忽然听懂了。他居然在诵念中阳心诀!
这时我抬头望去,才发觉那皎月比我记忆中的月轮大的多,挂在天穹比太阳还要大些,月轮上也不见纹理,只有火舌跳跃。
我忽然感到窒息,这不正是我日日观想的太阳吗?只不过此时的太阳要黯淡得多,世间即便白昼也如同夜晚般昏暗。太阳竟也有过这样的时候吗?
我又看向那人,那人却已不见了,只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在诵念中阳心诀,其中似乎也有我的声音,而伴随着鼎沸人声,天空的太阳也逐渐亮了起来...
“灵气不足。”已经故去的林师兄忽然出现在我身侧,我看向他,发现他似乎在说我。
我从梦中醒了过来。
三 ...
三
灵窍慧光生,性现尘情灭。朗朗夜明珠,无处不皎洁。
风雨尽歇,月明星稀,那棵杨树披着月色晃动,仿佛在向我招手。
从梦中脱离,我终于见到了熟悉的月亮,某种说不清的感觉让我有些发抖。我点了烛火,披上外袍,努力平息心中的悸动。
为什么会梦到林师兄呢?是因为我读到了他的笔记吗?我想起林师兄魁梧的身影,他的悟性超凡,对于多数道法经典只需读一遍就能领悟,在我还未结成道种的时候经常求教于他,而他也不吝指点。林师兄在弟子中风评极好,他年岁长于众人却不恃才傲物,多次为门派外出做事,即便是严苛的师尊也对他赞赏有加。据说师尊本打算让他改道号为骄阳,但随他故去,这道号反倒落在了我头上。
中阳派的道号往往由师父授予弟子,而那些带有阳字的道号是下任掌门的标志,只会授予能升阳结丹的弟子,比如烈阳师祖,比如我的师尊炎阳真人,又比如皎阳真人和耒阳真人...我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漏——在烈阳真人故去的时候,接任掌门的应当是皎阳真人,因为他身具皎阳的道号,而且此时耒阳真人尚且年幼,掌门之位当由皎阳真人接掌,为何耒阳真人却忽然成了中阳派的中兴之主?
天刚刚亮,我便径直去了藏经阁。
中阳派的过往被记载一本名叫《中阳往昔》的典籍中,由每代掌门编撰。我翻到烈阳真人编写的部分,发现一桩我此前不曾察觉的往事:随着楚山郡灾荒,楚山周遭叛军涌现,中原战事糜烂,而草原上一位名叫岁子淼的将领于此时率兵攻破了北方长城——皇帝心心念念的长城还是没能挡住外敌——岁子淼的军队攻破宗守六镇,所向披靡,仅仅月余就兵至上京帝都,陈兵城下。
此时,皎阳真人正在上京城中。
在烈阳真人的笔下,他是叛出中阳派的。
“骄阳。”师尊的声音忽然响起,我猛地回头,差点把一旁的烛火打翻,只见师尊身着红色的道袍,手中牵着小师妹,似是刚刚回到中阳山。
“师尊。”我拱手行礼。“小师妹。”我向那孩子打个招呼,她看上去十分疲惫,还没睡醒的样子。
“骄阳师兄——啊——”她话没说一半便被哈欠吞了去,眼睛都睁不开的样子。
“晴初,自己回屋睡觉去吧。”师尊松开小师妹,随她自己去了。
“你怎么想起来藏经阁了。”师尊看到我手中的书名,皱了皱眉,“现在正是关键时刻,不好好准备升阳,看这东西干什么?”
“我想了解皎阳师祖的故事。”我恭敬地回禀。
“皎阳真人?”师尊似乎想到了什么,摇摇头,“那是耒阳真人的师尊吧?和你修行有什么关系?别在这耽误功夫了!”
我不敢多呆,起身离开了藏经阁。
今日无云,恰适合修行,我观想太阳,闭目诵念心诀,感受那丝丝缕缕的灵气和太阳气息。
师尊总觉得我懒惰,但其实我并不厌烦修炼,在我看来修炼的时间往往过得飞快,只要一开始诵念心诀,接着我整个人的身、心、道种就仿佛自发地运转起来,我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着那道种在我的灵海中旋转萌芽,有时甚至还能走神想些别的。
“朗朗夜明珠,无处不皎洁。”一道声音从我心底响起,我忽地想到昨晚的梦境。
那是一个无比真实的梦境,我现在想起脑中都能浮现梦里的每个细节,但越真实就越显得荒诞——怎么会有那么晦暗的太阳?太阳因为诵念心诀而变明亮?难道太阳也在修行?我被自己的猜想逗笑,连道种的旋转都发生了一丝抖动——等等,我凝神观察起那颗独属于我的、位于我灵海中阳的道种,尽管每日修行,但似乎这是我第一次如此仔细地观摩它,那是颗浑圆的球体,灵气从灵海涌入其中,但道种本身也在逸散着灵气,那些灵气缠绕着道种,如同跳跃的火焰,而随着我呼吸吐纳的进行,那道种也一明一暗地闪烁着——恰如昨天梦里的那颗黯淡太阳。
我不由地慌张——我在修行的究竟是什么?我下意识吐出自己灵海内的全部灵气,但——
“虚室却生光,静中又复阳。”那声音说道。
随着灵气消失,那道种越来越晦暗,这一刻仿佛很快又仿佛很长,一道灵气,或者说一道火焰自道种中涌出,点燃了整个道种,看上去就像一颗太阳。
真意发真知,灵知也自应。心里那个声音诵念。
“真意发真知,灵知也自应。”我重复了一遍。
一股寒意涌上了我的心头。这些心决,我心中深处混沌的道种,道种终究会结出的金丹太阳——居然是有灵智的!我究竟在修习什么?如果我心中发出的心声不是我自发的,那究竟谁才是我?
噪性化真性,人心变道心。那声音又诵念道。
我不由地跟着那声音心动神移,接着失去了知觉。
我做了一场梦。
梦里我来到了一片干旱的荒漠,周围只有枯死的树,天上的太阳异常巨大,离我异乎寻常的近,仿佛触手可及,热量从我的头顶、我的脚下、我的四面八方而来,我赤着脚,感觉如同踩在火炉上。
“噪性化真性,人心变道心。”那声音这次直接在我耳旁响起,宏大而空灵,我抬头望去,那声音正是从巨大的太阳中发出,但太阳太亮了,我睁不开眼睛。
“你是什么?”我用手挡着眼睛问道。
“真意发真知,灵知也自应。”它回答。
“你是我心中的骄阳,如果是灵知也应当是我的一部分。”
“灵窍慧光生,性现尘情灭。”又是一句心诀。
“你说你是真正的太阳?”怎么可能,我心想,它比天上的太阳还要大。“是你一直在我心里发出声音?”
“若非神火锻,矿里怎分金!”那声音忽然轰然大作,如同一面鼓在你耳边敲响,那雷声的心诀把我直接轰出了梦境。
但我听懂了它的意思,我们既是为自己修行,也是为它修行,我们即是太阳,太阳即是我们。
“虚室却生光,静中又复阳。”我喃喃道。
“好徒弟。”师尊的声音在背后响起。
我升阳了。
灵窍慧光生,性现尘情灭。朗朗夜明珠,无处不皎洁。
风雨尽歇,月明星稀,那棵杨树披着月色晃动,仿佛在向我招手。
从梦中脱离,我终于见到了熟悉的月亮,某种说不清的感觉让我有些发抖。我点了烛火,披上外袍,努力平息心中的悸动。
为什么会梦到林师兄呢?是因为我读到了他的笔记吗?我想起林师兄魁梧的身影,他的悟性超凡,对于多数道法经典只需读一遍就能领悟,在我还未结成道种的时候经常求教于他,而他也不吝指点。林师兄在弟子中风评极好,他年岁长于众人却不恃才傲物,多次为门派外出做事,即便是严苛的师尊也对他赞赏有加。据说师尊本打算让他改道号为骄阳,但随他故去,这道号反倒落在了我头上。
中阳派的道号往往由师父授予弟子,而那些带有阳字的道号是下任掌门的标志,只会授予能升阳结丹的弟子,比如烈阳师祖,比如我的师尊炎阳真人,又比如皎阳真人和耒阳真人...我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漏——在烈阳真人故去的时候,接任掌门的应当是皎阳真人,因为他身具皎阳的道号,而且此时耒阳真人尚且年幼,掌门之位当由皎阳真人接掌,为何耒阳真人却忽然成了中阳派的中兴之主?
天刚刚亮,我便径直去了藏经阁。
中阳派的过往被记载一本名叫《中阳往昔》的典籍中,由每代掌门编撰。我翻到烈阳真人编写的部分,发现一桩我此前不曾察觉的往事:随着楚山郡灾荒,楚山周遭叛军涌现,中原战事糜烂,而草原上一位名叫岁子淼的将领于此时率兵攻破了北方长城——皇帝心心念念的长城还是没能挡住外敌——岁子淼的军队攻破宗守六镇,所向披靡,仅仅月余就兵至上京帝都,陈兵城下。
此时,皎阳真人正在上京城中。
在烈阳真人的笔下,他是叛出中阳派的。
“骄阳。”师尊的声音忽然响起,我猛地回头,差点把一旁的烛火打翻,只见师尊身着红色的道袍,手中牵着小师妹,似是刚刚回到中阳山。
“师尊。”我拱手行礼。“小师妹。”我向那孩子打个招呼,她看上去十分疲惫,还没睡醒的样子。
“骄阳师兄——啊——”她话没说一半便被哈欠吞了去,眼睛都睁不开的样子。
“晴初,自己回屋睡觉去吧。”师尊松开小师妹,随她自己去了。
“你怎么想起来藏经阁了。”师尊看到我手中的书名,皱了皱眉,“现在正是关键时刻,不好好准备升阳,看这东西干什么?”
“我想了解皎阳师祖的故事。”我恭敬地回禀。
“皎阳真人?”师尊似乎想到了什么,摇摇头,“那是耒阳真人的师尊吧?和你修行有什么关系?别在这耽误功夫了!”
我不敢多呆,起身离开了藏经阁。
今日无云,恰适合修行,我观想太阳,闭目诵念心诀,感受那丝丝缕缕的灵气和太阳气息。
师尊总觉得我懒惰,但其实我并不厌烦修炼,在我看来修炼的时间往往过得飞快,只要一开始诵念心诀,接着我整个人的身、心、道种就仿佛自发地运转起来,我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着那道种在我的灵海中旋转萌芽,有时甚至还能走神想些别的。
“朗朗夜明珠,无处不皎洁。”一道声音从我心底响起,我忽地想到昨晚的梦境。
那是一个无比真实的梦境,我现在想起脑中都能浮现梦里的每个细节,但越真实就越显得荒诞——怎么会有那么晦暗的太阳?太阳因为诵念心诀而变明亮?难道太阳也在修行?我被自己的猜想逗笑,连道种的旋转都发生了一丝抖动——等等,我凝神观察起那颗独属于我的、位于我灵海中阳的道种,尽管每日修行,但似乎这是我第一次如此仔细地观摩它,那是颗浑圆的球体,灵气从灵海涌入其中,但道种本身也在逸散着灵气,那些灵气缠绕着道种,如同跳跃的火焰,而随着我呼吸吐纳的进行,那道种也一明一暗地闪烁着——恰如昨天梦里的那颗黯淡太阳。
我不由地慌张——我在修行的究竟是什么?我下意识吐出自己灵海内的全部灵气,但——
“虚室却生光,静中又复阳。”那声音说道。
随着灵气消失,那道种越来越晦暗,这一刻仿佛很快又仿佛很长,一道灵气,或者说一道火焰自道种中涌出,点燃了整个道种,看上去就像一颗太阳。
真意发真知,灵知也自应。心里那个声音诵念。
“真意发真知,灵知也自应。”我重复了一遍。
一股寒意涌上了我的心头。这些心决,我心中深处混沌的道种,道种终究会结出的金丹太阳——居然是有灵智的!我究竟在修习什么?如果我心中发出的心声不是我自发的,那究竟谁才是我?
噪性化真性,人心变道心。那声音又诵念道。
我不由地跟着那声音心动神移,接着失去了知觉。
我做了一场梦。
梦里我来到了一片干旱的荒漠,周围只有枯死的树,天上的太阳异常巨大,离我异乎寻常的近,仿佛触手可及,热量从我的头顶、我的脚下、我的四面八方而来,我赤着脚,感觉如同踩在火炉上。
“噪性化真性,人心变道心。”那声音这次直接在我耳旁响起,宏大而空灵,我抬头望去,那声音正是从巨大的太阳中发出,但太阳太亮了,我睁不开眼睛。
“你是什么?”我用手挡着眼睛问道。
“真意发真知,灵知也自应。”它回答。
“你是我心中的骄阳,如果是灵知也应当是我的一部分。”
“灵窍慧光生,性现尘情灭。”又是一句心诀。
“你说你是真正的太阳?”怎么可能,我心想,它比天上的太阳还要大。“是你一直在我心里发出声音?”
“若非神火锻,矿里怎分金!”那声音忽然轰然大作,如同一面鼓在你耳边敲响,那雷声的心诀把我直接轰出了梦境。
但我听懂了它的意思,我们既是为自己修行,也是为它修行,我们即是太阳,太阳即是我们。
“虚室却生光,静中又复阳。”我喃喃道。
“好徒弟。”师尊的声音在背后响起。
我升阳了。
四 ...
四
真意发真知,灵知也自应。三家合一家,倏尔身心定。
我可能没有讲过我是怎么被仙人选中的。铁匠曾经有一个儿子,他想让那孩子继承他的手艺,但那孩子始终想要去拜师修行。当时正是夏至前几天,中阳派的仙人下山挑选弟子的日子,很多孩子被选中的父母会请铁匠为他们的子女打造道剑,作为孩子踏上修行路的临别之礼,说实话这真没什么必要,凡俗之人打造的道剑对于修行根本没什么意义,但是那些父母就是喜欢执着于这事。当然,我要说的是当时铁匠格外的忙,我都不知道有那么多人家的孩子被各门派选中了,这实在有点超乎我的意料,我当时就坐在铁匠身后,看着他忙里忙外,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他太忙了,以至于忘记了被他放在家中的儿子,那孩子还在期待仙人的遴选,他盼仙人的时候从墙上摔了下来,头先着的地,就那么死了。
后来中阳派的仙人,正是我的师尊,炎阳真人,他当时还没这么老,听说了这件事,亲自去铁匠铺安抚铁匠。这是一场悲剧,铁匠表示不是任何人的错,这大概就是命运:那孩子命里应当去修行,但铁匠舍不得孩子离开自己,于是在夏至的日子把孩子关在家里,没想到反而让他们永远的分别。炎阳真人问他,还有没有子侄儿女,只要符合资质,中阳派会收下那个孩子。铁匠想了想,指了指身后的我。
我就这么拜入了中阳派。
“今日你心中骄阳已升,大道有望,但你切不可恃才傲物,忘乎所以,当恪守本心,不可学那...晴初的父亲一般,懂了吗?”师尊叮嘱了我一番,又欣慰地审视我好一会,终于答应放我自由一段时日,我得以进入藏经阁翻阅那些典籍,搞清楚我想要弄明白的事情。
晴初的父亲。师父是如此称呼林师兄的。
不同于我们告知晴初和大部分弟子的一样,林师兄并非死于妖魔之手,而是被我的师尊炎阳真人亲自拨乱反正。某一日起,他忽然声称中阳派的心法有问题,师尊们命他面壁思过,他却逃出了宗门,去寻求道德宗的庇佑,这件事对门派的声望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动摇了人心。后来更是被人发现他常年混迹各地妖窟,暗中研究妖魔,私下修改中阳心诀!
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自然为宗门不容,师尊猜测林师兄正是修习了错误的中阳心诀,导致他神志不清,最后连道德宗修士都不愿意为他庇护,直接将他送回了宗门,由师尊亲自处决。
可如果林师兄神智正常,又为何会修行错误的中阳心诀呢?如果他是修行导致的神志不清,那一开始错误的中阳心诀从何而来呢?我隐隐察觉不对,但又说不上在哪。
叛门...那不和皎阳师祖一般吗?我忽然想到。
我再次翻开那本《中阳往昔》,烈阳师祖没有说皎阳真人做了什么,只说他和自己争执一番,觉得中阳派不应当固守险峰,而应该去上京繁华之地传道授业,如此方能建立万世基业。而烈阳师祖认为世间纷乱,帝皇所在更是人心惶惶,如今战事四起,下山不免遭遇歹徒凶险。
总之,在皎阳真人下山后没几年,烈阳真人便因心中郁结故去了,他重病后的部分都是他道侣隐月真人所写,而再往后就是耒阳真人所撰写的部分。
而在这最后的部分,我却看到了一个熟悉的批注:“岁曰且退宗镇月赴京城”。正是林师兄所写。而他又在岁字上画了个圈。
原来皎阳真人写下这句话时就已经决定下山赴京了吗?我想道。可林师兄又为何走上了叛门之路呢?他和皎阳师兄之间那种联系究竟是什么?
“灵气不足。”那声音又说道。
是了。我想起师尊曾称呼皎阳真人为耒阳真人的师尊,若要成为耒阳真人的师尊,那皎阳真人必然是成功升阳了的,但皎阳真人本身资质不足,又没有聚灵阵襄助,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翻开耒阳真人的记述,发现他的记述从上京城之变开始。
在皎阳真人离开山门之前,他告诉尚且年幼的耒阳真人他将会在上京城传道授业——依然打着中阳派的旗号,等到耒阳真人长大了,就可以下山去上京找他。
他确实这么做了。
记载中皎阳真人独自下山,于上京城中建立了中阳派,那时战局迷乱,天下人心惶惶,而皎阳真人深知乱世中人心浮动,他宣扬中阳派教义,声称太阳会庇佑天命之子,他雇佣那些市井小民,烘托鼓吹这种论调,依靠一些祖传的道法为民众提供治疗,越来越多人相信中阳派,连皇帝都听说过他的名字。
而就在北方的宗守六镇被岁子淼率军突破之时,皎阳真人给耒阳真人来了封信,此时烈阳真人刚刚去世三年,皎阳真人请耒阳真人去岁子淼的军中,他已经与岁子淼沟通过,岁子淼当奉耒阳真人为座上宾。
皎阳真人广宣中阳教义,并施展法力,声称攻城之日他将用太阳之力御敌,昊天太阳必将护佑命定天子,城中之人被他神妙道法所慑,惊为天人,无不拜倒请他退敌。而攻城之日,岁子淼带着军队迟迟不登城门,似乎在等着什么,城中众人包括皇帝皆以为这是因为对方惧怕了城墙之上的皎阳真人,但紧接着,太阳忽地熄灭了。整个战场和城池陷入了黑暗之中,有人意识到了什么,大喊太阳已经抛弃陈氏王朝,命定天子不在此间!而在岁子淼的军队之中,耒阳真人点亮了自己的骄阳,那太阳于黑暗之中夺去了所有的目光,所有人都认定岁子淼一方是天命所归,城头再无一人防守,开门投降。
后来岁子淼的叛军又四分五裂,当朝的太祖正是其中一支,此处不多赘述。但无论最后谁坐了帝位,中阳派却已成气候,耒阳真人就这么接收了皎阳真人在上京留下的道观与声望还有门人弟子,成了新的中阳派掌门。至于皎阳真人?却已经被前朝皇室暗中赐死,耒阳真人找到他时已经奄奄一息,但耒阳真人说皎阳真人是笑着死去的——他完成了他的复仇,也没有愧对自己的师父。
这是一场复仇,一个普通百姓对皇帝的复仇。皎阳真人失去了一切,而皇帝失去了江山。
我想到那句“岁曰且退宗镇月赴京城”,原来竟是皎阳真人同岁子淼交易的记录,我不由失笑。
可我依然不明白他是如何施展那遮天蔽日的术法,如何壮大中阳派的,那是个灵气不足的年代,他不可能完成这项壮举。
我翻动典籍,其中却掉出了一张信笺。我打开信笺,上面却是林师兄的笔记:
“妖怪的本质——草木是精怪,猛兽是妖物,那一个有灵知的太阳算什么?那些道德宗的道士们把灵知视作人独有的特权,并经此创造了妖怪这个词,但妖怪的灵知究竟从何而来?
我想起以前锻造的经历,我最喜欢的环节莫过于熔锻,将漂亮精致的小铁块层层垒放,用巨大的夹钳让他们牢牢结合,然后送进火炉,铁块在熊熊烈火下融为一体。一把好的刀剑一定要够锋锐,但老话说过刚易折,所以前辈们发明了一种技术,锻造两种铁,一种质地柔软但韧性十足,一种坚不可摧但不可弯曲,我们用坚硬的皮铁包裹柔软的心铁,打造出兼备韧性和锋锐的宝剑。为了打造出足够坚硬的皮铁,老师傅教我把那些牛角、羊毛、一些不知道那里收来的头发、草木灰等等都投入熔炉之中,这样子打造出来的皮铁坚硬无比。我的意思是,当时的我想了很久都没明白为什么牛角、羊毛与头发能让同样的铁胚变得坚硬,为什么这些柔软的事务中反而掺杂着能让钢铁更加坚硬的东西?”
我真蠢。我忽然明白了。
道德宗是道门之首,中原最早的道家宗门,但在聚灵阵修建起来之前,除了道德宗和中阳派并没有真正的飞升传说。那之前的修道真的只是一种修行,我们研读至理,追寻我们将前往何处。很多人认为中阳派现在的心法是改编自三佛教的外道,其实不是,中阳派的道士们自始至终都在修习祖师撰写的那本中阳心诀,而随着聚灵阵灵气升腾而起,一切忽然变了,我们变成了有翻山蹈海之能的仙人。
我没办法完全准确地描述修行的体验,我只能说那是一种更接近游泳的体验,伴随着诵念心诀,你忽然就身处某种晦暗的深海之中,周围有许多难以看清的事物飘散着,而灵气就像一道道游丝,带着光亮,你会不由地追逐吸收那些光亮,但当你回头,会发现你也在吐出灵气,只不过上面多了些独属于你的东西。
我是说,灵气并非凭空而来的东西,它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聚灵阵把那些石头中沉淀千年的灵气提炼出来,然后供由道士、草木、动物们吸收。但事实上道士们吸收灵气,也会吐出灵气,我们吐出的灵气又夹杂着某些独属于我们的东西,某种世间最珍贵的东西,也是被我们视作余毒的东西——我们的灵知,被我们抛弃忘却的部分,微不足道,即便失去了也什么都不会影响的灵知,它们掺杂在灵气之中,而这样的灵气与被道德宗修士称之为妖气的灵气只有一线之隔。
所以正是我们造就了这一切。修道之人越多,聚灵阵布设越广,灵气和妖气就越会造就那些妖魔,它们本就是我们的附属品,吸收我们吐出的灵气,这也是为什么它们从不出现在无人之地,反而修士越多越扎堆出现,修士才是供养它们的基石。
“真意发真知,灵知也自应。”那声音说。
我终于明白发生了什么:我的那位祖师,那位写下中阳心诀的祖师,他在日夜诵念太阳的过程中反而赋予了太阳灵知,那颗遥远虚空中硕大的火球变成了一个超越我们想象的存在,而随着中阳派一代代传承,每代弟子都仿佛在为那太阳修行,由内而外的成为太阳的一部分。但那是个灵气稀薄的时代,即便传承不断,到了烈阳师祖的年代,中阳派的传承还是面临终结,但偏偏,烈阳师祖收下了皎阳师祖作为弟子。皎阳师祖在修习的过程中,察觉到了中阳心诀的秘密,他发现了那个已然成妖,或者说高于我们想象的存在,和每个人心中的骄阳同为一体。但他并未惊慌,他意识到太阳需要他的帮助,需要更多人修习中阳心诀,于是他加强自己和太阳的联系,和太阳达成了某种协议...在关键的时刻,他让太阳熄灭,引发了宗镇以及上京的两次惊慌,混乱之中,岁子淼的大军成功推翻了皇帝的统治。而他则完成了自己的复仇,也让更多人拜入了中阳派。
他出卖了很多人,出卖了一整个国家...为了他的复仇。
中阳心诀如同一种毒,染上越来越多的人。
我翻过手中的信笺,发现林师兄写下了他修改过的心诀,似乎是从某种妖物身上改良而来,修习这种术法会让一种名为心阳的半妖将取代道种,到了修行深处,修行之人会需要和心阳竞争最后的控制权,但起码不是无可抗拒地成为宏大骄阳的一份子。
我把根据林师兄编写的功法改编的骄阳心法偷偷教给了晴初和那些小弟子,希望他们能够逃过和太阳融为一体的命运。
“噪性化真性,人心变道心。”那声音永远那么平静,似乎根本不在乎我的所作所为,因为只要我继续修行,迟早会成为他的一部分。
我不得不开始着手写下我的心得,记录我被那太阳真灵取代前的故事...
最后,在我遗忘之前。我要把铁匠的故事讲完。
在我的师尊收我入门的那天,他看到了铁匠身上的资质,最后决定破例收为弟子,他和他的妻子搬进了山门。后来他有了一个女儿,不过那时候大家没人叫他铁匠了,而是称呼他林师兄。
真意发真知,灵知也自应。三家合一家,倏尔身心定。
我可能没有讲过我是怎么被仙人选中的。铁匠曾经有一个儿子,他想让那孩子继承他的手艺,但那孩子始终想要去拜师修行。当时正是夏至前几天,中阳派的仙人下山挑选弟子的日子,很多孩子被选中的父母会请铁匠为他们的子女打造道剑,作为孩子踏上修行路的临别之礼,说实话这真没什么必要,凡俗之人打造的道剑对于修行根本没什么意义,但是那些父母就是喜欢执着于这事。当然,我要说的是当时铁匠格外的忙,我都不知道有那么多人家的孩子被各门派选中了,这实在有点超乎我的意料,我当时就坐在铁匠身后,看着他忙里忙外,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他太忙了,以至于忘记了被他放在家中的儿子,那孩子还在期待仙人的遴选,他盼仙人的时候从墙上摔了下来,头先着的地,就那么死了。
后来中阳派的仙人,正是我的师尊,炎阳真人,他当时还没这么老,听说了这件事,亲自去铁匠铺安抚铁匠。这是一场悲剧,铁匠表示不是任何人的错,这大概就是命运:那孩子命里应当去修行,但铁匠舍不得孩子离开自己,于是在夏至的日子把孩子关在家里,没想到反而让他们永远的分别。炎阳真人问他,还有没有子侄儿女,只要符合资质,中阳派会收下那个孩子。铁匠想了想,指了指身后的我。
我就这么拜入了中阳派。
“今日你心中骄阳已升,大道有望,但你切不可恃才傲物,忘乎所以,当恪守本心,不可学那...晴初的父亲一般,懂了吗?”师尊叮嘱了我一番,又欣慰地审视我好一会,终于答应放我自由一段时日,我得以进入藏经阁翻阅那些典籍,搞清楚我想要弄明白的事情。
晴初的父亲。师父是如此称呼林师兄的。
不同于我们告知晴初和大部分弟子的一样,林师兄并非死于妖魔之手,而是被我的师尊炎阳真人亲自拨乱反正。某一日起,他忽然声称中阳派的心法有问题,师尊们命他面壁思过,他却逃出了宗门,去寻求道德宗的庇佑,这件事对门派的声望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动摇了人心。后来更是被人发现他常年混迹各地妖窟,暗中研究妖魔,私下修改中阳心诀!
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自然为宗门不容,师尊猜测林师兄正是修习了错误的中阳心诀,导致他神志不清,最后连道德宗修士都不愿意为他庇护,直接将他送回了宗门,由师尊亲自处决。
可如果林师兄神智正常,又为何会修行错误的中阳心诀呢?如果他是修行导致的神志不清,那一开始错误的中阳心诀从何而来呢?我隐隐察觉不对,但又说不上在哪。
叛门...那不和皎阳师祖一般吗?我忽然想到。
我再次翻开那本《中阳往昔》,烈阳师祖没有说皎阳真人做了什么,只说他和自己争执一番,觉得中阳派不应当固守险峰,而应该去上京繁华之地传道授业,如此方能建立万世基业。而烈阳师祖认为世间纷乱,帝皇所在更是人心惶惶,如今战事四起,下山不免遭遇歹徒凶险。
总之,在皎阳真人下山后没几年,烈阳真人便因心中郁结故去了,他重病后的部分都是他道侣隐月真人所写,而再往后就是耒阳真人所撰写的部分。
而在这最后的部分,我却看到了一个熟悉的批注:“岁曰且退宗镇月赴京城”。正是林师兄所写。而他又在岁字上画了个圈。
原来皎阳真人写下这句话时就已经决定下山赴京了吗?我想道。可林师兄又为何走上了叛门之路呢?他和皎阳师兄之间那种联系究竟是什么?
“灵气不足。”那声音又说道。
是了。我想起师尊曾称呼皎阳真人为耒阳真人的师尊,若要成为耒阳真人的师尊,那皎阳真人必然是成功升阳了的,但皎阳真人本身资质不足,又没有聚灵阵襄助,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翻开耒阳真人的记述,发现他的记述从上京城之变开始。
在皎阳真人离开山门之前,他告诉尚且年幼的耒阳真人他将会在上京城传道授业——依然打着中阳派的旗号,等到耒阳真人长大了,就可以下山去上京找他。
他确实这么做了。
记载中皎阳真人独自下山,于上京城中建立了中阳派,那时战局迷乱,天下人心惶惶,而皎阳真人深知乱世中人心浮动,他宣扬中阳派教义,声称太阳会庇佑天命之子,他雇佣那些市井小民,烘托鼓吹这种论调,依靠一些祖传的道法为民众提供治疗,越来越多人相信中阳派,连皇帝都听说过他的名字。
而就在北方的宗守六镇被岁子淼率军突破之时,皎阳真人给耒阳真人来了封信,此时烈阳真人刚刚去世三年,皎阳真人请耒阳真人去岁子淼的军中,他已经与岁子淼沟通过,岁子淼当奉耒阳真人为座上宾。
皎阳真人广宣中阳教义,并施展法力,声称攻城之日他将用太阳之力御敌,昊天太阳必将护佑命定天子,城中之人被他神妙道法所慑,惊为天人,无不拜倒请他退敌。而攻城之日,岁子淼带着军队迟迟不登城门,似乎在等着什么,城中众人包括皇帝皆以为这是因为对方惧怕了城墙之上的皎阳真人,但紧接着,太阳忽地熄灭了。整个战场和城池陷入了黑暗之中,有人意识到了什么,大喊太阳已经抛弃陈氏王朝,命定天子不在此间!而在岁子淼的军队之中,耒阳真人点亮了自己的骄阳,那太阳于黑暗之中夺去了所有的目光,所有人都认定岁子淼一方是天命所归,城头再无一人防守,开门投降。
后来岁子淼的叛军又四分五裂,当朝的太祖正是其中一支,此处不多赘述。但无论最后谁坐了帝位,中阳派却已成气候,耒阳真人就这么接收了皎阳真人在上京留下的道观与声望还有门人弟子,成了新的中阳派掌门。至于皎阳真人?却已经被前朝皇室暗中赐死,耒阳真人找到他时已经奄奄一息,但耒阳真人说皎阳真人是笑着死去的——他完成了他的复仇,也没有愧对自己的师父。
这是一场复仇,一个普通百姓对皇帝的复仇。皎阳真人失去了一切,而皇帝失去了江山。
我想到那句“岁曰且退宗镇月赴京城”,原来竟是皎阳真人同岁子淼交易的记录,我不由失笑。
可我依然不明白他是如何施展那遮天蔽日的术法,如何壮大中阳派的,那是个灵气不足的年代,他不可能完成这项壮举。
我翻动典籍,其中却掉出了一张信笺。我打开信笺,上面却是林师兄的笔记:
“妖怪的本质——草木是精怪,猛兽是妖物,那一个有灵知的太阳算什么?那些道德宗的道士们把灵知视作人独有的特权,并经此创造了妖怪这个词,但妖怪的灵知究竟从何而来?
我想起以前锻造的经历,我最喜欢的环节莫过于熔锻,将漂亮精致的小铁块层层垒放,用巨大的夹钳让他们牢牢结合,然后送进火炉,铁块在熊熊烈火下融为一体。一把好的刀剑一定要够锋锐,但老话说过刚易折,所以前辈们发明了一种技术,锻造两种铁,一种质地柔软但韧性十足,一种坚不可摧但不可弯曲,我们用坚硬的皮铁包裹柔软的心铁,打造出兼备韧性和锋锐的宝剑。为了打造出足够坚硬的皮铁,老师傅教我把那些牛角、羊毛、一些不知道那里收来的头发、草木灰等等都投入熔炉之中,这样子打造出来的皮铁坚硬无比。我的意思是,当时的我想了很久都没明白为什么牛角、羊毛与头发能让同样的铁胚变得坚硬,为什么这些柔软的事务中反而掺杂着能让钢铁更加坚硬的东西?”
我真蠢。我忽然明白了。
道德宗是道门之首,中原最早的道家宗门,但在聚灵阵修建起来之前,除了道德宗和中阳派并没有真正的飞升传说。那之前的修道真的只是一种修行,我们研读至理,追寻我们将前往何处。很多人认为中阳派现在的心法是改编自三佛教的外道,其实不是,中阳派的道士们自始至终都在修习祖师撰写的那本中阳心诀,而随着聚灵阵灵气升腾而起,一切忽然变了,我们变成了有翻山蹈海之能的仙人。
我没办法完全准确地描述修行的体验,我只能说那是一种更接近游泳的体验,伴随着诵念心诀,你忽然就身处某种晦暗的深海之中,周围有许多难以看清的事物飘散着,而灵气就像一道道游丝,带着光亮,你会不由地追逐吸收那些光亮,但当你回头,会发现你也在吐出灵气,只不过上面多了些独属于你的东西。
我是说,灵气并非凭空而来的东西,它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聚灵阵把那些石头中沉淀千年的灵气提炼出来,然后供由道士、草木、动物们吸收。但事实上道士们吸收灵气,也会吐出灵气,我们吐出的灵气又夹杂着某些独属于我们的东西,某种世间最珍贵的东西,也是被我们视作余毒的东西——我们的灵知,被我们抛弃忘却的部分,微不足道,即便失去了也什么都不会影响的灵知,它们掺杂在灵气之中,而这样的灵气与被道德宗修士称之为妖气的灵气只有一线之隔。
所以正是我们造就了这一切。修道之人越多,聚灵阵布设越广,灵气和妖气就越会造就那些妖魔,它们本就是我们的附属品,吸收我们吐出的灵气,这也是为什么它们从不出现在无人之地,反而修士越多越扎堆出现,修士才是供养它们的基石。
“真意发真知,灵知也自应。”那声音说。
我终于明白发生了什么:我的那位祖师,那位写下中阳心诀的祖师,他在日夜诵念太阳的过程中反而赋予了太阳灵知,那颗遥远虚空中硕大的火球变成了一个超越我们想象的存在,而随着中阳派一代代传承,每代弟子都仿佛在为那太阳修行,由内而外的成为太阳的一部分。但那是个灵气稀薄的时代,即便传承不断,到了烈阳师祖的年代,中阳派的传承还是面临终结,但偏偏,烈阳师祖收下了皎阳师祖作为弟子。皎阳师祖在修习的过程中,察觉到了中阳心诀的秘密,他发现了那个已然成妖,或者说高于我们想象的存在,和每个人心中的骄阳同为一体。但他并未惊慌,他意识到太阳需要他的帮助,需要更多人修习中阳心诀,于是他加强自己和太阳的联系,和太阳达成了某种协议...在关键的时刻,他让太阳熄灭,引发了宗镇以及上京的两次惊慌,混乱之中,岁子淼的大军成功推翻了皇帝的统治。而他则完成了自己的复仇,也让更多人拜入了中阳派。
他出卖了很多人,出卖了一整个国家...为了他的复仇。
中阳心诀如同一种毒,染上越来越多的人。
我翻过手中的信笺,发现林师兄写下了他修改过的心诀,似乎是从某种妖物身上改良而来,修习这种术法会让一种名为心阳的半妖将取代道种,到了修行深处,修行之人会需要和心阳竞争最后的控制权,但起码不是无可抗拒地成为宏大骄阳的一份子。
我把根据林师兄编写的功法改编的骄阳心法偷偷教给了晴初和那些小弟子,希望他们能够逃过和太阳融为一体的命运。
“噪性化真性,人心变道心。”那声音永远那么平静,似乎根本不在乎我的所作所为,因为只要我继续修行,迟早会成为他的一部分。
我不得不开始着手写下我的心得,记录我被那太阳真灵取代前的故事...
最后,在我遗忘之前。我要把铁匠的故事讲完。
在我的师尊收我入门的那天,他看到了铁匠身上的资质,最后决定破例收为弟子,他和他的妻子搬进了山门。后来他有了一个女儿,不过那时候大家没人叫他铁匠了,而是称呼他林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