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ous
2020-05-17T07:37:34+00:00
以下都是节选田中的书的
在三国志的时代中,关于其他人提到不少,不过在见了这分名单之后,我相信还是一定会有为什么里头没有诸葛孔明这个人的声音吧?
《三国演义》中所设计的虚像,其魔力是十分惊人的,实际上只是一个取天下失败的地方政权的宰相,然而认定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军师的日本人可说是非常之多,关于这件事,乃是由于这个人身为文官之评价较高的缘故,这点我在“私撰中国历代名将百人”中也有写过。
我必须强调一点,千万不能够将史实与杜撰的小说过于混淆。在此,我还是要基于史实为主来描写。诸葛孔明这个人,在刘备本营中指导作战的事实,其实一次也没有发生过。基本上刘备军团是在赤壁之战以后才组织起来的,之后,在刘备本营指挥作战的乃是庞统这个人。这是西历二八年开始的事情。而在庞统于西历二一四年战死之后,自二一四年到二二年为止,刘备本营的作战指挥则改为法正。在这两个人死后,刘备这方面就再也没有胜利过了。
当这两个人在世时,由于曾经获得过胜利,因此关于庞统和法正,在正史的《三国志》中也有认为他们是属于谋将或是谋臣之表现。然在孔明这方面,则一次也没有如此提到过。
在西历二二一年时,刘备为了要报杀死关羽之分,而向吴出兵,孔明虽曾阻止,惟未受到采纳。这时孔明就曾叹道,如果法正还在世的话,就应该能够阻止君主了,就算阻止不了,应该也不会失败才是。总之,关于军事行动的方面,法正是比较受到刘备信赖的。
那么,孔明到底做了些什么呢?他在刘备出阵之后,在后方负责巩固根据地,不让后方发生叛乱,同时也负责往前线输送补给物资。
说起来,孔明负责的就是看家的任务。只不过,他做得很完美就是了,除了他自己的人品廉洁、公正无私之外,他的能力也很坚实,因此刘备也才能够放心地出阵。但刘备并不是一个具有将才的人,这点历史也加以证明了。
魏延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一直是违逆孔明,最后还因谋反而死,演出的是个非常不好的角色。不过,魏延这个人成为问题人物,是在刘备死亡以后,在刘备生前倒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问题。
魏延这个人在此受到相当高的评价,而他对刘备也有相当的忠诚,只不过,在刘备死后,对于孔明从魏延的角度看来,实在不觉得这个人怎么样。也就是说,对于在先帝生前从没有上到过前线的人,他是怎么都无法止住不满的感觉。
在《三国演义》中,对于孔明偏心的场面不少,尤其是在对魏延的时候更是明显。本来魏延是在赤壁之战后才跟随刘备的,在他还在某位太守的身边做食客的时候,因刘备军攻击而来,魏延将那位太守杀了,而后降伏成为刘备的部下。
这时,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曾说过魏延是杀死恩人的糟糕人物,因此最好是把他杀掉,不过,刘备只是随口应应而已,并没有把他给杀了。就这样,这时的孔明已经看出魏延具有谋反之相而提出将之杀死的这件事,就一直成为以后的伏线。不过,比较奇怪的是,之前其他的人——还有许多将君主杀死后投靠刘备的人物——孔明却什么都没有说就接受了,为何只有在魏延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主张呢!如果是要做为数十年之后谋反的伏线,也未免太前后矛盾了吧?因此我相信这一定是故意安排出来的。
随着时间的经过,孔明进入了与第三十四位司马懿的战斗中。这就是葫芦谷之战,乃是在《三国演义》中,第一三回内的故事。
他在非常狭隘的山谷中,准备把司马懿引诱而来——这个引诱的任务就是由魏延负责然后现放火让其无法逃生。只要利用秘藏的火药引爆即可引发强大的火势,而在将司马懿烧杀的时候,也可以同时把魏延一起烧死。
只不过,这时刚好下起了雨,使得司马懿捡回了一条命。而同时,魏延也得救了,于是——不过,这本来就是虚构的东西,这场战役也不存在于现实之中——魏延非常生气,认为你明知道我还在其中,居然还放火,不是分明就想置我于死地吗?孔明倒是推托道没有这回事,而是部下马岱——喜欢《三国志》的人应该知道他是谁才是——不小心点着了火,这完全是他的失误,就将马岱由将军降为兵士。
依据本文的说明,孔明原本是想将司马懿和魏延一同解决的,没想到却失败了。当我第一次读到马岱最后只好穿着湿衣逃走的时候,不由得感到好过分,我认为在《三国志》中所出的策略,这是最肮脏的手段,在此之后我对孔明——当然是《三国演义》的孔明——就怎么都难有好感了。
也因此我对于读了《三国演义》后站在孔明那边的读者,在读了这一段故事后依然能够对其感到尊敬自是感到不可思议。只不过这段故事的有无,依版本而有所不同,因此也有可能是后代的编者所添加的。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在史实上的孔明是绝对没有任何责任的。在《三国演义》中即使是对其偏心,但作者是否具有别的意图,所以才有这一段不公平的策略描写呢?我倒是蛮想知道的。
接下来的是第三十四位的司马懿。司马懿,字仲达,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虽然是和孔明相对的可怜角色,但是以将军的情况来说,他应该是比孔明更高竿才是,至少他让孔明连一步都无法踏进魏国境内。在孔明死了之后,则是阻止了公孙渊——这是支配魏国的东北部,也就是现在中国的东北地方以至于朝鲜半岛北部一带的大势力。形式上虽为臣服于魏,但实际上根本就是半独立状态。在此司马懿实行了急袭,一击便将之灭亡。虽然好像一句话就将之带过,但以这时的作战指挥看来,可说是形容地非常贴切。总之,这是一场在历史上也不多见的速攻作战。
在三国志的时代中,关于其他人提到不少,不过在见了这分名单之后,我相信还是一定会有为什么里头没有诸葛孔明这个人的声音吧?
《三国演义》中所设计的虚像,其魔力是十分惊人的,实际上只是一个取天下失败的地方政权的宰相,然而认定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军师的日本人可说是非常之多,关于这件事,乃是由于这个人身为文官之评价较高的缘故,这点我在“私撰中国历代名将百人”中也有写过。
我必须强调一点,千万不能够将史实与杜撰的小说过于混淆。在此,我还是要基于史实为主来描写。诸葛孔明这个人,在刘备本营中指导作战的事实,其实一次也没有发生过。基本上刘备军团是在赤壁之战以后才组织起来的,之后,在刘备本营指挥作战的乃是庞统这个人。这是西历二八年开始的事情。而在庞统于西历二一四年战死之后,自二一四年到二二年为止,刘备本营的作战指挥则改为法正。在这两个人死后,刘备这方面就再也没有胜利过了。
当这两个人在世时,由于曾经获得过胜利,因此关于庞统和法正,在正史的《三国志》中也有认为他们是属于谋将或是谋臣之表现。然在孔明这方面,则一次也没有如此提到过。
在西历二二一年时,刘备为了要报杀死关羽之分,而向吴出兵,孔明虽曾阻止,惟未受到采纳。这时孔明就曾叹道,如果法正还在世的话,就应该能够阻止君主了,就算阻止不了,应该也不会失败才是。总之,关于军事行动的方面,法正是比较受到刘备信赖的。
那么,孔明到底做了些什么呢?他在刘备出阵之后,在后方负责巩固根据地,不让后方发生叛乱,同时也负责往前线输送补给物资。
说起来,孔明负责的就是看家的任务。只不过,他做得很完美就是了,除了他自己的人品廉洁、公正无私之外,他的能力也很坚实,因此刘备也才能够放心地出阵。但刘备并不是一个具有将才的人,这点历史也加以证明了。
魏延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一直是违逆孔明,最后还因谋反而死,演出的是个非常不好的角色。不过,魏延这个人成为问题人物,是在刘备死亡以后,在刘备生前倒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问题。
魏延这个人在此受到相当高的评价,而他对刘备也有相当的忠诚,只不过,在刘备死后,对于孔明从魏延的角度看来,实在不觉得这个人怎么样。也就是说,对于在先帝生前从没有上到过前线的人,他是怎么都无法止住不满的感觉。
在《三国演义》中,对于孔明偏心的场面不少,尤其是在对魏延的时候更是明显。本来魏延是在赤壁之战后才跟随刘备的,在他还在某位太守的身边做食客的时候,因刘备军攻击而来,魏延将那位太守杀了,而后降伏成为刘备的部下。
这时,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曾说过魏延是杀死恩人的糟糕人物,因此最好是把他杀掉,不过,刘备只是随口应应而已,并没有把他给杀了。就这样,这时的孔明已经看出魏延具有谋反之相而提出将之杀死的这件事,就一直成为以后的伏线。不过,比较奇怪的是,之前其他的人——还有许多将君主杀死后投靠刘备的人物——孔明却什么都没有说就接受了,为何只有在魏延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主张呢!如果是要做为数十年之后谋反的伏线,也未免太前后矛盾了吧?因此我相信这一定是故意安排出来的。
随着时间的经过,孔明进入了与第三十四位司马懿的战斗中。这就是葫芦谷之战,乃是在《三国演义》中,第一三回内的故事。
他在非常狭隘的山谷中,准备把司马懿引诱而来——这个引诱的任务就是由魏延负责然后现放火让其无法逃生。只要利用秘藏的火药引爆即可引发强大的火势,而在将司马懿烧杀的时候,也可以同时把魏延一起烧死。
只不过,这时刚好下起了雨,使得司马懿捡回了一条命。而同时,魏延也得救了,于是——不过,这本来就是虚构的东西,这场战役也不存在于现实之中——魏延非常生气,认为你明知道我还在其中,居然还放火,不是分明就想置我于死地吗?孔明倒是推托道没有这回事,而是部下马岱——喜欢《三国志》的人应该知道他是谁才是——不小心点着了火,这完全是他的失误,就将马岱由将军降为兵士。
依据本文的说明,孔明原本是想将司马懿和魏延一同解决的,没想到却失败了。当我第一次读到马岱最后只好穿着湿衣逃走的时候,不由得感到好过分,我认为在《三国志》中所出的策略,这是最肮脏的手段,在此之后我对孔明——当然是《三国演义》的孔明——就怎么都难有好感了。
也因此我对于读了《三国演义》后站在孔明那边的读者,在读了这一段故事后依然能够对其感到尊敬自是感到不可思议。只不过这段故事的有无,依版本而有所不同,因此也有可能是后代的编者所添加的。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在史实上的孔明是绝对没有任何责任的。在《三国演义》中即使是对其偏心,但作者是否具有别的意图,所以才有这一段不公平的策略描写呢?我倒是蛮想知道的。
接下来的是第三十四位的司马懿。司马懿,字仲达,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虽然是和孔明相对的可怜角色,但是以将军的情况来说,他应该是比孔明更高竿才是,至少他让孔明连一步都无法踏进魏国境内。在孔明死了之后,则是阻止了公孙渊——这是支配魏国的东北部,也就是现在中国的东北地方以至于朝鲜半岛北部一带的大势力。形式上虽为臣服于魏,但实际上根本就是半独立状态。在此司马懿实行了急袭,一击便将之灭亡。虽然好像一句话就将之带过,但以这时的作战指挥看来,可说是形容地非常贴切。总之,这是一场在历史上也不多见的速攻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