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febender
2022-06-03T07:21:03+00:00
一、义军进军势如破竹
1.崇祯十六年十二月李自成派兵渡河入晋,“郡县望风迎款”。
2.十七年二月李自成自将大军东渡黄河,二月二日下汾州,二月八日占太原,其后忻州不战而得,悬得代州。
3.二月二十九日攻占宁武,此后入北京之路基本上一马平川,期间“穷民云霓傒后。”
2.三月一日抵大同城下,总兵姜瓖开门迎降,巡抚被俘自杀,代王朱桂合家被杀。
4.三月十一日,宣府监视太监杜勋郊迎三十里,巡抚朱之冯意图抵抗,奈何士兵皆不从,朱之冯自缢而死。
5.三月十五日抵居庸关,总兵、监视太监迎降,巡抚逃走。十六日攻占昌平,十七日抵京师城墙下。
二、崇祯的自救。李自成大军进入山西后,京师已是危在旦夕,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自救,效果嘛……
1.崇祯十七年正月二十六日,大学士李建泰督师出征。刚出京师,就听到了李督师家乡曲沃已破的消息,李家财尽没,因而还得了一场病,走了三十多里路,一少半的士卒已经逃亡,到了定兴,结果不开门,怒而攻城,城破后用鞭子抽了一顿当地的长吏。后面到了大名、邯郸一带,听闻义军凶猛,全军狼狈而逃,溃兵“所过之处,恣意劫杀”,反向攻城掠地,抢劫民间。最后天怒人怨,不战而败,李建泰本人在保定被俘。
2.派太监到处监军,结果太监投降得比守军和各种总兵、巡抚还快。
3.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下诏“征天下兵勤王”。基本的结果是无人应诏,还趁机抢掠民间(真TM的)。到最后就来了八千人,这点人啥都干不了,后面紧接着投降了义军。吴三桂接令后增援,三月十六日刚到山海关,没两天京师就破了。
4.勒令百官、勋亲、太监捐饷。当时国库存银仅有八万两。最后各种捐饷的总数是二十万两。
5.下了三次罪己诏,起了个什么作用呢,没起任何作用。
6.重头戏—酝酿南迁。当时有不少人建议:崇祯或者太子南迁,但出于守祖宗基业的“大义名分”考虑,没多少人建议两个人一起迁的,这就造成了崇祯的愤懑和抗拒。崇祯非常反对太子单独南迁,想着有大臣出来建议他和太子一起迁都,但“耻于自发,欲廷臣力劝而后行之”,大臣们想的是“虑驾行,属其自留,或驾行后京师不能守,帝必罪主之者”。结果就是崇祯不好意思说,大臣们不敢说,耽误了两个多月,直至京师城破。
三、义军进入京师
1.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至城下,三大营立马鸟兽散,十八日谈判破裂,攻入内城。崇祯杀妻砍女,送走三个儿子。
2.崇祯带领一群太监“手持三眼枪”,折腾了一夜没能出城,于是与王承恩一起自缢于煤山。
什么叫封建统治秩序的总崩溃、树倒猢狲散啊,这就是,从东渡开始到京师城破,也就一个半月多点,要不是宁武的抵抗,还能再快点…
我记得李自成开打的也不算顺利吧,还是遇到抵抗的,损失还不小,李自成当时已经一度打消继续进军的决定了,结果没想到后面的总兵巡抚直接派人来投降了……
[quote][pid=615479105,32175077,1]Reply[/pid] Post by [uid=1018031]月夜咆哮[/uid] (2022-06-03 15:49):
我记得李自成开打的也不算顺利吧,还是遇到抵抗的,损失还不小,李自成当时已经一度打消继续进军的决定了,结果没想到后面的总兵巡抚直接派人来投降了……[/quote]所以才说树倒猢狲散之势不可遏制
就是因为这一路太顺了,李自成分出去一部分老营去接收山东河南徐州等地,最后酿成大祸
[quote][pid=615480665,32175077,1]Reply[/pid] Post by [uid=1522720]zippy9528[/uid] (2022-06-03 15:58):
就是因为这一路太顺了,李自成分出去一部分老营去接收山东河南徐州等地,最后酿成大祸[/quote]加一起也不一定打过满清,甚至可能损失的更多,人家实力明显高一档,你没个两倍兵力别想说平手。
机会点就是先拿下山海关。
A burger with no honey mustard
[quote][pid=615479105,32175077,1]Reply[/pid] Post by [uid=1018031]月夜咆哮[/uid] (2022-06-03 15:49):
我记得李自成开打的也不算顺利吧,还是遇到抵抗的,损失还不小,李自成当时已经一度打消继续进军的决定了,结果没想到后面的总兵巡抚直接派人来投降了……[/quote]李自成中后期的主力也是投降的明军
[quote][pid=615484103,32175077,1]Reply[/pid] Post by [uid=63923722]波波斯格达[/uid] (2022-06-03 16:17):
加一起也不一定打过满清,甚至可能损失的更多,人家实力明显高一档,你没个两倍兵力别想说平手。
机会点就是先拿下山海关。[/quote]实际上一片石闯军以疲弊之师面对八旗的冲击,依然维持建制阵容完整的撤出了战场,要不是先和吴三桂打了半天,胜负还两说呢。
八旗真正在野战压倒闯军要到潼关之战了,依靠优势炮兵火力使闯军陷入野战不能取胜,守城又顶不住红衣大炮的窘境
Reply to [pid=615484103,32175077,1]Reply[/pid] Post by [uid=63923722]波波斯格达[/uid] (2022-06-03 16:17)实际上的一片石是清吴兵力倍于顺军,在清军以逸待劳的情况下偷袭顺军,就这样顺军整建制退出了战场,一个主要将领没死。说实话这时候清军实力是强于顺军的,但没你想的那么离谱。
Reply to [pid=615479105,32175077,1]Reply[/pid] Post by [uid=1018031]月夜咆哮[/uid] (2022-06-03 15:49)周遇吉那个明显是胡扯,时间根本对不上,实际就抵抗了一天。
代州(今属忻州)守关总兵周遇吉凭城固守,双方大战十余日,遇吉因兵少食尽,退守宁武关(今山西宁武境)。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后火药用尽,开门力战而死,全身矢集如猬毛,夫人刘氏率妇女二十余人登屋而射,全被烧死。
周遇吉算是为崇祯尽忠了,这位是真的拼命打了,应该是崇祯最后一位猛将了。如果之后再有个周遇吉这样的人,李自成肯定不敢来了,可以这么说,李自成入京的损失基本上都在宁武关了。
[quote][pid=615480665,32175077,1]Reply[/pid] Post by [uid=1522720]zippy9528[/uid] (2022-06-03 15:58):
就是因为这一路太顺了,李自成分出去一部分老营去接收山东河南徐州等地,最后酿成大祸[/quote]农民军战斗力是最差的,洪承畴打农民军从来没输过一次。碰清军一次就全灭。正是因为洪承畴调走东北了,李自成才能东山在起,不然根本没有再起的机会。明的精锐全部被清消灭就,李自成就捡漏而已。
Reply to [pid=615479105,32175077,1]Reply[/pid] Post by [uid=1018031]月夜咆哮[/uid] (2022-06-03 15:49)
就一开始遇到了一场硬仗,后面几乎是望风而降
导致最后进军速度之快无论是崇祯还是李自成自己都没想到那么快,进而崇祯没跑掉[s:ac:哭笑]
楼主可以添加一下永昌元年诏书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发布的《剿兵安民檄》:为剿兵安民事:明朝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第,贪税敛,重刑罚,不能救民水火;日罄师旅,掳掠民财,奸人妻女,吸髓剥肤。本营十世务农良善,急兴仁义之师,拯民涂炭。令定承天、德安,亲临黄州。遣牌知会:士民勿得惊惶,各安生理。各营有擅杀良民者全队皆斩。尔民有抱胜长鸣迎我王师,立加重用,其余毋得戎服,玉石难分。此檄。
崇祯十六年的讨明檄文,可能是刘宗敏发布的:倡义提营首总将军为奉命征讨事:自古帝王兴废,兆于民心。嗟尔明朝,大数已终,严刑重敛,民不堪命。诞我圣主,体仁好生,义旗一举,海宇归心。渡河南而削平豫楚,入关西而席卷三秦。安官抚民,设将防边,大业已定。止有晋燕,久困汤火。不忍坐视,特遣本首于本月二十日,自长安领大兵五十万,分路进征为前锋;我主亲提兵百万于后。所过丝毫无犯。为先牌谕文武官等,刻时度势,献城纳印,早图爵禄;如执迷相拒,许尔绅民缚献,不惟倍赏,且保各处生灵,如官兵共抗,兵至城破,玉石不分,悔之何及?
崇祯十七年的永昌元年诏书:上帝鉴观,实惟求瘼。下民归往,只切来苏。命既靡常,情尤可见。粤稽往代,爰知得失之由;鉴往识今,每悉治忽之故。咨尔明朝,久席泰宁,寖弛纲纪。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甚至贿通宫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擅宗绅,闾左之脂膏罄竭。公侯皆食肉纨绔,而恃为腹心;宦官悉龁糠犬豚,而借其耳目。狱囚累累,士无报礼之心;征敛重重,民有偕亡之恨。肆昊天既穷乎仁爱,致兆民爰苦于灾祲。朕起布衣,目击憔悴之形,身切痌瘝之痛。念兹普天率土,咸罹困穷;讵忍易水燕山,未苏汤火。躬于恒冀,绥靖黔黎。犹虑尔君尔臣,未达帝心,未喻朕意。是以质言正告:尔能体天念祖,度德审几,朕将加惠前人,不吝异数。如杞如宋,享祀永延,用彰尔之孝;有室有家,民人胥庆,用彰尔之仁。凡兹百工,勉保乃辟,绵商孙之厚禄,赓嘉客之休声。克殚厥猷,臣谊靡忒。惟今诏告,允布腹心。君其念哉,罔恫怨于宗工,勿阽危于臣庶。臣其慎哉,尚效忠于君父,广贻谷于身家。永昌元年谨诏。
[quote][pid=615493754,32175077,1]Reply[/pid] Post by [uid=9280020]liuyi992138875[/uid] (2022-06-03 17:10):
实际上的一片石是清吴兵力倍于顺军,在清军以逸待劳的情况下偷袭顺军,就这样顺军整建制退出了战场,一个主要将领没死。说实话这时候清军实力是强于顺军的,但没你想的那么离谱。[/quote]没毛病,这场清军两倍兵力优势居然没能全歼顺军,打的属于是比较差的了,主要还是吴三桂和清军还没完全战略互信,清军让吴三桂消耗太大,按吴三桂四万人,最后只给了五十多个佐领的编制,这场吴三桂死伤接近三万
Reply to [pid=615494205,32175077,1]Reply[/pid] Post by [uid=9280020]liuyi992138875[/uid] (2022-06-03 17:12)
我看百度百科上说周遇吉退到宁武关死守。这个我觉得应该不是胡扯,时间也对得上。
[quote][pid=615493754,32175077,1]Reply[/pid] Post by [uid=9280020]liuyi992138875[/uid] (2022-06-03 17:10):
实际上的一片石是清吴兵力倍于顺军,在清军以逸待劳的情况下偷袭顺军,就这样顺军整建制退出了战场,一个主要将领没死。说实话这时候清军实力是强于顺军的,但没你想的那么离谱。[/quote]还整建制呢,骑兵跑回来了,步兵死伤惨重。
清军也是大掉头急行军后开战的,马力不足导致后面追的有心无力。
Reply to [pid=615494789,32175077,1]Reply[/pid] Post by [uid=63923722]波波斯格达[/uid] (2022-06-03 17:15)一个主要将领没死是不是事实?顺军也是九天长途奔袭山海关,还率先跟吴军先激战一天,清军优势兵力借风沙突袭,就这样还死了一个副都统,重伤一一个副都统,顺军大部分还跑了,你还想怎样嘛,没人否定清军战斗力,这一仗清军就是打得不好。
[quote][pid=615494205,32175077,1]Reply[/pid] Post by [uid=9280020]liuyi992138875[/uid] (2022-06-03 17:12):
周遇吉那个明显是胡扯,时间根本对不上,实际就抵抗了一天。[/quote]宁武之战,实际上可以看作代州围困战到宁武城破之间一系列缠斗的统称,所以耗费数日是可信的。这场缠斗也是进军北京的过程中最为激烈的一场战斗。周遇吉被俘马上被杀,也说明了义军缠斗之后的愤怒。
Reply to [pid=615494720,32175077,1]Reply[/pid] Post by [uid=1018031]月夜咆哮[/uid] (2022-06-03 17:15)宁武之战及其后续的情况与通说的情形可谓大相径庭,当然这不妨碍直到今天还有些忠臣义士拿此说事儿,表达自己对农民军的不屑。
首先是时间,崇祯十七年二月十五日,顺军主力从太原出发,二十日过雁门关,二十一日攻宁武。
“甲申二月十五日闯发太原数日抵宁武”——《山西通志》
“二十日过雁门关二十一日攻宁武”——《兵部为贼势已压云境等事》
其次是过程,二月二十二日宁武城破,周遇吉死。
再次是后续,当日顺军主力北上大同,前明降军尤世禄部留守。三月初一日,李自成亲率的顺军主力进入大同(王继谟题本)。二月二十三日,尤世禄纵兵寻仇,杀数千人。(尤世禄在山西总兵任上解职后,未返乡而是留在宁武,后与当地士绅结仇,被当地士绅上书撵走。)
“贼既陷宁武,恨其久不下,屠杀一尽,血流成波有声。”之类的生花妙笔,当地士绅就不同意。
至于什么相持半月、出奇设伏、杀敌众多之类的,抱歉没时间。
[s:ac:呆]
如果顺军能打进北京后全力奔袭山海关直接砍了吴三桂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