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汽车的审美。美是完全主观的,无法评判的吗?小米yu7完全是营销吗?

ribbet-avatar

ribbet

2025-06-22T18:14:33+00:00

昨天晚上b站看到这个视频
[i][从小米yu7的火爆谈比亚迪的高端化(本文会有较强的攻击性,引起不适自行消化)]BV1DoKyzCEDe
本来想整篇做个反驳,但打了两行字又实在觉得这个人很幼稚,就不了了之。[/i]
[i]然后大象主观说车,真做了回应。BV1HcKUzBEmu
评论区甚是热闹。然后上面那个人也是激情对线没带停的。[/i]
[i]作为猕猴,我自然也是新潮澎湃,遂单挑出来审美这一件事,聊聊我的看法。[/i]
[i](注:绝非水军,看我发帖会看到我曾经给比亚迪“洗地”,而这一个贴其实通篇是在骂比亚迪,所以放心观看)[/i]
(编辑:我记忆混乱了,原来我帖子都是洗小米,黑屁byd;这下真洗不清我身份了。)

什么是美。
美首先来自于人类的本能,趋利避害的本能。也就是说,人首先认识到的美,和“好”,和有利于生存,有利于繁殖,是同义词。人看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会感觉到美,是因为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人类生存;男人看到皮肤白皙,脸色红润,五官端正的异性觉得美,是因为这样的人大概没有先天和后天的疾病,和这样的女人交媾,易于繁殖。

美其次来自于学习和使用工具的经验。有时人们认为,简洁的美于杂乱的,是因为这样的空间,或是这样的文字,易于生活/理解。有时人们认为,对称的好于失衡的,因为前者更有可能是稳定的。有时人们认为,闪闪发光的美于暗淡的,是因为在这个人生活的环境中,高价值物品(或其等价交换货币),或者说,稀有的物品,大多是闪闪发光的。于此,诞生了美的概念延伸——精美,或者说,精致。经验中,高价值的物品,高质量的工具,便会给予精致的描述。这时候,美依然大致与“好”是相同的概念。

再其次,美来自于审美的培养。或者说,耳濡目染。这个美,与第二重的美,其实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因为其实,它们作为人主观概念上的美,都来自于人的经验。只不过,我所区分的是,第二重的美,是来自于人自身的体验,或是群体长久保存下来的朴素经验,具有更高的物质基础;而后者,则是更主观的,人类群体自己创造,自己定义的美。
什么画是美的,什么诗是美的,什么音乐是美的;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这样的美,不是没有物质基础,但更依赖于人群的主观定义——写意的画比“照相”的画要美;更依赖于人“习惯”的惯性——两个乳房的人比三个乳房的人要美; 更依赖于人的“联想”——(有时人们认为)衣着朴素的人比珠光宝气的人要美。这种美正如道德一般,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我的这些说辞,与“美学”是完全不同的。或者你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瞎鸡儿乱写的民科哲学。因为美学更否认美的物质性。或者说,抛开实用性不谈,更专注于我说的第三种美,关注于群体已有的对美的定义,关注于什么样的东西能移花接木式的引发人潜意识的快感。
举例来说,朱光潜认为自然美与艺术美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自然美是完全的我说的第一重美,艺术美是完全的我说的第三重美。这正如我的美育课老师的提问,美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还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不管老师的答案是什么,美学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我上述的言辞,我的观点是,“主观”本身就是来自于人的dna,以及人在客观世界生活的经验。所以美,不是事实,也不是唯心的想法。客观的人的“主观”受最基础的趋利避害本能的影响,所以美的认知,来自现实,归于感受。越接近自然,就越客观,也就是说,这时候,美虽然是人的主观感受,但受客观的影响非常大;而越接近艺术,就越主观。但显然,自然与艺术两者,从来不能一刀两断。

回到正题。
不管怎么说,我的这套理论很容易解决人对汽车“美”的争论。
首先要说,我们可以评判什么汽车是“美”的吗?
那肯定是可以的,美不存在高低,它归结到底是人主观的感受。
因为审美可以培养,汽车现在所有人都早诞生在世界上,所以大多数人,对于车的审美,是习得的。
而再因为,我们还没有到赛博朋克的社会,我们受到的教育是相似的,我们面对着同样的网络世界,同样的知识体系,读同样文字的图书,走同样的路。
再因为,人类之间没有种族隔离。所以人们对汽车的审美,存在一个主流的认知。那既然有主流的认知,那就自然存在了评判的基础。

那么,这个主流认知是怎么样的呢?

我认为,它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是最接近客观的部分,以及我前面说的“能移花接木式的引发人潜意识的快感”的部分。
如果你去b站搜最丑的车,那么菲亚特Multipla显然会出现在最前面的位置。
它显然犯下了违背人基础审美的错误,它过于厚重,比例失调,不够和谐,人们对比例的审美来自于最基础的几何图形,和车没有关系,这显然是最基础的审美。
但还有一样事物,让这辆车丑上添丑——这辆车有两对看起来像大灯的灯。
汽车有一对灯,有进气栏,有保险杠,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脸。很多人不喜欢“眯眯眼”,不喜欢新款宝马的“大鼻孔”,都是源于这个联想。
显然,菲亚特Multipla,很像有四只眼睛的怪东西。

第二,是人们习得的“实用”的部分。也就是说,人们从外观,主观感觉到这是“好车”“贵车”的部分。
实用自然要加引号,因为这可以是被宣传的。
这时候就回到很多人的言论舒适区了。像是我前面链接里人的观点,大家认为小米的车的所谓美,纯粹是因为小米营销,是因为小米占据了舆论。
营销自然是有影响的,但是汽车早就诞生了,人们对汽车的审美建立,从习得汽车这个词就开始了 。大众对汽车的审美,自然带有历史的惯性。
是的,可能你猜到我想说什么了。
这部分的审美标准自然包括,长车头,大轮子,薄轮胎 ,等等等等。人们对如今汽车的审美标准,建立在经典的高性能车,或是豪华车的种种共有的元素之上。
为什么现在所有的mpv都是那么长的前格栅(即使是假的),因为人们心目中,最好的,经典的mpv,埃尔法,长这个样子。
一方面,这个“经典”,和这个“好”,是必然经过实践检验的。另一方面,一旦这些元素经过了实践检验,就会往脱离实用的层面发展,更上升到更主观,更“定义”角度。
总得来说,你可以认为我是在洗地:小米的长车头,人们认为美,确实是更多来自于主观的审美,而不是小米的宣传。
难道电车即便没有发动机,也要保持长车头吗?当然不是这样的,如果有更多不是长车头的优秀电车出现,人们会逐渐改变对车头长度的审美标准。
(其实小米卖的好,外观只是其中一个地方,我以后可以单独说说为什么小米卖的好)
我可以举理想的例子:理想的星环灯,有些违背我前面说的人对车人脸的联想。但因为理想做的确实好,口碑确实好,人群其实已经改变了对理想这种外观的审美标准。现在越来越多品牌的“移动的家”出星环like的灯,就是一个作证。

第三,舆论与宣传的部分。
这自然是最无聊的部分,铺天盖地的广告自然会影响舆论的看法,厂商的宣传(不管真的实用与否),自然会影响人们的审美。
但说真的,现在汽车的主流设计,依然是往经典设计上靠,很少有厂商,说“哎呀,我这个设计怎么怎么好,然后外观不得不有点标新立异”,然后真有人买账。
我只能想到奔驰电车,鼠标造型说是因为降低风阻。然后暴死。
华为的onebox轿车。说自己增加了得房率,销量也不见得好。
大家说小米好看,自然有收钱媒体去推波助澜,但这本身是因为小米符合经典的汽车主流审美设计。
这就像理想的mega,外观像棺材这个舆论我敢肯定是有大量的推波助澜,但是它本身就容易让人联想到。

以上,就是一个关于汽车审美的长篇大论。
我知道发出去没人会去看,有一个回复就算胜利。
absolutely livid-avatar

absolutely livid

小米是用造车的思路来造电车,其他国产牌是用造电车的思路来造电车;那么显而易见大众更习惯油车一路发展过来的审美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