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切玉说的历史学三大制度魔王啥意思

ismokecbd-avatar

ismokecbd

前两个还好说,清代军制我没见人说过,其实唐宋军制也很麻烦
ShittyBoy-avatar

ShittyBoy

宋朝的官职有两个,前者定品级待遇,后者定工作内容,还得熬资历,地位高了之后还有各种学士大学士龙图阁龙渊阁什么的。而且亲王宗人也有类似的熬资历升待遇的制度,不是一生下来就当宗室。
𝐏𝐇𝐀𝐍𝐓𝐎𝐌𝐄.-avatar

𝐏𝐇𝐀𝐍𝐓𝐎𝐌𝐄.

满清不敢搞民族主义玩不起资本主义的总体战被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列强拖垮了呗
Itachi25-avatar

Itachi25

+ by [kafkluoan] (undefined)

这就不谈谈宋朝的三冗之一,逆天差遣制了。茶

所谓“差遣官”制度,最简而言之的说法就是实行名义上官位和实际担任职务相分离,所以官吏在名义上有一套沿袭传统“三省六部”及各种“寺”“监”的官职,被称为本官或寄禄官,真正实际负责的工作是被称为“差遣”的职事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颇类似现代劳务外派公司:在公司里大家有着各种总监、经理等头衔的本官,也能根据这些级别拿保底工资,但真正有实际意义还是被派出去做的实际工作,也即是所谓“差遣”。

宋代的“三省六部”不仅被排斥在最高圈子之外,甚至就

薛居正还有河东郡开国公的爵位呢,食邑一千户,实封二百户,每户每天25钱,蚊子再小也是肉哭笑

不过说回来,差遣官这东西是起源于唐朝,最早似乎是见于玄宗天宝年间,其原因也是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崩坏,与之对应的很多部门成了没有执掌的空头衙门,虽然废了但人员还在,不得已用他们干别的差使,这些官职渐渐的成为了阶官,然后阶官的范围扩大,五代时期再扩大,最终形成了宋代逆天的官制
alonsoxddd123-avatar

alonsoxddd123

+ by [烛听雨歌楼上] (undefined)

宋朝的官职有两个,前者定品级待遇,后者定工作内容,还得熬资历,地位高了之后还有各种学士大学士龙图阁龙渊阁什么的。而且亲王宗人也有类似的熬资历升待遇的制度,不是一生下来就当宗室。

宋朝宗室也要考试上编制的
Itachi25-avatar

Itachi25

明代财政是因为各种单位太多,要多次换算,简直头大,比如万历会计录,非真-专业人士,能坚持看完两章,我都愿意称他为真的勇士

清代军制,且不说分为八旗,绿营,后面又有乡勇,团练,单是绿营系统的营这一级,副将营,参将营,游击营,规格不同,总兵统领的镇,江苏的福山镇不到1000人,贵州的镇远镇则近一万人,规格也是天差地别,除了本标,兼辖的兵力也要计算,也是头大
fanhalo-avatar

fanhalo

明朝财政复杂,毕竟所有人都知道明朝是穷死的,但是都说不明白明朝是怎么穷死的。清朝军制也很复杂,按照时间来说有八旗,绿营,团练,新军,光八旗是怎么个事情一般人就不是很清楚,然后就是督抚作为地方长官对军队有怎么样的权力和义务,都比较复杂。
RealXoyal-avatar

RealXoyal

都是很复杂很麻烦的东西吧,宋朝官制我印象中是有三种,什么官位职位还有个差遣,很乱七八糟
Itachi25-avatar

Itachi25

+ by [琳娜·轻歌] (undefined)

都是很复杂很麻烦的东西吧,宋朝官制我印象中是有三种,什么官位职位还有个差遣,很乱七八糟

元丰改制之前,节度使的结衔要怎么写,可不是XX军节度使就完了哭笑哭笑哭笑
MVP-avatar

MVP

+ by [琳娜·轻歌] (undefined)

都是很复杂很麻烦的东西吧,宋朝官制我印象中是有三种,什么官位职位还有个差遣,很乱七八糟

好像是一个定官服颜色,一个定俸禄,一个定职务,一个定补贴……
Mugen-avatar

Mugen

这就不谈谈宋朝的三冗之一,逆天差遣制了。茶

所谓“差遣官”制度,最简而言之的说法就是实行名义上官位和实际担任职务相分离,所以官吏在名义上有一套沿袭传统“三省六部”及各种“寺”“监”的官职,被称为本官或寄禄官,真正实际负责的工作是被称为“差遣”的职事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颇类似现代劳务外派公司:在公司里大家有着各种总监、经理等头衔的本官,也能根据这些级别拿保底工资,但真正有实际意义还是被派出去做的实际工作,也即是所谓“差遣”。

宋代的“三省六部”不仅被排斥在最高圈子之外,甚至就连办公场所都发生了困难:仁宗时,朝廷因为谏官没有办公场地,就将原来门下省办公室拨给了谏官,另外右掖门以西修了一个新门下省,实际将这个机构踢到皇城根边缘去了;尚书省在太宗时期就有人抱怨场地“湫隘尤甚”,没有办公房间;最惨的是中书省,干脆连衙门都找不到了。传统官僚体系中的“三省”连办公场地都可有可无,其存在意义自然近乎为零。因此宋朝统治者又另设了一套真正掌握实权的机构:以中书门下(政事堂)负责政务、枢密院负责军务、三司负责财政,这三个机构通过监司、州、县三级统管全国政事。这也就是所谓的职事官系统。职能上,这两者是相互一一对应的:审核考察官吏,过去归属“三省六部”中的吏部,在职事官系统中则由审官院和流内铨负责;户部等部门负责的财政,实际上是职事官系统中的三司在负责;在司法方面,过去的刑部职权被移交给职事官系统中的审刑院,如是等等。闪光

为何不取消那些有名无实“三省六部”,而非要屋上架屋、床上叠床搞两套官制?北宋统治者此中自有深意:以北宋早年做到宰相的薛居正为例,他从朗州地方官一路做到宰执辅臣,如果就职务而言,是一条清晰的单行道,但如果从他的官衔变迁来看,那就丰富复杂多了:担任参知政事(差遣)时,他的本官由兵部侍郎升为吏部侍郎,再兼门下侍郎;在担任同平章事(差遣)时,本官由门下侍郎升左仆射,又进位司空,虽然在职务上已经是升无可升的宰相,但本官还大有进步空间,也就是他死后作为尊荣追赠的太尉和中书令。哦

正是从薛居正的职场履历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宋代“差遣官”制度给统治阶层带来的皆大欢喜的好处:真正实际职务“差遣”有限,需要一个萝卜一个坑地等缺,但只要保留“三省六部”系统,那可以解决待遇级别的本官(寄禄官)就是无限量供应,职责虽然不一定改变,但官场地位可以无限迁升,况且除了这套本官系统,皇帝手中还有丰富多彩的诸如爵位、封邑、馆职加官头衔供所有官员争取,特别是“学士”“直学士”馆职,能让官员在士林中身价百倍。更别提附加在这些名目之后的本官,差遣,加官后数倍甚至十倍的薪水待遇。比如说富弼

推诚协谋同德佐理功臣、光禄大夫、行尚书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河南郡开国公、食邑三千八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富弼

“推诚协谋同德佐理功臣”是对高级臣僚的溢美之词,没什么用;“光禄大夫”是文散官,从二品,决定章服服色,“行尚书户部侍郎”是本官(寄禄官),决定待遇标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差遣,实际担任的工作;“集贤殿大学士”,是馆职,相当于高级文官的学术职称;“上柱国”,勋官,纯为虚衔,几乎毫无实际意义与价值;“河南郡开国公”,爵位;“食邑三千八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食邑算是荣誉虚衔,实封带收入。干杯
正是通过这种复杂的官职系统,北宋皇帝可以给臣下提供无穷无尽的官职,能最大限度地吸纳人才,保证这些人任何时候都有官做,能在官场中分一杯羹,从而尽可能网罗天下人才。干杯2

但朝廷也自然为此付出了代价,即官僚集团的恶性膨胀:宋真宗时入品的文武官员有9785名,到仁宗皇祐元年内外官属已达17300余,其中“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还不计在内,更遑论那些未入流的小吏。如此庞大的官僚队伍,每人都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薪水补贴,给财政造成的压力为朝野所共睹,特别是在宋仁宗倡导宽容的官场风气下,这种人浮于事,空耗国家财富的弊病也愈发明显。忧伤
chubchu06-avatar

chubchu06

+ by [晰梦里] (undefined)

哭笑宋朝我知道因为官名和作用很复杂,后面那个啥情况

哭笑哭笑哭笑明朝财政的诡异之处是不统一,不是户部担任财政部负责一切。而是户部只管太仓,皇帝管内帑,然后……居然各部门都有自己的财政。兵部养马小金库,工部的徭役和收来的各种杂物比如豆子稻草。看的你极为头大,所以明朝财政你可以研究大明收的够竭泽而渔,也可以研究出大明是穷死的
Itachi25-avatar

Itachi25

+ by [雪寥寥] (undefined)

好像是一个定官服颜色,一个定俸禄,一个定职务,一个定补贴……

单说俸禄一条,就有正俸,加俸,职田三种,然后正俸又分俸钱,衣赐,禄粟三种,加俸则有职钱,侍从衣粮,餐钱,茶酒厨料,薪蒿炭盐,以及各种添支等,此外还有券,公使钱及多种赏赐,官阶不同,份额也不同,看着头不头大哭笑
Sky!-avatar

Sky!

清代军制我简单举个例子吧,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极为重视,立刻调集七省援军增援广东,总兵力高达17000人
英军转兵两江后,清军再度动员十二省大军进行浙东反击战,总兵力达20000人

安徽额定有9500的兵丁,调出兵丁3500人;湖北2万多的兵丁,调出7000多人。再调本省防务就要空虚,所以已无可能。当时除了新疆和内蒙古未抽兵支援,其他省份都或多或少抽兵支援。

大清全国动员了三万多人就“已无可用之兵”哭笑
而这N省大军,还是分路前往的…

1841年10月底,四川2000名兵丁前往宁波支援,1842年2月才到宁波,英军于1841年10月已经攻陷宁波。广西的1000名增兵,1841年4月出发,6月底,一半援兵到了浙江,另一半还在路上
Itachi25-avatar

Itachi25

+ by [wzfcns] (undefined)

清代军制我简单举个例子吧,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极为重视,立刻调集七省援军增援广东,总兵力高达17000人
英军转兵两江后,清军再度动员十二省大军进行浙东反击战,总兵力达20000人

安徽额定有9500的兵丁,调出兵丁3500人;湖北2万多的兵丁,调出7000多人。再调本省防务就要空虚,所以已无可能。当时除了新疆和内蒙古未抽兵支援,其他省份都或多或少抽兵支援。

大清全国动员了三万多人就“已无可用之兵”哭笑

裱糊匠全集里,他自己不就说了吗,其兵数少者,盖皆调兵而不募兵

当然,很多话他不敢深说,只能说个皮毛
ハピタン-avatar

ハピタン

可能是太屎山了,让人头大
monty-avatar

monty

+ by [刻去干活] (undefined)

哭笑哭笑哭笑明朝财政的诡异之处是不统一,不是户部担任财政部负责一切。而是户部只管太仓,皇帝管内帑,然后……居然各部门都有自己的财政。兵部养马小金库,工部的徭役和收来的各种杂物比如豆子稻草。看的你极为头大,所以明朝财政你可以研究大明收的够竭泽而渔,也可以研究出大明是穷死的

我更愿意相信他们有钱私吞了
Xxx_Supercat_xxX-avatar

Xxx_Supercat_xxX

宋朝为了防止官员变权臣,搞出了官职差遣,一个人身上要有三四个官名。有的用来定待遇,有的用来定阶次,有的用来领俸禄,有的用来决定你管什么事务,非常复杂。每个官都有自己的一套升迁流转,纯就把人心全用在琢磨这个上面了。

明朝财政则是一坨大翔,属于刮地皮都刮的稀里糊涂的程度——这个就不是复杂的问题了,而是一团浆糊的问题……

清朝的军制则是大小相制的巅峰……把一省绿营兵力完全拆解开,而不是像之前的朝代集中驻屯在几个地方。
无兵部令,总督能随时调用的只有自己的三营亲兵。提督也只能用两营亲兵……底下的总兵没见到兵部调令是绝不会鸟你的。
而总兵虽然理论上分统各军,但实际上也是把兵力拆解到各路副将手上。一军名义上的驻地也只有总兵自己的一营亲兵……没有传令召集的过程,总兵也只是光杆司令。副将又会拆到游击,游击拆给千总,把总,守备……最后就是一省兵力完全碎成一地,没有任何人可以随时拉起两千人以上的队伍造反(总督三营亲兵也就1200-1500)。
同时,总督提督们的那一千多绿营亲兵还会当地受驻防八旗的制约,而驻防八旗则受限于满城和军制规则,无法离开军事重镇拓展经营当地势力……
不但在日常军事布置上大小相制,而且在战时清朝也遵循绝不单独成军的原则。往往是这个省调几个游击部,那个省调一个副将部,天南海北抽一堆人,再空降一个大帅加上战区地方官组建临时指挥部,打完即撤销……而且兵部完全掌握后勤——哪怕明知道千里遥控供给不力,也宁可只让地方上协办粮饷也绝不会放开全部后勤……
在这么严密的军制之下,直到太平天国出现大量地主团练武装,才打破了“军队无法产生威胁”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