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么看北方五线城市的发展?

RuZ-avatar

RuZ

2021-04-18T13:45:40+00:00

大学每年寒暑假回家,都能明显感觉到城市变化,今年城市亮化了,明年多了个万达,后年甚至连星巴卡都开起来了
另一方面,数据显示年轻人在大量流失,老年人的占比达到40%以上。
亲身感受到城市在发展,数据又告诉我家乡在衰败,想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北方这些五线小城市未来的发展。
Hectic Ren-avatar

Hectic Ren

省会城市至少还有其他地市县市的人口流入
非省会城市就是逐渐衰退了吧
Rosie(*´꒳`*)-avatar

Rosie(*´꒳`*)

我上周去了个北方四线小城,感觉市政府那一片面貌真的好,说是一线城市我都信,往远了走从城建到女性的服饰发型像回到了三十年前

也别说辐射带动不起来,起码比没有强
Lafromdaroc-avatar

Lafromdaroc

因为国家整体在发展,小城也在发展,只不过速度不够快,和大城的绝对差异在变大


就像倒香槟塔,下面的酒杯发现来酒了,但上面的杯子早就满了

有酒倒的时候大家都好,就怕酒变少的时候,下面的杯子就不来酒了
Killme2008-avatar

Killme2008

这样的城市130平以上的大三居大四居新房价格越来越高
相反90平的两居室价格越来越低[s:ac:哭笑]

一个140平大三居能买同小区两个90平的两居室,就问你爽不爽[s:a2:你看看你]
RuZ-avatar

RuZ

Reply to [pid=511523475,26511657,1]Reply[/pid] Post by [uid=60111704]euuns[/uid] (2021-04-27 21:52)据我观察,地级市外来年轻人的主要来源是周边的县级市。
姥姥仍然居住在县级市,发展程度感觉上约和10年前的五线地级市差不多,我的表弟是县级市的一名中学生,我在过年探望时和他聊天,还没去过什么大城市的表弟表示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定居老家的地级市。
小时候在县级市的舅舅们,在正值青年时也都选择了地级市。至于我从县级市出来的同辈们,也大都选择了地级市。
而五线地级市的我们,则试图在一二线生活。
RuZ-avatar

RuZ

Reply to [pid=511524577,26511657,1]Reply[/pid] Post by [uid=198222]云是水的流浪[/uid] (2021-04-27 21:57)不太确定你说的是那个城市。
我所在的城市,在4年前碧桂园大规模进驻前,房价大约是4000/平,且不存在你说的这么大差价。
4年前碧桂园大规模进驻,房价变成了6000/平,大家都觉得难以忍受,但周围县级市还是有不少积蓄丰厚的人家买了房,方便子女在这上学。
Nova_Guns021-avatar

Nova_Guns021

感觉你说的像牡丹江
Scott Boland-avatar

Scott Boland

这描述 怕不是我老家mdj哦
楼上说了[s:ac:哭笑]
buzzahhh-avatar

buzzahhh

看你所在省份的人口承载力吧
如果省会城市胃口够大
那么周围城市必然会衰败
典型的就是北京
北京由于buff叠满,人口承载力是中国城市的天花板。虽然没有官方数字,但常驻+流动人口大致五千万朝上走
你猜这五千万里河北人占多少
你就明白河北为啥难发展了
RuZ-avatar

RuZ

Reply to [pid=511526807,26511657,1]Reply[/pid] Post by [uid=38268350]cgydamao[/uid] (2021-04-27 22:09)放心吧,每一个北方五线老年人占比都在40%以上,且年轻人大量流失[s:ac:怕]
astr-avatar

astr

个人观察到的趋势和你差不多。只不过我是二线省会贵阳土著,只是小时候在老家地县地区生活过,所以我两个地方都有认识的同龄人和亲属。地区环境方面,作为典型欠发达省份。贵州近年发展说实话挺好的。首先说贵阳,作为省会,大型城市有的东西都有:地铁、大型娱乐商场、奢侈品门店,在你预算足够的情况下想获得北上广的生活一点问题也没有(当然这边的人大部分时间预算不够),而且支出水平差不多;房价最低6k最高2w,各个阶层都可以实现“努努力买到房”。

再说父母的老家,那边去年才彻底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但是实际上城区部分几年前就和普通的五六线城市差不多水平了。最近几年回去基本上都要靠导航才能找到路,高楼大厦、居民体育馆、会展厅、综合商场都有,只不过具体品牌方面没有省会的那么“正规”,偶尔还是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品牌,但是大部分来说并不会让人产生生活方式很割裂的感觉。而且真正影响到“贫困与否”判断的那些乡镇,这两年的整体面貌也因为扶贫工作而有了极大改观。

总体来看,城市整体经济是在发展的,毕竟新修的楼盘、街道、商场、商场里的人不会撒谎,但是从人口结构上来说,空心化没法避免。拿贵阳举例,也就两三年不到的时间吧,贵阳说普通话的人群肉眼可见的增多,放在15、16年你要是出门讲普通话别人会嘲讽你“作怪”(装模作样),但是现在说普通话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了,与此同时来自其他地区县市的口音也越来越多,因为本地员工不足10%,上班的时候甚至会产生一种“我会不会慢慢的就不会讲贵阳话了”的疑惑,而身边的熟人也大多符合你观察到的情况,那就是“外逃”,我10岁前认识的人很多在老家的区县,一部分亲属也同样在那边,这批同龄人里差不多四成有点关系和财力,选择了去上一级的市工作和生活,剩下的两三成比较能读书的、学历不错的,选择到省城工作;然后剩下的一成两成跑到沿海地区打工,最后只有10个不到的人,要么靠着家里的关系混进这边的企事业单位,要么就在街上找个2、3000一个月的工作,而他们彼此都觉得现在的生活没什么不好。而贵阳这边的,因为我上的都是本地最好的初高中,所以认识的人里面基本上都在211和985读书,这批人里面大部分选择毕业后留在学校所在地,遍布北上广深和纽约巴黎伦敦等大城市,然后剩下的小部分选择了回到贵阳从事家里安排的职业,或是继承家里的事业,这批人里有不少人月入好几万还持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焦虑着,甚至想去更宽广的舞台继续卷。总而言之,乡镇的人往地级市跑,县市的人往省城跑。没跑留守的,不是有关系可以安排然后在本地舒舒服服生活的,就是困于年龄或者是实力。实在没办法走不掉的。

其实整体来看,硬说衰败倒真不至于,毕竟人总是要往前走的,而且地方发展起来总能带动本区域的人口收入增长,这点在贵州特别明显,因为精准扶贫的政策这边现在冒出了很多地方企业,不大不小,但起码承担起创造就业岗位的任务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不少家庭的年终可支配收入翻倍然后接近7、8万了(这一点真的要给扶贫鼓掌),另一方面,虽然年轻人都在朝着更高一级的行政区域跑。但并不代表原来的城市就会完全丧失发展机遇,就好像我老家,虽然很多有点能力的年轻人都会选择去更高一级的地级市工作学习,但是伴随着高铁和高速线路的全面修通,通勤时间也缩短到了半小时,市和县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所以到头来即便他们跑到了上一级城市,他们所创造的GDP和发展成果也同样会辐射到自己的家乡,甚至很有可能等个几年,原先的下属县会成为本市的区,下设乡镇会成为本县的街道,自己也并没有脱离“本地人”的范畴,仍然可以享受到两个地方的各种地区政策和待遇。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其实这种发展模式对于二三线的城市群来说才是最健康的,下面的县乡不需要考虑怎么复制一线城市的成功,只需要配合好本区能力强的上级市,做好卫星城的配合工作,再加上本身距离也不算远,那么完全可以在县级支出水平的基础上,享受到二线省会城市的生活。就好像现在,很多贵阳下属区县的居民可以周末花30块就能坐半小时的高铁到市区玩,要真说他的生活质量不如贵阳市区的人?其实并不见得。同理在贵阳打工的这些区县年轻人也可以很轻松的周五下午就一个高铁花半小时坐回家,跟着父母度过一个完美的周末,有车以后也可以自驾一小时回到父母身边,一个月还能到手4000多,这种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可比在北上广为了月底实际结余5、6千而被迫996的我们轻松幸福多了。

另外补充一些,很多人会说一线城市具有二三四线城市所不具备的教育、医疗、机会优势,但仔细想一下,这些优势到底是人为定义的还是客观的?我始终认为,个人范围内的度量是无法准确把握地区性“优势”的,更何况在现在信息技术日渐发达的环境下,很多所谓的区位差异都在被互联网科技、现代通讯手段所淡化,原来只能在大城市才能买到的东西、享受到的服务,现在的小城市也不见得没有,正如你所讲的,星巴克也能在当地小城市看到,那既然如此就足以证明,二三线和更靠后的中小城市并非停滞不前,也并非失去希望。
RuZ-avatar

RuZ

Reply to [pid=511566893,26511657,1]Reply[/pid] Post by [uid=61376058]Carlyserin[/uid] (2021-04-28 02:29)“撤县设区”在15、16年达到高潮,其后就越来越少。

大城市的教育、医疗、机会优势恐怕难以被互联网磨平,星巴克能下沉,但教育医疗还看不到下沉的影子,五线除了房价,想不出能留下年轻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