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aN_TV
2021-09-01T10:27:31+00:00
写在前面,我只是一个从业不是很久的普通人,对很多东西也看得不是很准确,大家看个乐呵就行了,不构成任何参考价值。
风电的三种技术路线:主流的风电现在存在两种技术路线,双馈以及全功率(直驱半直驱)。双馈是指风机使用励磁电机,因为转速较高,整个系统里面需要齿轮箱来调节。全功率指风机使用永磁电机,因为电机的转速较低,系统中不需要齿轮箱来调节转速。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前几年是双馈占据绝对的主流,全功率近几年的市场份额逐步升高,今年应该两种机组五五开吧。双馈机组的技术成熟,产业链发达(国外),环境适应力强;全功率则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成本优势。全功率中又分直驱半直驱两种,区别是永磁电机大小等,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
风电的前景:这部分数据全凭记忆,有错请忽略。很多人对中国的电力需求是没有概念的,今年上半年全国用电需求增长17%。随着用电需求的提升和碳中和的提出,新能源发电不仅要满足新增的需求,还需要中和火电库存碳排放。现在国内的新建清洁能源发电应该是水电占一半,剩下的光伏风电各占一半,还有很小一部分的生物质发电。光伏年初装机1KW应该是2200快左右,风电2600左右。材料价格的上涨对光伏的影响更大,因为光伏发电的很大一部分成本是太阳能电池板。
国内的风电公司:国内比较大的主机厂有金风、远景、明阳、上海电气、运达、中车、三一、东方风电、海装、联合动力等等。在这之中金风具有绝对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是全球风能理事会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可以参与行业标准制定。附图是上半年各厂家的中标情况。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9/02/jmQj74-2nh2K1zT1kShs-9y.jpg[/img]
因为风电的安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半年的营收或者装机量不能很直观的看出每个厂家的发展趋势,还是要综合全年的情况来看各个厂家的发展。由于主机厂的特殊性,需要大量人力和组织力进行工作,所以随着需求的增长未来应该还是多家争雄的局面。
电机有中车、东方、华锐、上海电气等等厂家可以制造。当然也可以买外国的。
变流器厂家有;阳光电源、禾望电气、日风、海得、瑞能、艾默生等等。这些厂家除了阳光和禾望其他基本已经出局了,详细情况就不讲了,未来的大功率方案目前应该只有阳光和禾望有研发能力;阳光的体量更大,禾望的技术更好。
其他部分厂家我也不是很了解,也不清楚他们是什么技术路线。叶片主要是中材科技;塔筒应该主要有天顺、大金、天能、太盛。轴承和齿轮箱应该还是进口的多一些。
现在的技术发展趋势:国内的风电整个产业链距离能够西门子维斯塔斯这些能有高压大功率成熟方案的系统来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现在新建的风场应该主要还是2~7MW的低压方案。要进一步降低成本只能走更大功率的方案。目前10MW级别的已经有金风、东方、明阳等厂家有较为成熟方案。要支持大功率的开发,整套产业链还是略有不足。我们的电机制造能力偏弱,其他部分有的核心部件和材料都需要进口而且没有替代。目前来说,国内三一等厂商偏向于走双馈路线;金风等厂家走半直驱;东方等走直驱路线。未来为了维持成本应该是全功率机型有更大的优势,全功率也更容易做到更大功率。
未来的展望:作为从业者来说,最希望的就是为大家带来平价、高质量的能源。但是这使得风电行业现在面临一种痛苦的挣扎——成本和质量的平衡。随着成本的压缩,我们失去了很多优质的物料使用权利,只能寻找平价的替代。作为开发人员来说,这使得大家有一种天然的担忧,当然也可能只是杞人忧天。但是对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性能都有着优势的可能就要陷入自我质疑,在产品比别人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和你们卖一个价格。面临这种情况,可能出海来获取更大的利润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吧。现在由于成本的需求,国内大家更倾向于全功率;国外则更依赖于技术成熟的双馈机组。西门子、维斯塔斯、GE等厂商比我们更早拥有高压大功率的方案,我们还有一定追赶的空间。
风电的三种技术路线:主流的风电现在存在两种技术路线,双馈以及全功率(直驱半直驱)。双馈是指风机使用励磁电机,因为转速较高,整个系统里面需要齿轮箱来调节。全功率指风机使用永磁电机,因为电机的转速较低,系统中不需要齿轮箱来调节转速。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前几年是双馈占据绝对的主流,全功率近几年的市场份额逐步升高,今年应该两种机组五五开吧。双馈机组的技术成熟,产业链发达(国外),环境适应力强;全功率则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成本优势。全功率中又分直驱半直驱两种,区别是永磁电机大小等,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
风电的前景:这部分数据全凭记忆,有错请忽略。很多人对中国的电力需求是没有概念的,今年上半年全国用电需求增长17%。随着用电需求的提升和碳中和的提出,新能源发电不仅要满足新增的需求,还需要中和火电库存碳排放。现在国内的新建清洁能源发电应该是水电占一半,剩下的光伏风电各占一半,还有很小一部分的生物质发电。光伏年初装机1KW应该是2200快左右,风电2600左右。材料价格的上涨对光伏的影响更大,因为光伏发电的很大一部分成本是太阳能电池板。
国内的风电公司:国内比较大的主机厂有金风、远景、明阳、上海电气、运达、中车、三一、东方风电、海装、联合动力等等。在这之中金风具有绝对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是全球风能理事会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可以参与行业标准制定。附图是上半年各厂家的中标情况。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9/02/jmQj74-2nh2K1zT1kShs-9y.jpg[/img]
因为风电的安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半年的营收或者装机量不能很直观的看出每个厂家的发展趋势,还是要综合全年的情况来看各个厂家的发展。由于主机厂的特殊性,需要大量人力和组织力进行工作,所以随着需求的增长未来应该还是多家争雄的局面。
电机有中车、东方、华锐、上海电气等等厂家可以制造。当然也可以买外国的。
变流器厂家有;阳光电源、禾望电气、日风、海得、瑞能、艾默生等等。这些厂家除了阳光和禾望其他基本已经出局了,详细情况就不讲了,未来的大功率方案目前应该只有阳光和禾望有研发能力;阳光的体量更大,禾望的技术更好。
其他部分厂家我也不是很了解,也不清楚他们是什么技术路线。叶片主要是中材科技;塔筒应该主要有天顺、大金、天能、太盛。轴承和齿轮箱应该还是进口的多一些。
现在的技术发展趋势:国内的风电整个产业链距离能够西门子维斯塔斯这些能有高压大功率成熟方案的系统来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现在新建的风场应该主要还是2~7MW的低压方案。要进一步降低成本只能走更大功率的方案。目前10MW级别的已经有金风、东方、明阳等厂家有较为成熟方案。要支持大功率的开发,整套产业链还是略有不足。我们的电机制造能力偏弱,其他部分有的核心部件和材料都需要进口而且没有替代。目前来说,国内三一等厂商偏向于走双馈路线;金风等厂家走半直驱;东方等走直驱路线。未来为了维持成本应该是全功率机型有更大的优势,全功率也更容易做到更大功率。
未来的展望:作为从业者来说,最希望的就是为大家带来平价、高质量的能源。但是这使得风电行业现在面临一种痛苦的挣扎——成本和质量的平衡。随着成本的压缩,我们失去了很多优质的物料使用权利,只能寻找平价的替代。作为开发人员来说,这使得大家有一种天然的担忧,当然也可能只是杞人忧天。但是对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性能都有着优势的可能就要陷入自我质疑,在产品比别人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和你们卖一个价格。面临这种情况,可能出海来获取更大的利润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吧。现在由于成本的需求,国内大家更倾向于全功率;国外则更依赖于技术成熟的双馈机组。西门子、维斯塔斯、GE等厂商比我们更早拥有高压大功率的方案,我们还有一定追赶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