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kSupreme
2022-01-26T09:44:57+00:00
2022年2月12日更新:
今晚跟几个圈内老朋友喝了点小酒,聊到最近很多基金跌的多惨多惨的新闻出来,大家都开了话匣子,开始吐槽讲起过去一些跟基金勾兑的经历来。基金这个东西啊,跟网红其实差不多个事,靠流量吃饭,靠投资能力赚钱的呢不能说没有,只能说很稀罕,多数基金经理都是靠勾兑吃饭的,帮人做个局,替人接个盘,轻轻松松上千个入袋,不比苦哈哈做投资好赚多了嘛。我自从搞明白这行当里的破事之后,给自己立了几个规矩,1)绝不买任何投资产品,包括所谓的“低风险”理财,2)不是自己操盘的项目绝对不参与。可能有点极端化了,但站在我的角度,见了那么多明星基金、明星经理的套路之后,真的很难再对这个群体的人有任何信任。
看到有不少朋友催更,在这里跟大家统一知会一声,后面的更新可能比较慢,平时工作还挺忙的,这个坑挖的太大,主要我的写作水平也不大行,更新一次真的跟便秘一样伤神。刷单这个部分只占资本运作里的一部分,属于做局准备环节,后面还有资金运作、股价运作、套现离场、甩锅擦屁股等一长串工作,每一部分写起来,可能都是一篇博士论文,我也不知道有没有这个精力写完,随缘更新吧。
2022年2月3日更新:本来想今天一次把刷单部分写完的,但一写起来发现内容太多了,原来预想的结构太简单,那么之后就按照大脉络写一段更新一段,等慢慢更新完了再去重新整理吧
更新日志:
2022年2月3日更新
1. 收入,怎么做个漂亮的客户群,在122楼 [url]https://bbs.nga.cn/read.php?tid=30518374&_ff=706&page=e#pid586200899Anchor[/url]
未来更新计划:
2. 成本/费用、钱怎么出去
3. 要不要净利润
4. 没钱怎么做净利润
5. 净利润与现金不匹配怎么办
6. 其他高阶玩法
7. 一些案例
8. 如何鉴别分析刷单行为
-------------------原帖分割线------------------
之前开了个股票记录贴,感觉被很多兄弟当成骗子荐股老师了。
说到荐股老师,很多人可能觉得他们是个孤立的骗子群体,其实不然,这些人是资本市场里很有意思的组成部分,在很多资本运作案例里高度活跃着。过年闲的无聊,开个新帖换换口味,聊聊资本运作那点事。
楼主最早干投行的,后来做过上市公司财务负责人,本行就是资本运作,操盘过一些网红票(泥潭里可能就有人被我收割过,在这跟老哥们道歉了,希望这个帖子能让大家学点姿势不再被割)。现在楼主算是半个创业人,一心实业报国,不搞那些乌七八糟的事情了,但毕竟是圈子还在,很多事情就算不参与,也是知道的;就算不知道,也是看得明白的。
资本运作是个非常成熟的东西,涉及参与方众多,上市公司、公墓私墓、柚子、媒体、券商、银行,甚至也包括各种骗子团队如荐股群、股票老师等等。这个话题不是一两篇文章能讲完的,这个帖子我会长期更新,顺着自己的逻辑尽量把一些主线讲完,中间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挑一些来插叙。
接下来,先以2021年资本市场上一个大雷作为案例,聊聊资本运作的常规手法,为了避免被锤,名字做了点处理,大家应该还是能认出来的:
-------------------2022年2月2日更新------------------
(一)刷单篇 上篇:SH店弃与STL的故事
在这一篇的开端,我想先跟大家讲一个你们可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绝大多数“资本运作”都是失败的,把上市公司当成一个群体,一二七定律同样适用,成功套现离场的只是少数人。被套(是的,很多老板们是会被套的)、欠债、判刑才是常态。个中原因,后续篇章会陆续分解。
2021年资本市场第一惊天大雷,在我看来非SH店弃莫属。虽然不管从暴雷规模还是SH店弃本身的跌幅来看,在我大A历年大天雷榜上也排不上号,但是从性质上来说,堂堂SH果子,准千亿市值大白马,爆出近百亿窟窿,连带总经理跳楼、董事长被查,这严重程度,以及背后水深,可不是一般妖股能比的。
先回顾一下SH店弃爆了个什么事,挺简单的,SH店弃旗下某“参股”公司(占股40%)签了个采购、销售的合同,采购的款付出去了,东西也交出去了,但是销售款回不来了。
SH店弃这个案例本身牵扯很多,我这里不去八卦爆料,只是借助这个话题引出想要介绍的资本运作的第一个基础要素 刷单。
刷单的叫法有很多,刷流水、过账、过单等等等,说白了就是粉饰报表,这里面又以收入、利润最重要。我们看一个生意的好坏,最核心的其实就是看这个生意赚的是什么钱、利润有多少这两个方面。
生意赚的是什么钱 关系到所在行业、业务模式、资产质量等问题
利润有多少 关系到竞争力、收益率、财务状况等问题
好公司、好生意的标准说起来其实也挺简单:赚的钱优质,利润高。这个道理其实开小卖部的都懂,但有多少人、多少公司有机会和能力做一个这样的生意呢?泥潭里的老哥们很多也走上社会了,大多应该也知道做个生意有多难,挤进高利润的生意又有多难。做不到怎么办?很简单 刷。
我们拿个简单的模型来模拟一下刷单的基本手法,假设我手里有A、B、C三家公司(B、C也可能是个人),这三家公司什么业务都没有,现在我要让A公司有一个亿的收入,就用A跟B签采购合同,B跟C签采购合同,C再跟A签采购合同,这样B是A的供应商、C是A的客户。三份合同都是平进平出,金额都是一个亿,然后拿一笔现金在三个公司之间不停地走账,把这一个亿合同对应的资金流水全都走完,那么我的A公司就变成了一个收入一亿、利润为0的公司,理论上来说我哪怕只有1分钱的资金,也能把这个闭环走完。
我们暂且就管这模型叫ABC模型吧,实操中这个链条上的节点会更多,每个节点也不止一家公司,收入怎么分配,多少放成本多少放费用都需要去考量。但简化模型足够我们理解这件事了。
有了这个基础模型,我们接下来按照重要性高到低的顺序,需要考虑四个基本问题:合规合理、故事性、刷单成本、利润
1. 合规合理
现实情况里刷单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首先B、C与A不能是关联公司,如果别人一看就知道ABC三家公司都是我的,那傻子都知道我是自己在左手倒右手,所以现实中要么隐藏掉股东法人间的关联关系,要么找朋友公司帮忙,要么干脆花钱买。zjh为什么那么关注关联交易问题,原因就在这里。
其次合理性问题,比如B和C都是新成立的无名民营个人公司,注册资本100万,然后跟你做了一个亿的生意,那肯定是扯淡;再比如C是个建筑施工公司,却跟我A采购了1亿大数据服务,也是扯淡。
再然后刷单过程中合同、资金流水、发票的闭环,涉及到链条上各家公司的内部流程,以及银行、税务等多个外部部门的各项规定,这里不细表。
2. 故事性
在1的基础上,我们要考虑故事性了,我们常说“牛市讲故事“,这个”故事“本质上就是上面说的”生意赚的是什么钱“的问题,具体到咱们的刷单模型,就是C是谁、C给A签了什么合同、合同额的增长率的问题。
什么赛道火,什么概念热,我就签什么样的单子,只要我能找到合适的C配合我。如果是做toB/toG业务的,这个C越大、名头越响,背书效应越强,“沾华为必10/20厘米“就是这个道理。
3. 刷单成本
刷单的成本其实是很高的。
首先链条上的公司得有人吧,总要有基本的运营开支。
其次即使A B C三家公司都是我自己的,也不可能大量做平进平出的走账,银行反洗钱、税务局都可能过不去,所以每过一道账,都要留一点利润,俗称留点,有留点就有税务成本,所以资金每走一圈就会损耗一点。
另外,如果B和C是别人的公司,走账就真的是要给别人留利润的,尤其是C这一个环节,如果找了大公司配合,这些公司都是有硬性利润要求的(尤其果子)。
4. 利润
主要涉及到毛利和净利两方面。
毛利是很容易做的,在ABC模型里,B如果100%做成本,那么A的毛利就是0%;如果B做成10%成本,90%费用,那么A的毛利就是90%。
净利,或者说长期持续的净利就比较困难。
刷单这个事情涉及的细节,基本全都包涵在这四个基本问题里。其中1是硬性基础,2、3、4三点是需要去动态权衡、优化的。
有了上面的理论基础,我们举个小例子来简单解释一下运作框架。
比如现在元宇宙很火热,我就找几个公司做为B、C,元宇宙需要强C背书,那么在C上我要找几个响亮公司(举个栗子企鹅、巨硬等)。假设刷单成本为20%,那么我今年花2000万,就能做1亿年收入、0利润的元宇宙公司(毛利润根据市场喜好随便调)。元宇宙这种概念火的时候估值大家都懂的,市梦率,咱们保守点,按市销率20倍来计算,那这个公司的市值也有20亿。我减持5%,或者股权质押,获得1亿资金,扣掉今年花掉的2000万,还剩8000万,全投到第二年的刷单里去,同样条件可以刷4亿收入,那公司估值就翻了4倍。理论上我可以这样一轮套一轮不停玩下去。
顺着这个逻辑,我们简单讲讲SH店弃的手法和问题。
SH店弃在这个案例里本身是不需要维护市值也不需要做资本运作的。SH店弃暴雷的新闻,大家可以去搜搜看,同时引爆的还有十几家A股上市公司,全部是民企,不乏一些著名庄股,这些民企上市公司才是资本运作的主体,SH店弃在这个链条里主要是解决四个基本问题里的1和2而存在的,在我们的ABC模型里,它主要是作为一个漂亮的C,有时也需要它做一个合理的B,而那十几家同时暴雷的民企上市公司是A。
这个案例里,操盘方在1和2这两个问题上做得其实很好,找到一个不错的赛道,找到一个牛逼的果子公司走账,运营这么多年没出问题说明基本合规上没什么大漏洞。那雷为什么爆了,是因为外部资金缺失导致3和4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在刷单这个闭环里,收入的实现是要有持续的外部资金输入的,在前面讲的元宇宙小案例里,是靠股票变现的资金不断支持。但现实情况是股票市场是有波动的,变现是充满变数的,但起始资金砸进去了刷单跑起来了就不能停,否则业绩变脸现在的股价都撑不住了,这个时候很多公司会选择用债务资金去填窟窿,如果在还债大限到期之前,股票套现的圈圈还没有完成,资金链就断了。没有外部资金,3和4就不能同时兼顾,一般这个时候上市公司只能业绩洗大澡。
今晚跟几个圈内老朋友喝了点小酒,聊到最近很多基金跌的多惨多惨的新闻出来,大家都开了话匣子,开始吐槽讲起过去一些跟基金勾兑的经历来。基金这个东西啊,跟网红其实差不多个事,靠流量吃饭,靠投资能力赚钱的呢不能说没有,只能说很稀罕,多数基金经理都是靠勾兑吃饭的,帮人做个局,替人接个盘,轻轻松松上千个入袋,不比苦哈哈做投资好赚多了嘛。我自从搞明白这行当里的破事之后,给自己立了几个规矩,1)绝不买任何投资产品,包括所谓的“低风险”理财,2)不是自己操盘的项目绝对不参与。可能有点极端化了,但站在我的角度,见了那么多明星基金、明星经理的套路之后,真的很难再对这个群体的人有任何信任。
看到有不少朋友催更,在这里跟大家统一知会一声,后面的更新可能比较慢,平时工作还挺忙的,这个坑挖的太大,主要我的写作水平也不大行,更新一次真的跟便秘一样伤神。刷单这个部分只占资本运作里的一部分,属于做局准备环节,后面还有资金运作、股价运作、套现离场、甩锅擦屁股等一长串工作,每一部分写起来,可能都是一篇博士论文,我也不知道有没有这个精力写完,随缘更新吧。
2022年2月3日更新:本来想今天一次把刷单部分写完的,但一写起来发现内容太多了,原来预想的结构太简单,那么之后就按照大脉络写一段更新一段,等慢慢更新完了再去重新整理吧
更新日志:
2022年2月3日更新
1. 收入,怎么做个漂亮的客户群,在122楼 [url]https://bbs.nga.cn/read.php?tid=30518374&_ff=706&page=e#pid586200899Anchor[/url]
未来更新计划:
2. 成本/费用、钱怎么出去
3. 要不要净利润
4. 没钱怎么做净利润
5. 净利润与现金不匹配怎么办
6. 其他高阶玩法
7. 一些案例
8. 如何鉴别分析刷单行为
-------------------原帖分割线------------------
之前开了个股票记录贴,感觉被很多兄弟当成骗子荐股老师了。
说到荐股老师,很多人可能觉得他们是个孤立的骗子群体,其实不然,这些人是资本市场里很有意思的组成部分,在很多资本运作案例里高度活跃着。过年闲的无聊,开个新帖换换口味,聊聊资本运作那点事。
楼主最早干投行的,后来做过上市公司财务负责人,本行就是资本运作,操盘过一些网红票(泥潭里可能就有人被我收割过,在这跟老哥们道歉了,希望这个帖子能让大家学点姿势不再被割)。现在楼主算是半个创业人,一心实业报国,不搞那些乌七八糟的事情了,但毕竟是圈子还在,很多事情就算不参与,也是知道的;就算不知道,也是看得明白的。
资本运作是个非常成熟的东西,涉及参与方众多,上市公司、公墓私墓、柚子、媒体、券商、银行,甚至也包括各种骗子团队如荐股群、股票老师等等。这个话题不是一两篇文章能讲完的,这个帖子我会长期更新,顺着自己的逻辑尽量把一些主线讲完,中间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挑一些来插叙。
接下来,先以2021年资本市场上一个大雷作为案例,聊聊资本运作的常规手法,为了避免被锤,名字做了点处理,大家应该还是能认出来的:
-------------------2022年2月2日更新------------------
(一)刷单篇 上篇:SH店弃与STL的故事
在这一篇的开端,我想先跟大家讲一个你们可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绝大多数“资本运作”都是失败的,把上市公司当成一个群体,一二七定律同样适用,成功套现离场的只是少数人。被套(是的,很多老板们是会被套的)、欠债、判刑才是常态。个中原因,后续篇章会陆续分解。
2021年资本市场第一惊天大雷,在我看来非SH店弃莫属。虽然不管从暴雷规模还是SH店弃本身的跌幅来看,在我大A历年大天雷榜上也排不上号,但是从性质上来说,堂堂SH果子,准千亿市值大白马,爆出近百亿窟窿,连带总经理跳楼、董事长被查,这严重程度,以及背后水深,可不是一般妖股能比的。
先回顾一下SH店弃爆了个什么事,挺简单的,SH店弃旗下某“参股”公司(占股40%)签了个采购、销售的合同,采购的款付出去了,东西也交出去了,但是销售款回不来了。
SH店弃这个案例本身牵扯很多,我这里不去八卦爆料,只是借助这个话题引出想要介绍的资本运作的第一个基础要素 刷单。
刷单的叫法有很多,刷流水、过账、过单等等等,说白了就是粉饰报表,这里面又以收入、利润最重要。我们看一个生意的好坏,最核心的其实就是看这个生意赚的是什么钱、利润有多少这两个方面。
生意赚的是什么钱 关系到所在行业、业务模式、资产质量等问题
利润有多少 关系到竞争力、收益率、财务状况等问题
好公司、好生意的标准说起来其实也挺简单:赚的钱优质,利润高。这个道理其实开小卖部的都懂,但有多少人、多少公司有机会和能力做一个这样的生意呢?泥潭里的老哥们很多也走上社会了,大多应该也知道做个生意有多难,挤进高利润的生意又有多难。做不到怎么办?很简单 刷。
我们拿个简单的模型来模拟一下刷单的基本手法,假设我手里有A、B、C三家公司(B、C也可能是个人),这三家公司什么业务都没有,现在我要让A公司有一个亿的收入,就用A跟B签采购合同,B跟C签采购合同,C再跟A签采购合同,这样B是A的供应商、C是A的客户。三份合同都是平进平出,金额都是一个亿,然后拿一笔现金在三个公司之间不停地走账,把这一个亿合同对应的资金流水全都走完,那么我的A公司就变成了一个收入一亿、利润为0的公司,理论上来说我哪怕只有1分钱的资金,也能把这个闭环走完。
我们暂且就管这模型叫ABC模型吧,实操中这个链条上的节点会更多,每个节点也不止一家公司,收入怎么分配,多少放成本多少放费用都需要去考量。但简化模型足够我们理解这件事了。
有了这个基础模型,我们接下来按照重要性高到低的顺序,需要考虑四个基本问题:合规合理、故事性、刷单成本、利润
1. 合规合理
现实情况里刷单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首先B、C与A不能是关联公司,如果别人一看就知道ABC三家公司都是我的,那傻子都知道我是自己在左手倒右手,所以现实中要么隐藏掉股东法人间的关联关系,要么找朋友公司帮忙,要么干脆花钱买。zjh为什么那么关注关联交易问题,原因就在这里。
其次合理性问题,比如B和C都是新成立的无名民营个人公司,注册资本100万,然后跟你做了一个亿的生意,那肯定是扯淡;再比如C是个建筑施工公司,却跟我A采购了1亿大数据服务,也是扯淡。
再然后刷单过程中合同、资金流水、发票的闭环,涉及到链条上各家公司的内部流程,以及银行、税务等多个外部部门的各项规定,这里不细表。
2. 故事性
在1的基础上,我们要考虑故事性了,我们常说“牛市讲故事“,这个”故事“本质上就是上面说的”生意赚的是什么钱“的问题,具体到咱们的刷单模型,就是C是谁、C给A签了什么合同、合同额的增长率的问题。
什么赛道火,什么概念热,我就签什么样的单子,只要我能找到合适的C配合我。如果是做toB/toG业务的,这个C越大、名头越响,背书效应越强,“沾华为必10/20厘米“就是这个道理。
3. 刷单成本
刷单的成本其实是很高的。
首先链条上的公司得有人吧,总要有基本的运营开支。
其次即使A B C三家公司都是我自己的,也不可能大量做平进平出的走账,银行反洗钱、税务局都可能过不去,所以每过一道账,都要留一点利润,俗称留点,有留点就有税务成本,所以资金每走一圈就会损耗一点。
另外,如果B和C是别人的公司,走账就真的是要给别人留利润的,尤其是C这一个环节,如果找了大公司配合,这些公司都是有硬性利润要求的(尤其果子)。
4. 利润
主要涉及到毛利和净利两方面。
毛利是很容易做的,在ABC模型里,B如果100%做成本,那么A的毛利就是0%;如果B做成10%成本,90%费用,那么A的毛利就是90%。
净利,或者说长期持续的净利就比较困难。
刷单这个事情涉及的细节,基本全都包涵在这四个基本问题里。其中1是硬性基础,2、3、4三点是需要去动态权衡、优化的。
有了上面的理论基础,我们举个小例子来简单解释一下运作框架。
比如现在元宇宙很火热,我就找几个公司做为B、C,元宇宙需要强C背书,那么在C上我要找几个响亮公司(举个栗子企鹅、巨硬等)。假设刷单成本为20%,那么我今年花2000万,就能做1亿年收入、0利润的元宇宙公司(毛利润根据市场喜好随便调)。元宇宙这种概念火的时候估值大家都懂的,市梦率,咱们保守点,按市销率20倍来计算,那这个公司的市值也有20亿。我减持5%,或者股权质押,获得1亿资金,扣掉今年花掉的2000万,还剩8000万,全投到第二年的刷单里去,同样条件可以刷4亿收入,那公司估值就翻了4倍。理论上我可以这样一轮套一轮不停玩下去。
顺着这个逻辑,我们简单讲讲SH店弃的手法和问题。
SH店弃在这个案例里本身是不需要维护市值也不需要做资本运作的。SH店弃暴雷的新闻,大家可以去搜搜看,同时引爆的还有十几家A股上市公司,全部是民企,不乏一些著名庄股,这些民企上市公司才是资本运作的主体,SH店弃在这个链条里主要是解决四个基本问题里的1和2而存在的,在我们的ABC模型里,它主要是作为一个漂亮的C,有时也需要它做一个合理的B,而那十几家同时暴雷的民企上市公司是A。
这个案例里,操盘方在1和2这两个问题上做得其实很好,找到一个不错的赛道,找到一个牛逼的果子公司走账,运营这么多年没出问题说明基本合规上没什么大漏洞。那雷为什么爆了,是因为外部资金缺失导致3和4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在刷单这个闭环里,收入的实现是要有持续的外部资金输入的,在前面讲的元宇宙小案例里,是靠股票变现的资金不断支持。但现实情况是股票市场是有波动的,变现是充满变数的,但起始资金砸进去了刷单跑起来了就不能停,否则业绩变脸现在的股价都撑不住了,这个时候很多公司会选择用债务资金去填窟窿,如果在还债大限到期之前,股票套现的圈圈还没有完成,资金链就断了。没有外部资金,3和4就不能同时兼顾,一般这个时候上市公司只能业绩洗大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