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nna
2020-03-22T03:23:24+00:00
这个短文,昨晚睡前写的。今早稍微经过了下修改,供众位讨论。欢迎看完的人理性的探讨。
***************************************************
方方这个人,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有过一定接触。脾气不小,人不算坏人。要说属性,就属于那种常见的五六十来岁天不怕地不怕的阿姨。但是偏偏这个典型的“中老年阿姨”掌握着一种话语权。即作为当今文坛的“中坚”地位的作家,一个有些名气的中年作家,有着声誉带来的簇拥,和一定的社会地位保证其有人跟从。
因为工作缘故,与文艺界有很多接触。现在有个怪现象,也许是因为很多中坚作家恰好是经过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缘故,他们写的东西,思维的方向,是跳不出对立,斗争,伤痕,反思的。他们接触的人和人性,接触的事物就是这些。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经历过价值观和信仰的崩塌,以及时代浪潮的洗刷,接触了外来的异质信息爆炸的洗礼。他们这批人往前一点,就是如今八九十岁的经过革命时代战天斗地的那批老人。往后点,则是在较为全面的文理知识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偏偏就是现在四十多岁到六十多岁来岁的这批人,是属于“伤痕”的一代。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既没有早期革命者的勇气与忠诚,又没有学到新生代的理性思维和讲数据讲证据的作风。
(这里加一句,并不是所有文艺界的人都是这样的,在这里只是对方方为代表的一些人的认知观的分析,并不能说明其人格本身是否高尚或卑劣。而且很多这个年龄段的作家也并不属于此种类型。这句话标红防扩大化。)
这导致这些人价值观的撕裂。他们把自己当反抗者, 和堂吉诃德一样(注:删去,这句话是修改时候遗留下的表述不够严谨,考虑了一下还是删掉了) 不断寻找着一个对立面进行着永恒的斗争——即使这个客体并不存在;同时,又缺少真正的理性和辩证思维,也没有求证和辨析的心态与习惯。头脑中满是非友即敌的狂热。而且,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以及前一代的老去和过世,客观上掌握了许多的话语权力,并伴随着产生了一种过于强烈且自负的自我意识。他们习惯于呐喊,即使这种呐喊是空洞的,情绪化的。
这些缘故,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缘故,导致他们不断试图找一个与之对抗的事物——当他们看到一些社会黑暗面,就将这些东西统统归咎于体制,因为体制是他们心目中值得一战的对象,也是他们在年轻时影响了他们的人生的事物。许多人,不仅是方方,可以说是很多的如今五十岁左右到六十多岁、七十来岁的人,就和堂吉诃德对风车一样,在与体制对抗中寻找自我的意义,建构起自我的思辨逻辑,也为自己求得内心的平衡。(此外,社会、他人,也可以成为他们对抗和批判的对象。)而对于年轻人,他们又带着一种教诲者、殉道者的态度,高高在上,试图宣经布道,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谆谆教诲”,让如今的年轻人去回望他们的青年岁月,去承载他们的反思与情绪。
这就造成了根本的矛盾:年轻的一代,即如今10来岁,20来岁到30多岁的这批人,许多人并不吃这种无病呻吟、缺乏理性的仇恨指向。一来是因为他们并未经历过那段价值观崩塌的岁月,二来是在经济大发展时代、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相比于前一代人接触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听到了更多的声音。在纷乱的舆论场中,人们需要不断的梳理出更加真实的信息,因而具有更多的理性思考的习惯。在思考方向上,更推崇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对过度且无意义的情绪化常常具有怀疑的倾向。在现实的实践中,则推崇对现实的考察和数据,而反对虚假的东西,也反对没有理论依据的“权威”压制。而且相比于前一代人,有理科知识基础的人更多,有外语阅读能力、主动了解国外信息的人也更多。他们看到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当然,也并非是所有的年轻人都有这样的自觉,由于前一代人掌握着社会中高端的权力与话语,很多年轻人依然被来自过去的时代情绪所影响,这点在感性思维为先的文艺界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里若要展开讲又是一篇文章,在此就省略了)。但整体上,未来的一代将是不断追求着这个方向而发展的;落后的,则会为时代遗弃。
所以,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当一个人睁眼看世界时,闭眼人的话就已成笑话。
这就是当今文艺界一些“中老年人”、“伤痕”派的境况。他们就如同对夕阳西下傍晚来临不安的喧哗的老者,对人们喋喋不休,说黑夜要来了,什么都看不见了,野兽要来了,赶紧回家吧。
而有人则点燃篝火,驱走野兽,在夜幕下,拿出天文望远镜,去观看那璀璨群星。
***************************************************
方方这个人,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有过一定接触。脾气不小,人不算坏人。要说属性,就属于那种常见的五六十来岁天不怕地不怕的阿姨。但是偏偏这个典型的“中老年阿姨”掌握着一种话语权。即作为当今文坛的“中坚”地位的作家,一个有些名气的中年作家,有着声誉带来的簇拥,和一定的社会地位保证其有人跟从。
因为工作缘故,与文艺界有很多接触。现在有个怪现象,也许是因为很多中坚作家恰好是经过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缘故,他们写的东西,思维的方向,是跳不出对立,斗争,伤痕,反思的。他们接触的人和人性,接触的事物就是这些。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经历过价值观和信仰的崩塌,以及时代浪潮的洗刷,接触了外来的异质信息爆炸的洗礼。他们这批人往前一点,就是如今八九十岁的经过革命时代战天斗地的那批老人。往后点,则是在较为全面的文理知识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偏偏就是现在四十多岁到六十多岁来岁的这批人,是属于“伤痕”的一代。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既没有早期革命者的勇气与忠诚,又没有学到新生代的理性思维和讲数据讲证据的作风。
(这里加一句,并不是所有文艺界的人都是这样的,在这里只是对方方为代表的一些人的认知观的分析,并不能说明其人格本身是否高尚或卑劣。而且很多这个年龄段的作家也并不属于此种类型。这句话标红防扩大化。)
这导致这些人价值观的撕裂。他们把自己当反抗者,
这些缘故,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缘故,导致他们不断试图找一个与之对抗的事物——当他们看到一些社会黑暗面,就将这些东西统统归咎于体制,因为体制是他们心目中值得一战的对象,也是他们在年轻时影响了他们的人生的事物。许多人,不仅是方方,可以说是很多的如今五十岁左右到六十多岁、七十来岁的人,就和堂吉诃德对风车一样,在与体制对抗中寻找自我的意义,建构起自我的思辨逻辑,也为自己求得内心的平衡。(此外,社会、他人,也可以成为他们对抗和批判的对象。)而对于年轻人,他们又带着一种教诲者、殉道者的态度,高高在上,试图宣经布道,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谆谆教诲”,让如今的年轻人去回望他们的青年岁月,去承载他们的反思与情绪。
这就造成了根本的矛盾:年轻的一代,即如今10来岁,20来岁到30多岁的这批人,许多人并不吃这种无病呻吟、缺乏理性的仇恨指向。一来是因为他们并未经历过那段价值观崩塌的岁月,二来是在经济大发展时代、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相比于前一代人接触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听到了更多的声音。在纷乱的舆论场中,人们需要不断的梳理出更加真实的信息,因而具有更多的理性思考的习惯。在思考方向上,更推崇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对过度且无意义的情绪化常常具有怀疑的倾向。在现实的实践中,则推崇对现实的考察和数据,而反对虚假的东西,也反对没有理论依据的“权威”压制。而且相比于前一代人,有理科知识基础的人更多,有外语阅读能力、主动了解国外信息的人也更多。他们看到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当然,也并非是所有的年轻人都有这样的自觉,由于前一代人掌握着社会中高端的权力与话语,很多年轻人依然被来自过去的时代情绪所影响,这点在感性思维为先的文艺界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里若要展开讲又是一篇文章,在此就省略了)。但整体上,未来的一代将是不断追求着这个方向而发展的;落后的,则会为时代遗弃。
所以,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当一个人睁眼看世界时,闭眼人的话就已成笑话。
这就是当今文艺界一些“中老年人”、“伤痕”派的境况。他们就如同对夕阳西下傍晚来临不安的喧哗的老者,对人们喋喋不休,说黑夜要来了,什么都看不见了,野兽要来了,赶紧回家吧。
而有人则点燃篝火,驱走野兽,在夜幕下,拿出天文望远镜,去观看那璀璨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