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d
2021-07-18T11:20:07+00:00
一个因跟踪和《红楼梦》引发的冒险之旅
第一章:无意的跟踪
余开盯着那女孩已经3分钟了。
公交车上有点挤,他的视线偶尔被遮挡,忍不住瞥一眼,又怕被发现,手心直冒汗。女孩相貌清秀,手臂上戴着一串珠链,手指细长,指甲修剪齐整,涂着透明指甲油,如同手模一般。
他有一个特殊个人偏见:凡是长着这种指型的人,人一定很灵气。他从小在自己身边留意观察,无一例外,他常常为自己掌握的独家判断标准暗自得意,庆幸自己遇到一个。
这已经是余开第3次在这趟车上看见女孩了,第一次看见她的时候,他感觉心脏像遭遇重击,眼前一黑,有种气血涌动的眩晕感,这个姑娘,完全长在他的审美上,眉眼身材相貌…无一不击中偏好。他不是没想到搭讪,他看到过网上某些PUA所说的3秒法则,说为了克服羞怯和焦虑,要在3秒之内迫使自己行动,不然会越等越焦虑。道理都懂,但就是干不来,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唐突之举,倒也不完全是害怕被拒后的尴尬,更多是他认为这个行为本身就有些羞耻。就这样,前两次都错过了。
他发现女孩比自己早2站地下车,可能是在那里工作。每次眼看着女孩下去,既遗憾又不舍,然后暗骂自己废物。恍惚之间,女孩要下的车站到了,但这一次很奇怪,她并没有下车。他有点疑惑地观察着,心想她要去哪儿?
就在余开要下的车站,女孩下车了。他很好奇,看了下表也不着急上班,决心跟着女孩看看。说起来,这还是他人生第一次遭遇这种不经意的跟踪,强烈的好奇和激动敲打着他的心脏。女孩继续往前走,走到一片四合院的平房胡同。
在北京的老城区,有不少这样大片的平房区,胡同横斜穿插,灰瓦灰墙,沉着古朴。在旅游景区经常有人力三轮驮着游人来回穿梭,领略古都风貌,它被认为潜藏着老北京的人文积淀和文化密码,但不知道游人是否有所收获。
女孩步行横穿过2条胡同,来到一个四合院门前。
大门有些古旧,周边没有任何显著标志,但气象不凡,一看就知道经过精心修缮过,其后的院子比一般的规模要大。女孩按了下门铃,不一会儿门开了。余开远远地看着,听不清与开门人有什么对话,只见说了两句话,女孩就进去了,大门再次关闭。
“侯门一入深似海”,不知道为什么,关门的瞬间余开脑子里冒出这句话来。
余开觉得机会难得,决定等一等,心想等她出来一定过去搭讪认识,但踌躇中过去了半小时,仍然不见人影。他想,万一她在里头呆一天呢?反正知道了她坐什么车,去了什么地方,总有机会再见到的。要不等下班再来看看吧,他说服自己先回公司,再寻时机。
他在一家建筑设计院上班,也在不太远的胡同平房里,立面与四合院民居房无异,内部装饰则颇具现代设计感。他走向工位,打开电脑,无心画图,脑子里还在盘旋刚才的奇遇。突然想起用谷歌地图查看这个院子。从空中俯瞰,这座院子不小,很像周边的王府宅邸,但奇怪的是并没有标注名字。隐藏在众多平房之间,平淡无奇又高深莫测,这进一步激起了他的好奇。这究竟是什么地方?
就在这个时候,他手机收到一则短信:
“你好,你是余开吧,中午12点,我们在你公司旁的星巴克聊聊吧,你还不知道我是谁,但我应该有你感兴趣的东西,不见不散。”
没头没脑的,谁的恶作剧?他抬头环顾四周,看看同事们都在闷头干活,好像也没有要整蛊自己的意思。他心头的疑云更重了,心想反正不远,一会儿去看看到底是谁在搞鬼。
等到中午,他去了星巴克,选了一处靠窗避人的地方坐下,等着看到底是谁找过来。不一会儿,一个中年男人出现了,微胖但精神,他过来笑着打了个招呼:抱歉让你久等了。余开盯了一会儿,确认没见过,
问:是你给我发的短信?
中年人:对,闲话不多说,我其实是要跟你说一个抱歉一个建议。
余开: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我手机号的?
中年人:首先很抱歉,我还暂时不能透露我是谁,你也别问。一个建议就是:你别跟踪那个女孩了。
余开脑子嗡的一声:你....你跟踪我了?
中年人:我的建议就是这样,别接近,当然,我也不是警告,只是提示:如果一定要接近,请确保她的安全。
余开:你跟她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给我建议?
中年人:刚才说了,我还不能透露我是谁,我来仅是一个提醒。请相信我是善意的,你看,你的姓名、手机号和其他信息我都会轻易掌握,但我并没有利用这些来威胁你,或者禁止你行动,仅是说一个提醒。
余开现在觉得头皮发麻,自己仿佛被一个无形的力量扼住了,对方节奏稳健,只说他想说的,并没有回答他想问的,声称没有威胁,却每一句都像威胁。
余开醒了醒神,问道:你怎么保证不会利用我的信息去干坏事?
中年人:这个我保证,如果我真想利用你个人信息,那么干脆不告诉你,但现在是,我把你约来了,也没有威胁你做什么,仅来传递一个提醒。说句得罪人的话,我即便是想用来做什么,你也是没办法的。
这话软中带硬,余开嗅到了对方高高凌驾、尽在掌握的意味,貌似温和又别无选择,他知道问不出什么话来,但也不想示弱,强撑自己说:“你的提醒我收到了,我会有自己的考虑,还有事吗?”
中年男人笑了笑,回道:年轻人,再见。起身走掉了。
北京就是这样,一个人忽然出现,又忽然消失,就像海里突然冒起了一个漩涡,又旋即消散。无可解释,稀松平常,细思又不可思议。洪流通常不会关注几朵浪花的起伏,但浪花的命运却常常因洪流交错汇集,变幻无常。
第一章:无意的跟踪
余开盯着那女孩已经3分钟了。
公交车上有点挤,他的视线偶尔被遮挡,忍不住瞥一眼,又怕被发现,手心直冒汗。女孩相貌清秀,手臂上戴着一串珠链,手指细长,指甲修剪齐整,涂着透明指甲油,如同手模一般。
他有一个特殊个人偏见:凡是长着这种指型的人,人一定很灵气。他从小在自己身边留意观察,无一例外,他常常为自己掌握的独家判断标准暗自得意,庆幸自己遇到一个。
这已经是余开第3次在这趟车上看见女孩了,第一次看见她的时候,他感觉心脏像遭遇重击,眼前一黑,有种气血涌动的眩晕感,这个姑娘,完全长在他的审美上,眉眼身材相貌…无一不击中偏好。他不是没想到搭讪,他看到过网上某些PUA所说的3秒法则,说为了克服羞怯和焦虑,要在3秒之内迫使自己行动,不然会越等越焦虑。道理都懂,但就是干不来,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唐突之举,倒也不完全是害怕被拒后的尴尬,更多是他认为这个行为本身就有些羞耻。就这样,前两次都错过了。
他发现女孩比自己早2站地下车,可能是在那里工作。每次眼看着女孩下去,既遗憾又不舍,然后暗骂自己废物。恍惚之间,女孩要下的车站到了,但这一次很奇怪,她并没有下车。他有点疑惑地观察着,心想她要去哪儿?
就在余开要下的车站,女孩下车了。他很好奇,看了下表也不着急上班,决心跟着女孩看看。说起来,这还是他人生第一次遭遇这种不经意的跟踪,强烈的好奇和激动敲打着他的心脏。女孩继续往前走,走到一片四合院的平房胡同。
在北京的老城区,有不少这样大片的平房区,胡同横斜穿插,灰瓦灰墙,沉着古朴。在旅游景区经常有人力三轮驮着游人来回穿梭,领略古都风貌,它被认为潜藏着老北京的人文积淀和文化密码,但不知道游人是否有所收获。
女孩步行横穿过2条胡同,来到一个四合院门前。
大门有些古旧,周边没有任何显著标志,但气象不凡,一看就知道经过精心修缮过,其后的院子比一般的规模要大。女孩按了下门铃,不一会儿门开了。余开远远地看着,听不清与开门人有什么对话,只见说了两句话,女孩就进去了,大门再次关闭。
“侯门一入深似海”,不知道为什么,关门的瞬间余开脑子里冒出这句话来。
余开觉得机会难得,决定等一等,心想等她出来一定过去搭讪认识,但踌躇中过去了半小时,仍然不见人影。他想,万一她在里头呆一天呢?反正知道了她坐什么车,去了什么地方,总有机会再见到的。要不等下班再来看看吧,他说服自己先回公司,再寻时机。
他在一家建筑设计院上班,也在不太远的胡同平房里,立面与四合院民居房无异,内部装饰则颇具现代设计感。他走向工位,打开电脑,无心画图,脑子里还在盘旋刚才的奇遇。突然想起用谷歌地图查看这个院子。从空中俯瞰,这座院子不小,很像周边的王府宅邸,但奇怪的是并没有标注名字。隐藏在众多平房之间,平淡无奇又高深莫测,这进一步激起了他的好奇。这究竟是什么地方?
就在这个时候,他手机收到一则短信:
“你好,你是余开吧,中午12点,我们在你公司旁的星巴克聊聊吧,你还不知道我是谁,但我应该有你感兴趣的东西,不见不散。”
没头没脑的,谁的恶作剧?他抬头环顾四周,看看同事们都在闷头干活,好像也没有要整蛊自己的意思。他心头的疑云更重了,心想反正不远,一会儿去看看到底是谁在搞鬼。
等到中午,他去了星巴克,选了一处靠窗避人的地方坐下,等着看到底是谁找过来。不一会儿,一个中年男人出现了,微胖但精神,他过来笑着打了个招呼:抱歉让你久等了。余开盯了一会儿,确认没见过,
问:是你给我发的短信?
中年人:对,闲话不多说,我其实是要跟你说一个抱歉一个建议。
余开: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我手机号的?
中年人:首先很抱歉,我还暂时不能透露我是谁,你也别问。一个建议就是:你别跟踪那个女孩了。
余开脑子嗡的一声:你....你跟踪我了?
中年人:我的建议就是这样,别接近,当然,我也不是警告,只是提示:如果一定要接近,请确保她的安全。
余开:你跟她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给我建议?
中年人:刚才说了,我还不能透露我是谁,我来仅是一个提醒。请相信我是善意的,你看,你的姓名、手机号和其他信息我都会轻易掌握,但我并没有利用这些来威胁你,或者禁止你行动,仅是说一个提醒。
余开现在觉得头皮发麻,自己仿佛被一个无形的力量扼住了,对方节奏稳健,只说他想说的,并没有回答他想问的,声称没有威胁,却每一句都像威胁。
余开醒了醒神,问道:你怎么保证不会利用我的信息去干坏事?
中年人:这个我保证,如果我真想利用你个人信息,那么干脆不告诉你,但现在是,我把你约来了,也没有威胁你做什么,仅来传递一个提醒。说句得罪人的话,我即便是想用来做什么,你也是没办法的。
这话软中带硬,余开嗅到了对方高高凌驾、尽在掌握的意味,貌似温和又别无选择,他知道问不出什么话来,但也不想示弱,强撑自己说:“你的提醒我收到了,我会有自己的考虑,还有事吗?”
中年男人笑了笑,回道:年轻人,再见。起身走掉了。
北京就是这样,一个人忽然出现,又忽然消失,就像海里突然冒起了一个漩涡,又旋即消散。无可解释,稀松平常,细思又不可思议。洪流通常不会关注几朵浪花的起伏,但浪花的命运却常常因洪流交错汇集,变幻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