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dac_
2024-04-15T16:18:54+00:00
首先自觉的在标题上给资深两个字打上引号。从工作时间的角度上,我目前工作7年不到的工作经验并不能让称得上是绝对意义上的老江湖,但考虑到我涉猎的行业比较驳杂,或许勉强能给打算入行或准备退出的年轻人一点点启发,同时也给自己三十岁的人生做个总结。
一口气打了很多字,将观点总结在最后,字长不看的兄弟们可以直接看最后。
在按照时间顺序分享工作经验之前,先交代一下现状:我毕业于某一线城市知名双非一本(原谅我犟一下强调是一本),目前在某个公积金只交5%的奋斗大厂供职,年薪约税前60左右,跟泥潭里的金融、IT精英相比肯定不算什么,但是个人觉得在财会领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入行契机
说来惭愧,我大学里的专业其实是版本答案计算机。在进入大学后,我用最快的速度放飞了自我,在大学里做了除了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几乎每一门课都是考试前一天晚上学到勉强及格的程度去的考场,最终以不到2.0的绩点(满分4分制)准时毕业;也就是说,我大学期间没有一门课的成绩是高于65分的.....
在宇宙机学习的几年对我来说无异于一种煎熬,于是我大四那年做出了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决定---->研究生跨考金融。
可能是我太多年没有读书,也有可能我本来就不适合读书,跨专业考研的伟大尝试终于在大四的寒假宣告破产。考研失败并没有对我造成很大的打击,我在大四下学期重修了前三年挂掉的许多学分后挣扎毕业后,决定在大四毕业后二战。
MLGB果然又没考上,直到现在我都是圈子里学历最低的人!!!!!
我二战失败是复试失败,加上我报的那所学校复试本身就特别迟,所以等到正式发榜的时候已经是春天了。
那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春天,作为一个成绩奇差+二战失败+没有任何实习经历+计软毕业但是不会编程的人,我投出的简历没有收到任何回音。
好在我一向乐观,当时就打开手机一阵查,网上都说投行承做是金融门槛相对低的岗位,承做每年又会从会计师事务所吸收很多审计来对接事务所,国内事务所的门槛又比较低,只要是个男的又有CPA,什么专业他们都要,所以我只要在本年度考过CPA就可以找到工作啦!!!(今时不同往日,此处不建议任何人在任何时点考CPA)
我在那年一口气报考了四门CPA(会计、审计、经济法、战略),并且在年底全部通过。同年7月我参加了某家八大的面试,由于我的笔试成绩比大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的人都要高;当时的老板觉得我很有意思,刚好他接了很多IPO正是缺人的时候,我终于在毕业整整一年后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内资所生涯
我总共在前文中的内资所老板手下干了两年。
这个老板路子非常野,现在已经因为内幕交易被资本市场禁入了,但彼时的他可以说在业内举足轻重呼风唤雨了。我被分到他手下一个很重视的合伙人手下做项目,这导致我这两年几乎没有休过假,连轴转地参与了包括主板&创业板IPO审计、A股年报审计、LLP法定审计、城投公司发债审计、PRE-IPO财务尽调等一系列项目。
这2年里,我几乎都在凌晨12点之后下班,一个月最多回家一次,有时候甚至不回家,相应的收获是我基本掌握了几个大的审计循环,学会了做合并、现流表,也通过了注会专业阶段。
在离开这个老板时,我已经在创业板年审项目做现场负责人了(侧面说明老板的风格真的非常狂野,项目我做成什么样他根本不在乎),和上司公司的finance controller逐字逐句核对年报了。
离开内资所的原因非常简单直白,钱。
我入行的第一个月工资只有3500块,但是那个月我家里给我的零花钱就有将近1万。。。这一度让我感觉工作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到最后我已经是能够带队、直接产生业务价值的准经理角色了,但老板能提供的综合月薪也只有1万而已;
我感到极大的侮辱,所以选择了离开。
四大生涯
我进入四大是在他们正式开始走下坡路的元年。
此前,通过社招进入四大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倒不是说候选人有多优秀,只是因为四大一直都没有放下身段和内资所在A股IPO等领域竞争。在那一年各家都开始在人才市场上寻求“性价比”员工--有带队能力,但是薪资要求不高的人;而我恰好是,所以我从内资所干了两年以后,在四大又从A2干起了.....
某种程度上,被四大压了一级在那个时候是一件好事。因为我本身具备独立带项目的能力,同时工资又足够低,我在office内部迅速崭露头角,连在广州的par都知道我们这里有我这一号“性价比”员工。
在那时四大没有多少mid-joiner,很多人都会遇到文化融入的问题,毕竟大家都会明里暗里的看不起从内资所社招的同事。但是我的优势是我家里条件比较好,很多partner奋斗了十几二十年才有能力和我住一个小区,所以同事们没有找到歧视我的心理支点。。。。再加上我英语不错,没多久就融入了这个讲话不崩英语单词就不舒服的环境。
在四大的三年,我加入了每年审计费过千万的皇帝项目组,也在夏天做了内资所一辈子碰不到的美股、H股IPO,学会了SAP的使用、玩明白了国企喜欢用的久旗。最搞笑还是亲手搞砸了千亿级收入上市公司的板块拆分上市报告,大par带着我到客户总部和一大堆平时只出现在新闻里的人道歉。
但是真正让我和其他同事产生本质性差别的反而不是审计项目本身,而是我深度卷入了当时的流程变更:在四大干过都知道,各家都有切换审计流程引擎的计划,或者干脆已经在非PRC地区切换完毕了,只是来大陆做方案落地。
在当时这部分工作要在忙季加班做,所以很多人避之不及,老板分下去很久也没有回音。当时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宇宙机背景被人提起来了,最后这个事情就安在了我头上。回想起来这真是一段噩梦:这个流程引擎的解决方案团队在美国,但是IT实施团队在印度,而我这个业务实施在中国做A+H年报....那半年时间,我凌晨前看一遍site上小伙伴的底稿,凌晨后等待美国同事讲解方案细节,睡一觉之后上午11点等待咖喱味IT上线核对BUG。当然,这玩意儿最后还是成功落地在这个明星项目上了。
我所在的office有两个明星项目,一个是我当时所在的项目A,另一个是我现在的公司B。前述的流程引擎顺利试点落地在A项目后,B项目理所应当的也要适配这个流程引擎,于是我被B项目组的老板“借”到了那里,主导在B项目的落地配置。
新的审计业务流程在适用初期,更加强调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流程(我们叫KYC),B项目组的老板当时不知道咋想的,决定把我直接派到B公司的现场去做KYC。
在KYC的过程中,我和访谈被审计单位的访谈对象相谈甚欢,交换了很多对于行业的经验和看法。访谈到最后,B公司的领导直接告诉我,如果有兴趣直接到B公司上班,可以投个简历。
由于B公司给的实在太多了....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丝滑的来到了现岗位上班。
甲方工作
说实话我来到甲方之后是震惊的,工作相比在firm里少了太多了。
再者就是目前岗位的工作内容确实不是传统会计:我的定位更加接近于一个自动化做账软件的产品经理,我负责业务逻辑的设计,通过无尽的开会把方案汇报上去,然后带着IT吭哧吭哧的写代码,最后发版本上线运维;当且仅当这个软件出现BUG的时候,我分析一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用会计特有的方式--手工分录,在集团报告上做报表项调整。
比较黑色幽默的是,由于工作需要,我凭着大学时脑子里的一点点IT残渣,硬生生用业余时间(是的,我现在一般6点多下班了)把IT能力补齐了,导致我时常误以为我的coding水平是大于手下刚毕业的外协开发的.......
但是现在问题又来了,我的工作是超级大企业定制化螺丝钉,离开了这个平台,我还能不能有这么多开发围着我转呢?我觉得有人搭理我的可能性都比较小。哪有什么天长地久,只是能干多久干多久.....
所以说啊,财会就是围城,能跑就跑吧。
总结:
1、财会工作的高端岗位和低端岗位是两条平行线,有过低端岗位工作经历的人,几乎没有任何途径跃迁到高端岗位。
泥潭里的财会求职心得我潜水的时候经常看,工资和境遇惨不忍睹,但是说实话我给不了意见。因为再给我机会重新走一遍,我也走不回现在的路上。
从事财务工作的大家更多的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工作能力都是岗位培养出来的,一辈子上不去那个岗位就一辈子没有那个位置的能力。在小工厂当个总账,这辈子能不能编一次大合并,出一版能看的CF?更别说ESOP的实施要点、VIE架构的财务风险等小公司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绝大多数人注定接触不到,接触不到就是不会。
要说的就是,如果25岁前没有考下来CPA,且本身不在大平台工作(世界五百强)就不要从事财务工作了,没有说30+考个CPA就翻身的可能性。大人,时代变了。
2、财务所谓的高端岗位极度依赖平台,离开平台啥也不是。
我最羡慕的就是有硬技术的各类工程师(不赚钱的除外),他们真的做到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财务在大公司当螺丝钉,年纪轻出去还可以再适应,年纪大市场上其实也没有人相信你有可以适应的能力了。
3、高收入财务岗位仅存在于一线城市,所谓的高收入不一定能覆盖生活成本。
我算是一线城市土著了,这方面没有什么压力,但是我身边许多比我优秀的人都因为在深圳购房择偶等压力,最终离开了一线城市。我觉得在找工作的时候,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4、AI带来的不确定风险。
懂的都懂,不赘述,看看新闻即可。
总结就是,财务行业能快跑就快跑,劝走一个是一个,欢迎有反对意见的兄弟前来对线!!!!!
一口气打了很多字,将观点总结在最后,字长不看的兄弟们可以直接看最后。
在按照时间顺序分享工作经验之前,先交代一下现状:我毕业于某一线城市知名双非一本(原谅我犟一下强调是一本),目前在某个公积金只交5%的奋斗大厂供职,年薪约税前60左右,跟泥潭里的金融、IT精英相比肯定不算什么,但是个人觉得在财会领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入行契机
说来惭愧,我大学里的专业其实是版本答案计算机。在进入大学后,我用最快的速度放飞了自我,在大学里做了除了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几乎每一门课都是考试前一天晚上学到勉强及格的程度去的考场,最终以不到2.0的绩点(满分4分制)准时毕业;也就是说,我大学期间没有一门课的成绩是高于65分的.....
在宇宙机学习的几年对我来说无异于一种煎熬,于是我大四那年做出了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决定---->研究生跨考金融。
可能是我太多年没有读书,也有可能我本来就不适合读书,跨专业考研的伟大尝试终于在大四的寒假宣告破产。考研失败并没有对我造成很大的打击,我在大四下学期重修了前三年挂掉的许多学分后挣扎毕业后,决定在大四毕业后二战。
MLGB果然又没考上,直到现在我都是圈子里学历最低的人!!!!!
我二战失败是复试失败,加上我报的那所学校复试本身就特别迟,所以等到正式发榜的时候已经是春天了。
那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春天,作为一个成绩奇差+二战失败+没有任何实习经历+计软毕业但是不会编程的人,我投出的简历没有收到任何回音。
好在我一向乐观,当时就打开手机一阵查,网上都说投行承做是金融门槛相对低的岗位,承做每年又会从会计师事务所吸收很多审计来对接事务所,国内事务所的门槛又比较低,只要是个男的又有CPA,什么专业他们都要,所以我只要在本年度考过CPA就可以找到工作啦!!!(今时不同往日,此处不建议任何人在任何时点考CPA)
我在那年一口气报考了四门CPA(会计、审计、经济法、战略),并且在年底全部通过。同年7月我参加了某家八大的面试,由于我的笔试成绩比大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的人都要高;当时的老板觉得我很有意思,刚好他接了很多IPO正是缺人的时候,我终于在毕业整整一年后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内资所生涯
我总共在前文中的内资所老板手下干了两年。
这个老板路子非常野,现在已经因为内幕交易被资本市场禁入了,但彼时的他可以说在业内举足轻重呼风唤雨了。我被分到他手下一个很重视的合伙人手下做项目,这导致我这两年几乎没有休过假,连轴转地参与了包括主板&创业板IPO审计、A股年报审计、LLP法定审计、城投公司发债审计、PRE-IPO财务尽调等一系列项目。
这2年里,我几乎都在凌晨12点之后下班,一个月最多回家一次,有时候甚至不回家,相应的收获是我基本掌握了几个大的审计循环,学会了做合并、现流表,也通过了注会专业阶段。
在离开这个老板时,我已经在创业板年审项目做现场负责人了(侧面说明老板的风格真的非常狂野,项目我做成什么样他根本不在乎),和上司公司的finance controller逐字逐句核对年报了。
离开内资所的原因非常简单直白,钱。
我入行的第一个月工资只有3500块,但是那个月我家里给我的零花钱就有将近1万。。。这一度让我感觉工作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到最后我已经是能够带队、直接产生业务价值的准经理角色了,但老板能提供的综合月薪也只有1万而已;
我感到极大的侮辱,所以选择了离开。
四大生涯
我进入四大是在他们正式开始走下坡路的元年。
此前,通过社招进入四大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倒不是说候选人有多优秀,只是因为四大一直都没有放下身段和内资所在A股IPO等领域竞争。在那一年各家都开始在人才市场上寻求“性价比”员工--有带队能力,但是薪资要求不高的人;而我恰好是,所以我从内资所干了两年以后,在四大又从A2干起了.....
某种程度上,被四大压了一级在那个时候是一件好事。因为我本身具备独立带项目的能力,同时工资又足够低,我在office内部迅速崭露头角,连在广州的par都知道我们这里有我这一号“性价比”员工。
在那时四大没有多少mid-joiner,很多人都会遇到文化融入的问题,毕竟大家都会明里暗里的看不起从内资所社招的同事。但是我的优势是我家里条件比较好,很多partner奋斗了十几二十年才有能力和我住一个小区,所以同事们没有找到歧视我的心理支点。。。。再加上我英语不错,没多久就融入了这个讲话不崩英语单词就不舒服的环境。
在四大的三年,我加入了每年审计费过千万的皇帝项目组,也在夏天做了内资所一辈子碰不到的美股、H股IPO,学会了SAP的使用、玩明白了国企喜欢用的久旗。最搞笑还是亲手搞砸了千亿级收入上市公司的板块拆分上市报告,大par带着我到客户总部和一大堆平时只出现在新闻里的人道歉。
但是真正让我和其他同事产生本质性差别的反而不是审计项目本身,而是我深度卷入了当时的流程变更:在四大干过都知道,各家都有切换审计流程引擎的计划,或者干脆已经在非PRC地区切换完毕了,只是来大陆做方案落地。
在当时这部分工作要在忙季加班做,所以很多人避之不及,老板分下去很久也没有回音。当时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宇宙机背景被人提起来了,最后这个事情就安在了我头上。回想起来这真是一段噩梦:这个流程引擎的解决方案团队在美国,但是IT实施团队在印度,而我这个业务实施在中国做A+H年报....那半年时间,我凌晨前看一遍site上小伙伴的底稿,凌晨后等待美国同事讲解方案细节,睡一觉之后上午11点等待咖喱味IT上线核对BUG。当然,这玩意儿最后还是成功落地在这个明星项目上了。
我所在的office有两个明星项目,一个是我当时所在的项目A,另一个是我现在的公司B。前述的流程引擎顺利试点落地在A项目后,B项目理所应当的也要适配这个流程引擎,于是我被B项目组的老板“借”到了那里,主导在B项目的落地配置。
新的审计业务流程在适用初期,更加强调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流程(我们叫KYC),B项目组的老板当时不知道咋想的,决定把我直接派到B公司的现场去做KYC。
在KYC的过程中,我和访谈被审计单位的访谈对象相谈甚欢,交换了很多对于行业的经验和看法。访谈到最后,B公司的领导直接告诉我,如果有兴趣直接到B公司上班,可以投个简历。
由于B公司给的实在太多了....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丝滑的来到了现岗位上班。
甲方工作
说实话我来到甲方之后是震惊的,工作相比在firm里少了太多了。
再者就是目前岗位的工作内容确实不是传统会计:我的定位更加接近于一个自动化做账软件的产品经理,我负责业务逻辑的设计,通过无尽的开会把方案汇报上去,然后带着IT吭哧吭哧的写代码,最后发版本上线运维;当且仅当这个软件出现BUG的时候,我分析一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用会计特有的方式--手工分录,在集团报告上做报表项调整。
比较黑色幽默的是,由于工作需要,我凭着大学时脑子里的一点点IT残渣,硬生生用业余时间(是的,我现在一般6点多下班了)把IT能力补齐了,导致我时常误以为我的coding水平是大于手下刚毕业的外协开发的.......
但是现在问题又来了,我的工作是超级大企业定制化螺丝钉,离开了这个平台,我还能不能有这么多开发围着我转呢?我觉得有人搭理我的可能性都比较小。哪有什么天长地久,只是能干多久干多久.....
所以说啊,财会就是围城,能跑就跑吧。
总结:
1、财会工作的高端岗位和低端岗位是两条平行线,有过低端岗位工作经历的人,几乎没有任何途径跃迁到高端岗位。
泥潭里的财会求职心得我潜水的时候经常看,工资和境遇惨不忍睹,但是说实话我给不了意见。因为再给我机会重新走一遍,我也走不回现在的路上。
从事财务工作的大家更多的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工作能力都是岗位培养出来的,一辈子上不去那个岗位就一辈子没有那个位置的能力。在小工厂当个总账,这辈子能不能编一次大合并,出一版能看的CF?更别说ESOP的实施要点、VIE架构的财务风险等小公司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绝大多数人注定接触不到,接触不到就是不会。
要说的就是,如果25岁前没有考下来CPA,且本身不在大平台工作(世界五百强)就不要从事财务工作了,没有说30+考个CPA就翻身的可能性。大人,时代变了。
2、财务所谓的高端岗位极度依赖平台,离开平台啥也不是。
我最羡慕的就是有硬技术的各类工程师(不赚钱的除外),他们真的做到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财务在大公司当螺丝钉,年纪轻出去还可以再适应,年纪大市场上其实也没有人相信你有可以适应的能力了。
3、高收入财务岗位仅存在于一线城市,所谓的高收入不一定能覆盖生活成本。
我算是一线城市土著了,这方面没有什么压力,但是我身边许多比我优秀的人都因为在深圳购房择偶等压力,最终离开了一线城市。我觉得在找工作的时候,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4、AI带来的不确定风险。
懂的都懂,不赘述,看看新闻即可。
总结就是,财务行业能快跑就快跑,劝走一个是一个,欢迎有反对意见的兄弟前来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