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ttenTime
2020-08-06T19:29:54+00:00
《星际穿越》最近在各地影院重新上映,版里讨论热度也很高,我也忍不住掺和一下。
1、
首先我认为,《星际穿越》是一部水准很高的科幻题材商业片,也带有很强烈的诺兰个人风格。
诺兰导演的大部分电影,不管是不是科幻题材,都会着力捕捉一个情感或心理上的奇观。
之所以说是奇观,在于这种情感或心理体验不是一般人有机会体验到的。诺兰电影的巅峰观影体验大部分来自这类奇观。
比如,《致命魔术》最后揭示出的魔术真相蕴含的极其变态的牺牲精神。
比如,《盗梦空间》里委托人、任务目标、主人公妻子各有特色的“迷失”状态。
而《星际穿越》里,这个处于电影核心的情感奇观是:一对情感深厚的父女分别后--父亲不过经历了几个月而已,而女儿却度过了几乎整个一生--最后的重逢。这个情感奇观在电影中段甚至发生了一次预演。
2、
但《星际穿越》毕竟是一部科幻电影,我们还是得回头从这部电影的“科幻”部分说起。
黑洞,是这部电影的“科幻”部分的核心或主题。
上面提到的情感奇观的合理性就来源于黑洞的引力效应。
电影除了开头的铺垫部分,主要情节集中在主人公所属团队在黑洞边缘的探索活动。又可以分为三个段落或两个部分:探索黑洞视界外的两个可能宜居的星球;主人公跌入黑洞。
电影中展现了物理学中广义相对论描述的关于黑洞的好几个特征,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诺兰并不想仅仅拍一部关于黑洞的风景片或科普片,他还想把我上面提到的情感奇观展示出来。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诺兰做了一些情节设计和科幻设定。
3、
以下的思路不一定发生在剧本成型的实际过程中,但很可能是剧本变成最终模样的内在逻辑。
首先,背景设定,选择的是地球人类近未来,甚至几乎完全摒弃了会使观众产生未来感的因素。
剧中出现的宇宙飞船的各种细节是当代的,出现过一次的冬眠仓技术也是在星际旅行题材电影中司空见惯的,甚至比大部分科幻作品中的更简陋。
剧中出现了机器人,也是造型简陋,仅仅充当智能辅助工具。
电影开头部分甚至安排了枯萎病,进一步去除未来感。
这一系列背景设定,是为什么?就是为了去除观众和电影角色的“共情”障碍。
但这个背景设定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现实世界中地球离黑洞太远。很难使观众相信太阳系附近不远有个能使周围空间的时间流速差距巨大的黑洞。
而如果设定主人公团队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星际旅行最终到达黑洞附近,一则近未来地球科技没那么发达,二则,如果男主在旅行中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不管是否引入冬眠设定,都会损害父女重逢时年龄对比的情感冲击力和对自然的敬畏感。
电影中,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引入了一个道具:虫洞。虫洞一举解决了男主星际旅行所耗时间不能太长的限定。
但是,要想观众相信真的存在一个虫洞,一端是太阳系,另一端是黑洞附近,也几乎是不可能的。电影中抬出了一个“他者”角色,虫洞是这个角色特意安排好的。
另一方面,大活人落入黑洞的过程是一个大卖点,诺兰也舍不得放弃这一段。而出于代入感之类的理由,最好是主角本人落入黑洞。
安排上了。
可是落入黑洞以后怎么出来呢,父女重逢的桥段还在后面等着呢。
不管是从现在的物理学理论,还是关于黑洞的各种科学幻想中,可能编剧都没找到具有说服力的办法使主角从黑洞中出来并在女儿死前与女儿重逢。
于是,导演又简单地把那个生成虫洞的“他者”抬出来收拾剧情。这个“他者”干脆利落地把主人公扔出了黑洞并且通过虫洞扔回了太阳系。
大家可以看到,剧情走向到了现在这个模样,关于这个“他者”,如果不进行交代已经说不通了。
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前面提到,主人公落入了黑洞,也就是进入了黑洞视界内部,后来被甩了出来。由于出来时是被“他者”扔出来的,而不是因为黑洞本身的物理效应,那么如果仅仅是简单的“落入黑洞马上又出来了”这么个过程,会非常没意思。电影在这之间安排了一段情节。
这段情节的合理性基于广义相对论对引力波的数学描述。
电影假设引力波能突破时空限制向过去传播。
基于这种“传播信息到过去”的手段,主人公通过“他者”在黑洞中建好的引力波电台成功向女儿房间发送信息,帮助女儿解决了一个科学难题,最终使得留在地球的人类群体成功离开被生态灾难肆虐的地球进入太空。
我们前面说黑洞是这部电影的“科幻”部分的核心,但现在,可能得说,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观才是核心。
到这里,出现了“传播信息到过去”。
“回到过去/传播信息到过去从而改变历史”是科幻作品中的一大母题。
我很不喜欢这部电影引入和处理这个母题的方式。
不是说这个科幻设定不合理,而是因为这个设定可能带来“因果律”或“自由意志”被否定等很多问题,而这部电影中对这个母题根本没有探讨的态度。
大家可以看看下图,我在豆瓣标记“看过”的89部科幻电影中,有25部带有“时间”的标记,都涉及到了这个科幻母题或其变种,很少有像《星际穿越》这么简单粗暴的。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8/10/-cckxQ5-5j7oZcT3cSqt-kc.jpg.medium.jpg[/img]
更进一步说,《星际穿越》根本就没必要引入“传播信息到过去”这个设定。黑洞中的主人公向成年的女儿传播信息时,两人分别所在的时空坐标之间并没有确定的“未来/过去”的关系;而电影开头关于幽灵的部分,完全可以用更合理的情节来代替。
然而,这部电影不仅滥用了“传播信息到过去”的设定,而且通过角色台词暗示了将“改变过去”这种设定用于解答“他者”的身份和动机,可谓一石二鸟了。剧情设计成这样,编剧可能很激动吧。
“他者”是外星人,和,“他者”是未来的人类,很难说哪个设定更糟糕。
ps:没想到写这么点东西写到这么晚!
1、
首先我认为,《星际穿越》是一部水准很高的科幻题材商业片,也带有很强烈的诺兰个人风格。
诺兰导演的大部分电影,不管是不是科幻题材,都会着力捕捉一个情感或心理上的奇观。
之所以说是奇观,在于这种情感或心理体验不是一般人有机会体验到的。诺兰电影的巅峰观影体验大部分来自这类奇观。
比如,《致命魔术》最后揭示出的魔术真相蕴含的极其变态的牺牲精神。
比如,《盗梦空间》里委托人、任务目标、主人公妻子各有特色的“迷失”状态。
而《星际穿越》里,这个处于电影核心的情感奇观是:一对情感深厚的父女分别后--父亲不过经历了几个月而已,而女儿却度过了几乎整个一生--最后的重逢。这个情感奇观在电影中段甚至发生了一次预演。
2、
但《星际穿越》毕竟是一部科幻电影,我们还是得回头从这部电影的“科幻”部分说起。
黑洞,是这部电影的“科幻”部分的核心或主题。
上面提到的情感奇观的合理性就来源于黑洞的引力效应。
电影除了开头的铺垫部分,主要情节集中在主人公所属团队在黑洞边缘的探索活动。又可以分为三个段落或两个部分:探索黑洞视界外的两个可能宜居的星球;主人公跌入黑洞。
电影中展现了物理学中广义相对论描述的关于黑洞的好几个特征,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诺兰并不想仅仅拍一部关于黑洞的风景片或科普片,他还想把我上面提到的情感奇观展示出来。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诺兰做了一些情节设计和科幻设定。
3、
以下的思路不一定发生在剧本成型的实际过程中,但很可能是剧本变成最终模样的内在逻辑。
首先,背景设定,选择的是地球人类近未来,甚至几乎完全摒弃了会使观众产生未来感的因素。
剧中出现的宇宙飞船的各种细节是当代的,出现过一次的冬眠仓技术也是在星际旅行题材电影中司空见惯的,甚至比大部分科幻作品中的更简陋。
剧中出现了机器人,也是造型简陋,仅仅充当智能辅助工具。
电影开头部分甚至安排了枯萎病,进一步去除未来感。
这一系列背景设定,是为什么?就是为了去除观众和电影角色的“共情”障碍。
但这个背景设定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现实世界中地球离黑洞太远。很难使观众相信太阳系附近不远有个能使周围空间的时间流速差距巨大的黑洞。
而如果设定主人公团队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星际旅行最终到达黑洞附近,一则近未来地球科技没那么发达,二则,如果男主在旅行中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不管是否引入冬眠设定,都会损害父女重逢时年龄对比的情感冲击力和对自然的敬畏感。
电影中,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引入了一个道具:虫洞。虫洞一举解决了男主星际旅行所耗时间不能太长的限定。
但是,要想观众相信真的存在一个虫洞,一端是太阳系,另一端是黑洞附近,也几乎是不可能的。电影中抬出了一个“他者”角色,虫洞是这个角色特意安排好的。
另一方面,大活人落入黑洞的过程是一个大卖点,诺兰也舍不得放弃这一段。而出于代入感之类的理由,最好是主角本人落入黑洞。
安排上了。
可是落入黑洞以后怎么出来呢,父女重逢的桥段还在后面等着呢。
不管是从现在的物理学理论,还是关于黑洞的各种科学幻想中,可能编剧都没找到具有说服力的办法使主角从黑洞中出来并在女儿死前与女儿重逢。
于是,导演又简单地把那个生成虫洞的“他者”抬出来收拾剧情。这个“他者”干脆利落地把主人公扔出了黑洞并且通过虫洞扔回了太阳系。
大家可以看到,剧情走向到了现在这个模样,关于这个“他者”,如果不进行交代已经说不通了。
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前面提到,主人公落入了黑洞,也就是进入了黑洞视界内部,后来被甩了出来。由于出来时是被“他者”扔出来的,而不是因为黑洞本身的物理效应,那么如果仅仅是简单的“落入黑洞马上又出来了”这么个过程,会非常没意思。电影在这之间安排了一段情节。
这段情节的合理性基于广义相对论对引力波的数学描述。
电影假设引力波能突破时空限制向过去传播。
基于这种“传播信息到过去”的手段,主人公通过“他者”在黑洞中建好的引力波电台成功向女儿房间发送信息,帮助女儿解决了一个科学难题,最终使得留在地球的人类群体成功离开被生态灾难肆虐的地球进入太空。
我们前面说黑洞是这部电影的“科幻”部分的核心,但现在,可能得说,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观才是核心。
到这里,出现了“传播信息到过去”。
“回到过去/传播信息到过去从而改变历史”是科幻作品中的一大母题。
我很不喜欢这部电影引入和处理这个母题的方式。
不是说这个科幻设定不合理,而是因为这个设定可能带来“因果律”或“自由意志”被否定等很多问题,而这部电影中对这个母题根本没有探讨的态度。
大家可以看看下图,我在豆瓣标记“看过”的89部科幻电影中,有25部带有“时间”的标记,都涉及到了这个科幻母题或其变种,很少有像《星际穿越》这么简单粗暴的。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8/10/-cckxQ5-5j7oZcT3cSqt-kc.jpg.medium.jpg[/img]
更进一步说,《星际穿越》根本就没必要引入“传播信息到过去”这个设定。黑洞中的主人公向成年的女儿传播信息时,两人分别所在的时空坐标之间并没有确定的“未来/过去”的关系;而电影开头关于幽灵的部分,完全可以用更合理的情节来代替。
然而,这部电影不仅滥用了“传播信息到过去”的设定,而且通过角色台词暗示了将“改变过去”这种设定用于解答“他者”的身份和动机,可谓一石二鸟了。剧情设计成这样,编剧可能很激动吧。
“他者”是外星人,和,“他者”是未来的人类,很难说哪个设定更糟糕。
ps:没想到写这么点东西写到这么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