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alm
2020-02-27T09:10:01+00:00
关于清朝的人口爆炸,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近期我系统性阅读了我国学界以及英美学界的近期研究,打算将目前我看到的研究中取得共识的部分总结一下。
1. 是否真的存在清朝人口爆炸这一回事
在学术界,认为此事还是存在的。
从横向对比,其实随着人类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全世界人类总人口本身就整体呈上升态势。尤其是进入19世纪以后,医疗和农业技术飞速发展,在全球许多地方都产生了人口大幅增长的情况。但清朝的不同点在于,其人口爆炸增长的时间点比其他亚非拉地区来得早,提前了一百年左右,从17下叶就开始了。
从纵向对比,和中国其他历史时期相比,清朝的人口确实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估计是清朝以前中国人口最大值的2-4倍。
2. 传统观点曾经认为是美洲的高产作物(红薯、玉米、土豆)等引入导致农作物单位产量提升,这种说法目前被认为是站不住脚的
后续多项研究表明,在清朝时,南美农作物并没有被广泛种植,统计认为这些南美高产作物在清朝末年时的种植率最乐观也只有15%。因此合理推断,在前中期时,这些作物并没有得到大量的种植,对人口增长的贡献很有限。
目前清朝人口爆炸具体原因并无定论,但有以下一些观点,都得到了一些数据的支持:
3.1. 可能的原因之一:清朝赋税情况更好
终清一朝,其对农民的赋税情况都较为良好,具体表现在:
a. 将农业税由人头税改为土地税。
在清朝以前中国的农业税收大多是人头税,也就是根据家里的人口进行交税。但皇亲国戚等贵族、士绅阶层和奴仆是不用交税的。因此士绅大族拥有大量田地却免税,税收压力都摊到底层农民头上,农民如果经济状况出问题,只能变卖土地卖身为奴,从而大族土地越来越多,国家税收越来越少,不得不提高税率,而提高税率又会增加底层农民破产的危险。
康熙提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底层压力。雍正在位时进行了彻底的税制改革,提出“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从而把平民税收负担部分转移给士绅,此举缓解了底层压力,从而促使人口增长。
b. 朝廷开支较小
清朝和明朝相比,由于没有蒙古的边防压力,不需要修长城等基建,因此国防投入相对小一些。
清朝采用八旗兵制度,国家拨财政给养八旗外出作战;相比之下,明朝采取军户制,本意为将田地划分给为卫所让军队战时打仗闲时务农,但这样一套经济制度运行相当不完善,最后耗费大量土地,同时也并没有减轻财政负担。相比之下八旗制度更为高效。
因此百姓负担更轻。
3.2. 可能原因之二:精耕细作技术发展、耕地扩张与有效治理
清朝前中期,对西南土司势力和地方流寇进行了强力的打击。在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下,民众会自发开垦更多土地。根据估计,清朝相比明朝新增耕地面积约为30%-50%。
同时,精耕细作的技术得以进一步发展,单位亩产面积有一定提高(虽然相比现在都是弟弟),从而让清朝的土地可以养活更多人。
最后,清朝政府在水利、救灾等民生问题上的表现可圈可点,有效改善民众生存环境,这些都为人口增长提供基础。
3.3 可能原因之三:稳定平和的国内大环境
这个观点提出者比较了清朝和之前和平朝代的人口增长,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那就是清朝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其他朝代和平的时期相比没有很大差别。也就是说,无论是清朝人还是唐朝人,只要稳定和平,大家的人口增长率都是一样的。但清朝因为有康雍乾三朝的一个大平稳期,一百多年百姓生活都相对安定,从而将这个增长率保持了较长时间,因此人口增长获得了一个大发展。
一言以蔽之,复利真的很恐怖!
4. 清朝人口爆炸的影响
清朝人口爆炸带来的最大影响也就是人口内卷化,进入马尔萨斯陷阱。简单来说就是人口越来越多,但资源增加没有跟上,从而人均资源不断下降,产生了大量的剩余人口,而这些剩余人口为了讨口饭吃什么都抢着干,从而极大地压低了人工的价格。
自此,从而使得清朝失去了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毕竟发明新技术提高效率,还不如多去招几个人。
而18世纪开始世界进入了技术的爆发增长期,清朝也就慢慢开始了全方位的落后。
------------分界线----------
关于第四点,由于和评论有些不愉快的交流,现在对其进行补充说明:
关乎清朝人口爆炸的后果(第四点)的结论是来源于ucla的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学者黄宗智教授对于清末小农经济的研究,以及武汉大学的贺雪峰对他的研究的综述。
我重点看了他的两个研究,一个是长三角的小农经济下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和一个是广东在清朝中期的手工业变迁。二者得出的结论就是,因为清朝中期人口的过分膨胀,人力价值被极大的降低,百姓在劳动的边际回报极低的条件下还不的不继续加大劳动投入,换言之,社会进入了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哪怕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和广东。这样的状况都极大的抑制了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过度的趋势。研究展现出了小农经济的顽固性。
当然,我不是说这个观点就一定是对的,但我觉得他的整个逻辑还是比较有道理的所以才把它总结在正文里。如果大家质疑或者反对这里的若干观点,这都非常非常正常,我其实也挺想和大家交流讨论的。但我希望大家在评论的时候能够明确地从正面提出切实地观点,并辅以相应的论据,不要上来就冷嘲热讽(这个真的是我的怒点。。)或者情绪化发言。健康论坛,从我做起!
1. 是否真的存在清朝人口爆炸这一回事
在学术界,认为此事还是存在的。
从横向对比,其实随着人类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全世界人类总人口本身就整体呈上升态势。尤其是进入19世纪以后,医疗和农业技术飞速发展,在全球许多地方都产生了人口大幅增长的情况。但清朝的不同点在于,其人口爆炸增长的时间点比其他亚非拉地区来得早,提前了一百年左右,从17下叶就开始了。
从纵向对比,和中国其他历史时期相比,清朝的人口确实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估计是清朝以前中国人口最大值的2-4倍。
2. 传统观点曾经认为是美洲的高产作物(红薯、玉米、土豆)等引入导致农作物单位产量提升,这种说法目前被认为是站不住脚的
后续多项研究表明,在清朝时,南美农作物并没有被广泛种植,统计认为这些南美高产作物在清朝末年时的种植率最乐观也只有15%。因此合理推断,在前中期时,这些作物并没有得到大量的种植,对人口增长的贡献很有限。
目前清朝人口爆炸具体原因并无定论,但有以下一些观点,都得到了一些数据的支持:
3.1. 可能的原因之一:清朝赋税情况更好
终清一朝,其对农民的赋税情况都较为良好,具体表现在:
a. 将农业税由人头税改为土地税。
在清朝以前中国的农业税收大多是人头税,也就是根据家里的人口进行交税。但皇亲国戚等贵族、士绅阶层和奴仆是不用交税的。因此士绅大族拥有大量田地却免税,税收压力都摊到底层农民头上,农民如果经济状况出问题,只能变卖土地卖身为奴,从而大族土地越来越多,国家税收越来越少,不得不提高税率,而提高税率又会增加底层农民破产的危险。
康熙提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底层压力。雍正在位时进行了彻底的税制改革,提出“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从而把平民税收负担部分转移给士绅,此举缓解了底层压力,从而促使人口增长。
b. 朝廷开支较小
清朝和明朝相比,由于没有蒙古的边防压力,不需要修长城等基建,因此国防投入相对小一些。
清朝采用八旗兵制度,国家拨财政给养八旗外出作战;相比之下,明朝采取军户制,本意为将田地划分给为卫所让军队战时打仗闲时务农,但这样一套经济制度运行相当不完善,最后耗费大量土地,同时也并没有减轻财政负担。相比之下八旗制度更为高效。
因此百姓负担更轻。
3.2. 可能原因之二:精耕细作技术发展、耕地扩张与有效治理
清朝前中期,对西南土司势力和地方流寇进行了强力的打击。在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下,民众会自发开垦更多土地。根据估计,清朝相比明朝新增耕地面积约为30%-50%。
同时,精耕细作的技术得以进一步发展,单位亩产面积有一定提高(虽然相比现在都是弟弟),从而让清朝的土地可以养活更多人。
最后,清朝政府在水利、救灾等民生问题上的表现可圈可点,有效改善民众生存环境,这些都为人口增长提供基础。
3.3 可能原因之三:稳定平和的国内大环境
这个观点提出者比较了清朝和之前和平朝代的人口增长,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那就是清朝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其他朝代和平的时期相比没有很大差别。也就是说,无论是清朝人还是唐朝人,只要稳定和平,大家的人口增长率都是一样的。但清朝因为有康雍乾三朝的一个大平稳期,一百多年百姓生活都相对安定,从而将这个增长率保持了较长时间,因此人口增长获得了一个大发展。
一言以蔽之,复利真的很恐怖!
4. 清朝人口爆炸的影响
清朝人口爆炸带来的最大影响也就是人口内卷化,进入马尔萨斯陷阱。简单来说就是人口越来越多,但资源增加没有跟上,从而人均资源不断下降,产生了大量的剩余人口,而这些剩余人口为了讨口饭吃什么都抢着干,从而极大地压低了人工的价格。
自此,从而使得清朝失去了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毕竟发明新技术提高效率,还不如多去招几个人。
而18世纪开始世界进入了技术的爆发增长期,清朝也就慢慢开始了全方位的落后。
------------分界线----------
关于第四点,由于和评论有些不愉快的交流,现在对其进行补充说明:
关乎清朝人口爆炸的后果(第四点)的结论是来源于ucla的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学者黄宗智教授对于清末小农经济的研究,以及武汉大学的贺雪峰对他的研究的综述。
我重点看了他的两个研究,一个是长三角的小农经济下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和一个是广东在清朝中期的手工业变迁。二者得出的结论就是,因为清朝中期人口的过分膨胀,人力价值被极大的降低,百姓在劳动的边际回报极低的条件下还不的不继续加大劳动投入,换言之,社会进入了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哪怕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和广东。这样的状况都极大的抑制了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过度的趋势。研究展现出了小农经济的顽固性。
当然,我不是说这个观点就一定是对的,但我觉得他的整个逻辑还是比较有道理的所以才把它总结在正文里。如果大家质疑或者反对这里的若干观点,这都非常非常正常,我其实也挺想和大家交流讨论的。但我希望大家在评论的时候能够明确地从正面提出切实地观点,并辅以相应的论据,不要上来就冷嘲热讽(这个真的是我的怒点。。)或者情绪化发言。健康论坛,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