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hasten
2020-07-07T03:31:30+00:00
首先说最为人诟病的性格问题,也就是很多人常说的,关羽为人啥,性格不好,导致士族离心,所以关羽败亡,那么具体有记载的就这三个人,糜芳,士仁,潘濬,
看看有关记载
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叛迎孙权,羽因覆败。——《三国志糜竺传》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三国志关羽传》
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吴录》
吴书曰:将军士仁在公安拒守,蒙令虞翻说之。翻至城门,谓守者曰:"吾欲与汝将军语。"仁不肯相见。乃为书曰:"明者防祸於未萌,智者图患於将来,知得知失,可与为人,知存知亡,足别吉凶。大军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将军不先见时,时至又不应之,独守萦带之城而不降,死战则毁宗灭祀,为天下讥笑。吕虎威欲径到南郡,断绝陆道,生路一塞,案其地形,将军为在箕舌上耳,奔走不得免,降则失义,窃为将军不安,幸熟思焉。"仁得书,流涕而降。——《三国志吕蒙传》
克荆州,将吏悉皆归附,而濬独称疾不见。权遣人以床就家舆致之,濬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横,哀咽不能自胜。权慰劳与语,呼其字曰:"承明,昔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帅;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此二人,卿荆国之先贤也,初虽见囚,后皆擢用,为楚名臣。卿独不然,未肯降意,将以孤异古人之量邪?"使亲近以手巾拭其面,濬起下地拜谢。即以为治中,荆州诸军事一以谘之。武陵部从事樊伷诱导诸夷,图以武陵属刘备,外白差督督万人往讨之。权不听,特召问濬,濬答:"以五千兵往,足可以擒伷。"权曰:"卿何以轻之?"濬曰:"伷是南阳旧姓,颇能弄唇吻,而实无辩论之才。臣所以知之者,伷昔尝为州人设馔,比至日中,食不可得,而十馀自起,此亦侏儒观一节之验也。"权大笑而纳其言,即遣濬将五千往,果斩平之——《江表传》
糜芳字子方,东海人也,为南郡太守。士仁字君义,广阳人也,为将军,住公安,统属关羽;与羽有隙,叛迎孙权。潘濬字承明,武陵人也。先主入蜀,以为荆州治中,典留州事,亦与关羽不穆。孙权袭羽,遂入吴。——《季汉辅臣赞》
即三人是说关羽不睦,然后投靠孙权,说是关羽的问题,从而引出,说关羽丢荆州是和荆州士人对付,从而丢荆州这条结论,然后这三人都是降臣,其结论未必可信,就如现在公司跳槽,当人事问你为何跳槽,你会回答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单位的问题呢,而这三人里面,糜芳和士仁压根不是啥荆州士人,只有潘濬算,而如果说潘濬能代表荆州士人的话,我们来看看其他人的记载
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三国志邓张宗杨传》
廖化,本名淳,中卢人也。世为沔南冠族。——《襄阳记》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也。建安中,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三国志杨仪传》
习珍,为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将军。孙权杀关羽,诸县响应。欲保城不降,珍弟宏曰:“驱甚崩之民,当乘胜之敌,甲不坚密,士不素精,难以成功。不如暂屈节于彼,然后立大效以报汉室也。”珍从之,乃阴约樊胄等举兵,为权所破。珍举七县,自号邵陵太守,屯校夷界以事蜀。孙权遣潘濬讨珍,所至皆下,唯珍所帅数百人登山。濬数书喻使降,不答。濬单将左右,自到山下,求其交语。珍遂谓曰:“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不可逼也。”因引射瑞。濬还攻,珍固守月余,粮、箭皆尽。谓群下曰:“受汉厚恩,不得不报之以死。诸君何为者?”即仗剑自裁。——《襄阳记》
孙权遣潘濬讨珍,所至皆下,唯珍所帅数百人登山。濬数书喻使降,不答。濬单将左右,自到山下,求其交语。珍遂谓曰:“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不可逼也。”因引射瑞。濬还攻,珍固守月余,粮、箭皆尽。谓群下曰:“受汉厚恩,不得不报之以死。诸君何为者?”即仗剑自裁。——《襄阳记》
武陵部从事樊伷诱导诸夷,图以武陵属刘备,外白差督督万人往讨之…濬曰:"伷是南阳旧姓——<江表传》、
建安二十年,督孙茂等十将从取长沙三郡。又安成、攸、永新、茶陵[四县吏共入阴山城,合众拒岱],岱攻围,即降,三郡克定。权留岱镇长沙。安成长[吴砀]及中郎将[袁龙]等首尾关羽,[复为反乱]。砀据攸县,龙在醴陵。权遣横江将军鲁肃攻攸,砀得突走。岱攻醴陵,遂禽斩龙,迁庐陵太守——《三国志吕岱传》。
吴砀字叔山,揭阳人。汉末察孝廉,为安成长。孙权使吕岱取长沙郡,砀据县以拒之,权遣鲁肃攻围砀,突去曰:“砀受天子命为长,知有汉不知有吴也。”后权统有交广,遣步骘为交州刺史。义砀而不见责,砀亦不复仕。——《百越先贤志》
这里面的廖化,杨仪、习珍、习宏、樊伷、吴砀能实锤是士人,其中习珍死节,廖化还来了个真正的千里走单骑,杨仪是直接背叛了曹魏的荆州刺史来投的关羽,这还能说明关羽和荆州士族的关系差了,显然是不成立的,而且,就关羽的性格而言,就三国里面,只说有名的武将,张辽,凌统,甘宁,潘璋,都比关羽差多了,那为何关羽的性格会被无限放大,首先对于孙吴而言,自己袭取荆州需要借口,所以才有会有求亲以及湘关米等借口,关羽的问题自然被无限放大,而对于荆州降将而言,自己的投吴需要借口,只能说是关羽的问题,而对于蜀汉而言,很多关羽故吏都在夷陵之战中丧生了,再加上诸葛丞相为了重新联盟的需要,就只能淡化关羽,这样就更没人给关羽翻案了。
二,说说襄樊之战中曹仁的兵力已经水淹七军的问题,
首先,曹仁是从东线来的荆州,结合记载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二月,进军屯江西郝谿。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遂逼攻之,权退走。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三国志武帝纪》
即曹仁是从东线调到中间襄樊来的,至于带了多少人,不知道,结合夏侯惇的记载
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三国志夏侯惇传》
即曹操在北归之时,在东线留个26个军,以一军5000计算,约有13万人,其中,曹仁从东线去荆州的时候,带走多少人没记载,只能结合当时的形势和其他人的传记推测,而襄樊之战时,于禁所统七军,有徐州刺史浩周,
浩周字孔异,上党人。建安中仕为萧令,至徐州刺史。后领护于禁军,军没,为关羽所得。——《魏略》
即于禁的七军也是从东线调过兵的,然后就是最后调张辽等人,见记载
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三国志张辽传》
诏书召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等缓之。恢密语潜曰:"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三国志温恢传》
又曰:"先王以权推诚已验,军当引还,故除合肥之守,著南北之信,令权长驱不复后顾——《魏略》
即张辽温恢这帮人在这个时候,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的十月,孙权称臣,然后被调去支援襄樊以后,曹魏方面在东线合肥已经是没有兵了,即曹魏在居巢留下的兵力,大致可分为三份,一份曹仁来的时候,带到了荆州,一份于禁支援的时候带来,还有一份是张辽等人留下来守备东吴的,于禁七军算四万人,张辽等人算留下五万人防备东吴,那么曹仁也约有四万人左右来到荆州,关羽总兵力四万左右,也符合曹操的初,曹仁讨关羽和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
在结合曹仁来荆州的行动,建安二十三年10月,侯音谋反,
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
曹瞒传曰:是时南阳闲苦繇役,音于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南阳功曹宗子卿往说音曰:"足下顺民心,举大事,远近莫不望风;然执郡将,逆而无益,何不遣之。吾与子共暞力,比曹公军来,关羽兵亦至矣。"音从之,即释遣太守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三国志武帝纪》
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三国志曹仁传》
即在建安二十三年侯音几千人据宛城平乱的时候,曹操让曹仁去平叛,可见曹仁此时的兵力不少,至于原因,有三点,第一,曹操当时身在长安,要是曹仁兵力不足,曹操可以自己去平叛而不是让曹仁去,第二,宛城是南阳郡首府,是一个大城,还有几千人追随侯音,而此时曹操曹仁得到的信息是宛城几千人叛乱,且宛城是一座大城,要是曹仁没有足够兵力,是没办法短时间平定下来,关羽还在虎视眈眈,不会给曹仁太多时间,第三,曹仁去宛城的时候,必须得留下兵力防守襄樊,若曹仁兵力不足,襄樊一线的兵力带去宛城,襄樊成空城的情况下,关羽进攻,曹仁如何应对?而从地缘角度分析,襄樊是天下之腰,北可入中原进关中,南可下江南入蜀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对于这么一块地方,曹操不会不重点防守,所以可知,当曹仁从东线入荆州的时候,手中诸军的兵力,不弱于关羽的兵力,当有一直四五万人的军队。
然后说水淹七军的问题,先说结论,水淹七军是关羽的计策的可能性极大,先来看看有关记载
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三国志关羽》
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虚发。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斩之。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战——《三国志庞德传》
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三国志曹仁传》
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三国志武帝纪》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三国志于禁传》
这些所有的记载,都说了涨大水然后于禁庞德被淹了,关羽没事,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关羽攻襄樊,带着水军,且温恢说过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更是坐实了关羽利用水生做事,在关羽带着水军,必定沿着汉水驻扎,汉水暴涨,第一个淹的应该是他关羽而不是于禁庞德,然后我们在看庞德传,(庞德传真是个好东西,很多细节在里面),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战,这一段直接揭示了,庞德和关羽交战开始的时候是平旦,也就是清晨,这说明关羽在出发进攻庞德等人的时候,是在半夜,且庞德传还说了德与麾下将一人,五伯二人,弯弓傅矢,乘小船欲还仁营。汉水暴涨之后,庞德等人是有船回去找曹仁的,只是因为关羽的攻击导致庞德等人没有时间回去,那么这里面有三个问题,第一,大水半夜涨水,关羽军靠近汉水没被淹,第二,关羽军不但没有被洪水侵袭,反而能在半夜组织水军进攻。第三就是这场水仿佛就是为了关羽涨的,半夜来,没有淹关羽,关羽能趁机组织进攻,那么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这场水是关羽所为的可能性极大,至于怎么操作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看看有关记载
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叛迎孙权,羽因覆败。——《三国志糜竺传》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三国志关羽传》
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吴录》
吴书曰:将军士仁在公安拒守,蒙令虞翻说之。翻至城门,谓守者曰:"吾欲与汝将军语。"仁不肯相见。乃为书曰:"明者防祸於未萌,智者图患於将来,知得知失,可与为人,知存知亡,足别吉凶。大军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将军不先见时,时至又不应之,独守萦带之城而不降,死战则毁宗灭祀,为天下讥笑。吕虎威欲径到南郡,断绝陆道,生路一塞,案其地形,将军为在箕舌上耳,奔走不得免,降则失义,窃为将军不安,幸熟思焉。"仁得书,流涕而降。——《三国志吕蒙传》
克荆州,将吏悉皆归附,而濬独称疾不见。权遣人以床就家舆致之,濬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横,哀咽不能自胜。权慰劳与语,呼其字曰:"承明,昔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帅;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此二人,卿荆国之先贤也,初虽见囚,后皆擢用,为楚名臣。卿独不然,未肯降意,将以孤异古人之量邪?"使亲近以手巾拭其面,濬起下地拜谢。即以为治中,荆州诸军事一以谘之。武陵部从事樊伷诱导诸夷,图以武陵属刘备,外白差督督万人往讨之。权不听,特召问濬,濬答:"以五千兵往,足可以擒伷。"权曰:"卿何以轻之?"濬曰:"伷是南阳旧姓,颇能弄唇吻,而实无辩论之才。臣所以知之者,伷昔尝为州人设馔,比至日中,食不可得,而十馀自起,此亦侏儒观一节之验也。"权大笑而纳其言,即遣濬将五千往,果斩平之——《江表传》
糜芳字子方,东海人也,为南郡太守。士仁字君义,广阳人也,为将军,住公安,统属关羽;与羽有隙,叛迎孙权。潘濬字承明,武陵人也。先主入蜀,以为荆州治中,典留州事,亦与关羽不穆。孙权袭羽,遂入吴。——《季汉辅臣赞》
即三人是说关羽不睦,然后投靠孙权,说是关羽的问题,从而引出,说关羽丢荆州是和荆州士人对付,从而丢荆州这条结论,然后这三人都是降臣,其结论未必可信,就如现在公司跳槽,当人事问你为何跳槽,你会回答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单位的问题呢,而这三人里面,糜芳和士仁压根不是啥荆州士人,只有潘濬算,而如果说潘濬能代表荆州士人的话,我们来看看其他人的记载
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三国志邓张宗杨传》
廖化,本名淳,中卢人也。世为沔南冠族。——《襄阳记》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也。建安中,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三国志杨仪传》
习珍,为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将军。孙权杀关羽,诸县响应。欲保城不降,珍弟宏曰:“驱甚崩之民,当乘胜之敌,甲不坚密,士不素精,难以成功。不如暂屈节于彼,然后立大效以报汉室也。”珍从之,乃阴约樊胄等举兵,为权所破。珍举七县,自号邵陵太守,屯校夷界以事蜀。孙权遣潘濬讨珍,所至皆下,唯珍所帅数百人登山。濬数书喻使降,不答。濬单将左右,自到山下,求其交语。珍遂谓曰:“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不可逼也。”因引射瑞。濬还攻,珍固守月余,粮、箭皆尽。谓群下曰:“受汉厚恩,不得不报之以死。诸君何为者?”即仗剑自裁。——《襄阳记》
孙权遣潘濬讨珍,所至皆下,唯珍所帅数百人登山。濬数书喻使降,不答。濬单将左右,自到山下,求其交语。珍遂谓曰:“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不可逼也。”因引射瑞。濬还攻,珍固守月余,粮、箭皆尽。谓群下曰:“受汉厚恩,不得不报之以死。诸君何为者?”即仗剑自裁。——《襄阳记》
武陵部从事樊伷诱导诸夷,图以武陵属刘备,外白差督督万人往讨之…濬曰:"伷是南阳旧姓——<江表传》、
建安二十年,督孙茂等十将从取长沙三郡。又安成、攸、永新、茶陵[四县吏共入阴山城,合众拒岱],岱攻围,即降,三郡克定。权留岱镇长沙。安成长[吴砀]及中郎将[袁龙]等首尾关羽,[复为反乱]。砀据攸县,龙在醴陵。权遣横江将军鲁肃攻攸,砀得突走。岱攻醴陵,遂禽斩龙,迁庐陵太守——《三国志吕岱传》。
吴砀字叔山,揭阳人。汉末察孝廉,为安成长。孙权使吕岱取长沙郡,砀据县以拒之,权遣鲁肃攻围砀,突去曰:“砀受天子命为长,知有汉不知有吴也。”后权统有交广,遣步骘为交州刺史。义砀而不见责,砀亦不复仕。——《百越先贤志》
这里面的廖化,杨仪、习珍、习宏、樊伷、吴砀能实锤是士人,其中习珍死节,廖化还来了个真正的千里走单骑,杨仪是直接背叛了曹魏的荆州刺史来投的关羽,这还能说明关羽和荆州士族的关系差了,显然是不成立的,而且,就关羽的性格而言,就三国里面,只说有名的武将,张辽,凌统,甘宁,潘璋,都比关羽差多了,那为何关羽的性格会被无限放大,首先对于孙吴而言,自己袭取荆州需要借口,所以才有会有求亲以及湘关米等借口,关羽的问题自然被无限放大,而对于荆州降将而言,自己的投吴需要借口,只能说是关羽的问题,而对于蜀汉而言,很多关羽故吏都在夷陵之战中丧生了,再加上诸葛丞相为了重新联盟的需要,就只能淡化关羽,这样就更没人给关羽翻案了。
二,说说襄樊之战中曹仁的兵力已经水淹七军的问题,
首先,曹仁是从东线来的荆州,结合记载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二月,进军屯江西郝谿。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遂逼攻之,权退走。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三国志武帝纪》
即曹仁是从东线调到中间襄樊来的,至于带了多少人,不知道,结合夏侯惇的记载
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三国志夏侯惇传》
即曹操在北归之时,在东线留个26个军,以一军5000计算,约有13万人,其中,曹仁从东线去荆州的时候,带走多少人没记载,只能结合当时的形势和其他人的传记推测,而襄樊之战时,于禁所统七军,有徐州刺史浩周,
浩周字孔异,上党人。建安中仕为萧令,至徐州刺史。后领护于禁军,军没,为关羽所得。——《魏略》
即于禁的七军也是从东线调过兵的,然后就是最后调张辽等人,见记载
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三国志张辽传》
诏书召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等缓之。恢密语潜曰:"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三国志温恢传》
又曰:"先王以权推诚已验,军当引还,故除合肥之守,著南北之信,令权长驱不复后顾——《魏略》
即张辽温恢这帮人在这个时候,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的十月,孙权称臣,然后被调去支援襄樊以后,曹魏方面在东线合肥已经是没有兵了,即曹魏在居巢留下的兵力,大致可分为三份,一份曹仁来的时候,带到了荆州,一份于禁支援的时候带来,还有一份是张辽等人留下来守备东吴的,于禁七军算四万人,张辽等人算留下五万人防备东吴,那么曹仁也约有四万人左右来到荆州,关羽总兵力四万左右,也符合曹操的初,曹仁讨关羽和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
在结合曹仁来荆州的行动,建安二十三年10月,侯音谋反,
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
曹瞒传曰:是时南阳闲苦繇役,音于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南阳功曹宗子卿往说音曰:"足下顺民心,举大事,远近莫不望风;然执郡将,逆而无益,何不遣之。吾与子共暞力,比曹公军来,关羽兵亦至矣。"音从之,即释遣太守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三国志武帝纪》
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三国志曹仁传》
即在建安二十三年侯音几千人据宛城平乱的时候,曹操让曹仁去平叛,可见曹仁此时的兵力不少,至于原因,有三点,第一,曹操当时身在长安,要是曹仁兵力不足,曹操可以自己去平叛而不是让曹仁去,第二,宛城是南阳郡首府,是一个大城,还有几千人追随侯音,而此时曹操曹仁得到的信息是宛城几千人叛乱,且宛城是一座大城,要是曹仁没有足够兵力,是没办法短时间平定下来,关羽还在虎视眈眈,不会给曹仁太多时间,第三,曹仁去宛城的时候,必须得留下兵力防守襄樊,若曹仁兵力不足,襄樊一线的兵力带去宛城,襄樊成空城的情况下,关羽进攻,曹仁如何应对?而从地缘角度分析,襄樊是天下之腰,北可入中原进关中,南可下江南入蜀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对于这么一块地方,曹操不会不重点防守,所以可知,当曹仁从东线入荆州的时候,手中诸军的兵力,不弱于关羽的兵力,当有一直四五万人的军队。
然后说水淹七军的问题,先说结论,水淹七军是关羽的计策的可能性极大,先来看看有关记载
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三国志关羽》
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虚发。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斩之。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战——《三国志庞德传》
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三国志曹仁传》
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三国志武帝纪》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三国志于禁传》
这些所有的记载,都说了涨大水然后于禁庞德被淹了,关羽没事,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关羽攻襄樊,带着水军,且温恢说过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更是坐实了关羽利用水生做事,在关羽带着水军,必定沿着汉水驻扎,汉水暴涨,第一个淹的应该是他关羽而不是于禁庞德,然后我们在看庞德传,(庞德传真是个好东西,很多细节在里面),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战,这一段直接揭示了,庞德和关羽交战开始的时候是平旦,也就是清晨,这说明关羽在出发进攻庞德等人的时候,是在半夜,且庞德传还说了德与麾下将一人,五伯二人,弯弓傅矢,乘小船欲还仁营。汉水暴涨之后,庞德等人是有船回去找曹仁的,只是因为关羽的攻击导致庞德等人没有时间回去,那么这里面有三个问题,第一,大水半夜涨水,关羽军靠近汉水没被淹,第二,关羽军不但没有被洪水侵袭,反而能在半夜组织水军进攻。第三就是这场水仿佛就是为了关羽涨的,半夜来,没有淹关羽,关羽能趁机组织进攻,那么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这场水是关羽所为的可能性极大,至于怎么操作的,那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