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一篇知乎上扬云飞写的长文"谁背叛了苏维埃"

Yopi-avatar

Yopi

2021-06-04T00:37:44+00:00

[url]https://www.zhihu.com/answer/1924022815[/url]

成败苏维埃

2021年,苏联解体三十年了。三十年前,轰然倒下的参天巨厦,震惊了当时地球上的大多数人,三十年过去了,余波仍旧没有散去,无论是2020年的南高加索地区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冲突,还是今年俄乌边境的大演武,都在提醒人们回忆起过去的庞然巨物。各种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息过,无论是如果当年不解体哪有今天的各种地缘政治冲突这种缅怀感叹,也有今天的麻烦都是苏联留下的祸根这种指责批判。当然更多的是对苏联历史的反思,究竟苏联因何而生,为何而亡,仍旧引发不断的争论。

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争论也开始日趋多元化,渐渐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布党史观”和在此基础上诞生于七八十年代,盛行于九十年代的“反布党史观”,而是将过去没有被纳入视线的很多历史细节问题进行再审视和分析,以此为基础建立新的历史观框架。这里就来谈一个过去虽然被摆在明面上,但是一直因为被层层光环笼罩,以至于没能被正确理解的概念。这就是关于什么是“苏维埃”的问题。

苏维埃之前的“苏维埃”

很多人可能会奇怪,苏维埃这个概念,稍微对政治和俄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是耳熟能详,是非常清楚的事情,苏联本身就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这个正式名称的简写,直接按照政治学概念理解即可,又有什么好探讨的?

当然,也因为太熟悉了,所以很多人也会忽略其本身的含义,所以这里引用一下百度百科对苏维埃一词的理解。

苏维埃,俄语意即“代表会议”或“委员会”,是指俄国无产阶级于1905年革命时期创造的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组织形式,它起源于1905年俄国革命,是一种工人和农民的民主形式,其代表可以随时选举并随时更换,暗含着巴黎公社式的政权形式。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成为俄国新型的政权的标志,城市和乡村的最基本生产单位都有苏维埃,苏维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可以立法,还可以直接派生行政机构。

但是如果看俄语苏维埃(СОВЕТ)一词的解释,除了上述解释外,还有其他诸如协商会议,集体组织的意思,任何的平权代表讨论磋商机构,都可以叫苏维埃(СОВЕТ),比如联合国安理会俄语里就叫“СОВЕТ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ООН”即联合国安全苏维埃,当然这个翻译对中国人来说肯定是无比的刺耳。出于防止对政治概念的混淆,苏维埃在中国是个特定的翻译名词,这一方面无疑是正确的,另外一方面也因此导致对苏俄历史与政治上很多概念的认知错位。

为什么要纠缠这种概念,因为不厘清概念就无法深入细节。既然我们知道了苏维埃(СОВЕТ)是一种协商会议的意思,那么百度百科里面的下一层解释,即苏维埃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起源于1905年革命,这个说法就很有问题了。比如说起源于1810年的俄罗斯帝国上议院,也被翻译为国务委员会,俄语也叫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совет,也可以翻译为国家苏维埃的意思,总不能说一百年后的俄国革命穿越时空影响了一百年前的沙俄国家机构设置吧?

那么既然截然对立互相仇视的双方,都不约而同的使用苏维埃(СОВЕТ)作为其主要的领导机构和组织形式,那么一个合理的推论就是这个概念有着更加久远,更加深入人心乃至更加有代表性的来源。

近年来,俄国史学界和政论界,对古罗斯以来的自治传统关注和论述颇多。总结出来的各种阶层不同时代的自治/协商组织包括市民大会(维契),波雅尔贵族议会(杜马),全国实力派联盟(缙绅大会),那么所有这些自治组织当中,最底层的,级别最低的,也是最贴近普通民众的,就是苏维埃(СОВЕТ)。当然,这种俄国自治机构最大的特征是他同时具备立法,执法和行政的职能,而并非是简单的空谈讨论场合。

?

下诺夫哥罗德的市民大会(油画)

详细讨论俄国自治传统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内,这里只关注与苏维埃(СОВЕТ)有关的事情。虽然一直只是最底层的自治机构,但是苏维埃(СОВЕТ)也曾经在俄国历史上大放异彩,再造河山。这段历史过去一直云山雾罩的隐藏在很多细节背后,近年来则备受重视。

17世纪初,俄国正在经历其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也被称为“混乱年代”。国内即没有合法的沙皇,被莫斯科波雅尔贵族控制的国家杜马,跟着国家杜马脚步摇摆的各地市民大会,久不召开的缙绅大会都名声扫地,在普通人的眼里丧失了合法性乃至成了坏蛋和叛徒的代名词。1611年,史称“第一民兵团”的义勇军接近莫斯科,因为不愿意接受被其视为叛徒的波雅尔杜马的命令,25个城市的代表签署协议,建立“全地苏维埃”(СОВЕТ ВСЕЯ ЗЕМЛИ),以此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对各地发出征召令。当然第一民兵团很快就因为内部混乱,以及众多城市对此机构的抵制,并没有太大的作为。但是第二年,诞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第二民兵团”,则获得了更多的支持,来自全俄各地各阶层的代表,再次建立了“全地苏维埃”(СОВЕТ ВСЕЯ ЗЕМЛИ),并且第一次将莫斯科公国改名为俄罗斯国,宣称将共赴国难,再造国体。同年第二民兵团击败了波兰占领军,顺利的解放了莫斯科。

?

第二民兵团受到圣三一教堂主教的祝福

那么起到如此作用的“全地苏维埃”(СОВЕТ ВСЕЯ ЗЕМЛИ),为什么在后来的历史当中默默无闻,几乎被忽略了呢?这在相当程度上就是源于类似类似机构的弱点了,平等协商这种话说起来很美妙,但是一旦碰到重要问题,就会因为人人平权导致无法快速做出决策,也很难保证决策的正确性,这在日后的历史当中还会一再上演。这也是为什么有长久自治传统的古罗斯城邦,要不断的邀请外来的大公以及后来的沙皇做领导,也是出于要打系统补丁的原因。当然这种一元独裁与自治组织共同存在的政治形态,他们之间的互动,妥协,斗争,也就构成了俄国独特的内生力和张力。

当波兰占领军被驱离莫斯科之后,摆在各种势力面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快选出新的沙皇,而第二民兵团即使立下重大功劳,但是由各地自治组织派来的军队,并不是民兵团领导人的家臣,又因为是非脱产士兵不能长期留在莫斯科。这种情况下,实力对比当中,反倒是世卿世禄的波雅尔贵族们占据了更加有利的地位,尤其是波雅尔贵族又拉拢了部分第一民兵团的职业军队(哥萨克),又打着召开更加广泛的代表共同参与讨论国事的名义,召开缙绅大会来选皇。那么相当程度上留在莫斯科的全地苏维埃代表们,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缙绅大会的代表。这对前者来说是个不小的身份提升,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苏维埃是非常低级的自治组织,而缙绅大会则是正经的统治阶级。如果布党愿意好好写这段历史的话,其实可以可以大书特书农民和小市民的阶级局限性和对政治斗争的不敏感性。奈何布党也和罗曼诺夫王朝一样,也对这事讳莫如深。

这也是后来很多人看俄国这段历史感到莫名奇妙的地方,怎么小市民商人农民也能派遣代表一起选皇了?乃至怀疑其真实性,实际情况是选皇大会是两个组织合并而来的。后来罗曼诺夫家族为了宣传其合法性一直强调选皇大会代表的来源广泛,所以代表全体臣民的意见,但是又不提全地苏维埃,而是一味的将其和缙绅大会混淆。搞的后世不但普通人搞不懂,连很多职业历史学家都为了缙绅大会是否有底层代表一事吵了很多年。

正是因为选皇大会成员的来源复杂,各种利益诉求南辕北辙,最后凡是亲自下场想举荐自己的人选统统落马,反而选了躲得远远暗中吃瓜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消息传来,把他们母子吓的躲在修道院里不肯出来。

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之后,俄国的政治进程主线就是加强中央集权,但是不要被加强中央集权这个名词骗了,准确的说是相对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于此同时因为实际控制力度的不足,或者说即使中央层面的君主独裁制度的确立后,与之同时俄国地方自治传统并没有消失,只是丧失了在中央层面的制度性发声和利益诉求渠道。

从第一任沙皇米哈伊尔与缙绅大会共天下,到他的儿子阿列克谢实质性取消了缙绅大会,再到他的孙子费多尔取消贵族们的世卿世禄。一方面看起来在中央制度设计上确实是绝对皇权占据了优势,但是一旦中央有所变动,比如费多尔英年早逝,长公主索菲亚执政,搞的第一个事情就是再次召开缙绅大会,以此确立自己摄政的合法性。再到后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政变上台,法理上也是一塌糊涂缺乏依据,她搞的全国派代表来首都讨论法律问题,其实也可以视作缙绅大会的缩水版,以此确立了其地位的合法性。

那么作为皇权最初合法性来源的缙绅大会,都成了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机构,被取消了世卿世禄的波雅尔贵族们,也别搞杜马什么的给沙皇添堵了。也改名降级吧,改成什么名字?改名叫苏维埃,1726年成立的最高枢密院,俄语就叫“верховный тайный совет”,最高秘密苏维埃。

那么这是顶层建筑当中苏维埃一词的变迁来源,而除了顶层变迁外还有另外一个演变路线,即社会底层苏维埃作为一种自治组织,也并没有随着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而消亡。虽然第二民兵团在政治上被分化和打压,乃至民族英雄米宁与博扎尔斯基作为贵族都没有传承下来。但是本来就是底层的草根苏维埃组织仍旧有着杂草般的生命力,无论是农村公社级别的长老会,也就是“长者苏维埃”,还是外出经商做工时候形成的互助组织里,以及暗中影响力颇大的各种非官方教会派系,也都是结成苏维埃这种自治机构来管理内部事务和对外争取利益保卫自己,由此形成了沙俄社会平静表面下的潜流。

当然,苏维埃并非是一个统一的组织,只是有需要的地区,人群,教会,企业经常就会自发的建立起来,或是是加入已有的类似组织。如果做个简单比较,中国人最能理解的,比较接近的概念,就是帮派会党的意思。

?

米宁与博扎尔斯基的青铜雕像,坐落在莫斯科红场

俄国革命与苏维埃

实际上,现在谈到20世纪的俄国革命,是分为两个层面的进程,互相之间有交叉,但是不能混淆。一个层面是权贵和大资产阶级的革命,即贵族们希望夺回被沙皇褫夺,自己祖先们拥有过的特权,当然这个进程从19世纪初就开始了,乃至有大贵族给沙皇写信说您要明白,按照血缘来说,我们家更有被称为沙皇的资格。而20世纪后这一进程中又加入了新兴的沙俄本土大资产阶级,同样希望能够限制皇权和固化自己的特权。而另外一个则是底层的革命,即农民和工人的革命,经常将两者混淆也是看待苏俄历史问题的一大误区。

那么前者,也就是富贵阶层的革命,其要求就是重新召开杜马(议会),以及被议会控制的责任政府。为什么会有这种要求?可以回忆一下本文的开头部分:俄国的自治机构,是立法执法行政三位一体的组织。他本质上和西方三权分立的概念就是冲突的,虽然可以套用同一套政治名词来描述,但是实际上有很大的差别。而同样另外一家在近代立宪开议叫喊颇欢的国家日本,则没有对受议会控制的责任政府那种近乎病态的追求。当然一方面我们知道伊藤博文搞日本宪法和议会是学习德国,但是另外一方面他搞的这套东西和日本历史上的武家重臣合议也没有太大区别。而同样其他的东亚国家则对宪法议会这些事情跟着时髦喊一喊,风声过了也就当个球放了。

而1905年开始的俄国底层革命,传统布党史观叙述下,是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们,走向民众并且启发了他们,同时受法国巴黎公社的影响,建立了苏维埃组织。但是这种说法二十世纪之后的历史当中很难得到印证,就是说跨文化圈的符号,概念,理论,在传播的时候其接受程度和号召力都是很差的,需要非常长时间的耕耘才能结果。比如同样的革命思想传到印度能产生等转世灵童领导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说法,而非洲则诞生了搞黑巫术的革命党。如果说是有过几十年的耕耘,又有另外一个问题了,就是沙俄帝国的文教水平与识字率到底怎么样?现在我们都知道,20世纪后期21世纪初期接受过完整高等教育后多数人都搞不清的思想理论细节,如果说布党传统史观叙述下那么强大的宣传能力,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能让俄国穷人普遍接受,这要么是沙俄教育水平突破天际,要么是叙述当中有极大问题。

如果承认,苏维埃作为俄国长期存在的民间自治组织,有极大的威望和动员能力,受到西方革命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们,只是因为与其在理念上有契合之处,加上这种自治组织入会门槛颇低,来去自由,所以可以加入其中,可以通过其组织推广自己的理念。而按照这种“入伙说”,二月革命之后相当多的历史脉络,就能更加清晰合理,而不是一部因为被裁剪导致镜头不断跳跃的黑白电影。

其实这种入伙说并不奇怪,乃至可以说是更加合理的说法,比如中国辛亥革命前,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会党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参与力量,要一直到三十年代后期才相对退潮,这也是一种外来思想和本土传统组织和理念的结合与碰撞。而过去俄国革命叙述当中则完全没有本土化的过程描述,一切都用列宁的天才和国际革命有无以伦比的号召力来解释,所以就无法理解斯大林时期产生的转变,乃至有了“列宁死,苏联亡”的笑话出来。.

那么在这个新的框架下,重新简单梳理1917年二月革命后的俄国革命史。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二月革命实际上是在两个层面进行的,一个是社会顶层权贵们搞的政变兵变,另外一个是底层群众街头运动,两者之间有互动和互相支持,但是整体上不是一回事。顶层政变者们希望的结果是尼古拉二世退位,成立受控于杜马的责任政府,实际上是要恢复俄国传统贵族皇族的特权,同时分羹的还有新兴的资产阶级;而在权力交替的混乱期间里,俄国的国家机器尤其是镇压机器陷入了瘫痪,刚刚拿到退位诏书的俄国杜马几乎同时就被彼得格勒苏维埃给革了命,连办公场合塔夫利宫都被彼得格勒苏维埃占据了一半的地盘。但是彼得格勒苏维埃当时也是一个大杂烩,里面即有现代意义上的政党(革命党),但大多数成员还是来自底层社区,企业和机构的代表,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这时的布尔什维克并没有多少成员,多数人不是在国外流亡就是西伯利亚修理地球呢,列宁一个月前在瑞士刚刚演讲说我们这些老人是看不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高潮的来临了。

?

?

彼得格勒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强占了原属于国家杜马的办公场地塔夫利宫。从当时遗留下来的照片可以看出,会场里参与会议的人数密密麻麻,他从形式上更加承接全民参与的市民大会或是苏维埃这种俄国传统自治组织,而非西方式议会。有人可能不明白这种参与人数带来的影响,因为参与人数数量太多成员不固定并且随意进出,少数的警卫安保人员根本无法保护主席台上成员的安全和维持现场秩序,主席台上发言人如果不让旁听者满意很容易被拉下来揍一顿,这个和现代西方政治体制下的议会假打架可不一样。拿到退位诏书后本来得意洋洋想接收政权的帝国杜马特别委员会,就是被这样拳打脚踢赶出了自己的会场。

局势的主要转折点是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临时政府总理李沃夫公爵上任后立刻签署命令,将沙俄政府任命的州长市长督军等官员一律免职,他命令地方自治委员会等机构接替政府的职能。但是这种异想天开的命令压根实践不了,地方自治委员会几乎都是嘴炮大本营,实际政务根本不懂,导致整个俄国国家机构瘫痪,无法运转。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各地纷纷成立的苏维埃,大多也不是受政党的影响,而是社会权力真空后的自然现象,从底层自治单位主动站出来接掌权力和维持秩序和社会运转。顺便说一下彼得格勒苏维埃当时只是本地的苏维埃,对外地苏维埃并没有上下级关系或是管辖权,要到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之后才有资格自称中央苏维埃,同样对地方的管辖能力也很可疑。

四月份列宁回国后提出“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主要是针对当时彼得格勒苏维埃上下分裂的情况,当时苏维埃主席团等人多数都是知识分子出身的革命党,很多西化的理念与做派,加上和临时政府勾勾搭搭,而中下层的苏维埃成员则是来自社区企业这种本土底层人士,非常看不惯这种做派。列宁的这个口号就主要是针对他们来的,这种中下层的激进分子大喜过望,觉得总算有了领头羊,乃至纷纷自称布尔什维克。布党从二月份不到3000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团里十四个位置当中仅有一个席位的小党,在六七月份期间膨胀到了4-5万人。七月兵变很大程度上是激进的士兵们主动要求布党上位,而布党自己也被搞的措手不及。虽然兵变失败后列宁被迫逃亡,但是也因此看到了临时政府的虚弱性,开始策划之后的武装夺权行动。

至今被不少人念念不忘的立宪会议,其实就是俄国缙绅大会的翻版,甚至比历史上实权派参与的缙绅大会还差很多,选出来的都是各路嘴炮没有实际力量。临时政府一直拖延召开立宪会议,到了十月革命后中央苏维埃制定了相关立宪会议的章程,一方面是希望立宪会议确立中央苏维埃的合法性,但是也做了补丁,即立宪会议不得做出违背中央苏维埃决议的决议,否则中央苏维埃有权将其解散。所以说就当时而言,关掉立宪会议也是合法合乎章程的做法。事后布党自己拍电影瞎吹派水兵驱散了立宪会议云云,为此多年后背上了暴力解散合法权力机关的罪名。至于二月革命期间一跳八丈高的俄罗斯杜马,早在六月份就自我解散了,解散仪式上还有人上台讲话称杜马就是一个夭折的死胎儿,活该早死早托生.....





全文太长了,链接在这儿[url]https://www.zhihu.com/answer/1924022815[/url]
KaptenÅke-avatar

KaptenÅke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209/14/-47218_5052bc587c6f9.png[/img]@苏维埃惩戒骑
dobby-avatar

dobby

但“暴力驱散议会”很俄罗斯啊[s:ac:上]
VoidyMoidy-avatar

VoidyMoidy

[s:ac:哭笑]前排插眼
asdfasdff-avatar

asdfasdff

话题有点危险
yuhez-avatar

yuhez

联合国安全苏维埃
有那味了
JustRug-avatar

JustRug

Reply to [pid=522103728,27070596,1]Reply[/pid] Post by [uid=62806809]balabakas[/uid] (2021-06-06 14:28)有啥危险,苏联本来就是各国组合来的,解体也正常。欧盟要是一个国家,将来解体也正常。
draQlah-avatar

draQlah

[quote][pid=522109327,27070596,1]Reply[/pid] Post by [uid=60477658]gword9527[/uid] (2021-06-06 14:56):

有啥危险,苏联本来就是各国组合来的,解体也正常。欧盟要是一个国家,将来解体也正常。[/quote]在苏联诞生以前,沙俄已经把大部分捏了几百年了。
ebrawl-avatar

ebrawl

任何王朝都是上层开始背叛中下层,中下层养活不了上层结束的。

注意,中下层不是底层。
Memory_-avatar

Memory_

这贴的热度才符合泥潭水平。。
BiggyCh33Z-avatar

BiggyCh33Z

[s:a2:异议]是苏维埃不能创造更高生产力被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