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uy who asked
2021-05-27T02:32:28+00:00
讨论文笔可以说是书院的日经问题,但是,文笔这个词经常被拿出来讨论,但是我很少看见大家对于究竟什么是“文笔”,究竟什么是“好文笔”,对于网文来说,它究竟有什么作用或者说,有多大程度作者需要“文笔”,那我来记录一些我自己的一些比较浅薄的阅读随想。
在罗伯特·麦基著名的剧作创作理论书《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认为,有两种基本的天才品质是一个好的剧作家应当具备的:第一是文学天才--能创造性的将日常语言转化为一种更具表现力的更高形式,生动的描绘世界并捕捉人性的声音;第二种是故事天才--创造性的将生活本身转化为更有力度,更加明确,更富意味的体验。它将我们平日的日常经历重新构建成一个比生活本身更加丰富的故事。而我们通常谈论的文笔问题,在我看来往往是更关注于第一个天才品质的。从罗伯特的这句中我们可以讲文笔好的其中某些特征:
首先是善于描写环境和人物,生动,且形象。为了比较贴切实际,我会举一些网文里的片段作为例子。
这里我要拿来举例的是应该大部分书友都比较熟悉的,来自烟雨江南作品《狩魔手记》的开篇的序章:
"不知从何时起,夜已不再完全是黑暗。
夜幕下,两点暗红色的幽深萤光亮起,缓缓在空中飘移着。萤火微弱光芒笼罩的地方,到处都流淌着浓稠、深绿、总是散发着浓厚腐臭的污水,即使是在几乎无光的角落里,污水也会发出惨淡的绿色荧光,照亮了周围一小片地方。与它那令人无法忍受的肮脏相比,足以致命的辐射才是这些几乎无处不在的污水最危险的所在。污水积聚成的汪汪水潭中,看不清本来颜色的碎布、生满锈的铁罐以及不知是什么动物遗下的腐肉尸骸,各式各样的污物或浮或沉。时时会有近一米长的巨鼠不知从何处钻出,吱呀尖叫着,从污水中冲过,又消失在黑暗之中。足以杀死一匹壮年马匹的辐射似乎对巨鼠全无影响,然而偶尔巨鼠身上会连皮带毛掉下来几块肉块,若细看时,会发现这些肉早已腐烂。从这点上来看,似乎巨鼠并非完全不受辐射影响。红萤向上飘升数米,停留在一根倾斜的钢梁顶端,四下扫视着暗夜下世界。两点红萤中映出的尽是只剩框架的大厦、半边坍塌的墙壁房屋,以及四处散落的汽车残骸。夜色下的世界,处处映射着惨绿荧光。这样一片地方,五十年前叫做废墟,现在则被称为城市。
不远处的街道转角忽然亮起刺眼的火光,疯狂且歇斯底里的叫喊声交织在一起,迅速向这边涌来。红萤受惊,迅速张开四片透明翼翅,急速振动着向高处飞去。一片火光恰好照了过来,便可以看到一只一米多长的巨大甲虫正向远方飞走。那拿着火把的人对这只甲虫全无兴趣,只是随着前方的人流全力奔跑,不时发出野兽般的吼叫。火光迅速远去,巨甲虫重新隐入黑暗。然而忽有一阵劲风吹过,巨甲虫登时发出尖锐如针的哀叫,锋利如刀的节足不住地在砖石、钢筋上划出火花,四片翼翅也拼命拍动,却仍然被慢慢拖入深沉的黑暗。随后与它尖叫声相应和的,是咔咔嚓嚓的咀嚼声音。"
在我个人看来,这个序章就是很好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例子。在这个开篇的描写上,烟雨江南运用了两种环境描写的方式,首先,他运用了一个漂亮的类似于电影长镜头的描写方式,用一只火萤穿过废弃的污水,动物死尸,钢铁废墟的视角作为展开,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就充分把握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废土,末日。其次为了加强这种描写的感染力,他非常聪明的从视觉元素入手,在开篇的三句话他就提到了一种颜色,黑暗,然后迅速提到了开篇的视角主体,“暗红色”的火萤,随着火萤移动,读者又看到了污水发出的“绿色荧光”,而到视角移动的最后,就如同电影镜头的拉开一样,原来这个暗红色的火萤是一只一米长的甲虫的眼睛,而它短暂的暴露在火光下展现身躯之后,又在黑暗中被不知名的生物拖走了。
你可以看到,烟雨江南在进行环境描写的时候,非常注意视角移动和视觉元素的控制,这是一段非常漂亮的描写,应该可以毋庸置疑的被称之为“好文笔”,烟雨江南敏锐的抓住了他想要描写的对象,废土,废弃城市的关键特征,不仅仅是废弃和死亡的场面,绿色荧光的污水和变异的生物,让读者对后面环境的恶化,人的变异有了完备的心理准备。
再往下看,看看烟雨江南如何描写即将出场的人物:
“墙下一汪污水散发出的荧光照出了女人的面容,虽然光亮闪烁黯淡,仍可看出那是一张十分年轻漂亮的面孔,外表二十左右,有着这个时代罕见的细腻雪白皮肤,足以让大多数女人嫉妒得想在她脸上划上几刀。她的脖颈也修长挺直,自下颌处起,一道挺拔曲线划出近乎完美的弧度,一路延伸向下,然后在白皙的胸上突然挺立,挤出一道深深的乳沟来。女人衣衫很薄,前襟扣子只草草系了几颗,大半丰腴的胸乳都露在外面,衬衣上隐约可以看到两个诱人凸起,周围则是一小片水渍,应该是刚刚给婴儿喂过奶。”
“叫喊的是个干瘦老头,身上只胡乱缠了块脏布,除此之外几乎精光。他瘦骨嶙峋的身躯上遍布着腐伤烂疮,头顶上光秃秃的,只有几缕苍白软毛。一路跑来气喘吁吁,胸膛发出呼噜呼噜的响声,活像拉着一组老式风箱,他只能勉强跟得住大部队,可是腰下那根黑糊糊的家伙硬得就像一根又短又细的铁棒,笔直突兀地伫立在肚皮上。”,
“老汉斯早就看惯了这些暴行,只是无所谓地耸了耸肩。他上身穿着件完全失去光泽的皮夹克,内里是件细碎暗红格子的粗布衫衣,下身是条粘了些机油的牛仔裤,脚上套了双高腰军靴。跟周围那些穿得跟乞丐没什么两样的流民一比,老汉斯简直就是个国王,他也的确傲慢得像个国王。在他的胸前,别着一枚银色的徽章,徽章背景是座远方的城市,中央镶着一辆隆隆驶来的坦克。在阳光照耀下,这枚徽章闪闪发光,十分抢眼。数以百计的目光不时落在徽章上,有畏惧,有羡慕,更多的是瘦狼见肉的贪婪。”
这三段均是对于人物外貌的白描,是非常常用的描写手段,但是烟雨江南描写敏锐的地方就在于,你会发现他在并不长的描写片段中,能突出一到两个非常鲜明的外貌特征,这是一种有意识的重点突出,让读者可以迅速对于人物留下印象。并且这个外貌特征又恰恰可以反应人物所刚刚经历的事件,性格特征或是人物情绪,并且烟雨江南在塑造人物外形的时候依然不会忘记和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废土环境相联系,反而通过人物描写进一步的突出了塑造了废土的背景。
因此,第一个文笔上的,关于描写的问题,就很好解释了,什么是好的描写,能让读者快速形成视觉形象,并且在短时间内就让读者留下记忆特征的,并且始终落笔为塑造中心元素服务的,就是好的描写。
其次,语言的表现力,在文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语言的陌生化,大家可以回忆一些那些,一句话式的,能被你拿来配图,拿来发空间,拿来做签名的句子歌词。这些句子通常给你感觉别出心裁,印象深刻,角度非常不同,这个一定程度上就是语言陌生化的一种体现。这种表现尤其在诗歌和歌词上非常明显,因为诗歌和歌词在语序,句子构成上往往是和我们常用的语句语势不同,因此很容易让你对这个句子感觉模式,产生新奇的记忆感触。那么在网文小说里,这是如何表现的呢?
来看看战略级天使的序章:
“在后方听报告永远也无法想象真正面对洪水的感觉,在来到战场之前,少校印象中的洪水仅仅是沿着河道前进的一波巨浪,但现在他知道了,洪水是土地肌体的溃烂,是一种恐怖情绪的蔓延。目力所及之处,上游的大片田地、工厂、乡镇……都被黄浊的水流所淹没。它是漫溢在山原中的不定型生物,人们所能够做的,仅仅是小心翼翼地控制与疏导它的动作。现在,这头巨兽正在向沧江大坝扑来,他们则指望一个孩子给它套上笼头。
“感觉很好吗?”少校伫立在雨中问道,“身体能撑住吗?”“嗯。”龙王大声说,“我终于能派上用场了!”
在巨浪将要扑到大坝上,所有人都抓住身边固定物,准备迎接地震般的冲击时,龙王抬起了他的手掌。于是,浪潮崩溃了。哪怕是亲眼见证的当事人,少校也很难形容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见巨大的、浑浊的、流动的黄色洪涛,一下子变得低微弱小了。冲击到堤坝上层,足以将卡车掀翻的巨浪,现在只是轻轻拍打着众人的靴子。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冰凉、甜美、润湿的空气。空气中浓重的水汽加重了雨量,云层中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翻涌。少校抬起头的时候,云的阴影交错晃动出细长柔韧的身影,他知道这只是光线造成的错觉,但眼前所发生的奇迹——大地的溃烂正在以眼可见的速度消退,龙王神态凝重地坐在原地,只是伸出自己的手掌,指向正在挣扎的江水,仿佛在责问这驰骋大地、蹂躏山原的原始神灵。在少校和政委的世界里,他们看见大坝下还在疯狂冲击的洪水,巨兽在撕咬水泥的根基,洪流正在与虚空中强韧的意志力相抗衡。除了水之外的东西,那些石头、钢铁、沙砾……随着水流的消逝,这些事物都逐渐停滞、沉默下来。”
比喻,意象,概念,情绪,这些将客体对象陌生化的手法在这一段对于抹平洪水的描写中展现的很丰富和恰当,把泛滥的洪水比喻成“漫溢在山原中的不定型怪物”,将云的阴影描写成细长柔韧的身影,这不光是语言上对于物体形象的描写,前者凶猛,后者柔和,更反应了从人物情绪上,事件发生上种种微妙特殊的转变,这种富含诗意意象充沛的描写在一个成熟作者的笔下可以完全分毫不乱,词句被安排的恰如其分,一阅读就能让人感觉赏心悦目,非常舒适。
好的文笔,好的语言表现力,所迸发的文字的美感,是基于作者充沛的感受力用文字进行再组织而来的,这也是罗伯特所谓“更具表现力的更高形式”的来源。
当然,以上的论述还远远不能概况好文笔一词所代表的范畴,仅仅是其中几个特征罢了,更多的讨论还是留给书友,下面我想讲讲在我看来文笔的作用,以及对于网文来说,文笔究竟需要不需要,需要到什么程度。
从上面的,对于好文笔的特征的探讨来看,我觉得文笔的作用已经体现的很完全。对于作者而言,好文笔意味着更加娴熟的写作技巧,更容易的进行人物和环境塑造,从商业的角度看,向下,这某种程度上可以方便作者水文,填充字数;向上,越靠近编剧层面的文字设计越方便于作品的IP改编,同时好文笔不意味着文绉绉不近人情让读者看不懂的说话方式,相反的,它恰恰就是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你的印象更深,更吸引读者。那对于读者而言,看到一本好文笔的书,阅读的感觉应当是流畅的,赏心悦目的,舒服的,而不是艰难晦涩的。尤其是网文,显然网文是传统小说范畴的产物,先锋派的结构技巧,文字构成,也不是不可以借鉴,但是显然你不能把网文完全写成先锋派文学的类型。而实际上也没几个作者真的有这水平,在网文里,更容易遇到的阅读晦涩的情况,恰恰反而是作者不会如何正确恰当的使用词句。比喻用的乱七八糟,句子写的奇奇怪怪,自嗨名词一个接着一个,这不是好文笔,这是差文笔。这些作者应该先去学学如何写一篇通顺的中学生记叙文作文。
最后,想要当一个网文作者,需要多少程度上的文笔呢?
回到我这篇帖子的最初,罗伯特麦基所认识到的两个类型的创作天才,一个是故事天才,一个是文学天才,我觉得,网文,需要的更多的还是故事天才而文学天才是次要的,我们需要会说故事的人,而不是诗人。但是,罗伯特同样说到,讲故事的手艺可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
“果要在讲得精彩的琐碎素材和讲得拙劣的深奥素材之间进行选择的话,听众总是会选择讲得精彩的琐碎故事。故事大师懂得如何从最少的事件中挤出生命力,而蹩脚的讲故事的人却会使深奥沦为平庸。你也许具有佛一般的慧眼,但是如果你不会讲故事,你的思想将像白垩一样枯燥无味。”
因此,网文作家究竟需要多少的文笔呢?我觉得,可能不需要掌握多么高深的描写技法,语言艺术,多么牛的文笔,但是他需要把自己想要讲的“讲清楚”,就和商业美术和艺术美术的区别一样,你未必要画的栩栩如生,但是你需要让人觉得好看,或是好笑。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作者能力以内的,不过分的尝试,我觉得即可。并且,从网文一直到今天的发展过程来看,我觉得网文的平均的文字水平是不断在上升的,这点你会看一些老书的时候,你能明确的感觉到他们在语言风格上,写作方式上的代差,这种感觉是非常明显的。同样的,对于读者来说,看了越来越多的书对于文字的感知程度自然也是不知不觉的上升,随着这部分读者的增加,更有追求的,有能力的作者也会在网文这个广阔市场找到更多的自己的发展空间,最后我在抱有对为了网文市场可以更加的百花齐放的预期下,让书友们继续更多更深入的讨论吧。
在罗伯特·麦基著名的剧作创作理论书《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认为,有两种基本的天才品质是一个好的剧作家应当具备的:第一是文学天才--能创造性的将日常语言转化为一种更具表现力的更高形式,生动的描绘世界并捕捉人性的声音;第二种是故事天才--创造性的将生活本身转化为更有力度,更加明确,更富意味的体验。它将我们平日的日常经历重新构建成一个比生活本身更加丰富的故事。而我们通常谈论的文笔问题,在我看来往往是更关注于第一个天才品质的。从罗伯特的这句中我们可以讲文笔好的其中某些特征:
首先是善于描写环境和人物,生动,且形象。为了比较贴切实际,我会举一些网文里的片段作为例子。
这里我要拿来举例的是应该大部分书友都比较熟悉的,来自烟雨江南作品《狩魔手记》的开篇的序章:
"不知从何时起,夜已不再完全是黑暗。
夜幕下,两点暗红色的幽深萤光亮起,缓缓在空中飘移着。萤火微弱光芒笼罩的地方,到处都流淌着浓稠、深绿、总是散发着浓厚腐臭的污水,即使是在几乎无光的角落里,污水也会发出惨淡的绿色荧光,照亮了周围一小片地方。与它那令人无法忍受的肮脏相比,足以致命的辐射才是这些几乎无处不在的污水最危险的所在。污水积聚成的汪汪水潭中,看不清本来颜色的碎布、生满锈的铁罐以及不知是什么动物遗下的腐肉尸骸,各式各样的污物或浮或沉。时时会有近一米长的巨鼠不知从何处钻出,吱呀尖叫着,从污水中冲过,又消失在黑暗之中。足以杀死一匹壮年马匹的辐射似乎对巨鼠全无影响,然而偶尔巨鼠身上会连皮带毛掉下来几块肉块,若细看时,会发现这些肉早已腐烂。从这点上来看,似乎巨鼠并非完全不受辐射影响。红萤向上飘升数米,停留在一根倾斜的钢梁顶端,四下扫视着暗夜下世界。两点红萤中映出的尽是只剩框架的大厦、半边坍塌的墙壁房屋,以及四处散落的汽车残骸。夜色下的世界,处处映射着惨绿荧光。这样一片地方,五十年前叫做废墟,现在则被称为城市。
不远处的街道转角忽然亮起刺眼的火光,疯狂且歇斯底里的叫喊声交织在一起,迅速向这边涌来。红萤受惊,迅速张开四片透明翼翅,急速振动着向高处飞去。一片火光恰好照了过来,便可以看到一只一米多长的巨大甲虫正向远方飞走。那拿着火把的人对这只甲虫全无兴趣,只是随着前方的人流全力奔跑,不时发出野兽般的吼叫。火光迅速远去,巨甲虫重新隐入黑暗。然而忽有一阵劲风吹过,巨甲虫登时发出尖锐如针的哀叫,锋利如刀的节足不住地在砖石、钢筋上划出火花,四片翼翅也拼命拍动,却仍然被慢慢拖入深沉的黑暗。随后与它尖叫声相应和的,是咔咔嚓嚓的咀嚼声音。"
在我个人看来,这个序章就是很好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例子。在这个开篇的描写上,烟雨江南运用了两种环境描写的方式,首先,他运用了一个漂亮的类似于电影长镜头的描写方式,用一只火萤穿过废弃的污水,动物死尸,钢铁废墟的视角作为展开,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就充分把握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废土,末日。其次为了加强这种描写的感染力,他非常聪明的从视觉元素入手,在开篇的三句话他就提到了一种颜色,黑暗,然后迅速提到了开篇的视角主体,“暗红色”的火萤,随着火萤移动,读者又看到了污水发出的“绿色荧光”,而到视角移动的最后,就如同电影镜头的拉开一样,原来这个暗红色的火萤是一只一米长的甲虫的眼睛,而它短暂的暴露在火光下展现身躯之后,又在黑暗中被不知名的生物拖走了。
你可以看到,烟雨江南在进行环境描写的时候,非常注意视角移动和视觉元素的控制,这是一段非常漂亮的描写,应该可以毋庸置疑的被称之为“好文笔”,烟雨江南敏锐的抓住了他想要描写的对象,废土,废弃城市的关键特征,不仅仅是废弃和死亡的场面,绿色荧光的污水和变异的生物,让读者对后面环境的恶化,人的变异有了完备的心理准备。
再往下看,看看烟雨江南如何描写即将出场的人物:
“墙下一汪污水散发出的荧光照出了女人的面容,虽然光亮闪烁黯淡,仍可看出那是一张十分年轻漂亮的面孔,外表二十左右,有着这个时代罕见的细腻雪白皮肤,足以让大多数女人嫉妒得想在她脸上划上几刀。她的脖颈也修长挺直,自下颌处起,一道挺拔曲线划出近乎完美的弧度,一路延伸向下,然后在白皙的胸上突然挺立,挤出一道深深的乳沟来。女人衣衫很薄,前襟扣子只草草系了几颗,大半丰腴的胸乳都露在外面,衬衣上隐约可以看到两个诱人凸起,周围则是一小片水渍,应该是刚刚给婴儿喂过奶。”
“叫喊的是个干瘦老头,身上只胡乱缠了块脏布,除此之外几乎精光。他瘦骨嶙峋的身躯上遍布着腐伤烂疮,头顶上光秃秃的,只有几缕苍白软毛。一路跑来气喘吁吁,胸膛发出呼噜呼噜的响声,活像拉着一组老式风箱,他只能勉强跟得住大部队,可是腰下那根黑糊糊的家伙硬得就像一根又短又细的铁棒,笔直突兀地伫立在肚皮上。”,
“老汉斯早就看惯了这些暴行,只是无所谓地耸了耸肩。他上身穿着件完全失去光泽的皮夹克,内里是件细碎暗红格子的粗布衫衣,下身是条粘了些机油的牛仔裤,脚上套了双高腰军靴。跟周围那些穿得跟乞丐没什么两样的流民一比,老汉斯简直就是个国王,他也的确傲慢得像个国王。在他的胸前,别着一枚银色的徽章,徽章背景是座远方的城市,中央镶着一辆隆隆驶来的坦克。在阳光照耀下,这枚徽章闪闪发光,十分抢眼。数以百计的目光不时落在徽章上,有畏惧,有羡慕,更多的是瘦狼见肉的贪婪。”
这三段均是对于人物外貌的白描,是非常常用的描写手段,但是烟雨江南描写敏锐的地方就在于,你会发现他在并不长的描写片段中,能突出一到两个非常鲜明的外貌特征,这是一种有意识的重点突出,让读者可以迅速对于人物留下印象。并且这个外貌特征又恰恰可以反应人物所刚刚经历的事件,性格特征或是人物情绪,并且烟雨江南在塑造人物外形的时候依然不会忘记和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废土环境相联系,反而通过人物描写进一步的突出了塑造了废土的背景。
因此,第一个文笔上的,关于描写的问题,就很好解释了,什么是好的描写,能让读者快速形成视觉形象,并且在短时间内就让读者留下记忆特征的,并且始终落笔为塑造中心元素服务的,就是好的描写。
其次,语言的表现力,在文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语言的陌生化,大家可以回忆一些那些,一句话式的,能被你拿来配图,拿来发空间,拿来做签名的句子歌词。这些句子通常给你感觉别出心裁,印象深刻,角度非常不同,这个一定程度上就是语言陌生化的一种体现。这种表现尤其在诗歌和歌词上非常明显,因为诗歌和歌词在语序,句子构成上往往是和我们常用的语句语势不同,因此很容易让你对这个句子感觉模式,产生新奇的记忆感触。那么在网文小说里,这是如何表现的呢?
来看看战略级天使的序章:
“在后方听报告永远也无法想象真正面对洪水的感觉,在来到战场之前,少校印象中的洪水仅仅是沿着河道前进的一波巨浪,但现在他知道了,洪水是土地肌体的溃烂,是一种恐怖情绪的蔓延。目力所及之处,上游的大片田地、工厂、乡镇……都被黄浊的水流所淹没。它是漫溢在山原中的不定型生物,人们所能够做的,仅仅是小心翼翼地控制与疏导它的动作。现在,这头巨兽正在向沧江大坝扑来,他们则指望一个孩子给它套上笼头。
“感觉很好吗?”少校伫立在雨中问道,“身体能撑住吗?”“嗯。”龙王大声说,“我终于能派上用场了!”
在巨浪将要扑到大坝上,所有人都抓住身边固定物,准备迎接地震般的冲击时,龙王抬起了他的手掌。于是,浪潮崩溃了。哪怕是亲眼见证的当事人,少校也很难形容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见巨大的、浑浊的、流动的黄色洪涛,一下子变得低微弱小了。冲击到堤坝上层,足以将卡车掀翻的巨浪,现在只是轻轻拍打着众人的靴子。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冰凉、甜美、润湿的空气。空气中浓重的水汽加重了雨量,云层中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翻涌。少校抬起头的时候,云的阴影交错晃动出细长柔韧的身影,他知道这只是光线造成的错觉,但眼前所发生的奇迹——大地的溃烂正在以眼可见的速度消退,龙王神态凝重地坐在原地,只是伸出自己的手掌,指向正在挣扎的江水,仿佛在责问这驰骋大地、蹂躏山原的原始神灵。在少校和政委的世界里,他们看见大坝下还在疯狂冲击的洪水,巨兽在撕咬水泥的根基,洪流正在与虚空中强韧的意志力相抗衡。除了水之外的东西,那些石头、钢铁、沙砾……随着水流的消逝,这些事物都逐渐停滞、沉默下来。”
比喻,意象,概念,情绪,这些将客体对象陌生化的手法在这一段对于抹平洪水的描写中展现的很丰富和恰当,把泛滥的洪水比喻成“漫溢在山原中的不定型怪物”,将云的阴影描写成细长柔韧的身影,这不光是语言上对于物体形象的描写,前者凶猛,后者柔和,更反应了从人物情绪上,事件发生上种种微妙特殊的转变,这种富含诗意意象充沛的描写在一个成熟作者的笔下可以完全分毫不乱,词句被安排的恰如其分,一阅读就能让人感觉赏心悦目,非常舒适。
好的文笔,好的语言表现力,所迸发的文字的美感,是基于作者充沛的感受力用文字进行再组织而来的,这也是罗伯特所谓“更具表现力的更高形式”的来源。
当然,以上的论述还远远不能概况好文笔一词所代表的范畴,仅仅是其中几个特征罢了,更多的讨论还是留给书友,下面我想讲讲在我看来文笔的作用,以及对于网文来说,文笔究竟需要不需要,需要到什么程度。
从上面的,对于好文笔的特征的探讨来看,我觉得文笔的作用已经体现的很完全。对于作者而言,好文笔意味着更加娴熟的写作技巧,更容易的进行人物和环境塑造,从商业的角度看,向下,这某种程度上可以方便作者水文,填充字数;向上,越靠近编剧层面的文字设计越方便于作品的IP改编,同时好文笔不意味着文绉绉不近人情让读者看不懂的说话方式,相反的,它恰恰就是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你的印象更深,更吸引读者。那对于读者而言,看到一本好文笔的书,阅读的感觉应当是流畅的,赏心悦目的,舒服的,而不是艰难晦涩的。尤其是网文,显然网文是传统小说范畴的产物,先锋派的结构技巧,文字构成,也不是不可以借鉴,但是显然你不能把网文完全写成先锋派文学的类型。而实际上也没几个作者真的有这水平,在网文里,更容易遇到的阅读晦涩的情况,恰恰反而是作者不会如何正确恰当的使用词句。比喻用的乱七八糟,句子写的奇奇怪怪,自嗨名词一个接着一个,这不是好文笔,这是差文笔。这些作者应该先去学学如何写一篇通顺的中学生记叙文作文。
最后,想要当一个网文作者,需要多少程度上的文笔呢?
回到我这篇帖子的最初,罗伯特麦基所认识到的两个类型的创作天才,一个是故事天才,一个是文学天才,我觉得,网文,需要的更多的还是故事天才而文学天才是次要的,我们需要会说故事的人,而不是诗人。但是,罗伯特同样说到,讲故事的手艺可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
“果要在讲得精彩的琐碎素材和讲得拙劣的深奥素材之间进行选择的话,听众总是会选择讲得精彩的琐碎故事。故事大师懂得如何从最少的事件中挤出生命力,而蹩脚的讲故事的人却会使深奥沦为平庸。你也许具有佛一般的慧眼,但是如果你不会讲故事,你的思想将像白垩一样枯燥无味。”
因此,网文作家究竟需要多少的文笔呢?我觉得,可能不需要掌握多么高深的描写技法,语言艺术,多么牛的文笔,但是他需要把自己想要讲的“讲清楚”,就和商业美术和艺术美术的区别一样,你未必要画的栩栩如生,但是你需要让人觉得好看,或是好笑。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作者能力以内的,不过分的尝试,我觉得即可。并且,从网文一直到今天的发展过程来看,我觉得网文的平均的文字水平是不断在上升的,这点你会看一些老书的时候,你能明确的感觉到他们在语言风格上,写作方式上的代差,这种感觉是非常明显的。同样的,对于读者来说,看了越来越多的书对于文字的感知程度自然也是不知不觉的上升,随着这部分读者的增加,更有追求的,有能力的作者也会在网文这个广阔市场找到更多的自己的发展空间,最后我在抱有对为了网文市场可以更加的百花齐放的预期下,让书友们继续更多更深入的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