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fy ahh
2020-07-08T14:34:34+00:00
又到了大学生毕业季,又是史上最难就业季。毕业生朋友们和我当年一样,面临人生道路的抉择,想找一个好工作。那么,什么是好工作,什么是好工作的衡量标准呢?
有说钱多的,有说权大的,有说清闲的,有说得有趣味的,有说要有挑战的……
这些说法各有道理,但在我看来,能吃老本的才是好工作。
在工作中,人会逐渐积累经验、技术、人脉、资金、知识产权等资源,在资源积累到一定量级后,就产生了质变,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被动收益,这就是吃老本。
吃老本不是不劳而获,是劳而后获,先苦后甜,符合自然规律。吃老本让人摆脱机械化重复性劳作的束缚,活得自由且安逸。
我一个朋友,曾入职某世界五百强公司,上班后感叹“这就是个美国大国企”,里面的资深销售经理,一年到头就投投标,打打电话,连商务应酬都没多少,为啥呢?因为他们年轻时候已经把客户拿下了,现在吃老本就行了,余下的时间发展个人爱好、照顾家庭,随便干什么,不耽误一年大几十万的薪水拿着。
我现在也开始吃老本,刚开始什么都自己从头写,一个字一个字憋,还总被领导打回来。慢慢地经验丰富了,知道怎么写才对路了,也积累了一些东西,现在再来活,把过去写的稿子拿出来,根据要求重新加工一番就能交差,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加班加点,愁得直挠头了。
吃老本也是人体生长的客观要求,青少年身心不成熟,是学习的时候,壮年年富力强,是创造的时候,中老年体力脑力衰退,是享受的时候。不能吃老本,则意味着一个人到中老年时,还被迫像壮年那样保持高强度的工作,这既不现实,也不人道。他们的境况可以参考《骆驼祥子》中老舍笔下四十岁以上的洋车夫:
这些人,生命最鲜壮的时期已经卖掉,现在再把窝窝头变成的血汗滴在马路上。没有力气,没有经验,没有朋友,就是在同行的当中也得不到好气儿。他们拉最破的车,皮带不定一天泄多少次气;一边拉着人还得一边儿央求人家原谅,虽然十五个大铜子儿已经算是甜买卖。
有的朋友会说,很多成功人士,像巴菲特,岁数大了一样在工作,没吃老本啊。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第一,他们有得选择。和社畜那样被迫工作是不一样的,八十岁农村老头下地干活是迫于无奈,巴菲特八十岁管理公司是不上班就没饭吃了吗?
第二,他们也是吃老本。巴菲特积累了庞大的资本和丰富的投资管理经验,他的工作还是在有积累的、擅长的领域深耕,不是离开熟悉的领域,另辟天地重新打拼。事实上,巴菲特一直说不做不懂的投资,就是在强调吃老本的必要性。
类似的,很多商人、科学家、艺术家等成功人士到了一定年龄后,都是在吃老本,有点追求的在过去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没追求的就利用自己积累的人脉、声望等资源谋取利益,这和吃不上老本,到老了还为谋生而苦苦挣扎是完全不同的。
吃老本好,但是这老本不是谁都能吃上的,也不是随随便便能吃上的。
一要选对领域。吃老本的前提是要在一个有成长性的,有积累可能的领域中工作。有的领域,流动性大,可替代性强,从业者是消耗品,很难积累知识、资本、声望。拉洋车、挖煤、码农就是这样的领域。一旦踏入这样的领域,先天就输了,大多数人只能在苦海中挣扎沉沦,只有极少数幸运儿能登临彼岸。
怎么选呢?可以看看这个领域四十岁以上从业者的工作生活状态,要是大多活得舒服,那你老了也很可能过上舒服的日子,要是都挺苦逼,那你也没啥好下场。不过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领域里没有四十岁以上的……那你还是赶紧跑路吧。
这下明白为啥老一辈总是让孩子当医生、教师、公务员了吧?
二要持续投入。吃老本,得有老本才能吃。年轻时,一穷二白,就得努力攒老本。选到一个有成长性的领域后,下大力气深耕,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投入越多回报就越大,本就越厚,等突破临界点后,就产生了质变,可以吃老本了。这里用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思维——“复利思维”,此处就不展开了。
投入要趁早。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年轻这几年,很多人一辈子就是吃年轻时的老本。
有个军工企业的总工程师讲:“我刚毕业到厂里的时候,什么都不会,也没人教,只好啃老毛子的操作手册,对着机器一点点调试,用三个月时间给弄明白了,一法通万法通,之后三十年我评职称、申请专利、提干就靠这三个月的老本。”
我现在虽然也看书学习,但最重要的本是读书那几年攒下来的,读的那几十本学术经典构成了我的知识结构,写论文做课题打牢了文字表达的基础。
因此,年轻时努力很重要,不要等岁数大了,体力脑力都不行了,时间也没剩多少了再努力,那就有点晚了。同样基金定投,别人二十岁开始投,每个月1000;你三十五开始投,每个月600,到60的时候收益能一样吗?
古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看似是空泛的说教,其实蕴含着深刻的现实逻辑:少壮不努力攒老本,老大吃不上老本徒伤悲。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过上吃老本的生活,我们努力是为了有朝一日能不努力。
什么时候所有人都能吃老本,都能摆脱沉重的劳役,我们也就不再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了。从这点看,吃老本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呢,越吃,资本主义的墙角被挖得越狠啊
有说钱多的,有说权大的,有说清闲的,有说得有趣味的,有说要有挑战的……
这些说法各有道理,但在我看来,能吃老本的才是好工作。
在工作中,人会逐渐积累经验、技术、人脉、资金、知识产权等资源,在资源积累到一定量级后,就产生了质变,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被动收益,这就是吃老本。
吃老本不是不劳而获,是劳而后获,先苦后甜,符合自然规律。吃老本让人摆脱机械化重复性劳作的束缚,活得自由且安逸。
我一个朋友,曾入职某世界五百强公司,上班后感叹“这就是个美国大国企”,里面的资深销售经理,一年到头就投投标,打打电话,连商务应酬都没多少,为啥呢?因为他们年轻时候已经把客户拿下了,现在吃老本就行了,余下的时间发展个人爱好、照顾家庭,随便干什么,不耽误一年大几十万的薪水拿着。
我现在也开始吃老本,刚开始什么都自己从头写,一个字一个字憋,还总被领导打回来。慢慢地经验丰富了,知道怎么写才对路了,也积累了一些东西,现在再来活,把过去写的稿子拿出来,根据要求重新加工一番就能交差,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加班加点,愁得直挠头了。
吃老本也是人体生长的客观要求,青少年身心不成熟,是学习的时候,壮年年富力强,是创造的时候,中老年体力脑力衰退,是享受的时候。不能吃老本,则意味着一个人到中老年时,还被迫像壮年那样保持高强度的工作,这既不现实,也不人道。他们的境况可以参考《骆驼祥子》中老舍笔下四十岁以上的洋车夫:
这些人,生命最鲜壮的时期已经卖掉,现在再把窝窝头变成的血汗滴在马路上。没有力气,没有经验,没有朋友,就是在同行的当中也得不到好气儿。他们拉最破的车,皮带不定一天泄多少次气;一边拉着人还得一边儿央求人家原谅,虽然十五个大铜子儿已经算是甜买卖。
有的朋友会说,很多成功人士,像巴菲特,岁数大了一样在工作,没吃老本啊。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第一,他们有得选择。和社畜那样被迫工作是不一样的,八十岁农村老头下地干活是迫于无奈,巴菲特八十岁管理公司是不上班就没饭吃了吗?
第二,他们也是吃老本。巴菲特积累了庞大的资本和丰富的投资管理经验,他的工作还是在有积累的、擅长的领域深耕,不是离开熟悉的领域,另辟天地重新打拼。事实上,巴菲特一直说不做不懂的投资,就是在强调吃老本的必要性。
类似的,很多商人、科学家、艺术家等成功人士到了一定年龄后,都是在吃老本,有点追求的在过去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没追求的就利用自己积累的人脉、声望等资源谋取利益,这和吃不上老本,到老了还为谋生而苦苦挣扎是完全不同的。
吃老本好,但是这老本不是谁都能吃上的,也不是随随便便能吃上的。
一要选对领域。吃老本的前提是要在一个有成长性的,有积累可能的领域中工作。有的领域,流动性大,可替代性强,从业者是消耗品,很难积累知识、资本、声望。拉洋车、挖煤、码农就是这样的领域。一旦踏入这样的领域,先天就输了,大多数人只能在苦海中挣扎沉沦,只有极少数幸运儿能登临彼岸。
怎么选呢?可以看看这个领域四十岁以上从业者的工作生活状态,要是大多活得舒服,那你老了也很可能过上舒服的日子,要是都挺苦逼,那你也没啥好下场。不过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领域里没有四十岁以上的……那你还是赶紧跑路吧。
这下明白为啥老一辈总是让孩子当医生、教师、公务员了吧?
二要持续投入。吃老本,得有老本才能吃。年轻时,一穷二白,就得努力攒老本。选到一个有成长性的领域后,下大力气深耕,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投入越多回报就越大,本就越厚,等突破临界点后,就产生了质变,可以吃老本了。这里用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思维——“复利思维”,此处就不展开了。
投入要趁早。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年轻这几年,很多人一辈子就是吃年轻时的老本。
有个军工企业的总工程师讲:“我刚毕业到厂里的时候,什么都不会,也没人教,只好啃老毛子的操作手册,对着机器一点点调试,用三个月时间给弄明白了,一法通万法通,之后三十年我评职称、申请专利、提干就靠这三个月的老本。”
我现在虽然也看书学习,但最重要的本是读书那几年攒下来的,读的那几十本学术经典构成了我的知识结构,写论文做课题打牢了文字表达的基础。
因此,年轻时努力很重要,不要等岁数大了,体力脑力都不行了,时间也没剩多少了再努力,那就有点晚了。同样基金定投,别人二十岁开始投,每个月1000;你三十五开始投,每个月600,到60的时候收益能一样吗?
古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看似是空泛的说教,其实蕴含着深刻的现实逻辑:少壮不努力攒老本,老大吃不上老本徒伤悲。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过上吃老本的生活,我们努力是为了有朝一日能不努力。
什么时候所有人都能吃老本,都能摆脱沉重的劳役,我们也就不再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了。从这点看,吃老本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呢,越吃,资本主义的墙角被挖得越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