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z
2024-08-14T00:32:59+00:00
大家好,我是水区非专业公考申论讲师毒蛇KISS。
今年以来,公考这条赛道给我的感觉很不正常,内卷已不足以形容竞争激烈程度。
从我带的学生成分构成来看:职业方面,往年是在职几年准备提桶跑路的老哥居多,今年占大头的是在校大学生。
学历方面,往年基本都是普通本科毕业,今年超过一半的学生是985、211在读或毕业,还有几个研究生在读或毕业的。
这说明什么问题?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研究生已经把考公作为就业的第一选择。
这就意味着更多学历起点高、学习能力强、学习时间宽裕、精力旺盛的竞争者涌入了公考这条赛道。
对于准备公考的同学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对于我来说,同样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这些孩子让我很喜欢,因为他们普遍理解能力很强,对于新知识接受起来很快;动手能力强又有时间,作业练习总是能很快完成。
但是,问题也是很明显的。
作为老师,想“收服”他们很困难。
可以说,最近几个月,既是带学生的时间,又是学习钻研的时间。这也是我很久没有更新公考申论经验贴的主要原因。
折腾了大半个暑假,终于把这一波学生都收拾服气了,学习也进入了平稳提升期,我也有点时间继续 打窝 更新公考申论经验贴。
这一课的内容是“‘审题’技巧及重要信息分析收集倾向”。
第一题:
假如你是某街道办的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材料1,提出你所在街道办提升居民小区治理水平的对策建议。(20分)
要求:(1)紧扣材料,内容全面,切实可行,条理清晰;
(2)不超过400字
2021年多省联考(河北乡镇卷)
这是一道很普通的题目。
那么,就由我来实操一下,通过“题目要求”可以获得哪些用来解题的信息。
“审题”,又叫“题目分析”,就是把“题面”及“要求”这些字读一遍,从中找出答题的重点。
这些“字”,我把它们分成三个等级:“重要的”、“不重要的”、“没用的”。
“重要的”要分析提炼,“不重要的”要记住,“没用的”看过就可以了。
首先,我们给“题面”及“要求”进行分级。
“假如你是某街道办的工作人员”,这半句是什么“等级”?
它属于“不重要的”,记住就行。
这半句起什么作用?
“主体”定位作用。
同学们的回答不论有多少条,都要站在“某街道办的工作人员”的角度来写,也就是确定了回答的“主体”,“街道办要如何如何”。
这个点是需要记住的,新手很容易犯的一个重大错误就是一件事写着写着,答案的“主体”换人了。
比如这道题,同学们的回答里不能出现“建议物业怎么做”、“建议居民怎么做”,这么写你的几条回答的“主体”就会很混乱。
那么该怎么写呢?
善用“被动”。
可以这么写,“街道办要监督指导物业如何如何”、“ 街道办要宣传引导居民如何如何”。
事情还是这些事情,措施还是这些措施,主体一统一,回答的档次就上去了。
在具体题目的分类上归入“不重要的”,并不是说这个知识点不重要。
恰恰相反,除了跑题之外,“主体不统一”是小题目最大的扣分点。
只是这个知识点 只要不是脑子特别轴 不难掌握,而且所有小题目都要注意这个问题,所以只要记住了就不会忘……
“请根据给定材料1”, 这半句是什么“等级”?
“没用的”,看过就可以。
这个要求,同学们在实战中读完一遍题面之后再多看它一眼就是浪费时间。
“提出你所在街道办提升居民小区治理水平的对策建议”,这半句是什么“等级”?
讲课的时候,有的同学说了,“题面拢共就三句话,前两句要么不重要、要么没用,那这一句肯定是重要的啦。”
这种说法是对的,但不全对。
“审题”也好、在阅读材料中抓重点词也好,我强调的是“词”。
如果把整句都当作重点的话,那它就不算重点了。
这句里面,我只划了“治理”两个字当重点词。
为什么?
因为只有这两个字能对你的分析阅读材料、重点词分类整合提炼乃至最后形成答案起决定性作用。
“对策建议”,这四个字有用吗?
它属于“不重要的”,记住就行。
同学们熟练以后,就能看出这是一道“经验推广”类的题目,用“问题+建议”模式回答就可以了。
怎么确定是“经验推广”类的题目,用“问题+建议”模式回答的呢?
“对策”,应对问题的策略,用这个词说明肯定存在“问题”,而且你要对照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解决。
“建议”,是好的做法。
小题目不是大作文,不会让你凭空创造出好的做法。这就说明“给定材料1”中,肯定能提炼出好的做法来。
题目做多了,同学们一看这个题目要求,就能知道这道题肯定是吹“成功经验”的。
“什么好的措施”解决了“什么问题”,总结出了“什么经验”。
为什么说它“不重要”,因为它是套路化的。
同学们记住了这个套路,那么做题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出来该怎么去写。
比如这道题,我看到“对策建议”就知道该去阅读材料里找“好”和“坏”。
“好”就是“好的做法”,“坏”就是“问题”。
“提升水平”,这四个字有用吗?
“没用的”,看过就可以。
很多同学,都认为“提升水平”是“重要”的。
乍一看,这个词确实挺唬人的,似乎能决定着题目的回答倾向。
其实不是这样的。
“经验推广”类的题目,那肯定是吹牛的,治理水平肯定是提升的。
我不用看阅读材料也能笃定,阅读材料里没有一项“措施”是“降低水平”的。
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有必要划出来吗?
“所在街道办居民小区”,有用吗?
“没用的”,看过就可以。
这个限制词毫无意义。
它不像“农村与城市”这种限制词一样,能起到定位和排他的作用。
同学们看到这个限制词,以及前面那句“街道办的工作人员”,知道阅读材料里要讲的事超不过一个小区去就可以了。
“治理”这两个字,是有意义的,而且是有重要意义。
“治理”说明是让你提出“策略”——这个词有点大,因为这事超不过一个街道办去——这就说明它不是讲“具体措施”,而是要你讲把“具体措施”提炼总结之后的“工作思路”。
具体到阅读材料的内容里,就是说不要讲“清理垃圾”、“建立停车场”、“防贼”这种具体的事,因为这些事不具备可推广性。
你得提“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安全感”这种有总结性、指导性的建议。
再比如“谠建”这一块,“每个单元都有1名网格员,1名楼栋长和1名物业联络员”能直接推广吗?
你香江小区可能一个单元12户,我香菜小区都是独栋别墅,他香椿小区都是46层公寓楼。
所以,能直接推广的是“谠建工作站”、“谠员报到”这种“规定动作”,“自选动作”怎么干,我只给出成功经验的思路,你自己去琢磨。
“治理”这两个字,决定了你的回答方式是此而非彼。
比如,这道题的题面是“总结香江小区以前存在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
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两种问法之下,答案应该有什么不同。
“紧扣材料,内容全面,切实可行,条理清晰”,有用吗?
“紧扣材料,切实可行,条理清晰”是“没用的”,看过就可以。
这些每道题目都有的“要求”不用看。
它就算不写,同学们也应该知道得全面、得准确、得有条理。
“审题”的目的是什么?很简单、很纯粹,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分析阅读材料。
这个“问题”越简单越好。越简单,同学们抓重点词越准确。
把“问题”搞得越复杂、越高大上,同学们抓重点词时越犹豫。
比如这道题,同学们记住一“好”、一“坏”就行。
分析阅读材料的时候,看到夸香江小区“好”的就抓出来,讲香江小区“坏”的也抓出来,这道题就答完了。
“切实可行”,也是“没用的”,不过它能提供一些“定位”。
这个点呼应了我前面说的提炼“治理思路”。
“思路”是具备推广性的,而“具体措施”很难做到放之四海皆“可行”。
“不超过400字”是“不重要的”,记住就行。
这是一个需要掌握的点。
题目的分数和篇幅,决定了同学们的论述要展开到什么程度。
同样的题目要求,200字的篇幅和400字的篇幅写出来天差地别。
这方面的经验,我在上一篇攻略《[科普分析]毒蛇公考申论课堂中级篇,“题目要求”与解答思路的关联性探讨》中有论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这里就不赘述了。
同学们可以看到,“题目要求”中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
毫不夸张的说,做好“题目分析”,这道题目就已经稳稳的及格了。
这就像画画一样,最重要的创作部分是“构思”。
我想画个什么画,准备用什么风格、如何构图,这些是最重要的。
“题目分析”做好了,那么题目就是“十字绣”。
图案已经画好、颜色也有标注,按图索骥的找对应的线去绣就可以了。
俗称“有手就行”。
今年以来,公考这条赛道给我的感觉很不正常,内卷已不足以形容竞争激烈程度。
从我带的学生成分构成来看:职业方面,往年是在职几年准备提桶跑路的老哥居多,今年占大头的是在校大学生。
学历方面,往年基本都是普通本科毕业,今年超过一半的学生是985、211在读或毕业,还有几个研究生在读或毕业的。
这说明什么问题?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研究生已经把考公作为就业的第一选择。
这就意味着更多学历起点高、学习能力强、学习时间宽裕、精力旺盛的竞争者涌入了公考这条赛道。
对于准备公考的同学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对于我来说,同样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这些孩子让我很喜欢,因为他们普遍理解能力很强,对于新知识接受起来很快;动手能力强又有时间,作业练习总是能很快完成。
但是,问题也是很明显的。
作为老师,想“收服”他们很困难。
可以说,最近几个月,既是带学生的时间,又是学习钻研的时间。这也是我很久没有更新公考申论经验贴的主要原因。
折腾了大半个暑假,终于把这一波学生都收拾服气了,学习也进入了平稳提升期,我也有点时间继续 打窝 更新公考申论经验贴。
这一课的内容是“‘审题’技巧及重要信息分析收集倾向”。
下面是题目
第一题:
假如你是某街道办的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材料1,提出你所在街道办提升居民小区治理水平的对策建议。(20分)
要求:(1)紧扣材料,内容全面,切实可行,条理清晰;
(2)不超过400字
2021年多省联考(河北乡镇卷)
这是一道很普通的题目。
那么,就由我来实操一下,通过“题目要求”可以获得哪些用来解题的信息。
下面是分析和实操
“审题”,又叫“题目分析”,就是把“题面”及“要求”这些字读一遍,从中找出答题的重点。
这些“字”,我把它们分成三个等级:“重要的”、“不重要的”、“没用的”。
“重要的”要分析提炼,“不重要的”要记住,“没用的”看过就可以了。
首先,我们给“题面”及“要求”进行分级。
“假如你是某街道办的工作人员”,这半句是什么“等级”?
它属于“不重要的”,记住就行。
这半句起什么作用?
“主体”定位作用。
同学们的回答不论有多少条,都要站在“某街道办的工作人员”的角度来写,也就是确定了回答的“主体”,“街道办要如何如何”。
这个点是需要记住的,新手很容易犯的一个重大错误就是一件事写着写着,答案的“主体”换人了。
比如这道题,同学们的回答里不能出现“建议物业怎么做”、“建议居民怎么做”,这么写你的几条回答的“主体”就会很混乱。
那么该怎么写呢?
善用“被动”。
可以这么写,“街道办要监督指导物业如何如何”、“ 街道办要宣传引导居民如何如何”。
事情还是这些事情,措施还是这些措施,主体一统一,回答的档次就上去了。
在具体题目的分类上归入“不重要的”,并不是说这个知识点不重要。
恰恰相反,除了跑题之外,“主体不统一”是小题目最大的扣分点。
只是这个知识点 只要不是脑子特别轴 不难掌握,而且所有小题目都要注意这个问题,所以只要记住了就不会忘……
“请根据给定材料1”, 这半句是什么“等级”?
“没用的”,看过就可以。
这个要求,同学们在实战中读完一遍题面之后再多看它一眼就是浪费时间。
“提出你所在街道办提升居民小区治理水平的对策建议”,这半句是什么“等级”?
讲课的时候,有的同学说了,“题面拢共就三句话,前两句要么不重要、要么没用,那这一句肯定是重要的啦。”
这种说法是对的,但不全对。
“审题”也好、在阅读材料中抓重点词也好,我强调的是“词”。
如果把整句都当作重点的话,那它就不算重点了。
这句里面,我只划了“治理”两个字当重点词。
为什么?
因为只有这两个字能对你的分析阅读材料、重点词分类整合提炼乃至最后形成答案起决定性作用。
“对策建议”,这四个字有用吗?
它属于“不重要的”,记住就行。
同学们熟练以后,就能看出这是一道“经验推广”类的题目,用“问题+建议”模式回答就可以了。
怎么确定是“经验推广”类的题目,用“问题+建议”模式回答的呢?
“对策”,应对问题的策略,用这个词说明肯定存在“问题”,而且你要对照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解决。
“建议”,是好的做法。
小题目不是大作文,不会让你凭空创造出好的做法。这就说明“给定材料1”中,肯定能提炼出好的做法来。
题目做多了,同学们一看这个题目要求,就能知道这道题肯定是吹“成功经验”的。
“什么好的措施”解决了“什么问题”,总结出了“什么经验”。
为什么说它“不重要”,因为它是套路化的。
同学们记住了这个套路,那么做题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出来该怎么去写。
比如这道题,我看到“对策建议”就知道该去阅读材料里找“好”和“坏”。
“好”就是“好的做法”,“坏”就是“问题”。
“提升水平”,这四个字有用吗?
“没用的”,看过就可以。
很多同学,都认为“提升水平”是“重要”的。
乍一看,这个词确实挺唬人的,似乎能决定着题目的回答倾向。
其实不是这样的。
“经验推广”类的题目,那肯定是吹牛的,治理水平肯定是提升的。
我不用看阅读材料也能笃定,阅读材料里没有一项“措施”是“降低水平”的。
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有必要划出来吗?
“所在街道办居民小区”,有用吗?
“没用的”,看过就可以。
这个限制词毫无意义。
它不像“农村与城市”这种限制词一样,能起到定位和排他的作用。
同学们看到这个限制词,以及前面那句“街道办的工作人员”,知道阅读材料里要讲的事超不过一个小区去就可以了。
“治理”这两个字,是有意义的,而且是有重要意义。
“治理”说明是让你提出“策略”——这个词有点大,因为这事超不过一个街道办去——这就说明它不是讲“具体措施”,而是要你讲把“具体措施”提炼总结之后的“工作思路”。
具体到阅读材料的内容里,就是说不要讲“清理垃圾”、“建立停车场”、“防贼”这种具体的事,因为这些事不具备可推广性。
你得提“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安全感”这种有总结性、指导性的建议。
再比如“谠建”这一块,“每个单元都有1名网格员,1名楼栋长和1名物业联络员”能直接推广吗?
你香江小区可能一个单元12户,我香菜小区都是独栋别墅,他香椿小区都是46层公寓楼。
所以,能直接推广的是“谠建工作站”、“谠员报到”这种“规定动作”,“自选动作”怎么干,我只给出成功经验的思路,你自己去琢磨。
“治理”这两个字,决定了你的回答方式是此而非彼。
比如,这道题的题面是“总结香江小区以前存在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
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两种问法之下,答案应该有什么不同。
“紧扣材料,内容全面,切实可行,条理清晰”,有用吗?
“紧扣材料,切实可行,条理清晰”是“没用的”,看过就可以。
这些每道题目都有的“要求”不用看。
它就算不写,同学们也应该知道得全面、得准确、得有条理。
“审题”的目的是什么?很简单、很纯粹,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分析阅读材料。
这个“问题”越简单越好。越简单,同学们抓重点词越准确。
把“问题”搞得越复杂、越高大上,同学们抓重点词时越犹豫。
比如这道题,同学们记住一“好”、一“坏”就行。
分析阅读材料的时候,看到夸香江小区“好”的就抓出来,讲香江小区“坏”的也抓出来,这道题就答完了。
“切实可行”,也是“没用的”,不过它能提供一些“定位”。
这个点呼应了我前面说的提炼“治理思路”。
“思路”是具备推广性的,而“具体措施”很难做到放之四海皆“可行”。
“不超过400字”是“不重要的”,记住就行。
这是一个需要掌握的点。
题目的分数和篇幅,决定了同学们的论述要展开到什么程度。
同样的题目要求,200字的篇幅和400字的篇幅写出来天差地别。
这方面的经验,我在上一篇攻略《[科普分析]毒蛇公考申论课堂中级篇,“题目要求”与解答思路的关联性探讨》中有论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这里就不赘述了。
下面是吹牛
同学们可以看到,“题目要求”中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
毫不夸张的说,做好“题目分析”,这道题目就已经稳稳的及格了。
这就像画画一样,最重要的创作部分是“构思”。
我想画个什么画,准备用什么风格、如何构图,这些是最重要的。
“题目分析”做好了,那么题目就是“十字绣”。
图案已经画好、颜色也有标注,按图索骥的找对应的线去绣就可以了。
俗称“有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