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内容] 给老哥们讲艺术,梵高的生日偷梵高——相当没技术含量的贼,被偷走的梵高“黑暗时光”

DirtyDogg92-avatar

DirtyDogg92

2020-03-25T10:01:14+00:00

[url]https://bbs.nga.cn/read.php?tid=20694745[/url]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和精绝古城的故事
[url]https://bbs.nga.cn/read.php?tid=21058165[/url] 浮世绘热潮为什么被日本学者成为“东洋的悲哀”
这是前面两期~~

昨儿看了梵高被偷的新闻,顺手写了篇文~
梵高被偷这幅画啊,其实相当的没有技术含量——跟玩R6似的,抡大锤、进去、出来,就结了。完全没有什么碟中谍啊、怪盗基德的感觉啊!!!!
以我在美术馆上班的经验来说,实在难以理解闭馆半个月,画还没入库、更没有任何保护、乃至夜班保安都没有、甚至、甚至卷帘门都不拉下来一个?这画甚至是这个博物馆借展的。
看半天相关的新闻和资料,估计警察为了破案,也没说啥有价值的东西。
我就顺手介绍下这幅画和梵高的经历吧,很多老哥只知道这人割耳朵,但其实梵高的画不同时期差别挺大的。
被偷的这幅画么——黑、厚重、忧郁,跟我们印象里那个色彩绚丽的梵高完全不同。
这其实是前期梵高的一个特点,所以我顺手写出来,文章挺长的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
嫌长的可以看看图,不少图我都弄成无印良品了,不知道会被压缩成什么样。
最后会有我的公众号二维码哈,希望老哥们别嫌弃。[s:ac:吻][s:ac:吻]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20ftZcT3cSxc-fk.jpg[/img]
被偷走的画《春天来到纽南的牧师花园》1884年

就在梵高生日(3月30日)当天,他的画在博物馆里被偷——够黑色幽默的。

咱们今天,除了讲讲这个堪称“史上最没技术含量”的偷画事件之外,更重要的是说说这幅画背后的故事:与梵高广为人知的《向日葵》、《星月夜》等画作相比,这幅画明显要灰暗、阴郁许多,为什么呢?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dowbZbT3cSrs-jg.jpeg[/img]
失窃的辛格·拉伦(Singer Laren)博物馆。

实际上,这幅画创作于梵高短暂一生中的一段黑暗时光,堪称是他的“隔离”期之作。回首那段过往,已经31岁的他,却要面对传教理想支离破碎、艺术梦想画作却无人问津、乖戾的性格被家人视作瘟神、乃至遇到女方以死明志的爱情,却因双方家庭的隔阂彻底崩溃。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km6tZ2cT3cS1z4-1mx.jpg[/img]
梵高笔下,父亲的遗物:《圣经》与烛台 1885年

隔年,1885年3月,梵高父亲去世,就埋葬在被盗之画正中间那个教堂废墟:伍德托伦古塔之下。因此,这段时光的梵高,画面大多跟心境一样阴郁,黑色与褐色是主旋律,与其后绚烂炽热的画风截然相反。

如今,我们也坐在屋子里,就像这幅画的视角一样,望着往日的美好回忆,跟世界保持距离,迎来了一段灰色的时光。


咱们先说梵高的画被偷这事。

荷兰当地时间2020年3月30号,梵高的136岁诞辰,窃贼明显是个懂行之人,挑了这个日子瞄准了阿姆斯特丹东北的一家博物馆:辛格·拉伦(Singer Laren)博物馆。

由于新冠肺炎肆虐,这家博物馆也被迫关闭有半个月有余了,凌晨3点15分,窃贼直接打碎了博物馆的大玻璃门,闯入博物馆内将画作《春天来到纽南的牧师花园》偷走。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fzqgZdT3cSrs-jl.jpeg[/img]
现场,白板疑似为被打碎的玻璃

面对如此没有技术含量的“强抢”,当地警方在博物馆警报拉响后不久就赶到了现场,可惜肇事者已经消失在无尽的黑夜中。说实话,我也是头一次见到这么没有技术含量的“偷”大师的画。不知道是不是新冠肺炎的问题导致安保人员隔离?亦或者是内鬼共同作案?当地警方目前并没有给出什么值得说的线索。

但有趣的是,这不是这家博物馆第一次失窃,根据2007年的报道,曾有小偷从雕塑花园中偷走了七件艺术品,其中包括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创作的雕塑《思想者》。几天后,这个著名的雕塑就被找回来了——但丢了一条腿儿,迄今13年过去了,这条腿儿也没找到。

实际上,这家博物馆由美国画家威廉·辛格(William Singer)的私人收藏构成,总计大约有3000件藏品,在1954年由威廉·辛格的遗孀安娜·辛格(Anna Singer)建立。

更雪上加霜的是,这幅画甚至不属于这家博物馆,是从隔壁格罗宁根博物馆借展过来的,这也是该馆唯一一张梵高的画。鉴于梵高的作品甚少上拍,虽然在这件作品的具体价值没有定数,但通常如果出现靠谱的真迹,百万美元以上这个价格肯定是跑不了的。

当然,博物馆是毫无疑问的受害者。根据新闻,画作的实际所有人格罗宁根博物馆也认同了辛格博物馆在安保层面的协议执行,在当下全人类面对疫情的黑暗时刻,相信荷兰警方有足够的动力追回这张画。

我呢,趁机讲讲梵高的故事,吃一回偷画馒头。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j12cZdT1kSg4-cr.jpg[/img]
《星月夜》1889年

与梵高最广为人知的《向日葵》、《星月夜》相比,这幅画、甚至这一时期的画,为什么都如此的阴郁与灰暗呢?

其实梵高的人生和作品可以大致分三个部分:

荷兰时期:1879年冬至1885年末,色彩相对阴郁、灰暗。当牧师、学画、卖画都受到挫折,这一时期肖像画相对较多,因为那时候荷兰当地人为了钱当模特,不嫌弃他。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s0tKoToS6x-96.jpg[/img]
梵高 《吸烟的骷髅》1885-1886年

巴黎时期:1886年2月至1888年,色彩逐渐明亮,厮混于巴黎艺术圈,受印象派、后印象派艺术家们的影响。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94j4Z1vT3cSsg-1bh.jpg[/img]
梵高临摹的浮世绘 1887年

阿尔勒及其后:1888年2月-1890年7月,离开巴黎前往普罗旺斯,色彩最为炽烈,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梵高,这一时期风景画、静物居多,当地人嫌弃梵高,所以肖像画较少。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ben7XkZ5gT3cS1z3-1kf.jpg[/img]

那么,被盗的这一件的作品,创作于荷兰时期的末尾1884年。

回望1884年,文森特·梵高坐在纽南镇(Nuenen)的小房间里,望向窗外塔楼的废墟,寻思着再画一张有塔楼的风景,他之所以来到这里,纯粹是因为父亲的工作缘故。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20ftZcT3cSxc-fk.jpg[/img]
被盗的 《春天来到纽南牧师花园》1884年

他父亲多洛斯·梵高,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老牧师,在1883年12月调入纽南,主持当地教会的工作。

父子情深?至少梵高的成长史,几乎就是一个家庭斗争史。

就在三年前的1879年,这位老牧师还不得不被迫前往邻国的矿洞中,将自己一心传教、却因为口齿和性格问题与当地矿工激烈冲突的儿子梵高接回家。

被找到的长子梵高宛如一名流浪汉——过去几年他风餐露宿,食不果腹于煤矿中,试图和他父亲一样,成为一个真正的牧师,将心中的福音和慰藉带给当地困苦的矿工们,他把弟弟和父亲寄来的大笔钱都用来印成《圣经》分发给穷人,却收获成片的羞辱和嘲笑——他被当做一个疯子。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anqiZiT3cSq7-xc.jpeg[/img]
青年梵高

疯子,梵高尚且可以用“耶稣也曾被人冠以疯子之名”来自我安慰。可随后,由于一系列投诉和质疑,当地福音传道会宣布试用期不通过,牧师之路被彻底堵死,梵高目无前路了。

“我的人生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这个世界对我只有冷漠。”——梵高给弟弟的信。困苦与无奈交织,他效仿圣人,半疯半忧愁的赤脚开始了一场徒步流浪之旅,直至毫无人形的被父母找回,双脚差点残疾。

当时梵高的父亲多洛斯,希望就此将梵高送去精神病院——毕竟梵高家族也算是小有名气,海军上将、欧洲头号画廊经理、主教,都在名字后挂着“梵高”。而主角文森特·梵高,却是一位行动极其怪异、性格乖戾、几近一事无成的长子——这实在是个家族耻辱,对比之下,二儿子提奥春风得意,在巴黎事业有成。

愤怒的梵高当然不接受这一命运,但他也无处可去,最终在弟弟提奥的资助下,前往海牙,再次拿起了前些年因为考试不过关而放弃的画笔。



1881年12月,梵高开始寓居海牙,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画室,他渴望建立起一个小家庭证明自己有能力过好日子。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cngqZhT3cS18g-v2.jpg[/img]
从海牙的画室向外看

可谁会买他的画呢?为了不让梵高继续扰乱父母的生活,提奥给梵高每月高达150法郎的费用——这在当时足够全家老小滋润的活一个月。

但梵高将这笔钱通通用来请模特、挥霍,甚至将一名怀有身孕的妓女接到家里,与她们一家子人同居(还有个她母亲)。为了将画作卖出去,减轻自己的经济压力,梵高弟弟提奥不断地跟哥哥文森特争吵,身为画廊经理,他当然知道什么样的画作容易出售。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jfcyZ1iT3cSsg-18y.jpg[/img]
梵高笔下的情人西恩

而文森特却执迷于黑色,他完全无视勃兴于巴黎的印象主义,对他们充满敌意,认为这些人的作品是投机取巧,是取悦他人的肤浅艺术。在他看来,在大自然中找到各种灰色,才是色彩大师们的最大责任,自然界所有颜色都是由黑白两色构成:“几乎所有颜色都带有灰色,在大自然中人们只能看到那些阴影和色调。”

于是,这个阶段的梵高,痴迷于寻找大地的黑色,以此来对抗弟弟所推荐的、印象派光影。呈现出厚重、灰暗的氛围。这种倾向也让梵高对素描情有独钟,在不断的实验和探索中,虽然无人问津,但他为自己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素描基础。

“用黑色画油画”,这是他后来对这段日子的概括。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5zu9ZpT3cSn4-x9.jpg[/img]
梵高《缝衣服的女人》1881年

1883年,弟弟提奥亲自前往海牙看望梵高,双方见面了并没有讨论兄弟情谊,只有没完没了的激烈争吵,提奥由于经济不景气,还要分担父母、兄弟姐妹的花销,希望梵高能够放弃这样的生活,再不济找个工作,哪怕画几张能卖的出去、讨好大家的画。

钱的问题深深刺激到了梵高,却又始终要保持者哥哥仅有的尊严,他自负的宣称,出售作品与乞讨并无二致。“要我去和别人交谈,这件事将让我痛苦不堪”。“最好的事情就是继续自己的创作,直到艺术爱好者自愿地收到吸引而青睐我的作品。”——这句话当然没有错,他可是梵高,但这事要等他们兄弟俩都去世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gueaZ1aT3cSm8-1cr.jpg[/img]
1882年 《渔夫》梵高

于是,残忍的一幕被揭开,提奥向他宣布:家族中那些有钱、有权势的叔叔、舅舅们,愿意出一大笔钱,供梵高继续创作——前提是离开这个丑闻之地、离开那个妓女家庭。

面对选择,梵高崩溃了。接下来的三周,他不断地给提奥写信,陷入矛盾交织、痛苦忏悔的反复折磨中。最终,他选择离开,颜面尽失的抛弃了海牙的小家庭。为了掩盖自己的困窘,他在日记中写道:“工作是我的责任,它甚至比女人更重要。”。

一个向来自负的长子,却因为钱、和未来的艺术生涯,最终保不住自己的小家庭,这是梵高回老家纽南,与父亲住一起的背景。


1883年底,回到父亲家中,梵高马上就挑起了新的战争,他要求父亲承认几年前把他驱逐出门、导致自己前往矿洞当牧师的行为是个错误,并且将自己的一切苦难都归结于这位年逾六旬、听力衰退的老人。

可梵高父亲只是轻蔑的回复了一句:“你难道要我下跪吗?”从此,每天与这位不服管教、忘恩负义的长子激烈争吵,成了他的新生活。

面对不断升级的争吵和愤怒,1884年,梵高父母为儿子盖了一间小画室,还为他装上了壁炉、木地板,今天看到被盗的那副画,就是从这个家中望向窗外的风景。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20ftZcT3cSxc-fk.jpg[/img]
被偷走的画《春天来到纽南的牧师花园》1884年

争吵之外,梵高会拿着钱前往当地人家中写生,比如这一副更加著名的《吃土豆的人》。为了更好地写生、进入现场环境,梵高常常与农民一同置身麦田,在泥泞之中作画,丝毫没有任何艺术家的“洁癖”。那深色调的背景,有如大地色般厚重。可这样的画并不讨好消费者。弟弟提奥更加的愤怒了,他可是还要养着这一大家子人,亲哥哥难道就不能体谅一下?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6gf3XfZ47T3cS1z4-1ej.jpg[/img]
《吃土豆的人》1885年

梵高却迎来了另一场恋爱,与当地贝格曼家族的一位女人玛格特·贝格曼,她整整大梵高十三岁。在梵高回来之前,双方家庭往来密切。可现实是,玛格特是当地富庶家族遗产的继承者,他们当然知道文森特并不是什么正常人物,而梵高家族比对方更清楚这一点,不敢、更无意联姻。

最终,纸包不住火,贝格曼家族震怒于“牧师堕落的儿子”,“幻想自己是画家”,竟然玷污了玛格特的清白,一群人围着梵高拍桌子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几天之后,玛格特吞下了马钱子碱,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在当地已经名誉扫地,被贝格曼家族送去了乌得勒支。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51adZzT3cSzk-194.jpeg[/img]
《抱小孩的女人》1885年

又一次,梵高连自己的爱情都不能做主。

三十一岁的梵高坐在画室中望向窗外,这一连串不幸、忧愁的岁月,都凝结在了这一时期的画面中。

众所周知的丑闻、无尽的争吵、乖戾暴躁的性格、奇怪的外表,让梵高在当地有如瘟疫。他开始更加沉迷于阴郁的色彩“深褐色”与“沥青色”,甚至开始寻找比纯黑更强烈的、更深的色调。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3rcuXaZ2wT3cS1hc-1q6.jpeg[/img]
《灶台前的女人》1885年

虽然无人问津,但他却更加狂热的偏执于自己的观点与自尊,喋喋不休的在信里宣称自己将在未来有“自己的展览”,“画作会畅销”。黑、灰、褐,痛苦的生活,狂热的决心,这就是这一时期梵高画作的主旋律。

直到两年后的1886年,梵高踏上了巴黎的土地,在巴黎的灯红酒绿中探索色彩的魅力。

四年后的1888年,梵高前往法国南部,当他将画架摆放在普罗旺斯的明媚阳光下时,画面才迸发出绚烂夺目的光芒,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梵高——如同普罗旺斯明亮而炽热的天空,直至死去。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eajkXbZ2xT3cS1z4-1k5.jpeg[/img]
这就是梵高与被偷走这幅画的来龙去脉。

##全文终##

借着这幅画,今天讲一讲这段梵高比较少为人知的经历。

能在梵高生日偷这幅画的,起码是个懂行之人,希望这偷画行为只是个愚蠢的恶作剧、希望这幅画一切都好。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6i3bXiZ55T3cS1z4-1l4.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8zrkXbZ35T3cS1jl-17c.jpeg[/img]
——————————————————————————————————
最后拉一波广告哈,如果对艺术啊、文物什么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下我的公众号,谢谢老哥们啦~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31/-7Q5-c0wcXoZ6mT3cS11f-11d.png[/img]
Izakgee-avatar

Izakgee

是楼主本人?写得还行[s:a2:lucky]
hamo-avatar

hamo

根据荷兰买我们口罩的尿性

我怀疑这是他们自导自演的,合理的把这画黑了,不用还

有些东西是无价之宝,有钱也买不到,不过赔的时候总能定个价(说不定还是保险公司付账)
Feit Jævel-avatar

Feit Jævel

梵高和伦勃朗两人生动的诠释了艺术家尤其是画家只能在死后出名,画才能被世人追捧。








虽然毕加索点了个踩[s:ac:哭笑]
shinudes-avatar

shinudes

希望警察能破案
DirtyDogg92-avatar

DirtyDogg92

Reply to [pid=409622168,21072603,1]Reply[/pid] Post by [uid=61567909]南庭云[/uid] (2020-03-31 19:34)
毕加索这个经历吧,像是什么呢?大明星。
他的起势恰好是20世纪初媒体蓬勃发展的时候,当然,不是贬低他的艺术价值,天才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呢,毕加索这个人——要比他的画更著名,绝大多数人除了以一张格尔尼卡之外,几乎不会对他的画产生任何的兴趣——不懂艺术的就一句话:啥几把玩意。
懂艺术呢,也很少人去研究他的作品,顶多是从他对非洲雕塑的吸收、立体主义谈一谈——他隔壁的杜尚在学术层面比他要更招风。
但是有意思的就在于,这人把自己运营的像个明星,有粉丝团,自己的画自己收藏着、控制着,甚至炒作者。
在他晚年,关于他遗产的花边新闻层出不穷,就已经足够证明这人的独特之处了。
我没记错他应该是那个时代最后钱的艺术家了。
但是画大家能记住几张?——至少梵高的向日葵、星月夜这些不感兴趣的也能一眼认出来、说出来。
当然梵高这个人在去世后的崛起,也跟一系列的炒作(无贬义)有关系,包括之后美国人弄了个梵高电影,把割耳朵、自杀这些不确定的事情给坐实了,弄得贼浪漫。

导致——买梵高的画=你买他独一无二的经历——那就有无数的炒作空间了。
当然,这些都是资本、金融层面的事了。
DirtyDogg92-avatar

DirtyDogg92

Reply to [pid=409620412,21072603,1]Reply[/pid] Post by [uid=19920002]坑你只有忍[/uid] (2020-03-31 19:27)
[s:ac:吻][s:ac:吻]谢谢老哥支持
Feit Jævel-avatar

Feit Jævel

[quote][pid=409623670,21072603,1]Reply[/pid] Post by [uid=8054142]qinhan2008[/uid] (2020-03-31 19:40):

毕加索这个经历吧,像是什么呢?大明星。
他的起势恰好是20世纪初媒体蓬勃发展的时候,当然,不是贬低他的艺术价值,天才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呢,毕加索这个人——要比他的画更著名,绝大多数人除了以一张格尔尼卡之外,几乎不会对他的画产生任何的兴趣——不懂艺术的就一句话:啥几把玩意。
懂艺术呢,也很少人去研究他的作品,顶多是从他对非洲雕塑的吸收、立体主义谈一谈——他隔壁的杜尚在学术层面比他要更招风。
但是有意思的就在于,这人把自己运营的像个明星,有粉丝团,自己的画自己收藏着、控制着,甚至炒作者。
在他晚年[/quote]所以能混成毕加索这样的画家貌似就没几个,大概一个人艺术天分与商业天分真的很难兼得。伦勃朗那副消防队出击图,我虽然不懂画但是也知道很牛批,对梵高和毕加索就一个感受,什么玩意儿?莫奈那副伦敦的早晨我倒是觉得挺好看的
Leonard-avatar

Leonard

毕加索人家15-16岁就已经站在世俗绘画的巅峰 觉得无趣了才开始新的面位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