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tyDogg92
2020-03-03T01:27:35+00:00
久在NGA潜水,发现很多老哥们对艺术相关的东西挺感兴趣,我呢曾经在美术馆干过两年讲解员,之后又在艺术媒体当过编辑、主编,闲时会写一写轻松点的艺术、文物相关的文章。因此就想,把我觉得写的还挺轻松的文章拿过来,让老哥们看看艺术品,有个人诚诚恳恳的给大伙讲那么一嘴,熏陶熏陶就结了。
当然,毕竟还是初来乍到,也不敢直接就给老哥们上人体艺术之类的,毕竟防疫期间保护下老哥们的免疫力。也不讲为啥有的画卖一个亿,有的画只能换丝袜——这事留着以后讲。
那投名状呢?就拿一个我觉得特传奇的国宝吧,很多新疆的老哥应该非常熟悉。
这个文物,小小一块、无比脆弱,看似其貌不扬,是建国后出土于新疆的汉朝织锦。但上面却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更令人觉得冥冥中历史会开玩笑的是,负责主持发掘这个墓穴的考古学者,就叫齐东方。
————正文开始————
1995年10月,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大风呼啸,黄沙横行。顶着烈日狂风,一群考古工作者正耐心而细致的发掘一处双人墓葬。(即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5MN1号墓地) 在拆开棺木上的五块木板、揭开棺木中的彩色图案毛毡后,考古人员赫然发现在男尸的右侧,穿杂物的木叉上竟摆着一块精致的织锦。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07/-7Q5-k5m3K1eT1kShs-di.jpg[/img]
简报中的发掘现场
虽然在建国后的新疆,出土过为数众多的织物,但令人惊叹的是:这块织锦上竟然绣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八个字。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07/-7Q5-fp6aK2oT1kShs-bn.jpg[/img]
难道在千年前,古人就预言了新中国和五星红旗的横空出世?在古人眼中,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在尼雅遗址会出土这样一件文物?
实际上啊,所谓尼雅遗址,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精绝国故址。所以,这一系列谜团咱们还得从精绝古城的神秘消失说起。拜咱们现在的小说、游戏所赐,沙漠里的精绝古城、精绝女王、楼兰等西域古国元素都被渲染上一层神神鬼鬼的色彩,充满了未解之谜。但实际上,历史记载里的精绝国、楼兰国啊,都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地方。
以精绝为例,在《汉书·西域记》里是这样说的,“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
也就是说,大名鼎鼎的精绝国其实只有四百多户人家、打仗时能征集500名军人的小城邦而已。因为地处战略要冲,这座小城能同时获益于汉朝的强盛和丝绸之路的繁荣,因此才举足轻重、商贾云集、繁华富庶。
同样跟精绝性质接近的,还有楼兰国。因为楼兰女尸等一系列传说的广泛流传,它名头甚至不亚于精绝。但楼兰国在汉昭帝元凤年间向汉朝俯首称臣后,改名鄯善国,也就是向汉朝亲善的意思。随后鄯善国背靠汉朝,先后吞并了包括精绝在内的一系列西域小国,跃居西域七雄之一。这就是精绝跟楼兰之间的关系。
公元448年,北魏灭鄯善国,从此,楼兰、精绝都成了故纸堆中的一个名词。但在漫天黄沙的吹打下,西域各国当年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痕迹,却没那么容易像记忆一般被完全磨灭。
回到最初的问题,精绝、楼兰这些古国之所以被塑造成充满谜团、传说的国家,最关键的只因为一点,人们不明白曾经那么繁华的地方、怎么就突然而神秘的消失了呢?
为什么楼兰、精绝古国会消失呢?其实在现代学者们的努力下,我们已经能回答一部分这个问题了。答案并不是什么诅咒、神秘力量,而是环境的变化导致西域各国走向迅速衰落。大概公元422年前后,由于孔雀河改道,罗布泊水资源枯竭,干燥的气候导致当地的沙漠化进程无比的迅捷,因而丝绸之路沿线西域城市的生存环境越发恶劣。当然,这些西域当地人并不是一下子就就散了,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跟自然抗争的历史。
以精绝为例,随着环境愈加恶劣,为了阻挡风沙,精绝人不得不用粗大的胡杨木作为房屋的主要框架,辅以芦苇、红柳条编织成墙,墙上敷泥土,同时,墙外还要编织篱笆,种植树木用以躲避严酷的烈日,可想而知这样一座城市对周围自然资源的消耗。河流改道、大规模的砍伐树木,两者叠加开始形成恶性循环。
按照尼雅遗址出土的第386号佉卢文书记载,当时河里已经没有水流,耕地更是没办法灌溉,当水成了最宝贵的资源,只能由精绝国王亲自出面来分配水资源。在另一个第482号佉卢文书上记载,为了保护树木,国王甚至下令“活树严禁砍伐,违者罚马一匹;哪怕只砍了树的枝杈,也要罚母牛一头。”
但自然环境一旦走了下坡路,大势已经不是几条法令能够逆转的,人在自然面前是何等的弱小而卑微。水资源枯竭、树木植被被砍伐一空、频繁到来的沙尘暴、东汉末年的战乱,种种因素相叠加让汉代丝绸之路辉煌不再,精绝和楼兰这些西域小国大多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有无边无际的黄沙见证了这一切。黄沙之下,还有许多伴随古人生活的珍贵文物等待着重见天日。我们今天讲的这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就是那过去繁华西域的见证者。
1901年,洋人斯坦因在偶然间,从仆人那得知这样一件事,说当地的一个农民啊手里有两块奇怪文字的木板。等他看到那实物时,不免惊喜万分,原来这木板上的文字就是他出发前略有了解的“佉卢文”,这种文字生于古代犍陀罗,流行于中亚大地,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通商文字和宗教文字。等到贵霜王朝灭亡和西域各个国家走向衰落,这种文字也就成了无人能识的天书。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07/-7Q5-hcysZ1kT3cS1iz-17p.jpeg[/img]
阿育王时代的佉卢文
从这两块木板上,斯坦因这文物之狼闻到了宝藏的气味,他相信这古文字不会偶然出现在茫茫大漠里。很快,向导带他来到了沙漠中的尼雅废墟。仅仅在第一天,他就见到了当时古文字研究者见过所有佉卢文的总和。贼不走空是自然而然的。第一次进入尼雅遗址,斯坦因就盗走了十几大箱子的珍贵文物,前后三十年,他总共进入废墟四次,尤其是在最后一次,更是在木简中发现了精绝国存在的决定性证据。那26枚汉代木简,其中一枚上面写着“汉精绝王承书从…”这句话。也就是说,尼雅遗址就是《汉书·西域传》中的精绝国故地。
战乱中的民国,自然无暇完成考古发掘尼雅遗址这一工作。到了新中国成立,新疆考古人员50年代完成初次调查后,于1995年10月正式对尼雅进行考古发掘。根据考古工作者的清理,尼雅遗址以佛塔为中心,散布着残存程度不一、规模不等的建筑遗址。包括佛寺、果园、田地、陶窑作坊、水池、墓地,总共有上百余处之多,精绝当年的繁华可见一斑。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横空出世。虽然是千年前的产物,但是却极为巧合的在千年后,以文字的形式跟我们新中国的五星红旗相吻合了。因此这一文物出土即成国宝,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文物名单。
实际上,在这织锦的边上还有一段残破的部分,上面写着“讨南羌”三个字。也就是说完整的句子应该是: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
再根据当时发掘报告,发现这块织锦的墓葬里共有男女各一人,身上盖有被单。在男尸的边上有弓、箭、弓袋、刀鞘、锦帽,以及黄绢长袍。除此之外,还有一件陶罐,上面用墨水写着“王”字。
从功能上来说,这个织锦其实是一个护臂,是汉代军人引弓射箭时绑在手上的,古代称为“射褠(音‘勾’)”。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07/-7Q5-293jXeZ3uT3cSv5-13v.png[/img]
再从织锦本身的工艺上说“五重平纹经锦”,竖向的纱织达到了220根/厘米 , 横向纱织为24根/厘米。前后用了宝蓝 、草绿 、绛红、明黄和白这五组颜色编制而成。在上下两组循环花纹之间织出“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体是流行于汉魏时期介于篆隶的缪篆字体。从工艺上说,这织锦是代表了汉代织物的最高技术水平。这等国宝,自然昭示着墓葬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肯定也不一般,再想想墓葬里同样出土了一个带有“王”字的罐子,因此有学者认为墓主人就是位精绝国的国王。
从图案上说,汉朝时流行阴阳五行思想、祥瑞观念盛行,我们现代常见的祥瑞图像凤凰、麒麟、白虎、四圣兽等都是在那一时期出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中也同样有这些祥瑞,像其中的云气纹就是文献里的“景云”、“卿云”、“庆云”。而动物纹从右到左,依次是“凤凰、鸾鸟 、麒麟、白虎”。里面的花花草草,是“芝草”、“嘉禾”。还有配色。织锦共用五种颜色编制而成,恰好跟“金、木、水、火、土”五行所对应的白、青、黑、赤、黄相关联。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07/-7Q5-fp6aK2oT1kShs-bn.jpg[/img]
更关键的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几个字。所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其实是古代天文占星中的常见词汇。五星,也就是先秦人所说的“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镇星”,到了汉朝,由于五行说的普及,这几个星宿又被称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
那么中国呢,是占星术范围里的“中国”,通常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那么中国之外就是西方、夷狄、外国,与我们现在脑子里的中国这个国家概念是两码事。也就是说,五星积于东方和五星出于东方,是指五大行星在某段时间同时出现、离开东方,这种天像非常罕见,所以古人会把这些异像附上某种天意。通常五星聚合要几十年、上百年才能出现一次,下一次五星出于东方,是要2040年的事了。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其实是个常见的占卜辞,像《史记》里:“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
鉴于在古代中国,历代王朝对历法和天象拥有绝对的解释权,这种国运级别的卜辞需要专门的部门和官员掌管。因此,这一织锦能够使用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就已经表明它是由皇家织造的。从这个角度上说,结合卜辞的下半句“讨南羌”,可以说这其实更是一个战争号角。因为这个织锦的诞生,毫无疑问是汉朝官方通过观测天象,得来的大吉占卜之词,那么把此物赏赐给前线的将军,用来督促将领征讨敌人、提升部队士气以平定西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07/-7Q5-6nr7XjZ5bT3cSu9-10z.png[/img]
尼雅遗址发掘前的棺木
并且,在同时期的史书上,也能找到与此天象相对应的文字记载,比如《汉书·赵充国传》载:汉宣帝神爵元年,派兵平定羌人的叛乱。行前,宣帝赐书:“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而后,这场战争果然以汉朝的胜利而告终,
因此,这织锦啊,很可能就是这一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我们再联系这个无名墓主人陪葬里写有王字的陶罐,如果假设墓主人是精绝王,那么,这块织物很可能是家族流传、或者是他人的赠送,最终成为墓主人心爱之物陪葬。当然,还有另外的解释是,墓主身为西域小国的国王,并不总是对汉朝充满仰慕之情,双方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必然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因此,也可能是精绝国王以此汉朝军事遗物用来行压胜之法、诅咒汉朝。
无论哪一种说法,这织物都可以说来的恰到好处,如果早些在民国出土,或者干脆被斯坦因盗取,恐怕都不会有如此轰动的效应和国宝级文物的地位。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07/-7Q5-77xyXtZ7yT3cS1u9-y7.png[/img]
同一墓葬出土的“延年益寿长保子孙锦”
我们再放眼新疆,实际上同时期还出土了不少时代接近的织锦,除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外,还有“王候合婚千秋万岁宜子孙”、“延年益寿大宜子孙”、“武士”、“联珠胡王”锦等织锦。在远离中原千里的西域,还有如此繁荣的织锦文化,真可遥想当年的丝绸之路是何等的繁华。
感谢您的阅读。
第一次在NGA发帖,然后加粗不知道怎么搞翻车了,也调整不回来了..委屈各位老哥的眼睛了..
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回帖~
[s:ac:愁][s:ac:愁][s:ac:愁]
当然,毕竟还是初来乍到,也不敢直接就给老哥们上人体艺术之类的,毕竟防疫期间保护下老哥们的免疫力。也不讲为啥有的画卖一个亿,有的画只能换丝袜——这事留着以后讲。
那投名状呢?就拿一个我觉得特传奇的国宝吧,很多新疆的老哥应该非常熟悉。
这个文物,小小一块、无比脆弱,看似其貌不扬,是建国后出土于新疆的汉朝织锦。但上面却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更令人觉得冥冥中历史会开玩笑的是,负责主持发掘这个墓穴的考古学者,就叫齐东方。
————正文开始————
1995年10月,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大风呼啸,黄沙横行。顶着烈日狂风,一群考古工作者正耐心而细致的发掘一处双人墓葬。(即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5MN1号墓地) 在拆开棺木上的五块木板、揭开棺木中的彩色图案毛毡后,考古人员赫然发现在男尸的右侧,穿杂物的木叉上竟摆着一块精致的织锦。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07/-7Q5-k5m3K1eT1kShs-di.jpg[/img]
简报中的发掘现场
虽然在建国后的新疆,出土过为数众多的织物,但令人惊叹的是:这块织锦上竟然绣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八个字。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07/-7Q5-fp6aK2oT1kShs-bn.jpg[/img]
难道在千年前,古人就预言了新中国和五星红旗的横空出世?在古人眼中,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在尼雅遗址会出土这样一件文物?
实际上啊,所谓尼雅遗址,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精绝国故址。所以,这一系列谜团咱们还得从精绝古城的神秘消失说起。拜咱们现在的小说、游戏所赐,沙漠里的精绝古城、精绝女王、楼兰等西域古国元素都被渲染上一层神神鬼鬼的色彩,充满了未解之谜。但实际上,历史记载里的精绝国、楼兰国啊,都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地方。
以精绝为例,在《汉书·西域记》里是这样说的,“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
也就是说,大名鼎鼎的精绝国其实只有四百多户人家、打仗时能征集500名军人的小城邦而已。因为地处战略要冲,这座小城能同时获益于汉朝的强盛和丝绸之路的繁荣,因此才举足轻重、商贾云集、繁华富庶。
同样跟精绝性质接近的,还有楼兰国。因为楼兰女尸等一系列传说的广泛流传,它名头甚至不亚于精绝。但楼兰国在汉昭帝元凤年间向汉朝俯首称臣后,改名鄯善国,也就是向汉朝亲善的意思。随后鄯善国背靠汉朝,先后吞并了包括精绝在内的一系列西域小国,跃居西域七雄之一。这就是精绝跟楼兰之间的关系。
公元448年,北魏灭鄯善国,从此,楼兰、精绝都成了故纸堆中的一个名词。但在漫天黄沙的吹打下,西域各国当年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痕迹,却没那么容易像记忆一般被完全磨灭。
回到最初的问题,精绝、楼兰这些古国之所以被塑造成充满谜团、传说的国家,最关键的只因为一点,人们不明白曾经那么繁华的地方、怎么就突然而神秘的消失了呢?
为什么楼兰、精绝古国会消失呢?其实在现代学者们的努力下,我们已经能回答一部分这个问题了。答案并不是什么诅咒、神秘力量,而是环境的变化导致西域各国走向迅速衰落。大概公元422年前后,由于孔雀河改道,罗布泊水资源枯竭,干燥的气候导致当地的沙漠化进程无比的迅捷,因而丝绸之路沿线西域城市的生存环境越发恶劣。当然,这些西域当地人并不是一下子就就散了,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跟自然抗争的历史。
以精绝为例,随着环境愈加恶劣,为了阻挡风沙,精绝人不得不用粗大的胡杨木作为房屋的主要框架,辅以芦苇、红柳条编织成墙,墙上敷泥土,同时,墙外还要编织篱笆,种植树木用以躲避严酷的烈日,可想而知这样一座城市对周围自然资源的消耗。河流改道、大规模的砍伐树木,两者叠加开始形成恶性循环。
按照尼雅遗址出土的第386号佉卢文书记载,当时河里已经没有水流,耕地更是没办法灌溉,当水成了最宝贵的资源,只能由精绝国王亲自出面来分配水资源。在另一个第482号佉卢文书上记载,为了保护树木,国王甚至下令“活树严禁砍伐,违者罚马一匹;哪怕只砍了树的枝杈,也要罚母牛一头。”
但自然环境一旦走了下坡路,大势已经不是几条法令能够逆转的,人在自然面前是何等的弱小而卑微。水资源枯竭、树木植被被砍伐一空、频繁到来的沙尘暴、东汉末年的战乱,种种因素相叠加让汉代丝绸之路辉煌不再,精绝和楼兰这些西域小国大多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有无边无际的黄沙见证了这一切。黄沙之下,还有许多伴随古人生活的珍贵文物等待着重见天日。我们今天讲的这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就是那过去繁华西域的见证者。
1901年,洋人斯坦因在偶然间,从仆人那得知这样一件事,说当地的一个农民啊手里有两块奇怪文字的木板。等他看到那实物时,不免惊喜万分,原来这木板上的文字就是他出发前略有了解的“佉卢文”,这种文字生于古代犍陀罗,流行于中亚大地,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通商文字和宗教文字。等到贵霜王朝灭亡和西域各个国家走向衰落,这种文字也就成了无人能识的天书。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07/-7Q5-hcysZ1kT3cS1iz-17p.jpeg[/img]
阿育王时代的佉卢文
从这两块木板上,斯坦因这文物之狼闻到了宝藏的气味,他相信这古文字不会偶然出现在茫茫大漠里。很快,向导带他来到了沙漠中的尼雅废墟。仅仅在第一天,他就见到了当时古文字研究者见过所有佉卢文的总和。贼不走空是自然而然的。第一次进入尼雅遗址,斯坦因就盗走了十几大箱子的珍贵文物,前后三十年,他总共进入废墟四次,尤其是在最后一次,更是在木简中发现了精绝国存在的决定性证据。那26枚汉代木简,其中一枚上面写着“汉精绝王承书从…”这句话。也就是说,尼雅遗址就是《汉书·西域传》中的精绝国故地。
战乱中的民国,自然无暇完成考古发掘尼雅遗址这一工作。到了新中国成立,新疆考古人员50年代完成初次调查后,于1995年10月正式对尼雅进行考古发掘。根据考古工作者的清理,尼雅遗址以佛塔为中心,散布着残存程度不一、规模不等的建筑遗址。包括佛寺、果园、田地、陶窑作坊、水池、墓地,总共有上百余处之多,精绝当年的繁华可见一斑。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横空出世。虽然是千年前的产物,但是却极为巧合的在千年后,以文字的形式跟我们新中国的五星红旗相吻合了。因此这一文物出土即成国宝,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文物名单。
实际上,在这织锦的边上还有一段残破的部分,上面写着“讨南羌”三个字。也就是说完整的句子应该是: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
再根据当时发掘报告,发现这块织锦的墓葬里共有男女各一人,身上盖有被单。在男尸的边上有弓、箭、弓袋、刀鞘、锦帽,以及黄绢长袍。除此之外,还有一件陶罐,上面用墨水写着“王”字。
从功能上来说,这个织锦其实是一个护臂,是汉代军人引弓射箭时绑在手上的,古代称为“射褠(音‘勾’)”。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07/-7Q5-293jXeZ3uT3cSv5-13v.png[/img]
再从织锦本身的工艺上说“五重平纹经锦”,竖向的纱织达到了220根/厘米 , 横向纱织为24根/厘米。前后用了宝蓝 、草绿 、绛红、明黄和白这五组颜色编制而成。在上下两组循环花纹之间织出“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体是流行于汉魏时期介于篆隶的缪篆字体。从工艺上说,这织锦是代表了汉代织物的最高技术水平。这等国宝,自然昭示着墓葬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肯定也不一般,再想想墓葬里同样出土了一个带有“王”字的罐子,因此有学者认为墓主人就是位精绝国的国王。
从图案上说,汉朝时流行阴阳五行思想、祥瑞观念盛行,我们现代常见的祥瑞图像凤凰、麒麟、白虎、四圣兽等都是在那一时期出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中也同样有这些祥瑞,像其中的云气纹就是文献里的“景云”、“卿云”、“庆云”。而动物纹从右到左,依次是“凤凰、鸾鸟 、麒麟、白虎”。里面的花花草草,是“芝草”、“嘉禾”。还有配色。织锦共用五种颜色编制而成,恰好跟“金、木、水、火、土”五行所对应的白、青、黑、赤、黄相关联。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07/-7Q5-fp6aK2oT1kShs-bn.jpg[/img]
更关键的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几个字。所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其实是古代天文占星中的常见词汇。五星,也就是先秦人所说的“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镇星”,到了汉朝,由于五行说的普及,这几个星宿又被称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
那么中国呢,是占星术范围里的“中国”,通常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那么中国之外就是西方、夷狄、外国,与我们现在脑子里的中国这个国家概念是两码事。也就是说,五星积于东方和五星出于东方,是指五大行星在某段时间同时出现、离开东方,这种天像非常罕见,所以古人会把这些异像附上某种天意。通常五星聚合要几十年、上百年才能出现一次,下一次五星出于东方,是要2040年的事了。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其实是个常见的占卜辞,像《史记》里:“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
鉴于在古代中国,历代王朝对历法和天象拥有绝对的解释权,这种国运级别的卜辞需要专门的部门和官员掌管。因此,这一织锦能够使用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就已经表明它是由皇家织造的。从这个角度上说,结合卜辞的下半句“讨南羌”,可以说这其实更是一个战争号角。因为这个织锦的诞生,毫无疑问是汉朝官方通过观测天象,得来的大吉占卜之词,那么把此物赏赐给前线的将军,用来督促将领征讨敌人、提升部队士气以平定西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07/-7Q5-6nr7XjZ5bT3cSu9-10z.png[/img]
尼雅遗址发掘前的棺木
并且,在同时期的史书上,也能找到与此天象相对应的文字记载,比如《汉书·赵充国传》载:汉宣帝神爵元年,派兵平定羌人的叛乱。行前,宣帝赐书:“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而后,这场战争果然以汉朝的胜利而告终,
因此,这织锦啊,很可能就是这一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我们再联系这个无名墓主人陪葬里写有王字的陶罐,如果假设墓主人是精绝王,那么,这块织物很可能是家族流传、或者是他人的赠送,最终成为墓主人心爱之物陪葬。当然,还有另外的解释是,墓主身为西域小国的国王,并不总是对汉朝充满仰慕之情,双方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必然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因此,也可能是精绝国王以此汉朝军事遗物用来行压胜之法、诅咒汉朝。
无论哪一种说法,这织物都可以说来的恰到好处,如果早些在民国出土,或者干脆被斯坦因盗取,恐怕都不会有如此轰动的效应和国宝级文物的地位。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3/07/-7Q5-77xyXtZ7yT3cS1u9-y7.png[/img]
同一墓葬出土的“延年益寿长保子孙锦”
我们再放眼新疆,实际上同时期还出土了不少时代接近的织锦,除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外,还有“王候合婚千秋万岁宜子孙”、“延年益寿大宜子孙”、“武士”、“联珠胡王”锦等织锦。在远离中原千里的西域,还有如此繁荣的织锦文化,真可遥想当年的丝绸之路是何等的繁华。
感谢您的阅读。
第一次在NGA发帖,然后加粗不知道怎么搞翻车了,也调整不回来了..委屈各位老哥的眼睛了..
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回帖~
[s:ac:愁][s:ac:愁][s:ac: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