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Adrian_
2020-03-22T08:47:01+00:00
老是有一群所谓的“主流文学/严肃文学”(我都不想说他们所谓的严肃文学不是文学批评意义上的严肃文学,只是所谓的主流文学)爱好者出来说这说那的,作为一个杂食读书者,曾经专门怼着中国“严肃文学”,尤其是建国后这批作家小说看的人,来给大家谈谈。
先给大家科普下(具体资料百度百科都有),《三体》并不只是很多人所谓的“通俗小说”“不入严肃文学界的眼”,它入选了2019年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这套书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展现新中国文学发展水平,学习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8家出版机构联合推出的丛书“。
看到这个评价没?“展现新中国文学发展水平”!够不够严肃?而且是新中国无数长篇小说里选的70部中的一部,这够不够入某些老哥的法眼啊?要知道很多我个人很喜欢,甚至茅盾文学奖获奖的作品都没在这70部里面!
然后肯定很多人又要说啦,这什么垃圾丛书?评委都是一群外行吧?然后我们再来看看: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担任主任,丁帆、朱向前、吴义勤、陈思和、孟繁华、南帆、梁鸿鹰、谢有顺、潘凯雄等资深评论家担任委员的评审专家委员会。好吧,我相信,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应该还是比我们这些键盘侠的专业水平高一些吧!
这也就是说,《三体》不仅仅在文学评论界有地位,而且有着相当高的地位,甚至在评委眼中,是全中国仅70部的水平。
顺便说下,方方的小说,在这70部中一部都没入选。但是我们也要客观承认,方方的部分作品是有水平的(曾经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等奖项),她的书我个人没看过(很遗憾,方方的书没达到我读书的要求,我基本除了个人爱好只看茅盾文学奖的小说,方老师虽然有些奖项但毕竟没拿过茅盾);但是要注意,哪怕是她获奖的小说,也并不代表她写日记的水平,更别提日记里造谣的事了。个人对她日记的评价就一句话:“伤痕文学”不是“怨妇文学”,哪怕是真正的伤痕文学代表作里,也不乏笔触乐观的,而这种怨妇一样念叨的日记,说实话看了之后除了让人憋屈还有啥意思?我父亲看了她的履历之后就说了一句话:“她这出身这待遇,还在这里怨妇一样的念叨,我们这种从小种地的不比她苦?”
我个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作家和业余作家之间的界限将会渐渐模糊,大家都认字了,都会写小说了,甚至都有知识了,大家不就都能当作家了么?这个像什么呢?就像大家还记得不记得90年代曾经有个职业叫做“打字员”?随着大家人人都会打字,打字员慢慢也失业了。我一点也不怀疑过个几十年,人人都可以是作家,人人都可以是记者媒体;不如说现在已经这样了,看b站油管那一坨坨的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小么?以前那么多专业的司机师傅,现在除了长途货车这些技术含量高一些的,谁家还不得有个会开车的?
多年的科研经历和读书感受告诉我的是:要尊重权威,但不要迷信权威。尤其是很多当权者,他们的部分专业知识也许是领先的,但在某些水平方面是完全落后的,他们挑出”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不是因为他们多喜欢文学,而是怕新来的人夺了他们的饭碗。艺术来源于群众和生活,现在的经典文学哪个原来不是通俗小说?比如西游/三国/水浒,难道不都是根据原来的各种民间话本加以加工?唐诗宋词元曲,原来不也是家家户户传颂的“爆款”“流行歌曲”,最后才成为经典的?
甚至在“主流文学圈”这个圈子,他们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有时候他们只是放不下面子。比如这70部长篇小说里,不仅仅有《林海雪原》《红岩》《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种老一派的严肃文学;除了《三体》之外,还有《亮剑》《中国制造》,甚至连曾经褒贬不一的《狼图腾》都有。很多人不知道,连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也在与时俱进。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风声》的原著麦家,也拿过茅盾文学奖,作品是《暗算》,写的是谍战故事。按某些人的说法,谍战小说那不能是严肃文学,然后人家就拿了茅盾奖,连评委都在试图摆脱某些束缚往前走,怎么某些人就落后了呢?
先给大家科普下(具体资料百度百科都有),《三体》并不只是很多人所谓的“通俗小说”“不入严肃文学界的眼”,它入选了2019年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这套书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展现新中国文学发展水平,学习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8家出版机构联合推出的丛书“。
看到这个评价没?“展现新中国文学发展水平”!够不够严肃?而且是新中国无数长篇小说里选的70部中的一部,这够不够入某些老哥的法眼啊?要知道很多我个人很喜欢,甚至茅盾文学奖获奖的作品都没在这70部里面!
然后肯定很多人又要说啦,这什么垃圾丛书?评委都是一群外行吧?然后我们再来看看: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担任主任,丁帆、朱向前、吴义勤、陈思和、孟繁华、南帆、梁鸿鹰、谢有顺、潘凯雄等资深评论家担任委员的评审专家委员会。好吧,我相信,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应该还是比我们这些键盘侠的专业水平高一些吧!
这也就是说,《三体》不仅仅在文学评论界有地位,而且有着相当高的地位,甚至在评委眼中,是全中国仅70部的水平。
顺便说下,方方的小说,在这70部中一部都没入选。但是我们也要客观承认,方方的部分作品是有水平的(曾经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等奖项),她的书我个人没看过(很遗憾,方方的书没达到我读书的要求,我基本除了个人爱好只看茅盾文学奖的小说,方老师虽然有些奖项但毕竟没拿过茅盾);但是要注意,哪怕是她获奖的小说,也并不代表她写日记的水平,更别提日记里造谣的事了。个人对她日记的评价就一句话:“伤痕文学”不是“怨妇文学”,哪怕是真正的伤痕文学代表作里,也不乏笔触乐观的,而这种怨妇一样念叨的日记,说实话看了之后除了让人憋屈还有啥意思?我父亲看了她的履历之后就说了一句话:“她这出身这待遇,还在这里怨妇一样的念叨,我们这种从小种地的不比她苦?”
我个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作家和业余作家之间的界限将会渐渐模糊,大家都认字了,都会写小说了,甚至都有知识了,大家不就都能当作家了么?这个像什么呢?就像大家还记得不记得90年代曾经有个职业叫做“打字员”?随着大家人人都会打字,打字员慢慢也失业了。我一点也不怀疑过个几十年,人人都可以是作家,人人都可以是记者媒体;不如说现在已经这样了,看b站油管那一坨坨的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小么?以前那么多专业的司机师傅,现在除了长途货车这些技术含量高一些的,谁家还不得有个会开车的?
多年的科研经历和读书感受告诉我的是:要尊重权威,但不要迷信权威。尤其是很多当权者,他们的部分专业知识也许是领先的,但在某些水平方面是完全落后的,他们挑出”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不是因为他们多喜欢文学,而是怕新来的人夺了他们的饭碗。艺术来源于群众和生活,现在的经典文学哪个原来不是通俗小说?比如西游/三国/水浒,难道不都是根据原来的各种民间话本加以加工?唐诗宋词元曲,原来不也是家家户户传颂的“爆款”“流行歌曲”,最后才成为经典的?
甚至在“主流文学圈”这个圈子,他们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有时候他们只是放不下面子。比如这70部长篇小说里,不仅仅有《林海雪原》《红岩》《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种老一派的严肃文学;除了《三体》之外,还有《亮剑》《中国制造》,甚至连曾经褒贬不一的《狼图腾》都有。很多人不知道,连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也在与时俱进。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风声》的原著麦家,也拿过茅盾文学奖,作品是《暗算》,写的是谍战故事。按某些人的说法,谍战小说那不能是严肃文学,然后人家就拿了茅盾奖,连评委都在试图摆脱某些束缚往前走,怎么某些人就落后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