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哪朝哪代其实关系不大。
解决粮食产量是两个关键节点。
1898年化学办法合成氨。
1911年巴斯夫第一套工业化合成氨(年产9000吨)工厂建成投产。
在这两个节点之前不管是雄鸡还是秋海棠感觉都养不活4亿以上的人……
小学的时候学的一分试验田,彭总自己伺候的田,折算下来也就800斤,实际上化肥之前亩产量能到500就很高了(一季)。
2010年亩产量,水稻好像是800-900斤,小麦600-700。
基本上就是接近翻倍的提高,从60-70年代工业化完成之后用了50年时间慢慢爬到这个亩产量(如果是不考虑口感的话,估计水稻能到1000左右,小麦不清楚)。
中国古代的地盘上的产粮大省(400mm等降水线)的地盘,很早很早就圈完了,在东三省还是北大荒的年代,哪朝哪代能种地的范围就那么点,除了丢失的红河三角洲……这一块挺痛,丢了15000×1500亩的两熟耕地,不过怎么样运到北面是问题,古代运粮走漕运不走海运这个话题太大了,何况江浙到北京才多远,红河三角洲到北京又是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