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fy ahh
2021-02-04T15:04:50+00:00
刷知乎看到个问题“机关单位,通过人才引进进入的博士,为何很多科长不喜欢要?”,下面众说纷纭。我就在机关工作,硕士毕业时曾打算读博,一直和几个博士朋友保持着联系,也和博士干部共事过,对这个问题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博士是一群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熟练掌握了某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在该学科的某个小领域积累了大量知识的人。他们适合在政府机关某个需要专业知识的岗位上,担任技术官僚,这样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可是机关里没有那么多专业岗位,很多博士招进来后被安排到一般岗位上,从事办文、办事、办会等事务性工作。在这方面,博士们没受过训练、不掌握方法、积累的知识为零,不仅没法发挥长处,过去积累的知识反而对建立新的认知体系造成了一定阻碍——空碗才能装东西,舍不得把脑子腾空,也就装不进去新东西。
这就导致一些博士干部不能适应机关工作,表现为进入角色慢、不出“活”儿等等,我就认识这样的博士,出身名门大派、专业功底扎实、文采也不错,但写材料就是不对路,几次下来领导不认可,就不让他写了。大领导不在乎这个,他们愿意收博士当招牌,博一个“尊重人才”的虚名,科长得领着兄弟们干活,自然不喜欢要博士了。
当然也有能迅速进入角色,很快完成思维转换,充分发挥自身长处的博士干部,他们能发展得非常顺利。我只是说,不喜欢要博士是有正当理由、经过认真考虑的选择。
有的人觉得博士进机关干什么工作都是手到擒来,不愿意要博士就是不识货、是嫉贤妒能、思维陈旧,这是典型的做题家思维。
做题家思维,就是做题家的认知模型,在做题家的认知中,人生是y=f(x)的简单函数,做题就是x,它能够解释一切,人的一切遭遇,无论好的坏的,都归因为做题:为什么他有钱呢?他找到好工作了啊!为什么能找到好工作呢?因为上了好大学啊!为什么能上好大学呢?因为做题厉害啊!反之亦然,为什么他穷呢?……因为做题不行!
也能够解决一切:没对象?好好做题,考上好大学!没钱?好好做题,考上好大学!想当官?好好做题,考上好大学!……
总之,做题是人生的唯一自变量。
这个模型简洁、优美,唯一的问题是:它不符合现实。真实世界不像数理课本中那样理性、秩序,而是复杂、混沌、充满变数。
一个人的人生际遇由很多因素决定,其中有一部分是做题这样个人可控的,更大一部分是机会、时势等个人不可控的。人很多时候是被大势所裹挟,像溪水中的鱼一样只能顺着水流向前游,自主的空间很少,在这极其有限的自主空间中,做题又仅占其中的很小一部分,以为做题决定人生的想法是很狭隘的。
做题家思维就像这个段子:ABC三人做电梯从一楼到顶楼,A嚼口香糖、B打电话、C抽烟,到顶楼后A说我嚼口香糖上来的,B说我打电话上来的,C说我抽烟上来的。其实呢?是电梯把他们带上来的。这是对真正原因的无知,做题家们犯的也是这个错误。
做题不能解释一切,更无法解决一切。社会资源不是按考试分数分配的,做题厉害不一定能赚到钱,不一定能当大官,不一定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甚至不一定能上个好大学——这是由所在省份的高考录取率和考生的全省排名决定的。更别说爱情、友谊、健康这些东西了,它们都与做题无关。
做题家思维是被灌输的。从小我们被家长、老师植入“只要成绩好就能如何如何”的理念,在长达十余年的学生生涯中,被正负激励一次次地巩固加强,最终固化成一种思考模型。
我们都曾是做题家,我们都有做题家思维。它像一块红布蒙住了我们的双眼,阻碍我们看见这个世界真实的模样,让我们像盲人那样在现实世界中到处碰壁,一次次质问“为什么我做题这么厉害了还是不行?”、“为什么他做题啥也不是可过得比我幸福”,陷入苦闷、焦虑和自我怀疑。
为了适应这个真实的世界,我们必须抛弃做题家思维。
这个世界的复杂超乎我们的想象,做题既不是人生的归因,更谈不上是问题的解药。事实上,这个有着无限可能性世界根本没有什么唯一的归因和解药。
认识到这一点,秉持开放而非狭隘的思维,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经营自己的生活,也能帮我们找到内心的平衡。
既然在这个世界里,做题再厉害也可能找不到对象、赚不到钱、当不上官,那么我们无法取得过人的成就,也并不值得懊恼。
在这方面,北大中文男足 “Just lose it”的人生态度就很值得欣赏,卸下做题家身份,抛弃做题家思维,世界豁然开朗。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不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博士是一群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熟练掌握了某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在该学科的某个小领域积累了大量知识的人。他们适合在政府机关某个需要专业知识的岗位上,担任技术官僚,这样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可是机关里没有那么多专业岗位,很多博士招进来后被安排到一般岗位上,从事办文、办事、办会等事务性工作。在这方面,博士们没受过训练、不掌握方法、积累的知识为零,不仅没法发挥长处,过去积累的知识反而对建立新的认知体系造成了一定阻碍——空碗才能装东西,舍不得把脑子腾空,也就装不进去新东西。
这就导致一些博士干部不能适应机关工作,表现为进入角色慢、不出“活”儿等等,我就认识这样的博士,出身名门大派、专业功底扎实、文采也不错,但写材料就是不对路,几次下来领导不认可,就不让他写了。大领导不在乎这个,他们愿意收博士当招牌,博一个“尊重人才”的虚名,科长得领着兄弟们干活,自然不喜欢要博士了。
当然也有能迅速进入角色,很快完成思维转换,充分发挥自身长处的博士干部,他们能发展得非常顺利。我只是说,不喜欢要博士是有正当理由、经过认真考虑的选择。
有的人觉得博士进机关干什么工作都是手到擒来,不愿意要博士就是不识货、是嫉贤妒能、思维陈旧,这是典型的做题家思维。
做题家思维,就是做题家的认知模型,在做题家的认知中,人生是y=f(x)的简单函数,做题就是x,它能够解释一切,人的一切遭遇,无论好的坏的,都归因为做题:为什么他有钱呢?他找到好工作了啊!为什么能找到好工作呢?因为上了好大学啊!为什么能上好大学呢?因为做题厉害啊!反之亦然,为什么他穷呢?……因为做题不行!
也能够解决一切:没对象?好好做题,考上好大学!没钱?好好做题,考上好大学!想当官?好好做题,考上好大学!……
总之,做题是人生的唯一自变量。
这个模型简洁、优美,唯一的问题是:它不符合现实。真实世界不像数理课本中那样理性、秩序,而是复杂、混沌、充满变数。
一个人的人生际遇由很多因素决定,其中有一部分是做题这样个人可控的,更大一部分是机会、时势等个人不可控的。人很多时候是被大势所裹挟,像溪水中的鱼一样只能顺着水流向前游,自主的空间很少,在这极其有限的自主空间中,做题又仅占其中的很小一部分,以为做题决定人生的想法是很狭隘的。
做题家思维就像这个段子:ABC三人做电梯从一楼到顶楼,A嚼口香糖、B打电话、C抽烟,到顶楼后A说我嚼口香糖上来的,B说我打电话上来的,C说我抽烟上来的。其实呢?是电梯把他们带上来的。这是对真正原因的无知,做题家们犯的也是这个错误。
做题不能解释一切,更无法解决一切。社会资源不是按考试分数分配的,做题厉害不一定能赚到钱,不一定能当大官,不一定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甚至不一定能上个好大学——这是由所在省份的高考录取率和考生的全省排名决定的。更别说爱情、友谊、健康这些东西了,它们都与做题无关。
做题家思维是被灌输的。从小我们被家长、老师植入“只要成绩好就能如何如何”的理念,在长达十余年的学生生涯中,被正负激励一次次地巩固加强,最终固化成一种思考模型。
我们都曾是做题家,我们都有做题家思维。它像一块红布蒙住了我们的双眼,阻碍我们看见这个世界真实的模样,让我们像盲人那样在现实世界中到处碰壁,一次次质问“为什么我做题这么厉害了还是不行?”、“为什么他做题啥也不是可过得比我幸福”,陷入苦闷、焦虑和自我怀疑。
为了适应这个真实的世界,我们必须抛弃做题家思维。
这个世界的复杂超乎我们的想象,做题既不是人生的归因,更谈不上是问题的解药。事实上,这个有着无限可能性世界根本没有什么唯一的归因和解药。
认识到这一点,秉持开放而非狭隘的思维,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经营自己的生活,也能帮我们找到内心的平衡。
既然在这个世界里,做题再厉害也可能找不到对象、赚不到钱、当不上官,那么我们无法取得过人的成就,也并不值得懊恼。
在这方面,北大中文男足 “Just lose it”的人生态度就很值得欣赏,卸下做题家身份,抛弃做题家思维,世界豁然开朗。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不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