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的《白虎通义》中写的很明确:“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会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义。故圣人与之,非明王之张法。”
也就是说,能称其为“霸”者,需要达到会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义这三点。
齐桓公晋文公没问题。
宋襄公坚决维护周朝礼制,为帮助齐国太子昭继位。他亲自出面约集天下的诸侯,号召各国合力协助太子昭回齐国当国君。虽然只有卫、曹、邾几个小国如约而来。但他带领这些小国平定了齐国内乱,拥立太子昭当上了齐国君主。
齐桓公是公认的天下霸主,但他的太子是靠宋襄公继位的,这使得宋襄公威望徒增。本来诸侯内部出现了纷争,周王室是应该出面调停的。但现在的周王室衰微,根本无力去管。宋襄公的挺身而出,相当于为周王室代劳。做到了“朝天子”。
宋襄公在鹿地会盟诸侯,齐国、楚国等国家参与其中。也勉强算得上“会诸侯”。
“不失人臣之义”更是不必多说。宋襄公素来推行仁义,得到国人的拥护,而且在诸侯间也有贤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
此外还有一点是,宋国位居公爵之位,在中原诸侯中是第一等的,连齐国都只是侯爵,其它还有如晋侯、燕伯、秦伯、楚子等,按照周朝礼制他以公爵身份统帅诸侯也是说的过去的。所以,当时把宋襄公列入“春秋五霸”之中,还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