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kvZetten
2021-03-16T12:45:27+00:00
可能当时这个地动仪原理也不靠谱,但是毕竟是有记录的,真实存在过的。西方哪些什么荷马史诗,北欧神话,雅典希腊众神,可都是没有文字记录的,大部分是文艺复兴时期整理编写的,可信度远远不如中国。
中国有大量甲骨、竹简、纸张,是书写的历史。西方羊皮纸几乎没有长期保存能力,大部分靠口口相传,叫历史故事更契合。
主要是太神了
现在都仿不出来那种千里之外地震都能探测到的效果
说假是因为现代科技都无法很好实现,凭什么古代可以?
我根本不相信所谓“科技逆行,古代先进技术失传”的小说桥段
现代科技还原不出原理吗?
难道里面放的是古代量子计算机硬算的?
千里之外都能震的掉下来,皇帝每天夜里在床上震动,太监捡球得累死
[quote][pid=501279414,25965945,1]Reply[/pid] Post by [uid=42585239]川行宇[/uid] (2021-03-18 20:58):
现代科技还原不出原理吗?
难道里面放的是古代量子计算机硬算的?[/quote][s:ac:哭笑]师承 尼比鲁。你不服啊?
这玩意儿据说是瞎鸡儿吹的人太多,房梁上叼块猪肉都比这效果好,有种说法是这样的
觉得古代的东西超越现代只是失传了,越古老越好,典型反智
除了传感器我想不出来怎么分辨震动[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209/14/-47218_5052bc4cc6331.png[/img]
请先去了解一下现代的地震台站都是用什么技术什么材料做的,精度和感应范围如何,再想想古代到底能不能造出来地动仪
你要的非工程角度,纯历史角度的看法,正是在详尽的历史资料中地震仪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才显得突兀
作者:马前卒
链接:[url]https://zhuanlan.zhihu.com/p/46365709[/url]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地动仪之所以难造,是因为后世学者都想按照古文献记载来设计。乍一看,后汉书已经绘声绘色详细描述了地动仪原理,还可以精确定位时间、地点、事件,可信度似乎应该很高。然而用多个汉朝文献互相比对,张衡地动仪的故事似乎原本就有问题,需要后人不断“打补丁”才能勉强说通。
《后汉书·张衡传》有关地动仪原文如下: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制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樽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樽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发机,而地觉不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按史料,地动仪制成后被安置在洛阳。东汉末年洛阳历经战火洗劫,到了公元418年,刘裕北伐攻占长安,获取了张衡浑天仪、土圭等天文仪器,却唯独没有地动仪,这说明在范晔写《后汉书》之前,地动仪已经失传,范晔可能只是从口耳相传的故事中,选出了这么一段技术描述。
按照范晔描述,地动仪测量陇西地震的“皆服其妙”事件,对应的是公元138年龙溪地震,这一点李约瑟也赞同。然而按《后汉书·本纪》与《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这次地震洛阳有明显震感,并非“地觉不动”。
更尴尬的是,在嘉阳元年(公元132年)地动仪制成后,《后汉书》中记载的地震有30次,京师洛阳就有20次,再无地动仪参与观测的记录。
有人给张衡的故事做注解,称 “皆服其妙”是在张衡死后的公元143年:地动仪事件表然而如果这样就得面临更尴尬的事实,公元143年才“皆服其妙”,那138年地震,地动仪居然没有反应?
地动仪如果是一个有效的仪器,必定会增加中央政府对地方地震信息的掌握。然而,把《后汉书·五行志》中的地震记载与地方史料比对,在地动仪制成的阳嘉元年之后,地方地震只有20%被中央机关记载,比造出地动仪之前还低(嘉阳元年前高于35%),难道地震仪是个催眠仪器?
水区精英可从来不信这些玩意,只要现在科学解释不了的,全部都是假的
Reply to [pid=501279824,25965945,1]Reply[/pid] Post by [uid=39188039]萌萌哒之翼君[/uid] (2021-03-18 21:01)
还可以夜观天象啊。。。
有记录就是真的?[s:ac:哭笑]现代科学还在被不断推翻中前进呢,就古代那个文化水平能有多少可信度你自己就不能琢磨琢磨吗?
金字塔不可能是古代人建造的,古代那么落后的技术怎么可能创造出金字塔,嗯嗯,就酱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