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_이이나
2020-05-10T23:45:33+00:00
中医抗疫41 张伯礼:为中药注射剂正名
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2019年度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药不良反应连续4年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化学药品注射剂占86.9%,中药注射剂占9.1%,生物制品占1.6%。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因安全性遭误解。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数十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抗疫能为中药注射剂正名吗?记者采访了中央指导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中药注射剂,为何入选国家诊疗方案?
记者:因安全性问题,中药注射剂一直备受关注。中药注射剂为何纳入国家诊疗方案?
张伯礼:近年来,受中成药“限方”、修订说明书、医保支付限定范围、重点监控等政策影响,中药注射剂频频受挫,临床应用大受影响。同时,有些人士、媒体夸大中药注射剂质量安全等问题,使人们对中药注射剂产生很大的误解。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19年度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也让人们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有了重新的认识。报告显示,在临床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中,中药占12.7%,连续4年下降。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的此项数据分别为17.3%、16.9%、16.1%和14.6%。以上数据充分证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并不是有些人描述的“洪水猛兽”。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均被纳入推荐的治疗方案。这也提升了人们对中药注射剂的认知及接受度。
新冠疫情救治是一场“遭遇战”,研发新药“远水解不了近渴”。无论中医西医都是首先采用“老药新用”的策略。中医药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思想指导下,扶正祛邪,辨证论治,根据临床表现见招拆招,总是可以快速拿出有效的治疗药物,在“老药新用”方面具有独特的先发优势。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这些中成药都是经过临床实践检验的,应用多年且安全性可靠。在这次新冠肺炎救治中,结合众多一线中医专家的治疗经验给予推荐,在实际诊治中证实确有疗效的中药注射剂,最终被纳入国家诊疗方案中。
救治新冠肺炎,中药注射剂有啥用场?
记者:在疫情防控中,您认为中药注射剂在某些关键环节力挽狂澜。救治新冠肺炎,中药注射剂能派上啥用场?
张伯礼:这次疫情防控救治中,中西医合作得很默契,在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生命支持至关重要,西医为主,中医配合。中医虽是配合,但在某些临床关键环节,中医药也能够力挽狂澜,中药注射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有的患者氧合水平比较低,血氧饱和度波动,这种情况下,尽早使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或服独参汤,往往一两天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就稳定了,再过一两天氧合水平就上去了。炎性因子风暴,加重炎症反应,也是由轻症转重的关键,使用清热凉血的血必净注射液,对控制炎性反应综合征有明确作用。有些患者肺部感染控制不佳或吸收慢,加注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就可以和抗生素起到协同效应,很多患者被治愈了。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患者中西医联合会诊,较多患者使用了中药注射剂,取得了良好疗效。
中医药队伍吸取了非典期间的经验,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救治与科研同步进行,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用扎实的证据证明了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血必净注射剂为例,2020年1月21日,为尽快攻克新冠肺炎有效治疗药物缺乏的难题,基于既往大量重症疾病领域的研究证据,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研究负责单位,钟南山院士担任研究负责人,作为“抗新冠肺炎潜在药物研究”的系列项目之一,紧急立项启动了“血必净治疗新冠肺炎疗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血必净可以显著抑制新冠病毒诱导的炎症因子风暴或者炎症反应。基础实验也证实血必净具有一定的外抗病毒作用,并能显著抑制SARS-CoV-2诱导炎症因子IL-1β,IL-6,MCP-1的mRNA的过度表达,具剂量依赖关系。基于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疗效的临床和机制研究”项目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奖一等奖。
中药注射剂,如何正确评价其疗效?
记者:结合中药注射剂在新冠疫情中的表现,我们该如何正确评价中药注射剂?
张伯礼:近十几年来,中药注射剂发展非常不平衡。有一批品种认真落实药品评价中心发布的七个文件要求,对产品的原料溯源、工艺优化、质量标准、生产监控、临床评价等进行了全面研发改进,药品品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套用评论一句话:中药注射剂约等于菜汤
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2019年度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药不良反应连续4年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化学药品注射剂占86.9%,中药注射剂占9.1%,生物制品占1.6%。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因安全性遭误解。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数十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抗疫能为中药注射剂正名吗?记者采访了中央指导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中药注射剂,为何入选国家诊疗方案?
记者:因安全性问题,中药注射剂一直备受关注。中药注射剂为何纳入国家诊疗方案?
张伯礼:近年来,受中成药“限方”、修订说明书、医保支付限定范围、重点监控等政策影响,中药注射剂频频受挫,临床应用大受影响。同时,有些人士、媒体夸大中药注射剂质量安全等问题,使人们对中药注射剂产生很大的误解。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19年度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也让人们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有了重新的认识。报告显示,在临床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中,中药占12.7%,连续4年下降。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的此项数据分别为17.3%、16.9%、16.1%和14.6%。以上数据充分证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并不是有些人描述的“洪水猛兽”。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均被纳入推荐的治疗方案。这也提升了人们对中药注射剂的认知及接受度。
新冠疫情救治是一场“遭遇战”,研发新药“远水解不了近渴”。无论中医西医都是首先采用“老药新用”的策略。中医药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思想指导下,扶正祛邪,辨证论治,根据临床表现见招拆招,总是可以快速拿出有效的治疗药物,在“老药新用”方面具有独特的先发优势。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这些中成药都是经过临床实践检验的,应用多年且安全性可靠。在这次新冠肺炎救治中,结合众多一线中医专家的治疗经验给予推荐,在实际诊治中证实确有疗效的中药注射剂,最终被纳入国家诊疗方案中。
救治新冠肺炎,中药注射剂有啥用场?
记者:在疫情防控中,您认为中药注射剂在某些关键环节力挽狂澜。救治新冠肺炎,中药注射剂能派上啥用场?
张伯礼:这次疫情防控救治中,中西医合作得很默契,在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生命支持至关重要,西医为主,中医配合。中医虽是配合,但在某些临床关键环节,中医药也能够力挽狂澜,中药注射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有的患者氧合水平比较低,血氧饱和度波动,这种情况下,尽早使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或服独参汤,往往一两天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就稳定了,再过一两天氧合水平就上去了。炎性因子风暴,加重炎症反应,也是由轻症转重的关键,使用清热凉血的血必净注射液,对控制炎性反应综合征有明确作用。有些患者肺部感染控制不佳或吸收慢,加注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就可以和抗生素起到协同效应,很多患者被治愈了。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患者中西医联合会诊,较多患者使用了中药注射剂,取得了良好疗效。
中医药队伍吸取了非典期间的经验,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救治与科研同步进行,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用扎实的证据证明了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血必净注射剂为例,2020年1月21日,为尽快攻克新冠肺炎有效治疗药物缺乏的难题,基于既往大量重症疾病领域的研究证据,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研究负责单位,钟南山院士担任研究负责人,作为“抗新冠肺炎潜在药物研究”的系列项目之一,紧急立项启动了“血必净治疗新冠肺炎疗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血必净可以显著抑制新冠病毒诱导的炎症因子风暴或者炎症反应。基础实验也证实血必净具有一定的外抗病毒作用,并能显著抑制SARS-CoV-2诱导炎症因子IL-1β,IL-6,MCP-1的mRNA的过度表达,具剂量依赖关系。基于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疗效的临床和机制研究”项目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奖一等奖。
中药注射剂,如何正确评价其疗效?
记者:结合中药注射剂在新冠疫情中的表现,我们该如何正确评价中药注射剂?
张伯礼:近十几年来,中药注射剂发展非常不平衡。有一批品种认真落实药品评价中心发布的七个文件要求,对产品的原料溯源、工艺优化、质量标准、生产监控、临床评价等进行了全面研发改进,药品品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套用评论一句话:中药注射剂约等于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