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漕运,对谁有利?——读《两京十五日》

Goofy ahh-avatar

Goofy ahh

2020-10-14T00:43:35+00:00

漕运,对谁有利?
书中对漕运有两种态度:
主张迁都废漕,“江淮的渔户为服船役殚精竭虑,淮安的纤夫为维持过坝精疲力竭,我还听说为了维持漕水丰足,各地要分水借水,以致伤了农时,更不要说每年花费巨亿的南粮北运。”
认为漕运有大利,利在商贾,“这十三省两直隶天南海北的各种物产,因为有了这一条运河而流走运转,通达四方,天下皆可享其大利”;利在人心,带动四方对朝廷的向往之心,“若这老农平日可吃到松江白粮,节庆有剑南醇酒,病了可服辽东人参……可会知道天下之广,大明之盛,可会在上元、中秋遥祝天子万寿?”

从经济学角度看,漕运贯通南北,打开商路,增加经济活力,确实有商贸之利。
但漕运被沿途官吏和地头蛇把持,他们利用权力和暴力对经过的货物强征高额“税费”,推高了物流成本。从供给端看,这降低了普通商人的利润,把他们排挤出市场,只剩下与官府和黑恶势力勾结的大商人;从需求端看,“税费”最终被转嫁到老百姓身上,不得不承受更高的物价。供需两端都被抑制,漕运本能带动的商贸之利被大大降低。
再者,运河开凿和维护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这都是朝廷从民间压榨而来的;为了经营漕运这个庞大的系统,需要雇佣数量庞大的官吏,所需钱粮还是从民间压榨而来;为了压榨资源,又得设置更多的衙门来征税、盘点、运输、维持治安,需要更多“吃公家饭的”……如此这般,明朝的“总税率”,即朝廷从民间拿走的总的比率,是非常高的。经济学中有一个“税收楔子”的概念,只要征税就会造成损耗,征税越多损耗越大。因为漕运,全国税收大幅度增加,在经济系统中打入了一个大大的楔子,严重降低了全国的民间经济活力。
综合来看,漕运的掠夺性极大地抑制了社会经济发展,不利于全国性商业市场的形成(吴琦,《漕运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这商贸之利,只能说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至于所谓的人心之利,更是无从谈起。张泉所畅想的,一个原本自给自足的老农,因漕运而享受到了各地物产,过上了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这结合明朝的实际情况来看,就是个充满残酷意味的冷笑话。
出身赤贫农家的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束缚农民最为严酷的极端专制的暴君。他不仅用“大军点户”、里甲制度等把农民严密地禁锢起来,而且把数量空前的农民强行纳入屯田体系,造成历史上最为庞大的国家军事农奴制。
对不肯“安分守己”的农民镇压之残酷也比前元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以“重典”诛杀“顽民绝不比诛杀官吏手软。
他把苏松一带富豪的私人地产几乎全部收归“国有”,但对农民来说只不过从纳私租变为纳官租而已,不仅负担往往因此加重,而且处在远比平民地主厉害的国家权力强制下,农民人身地位实际上下降了。
更坏的是原来的平民富豪剥削所得尚有投资于圩围水利“兴修工本之费”者,多少有点积累职能,而国家“收豪民之腴”的岁入却成了官府“厨传日费”“郡邑公私筵宴,诸所狼藉”的开支来源,全被权贵挥霍了。
洪武一朝的农民起义之频繁,超过以前任何朝代之开国初期。流传至今的“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花鼓,更反映了农民对这个“领袖”的愤恨。(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
明代的农民,过着如此悲惨贫困的生活,还谈什么吃白粮、喝美酒、嫁女儿用绫罗绸缎,这不是笑话是什么?
说了这些,并不意味着漕运无利,这个利要看对谁而言。

对那些集“高利贷、大地主、官僚、大商人”(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于一身的权势阶层及其附庸而言,漕运是有利的,他们借国家管制进行超经济强制性榨取;对北京的达官贵人而言,漕运是有利的,让他们享用各地物产,不仅无匮乏之虞,还能满足无休止的奢靡物欲;对运河沿途的大小官僚属吏和托庇于他们的黑恶势力而言,漕运是有利的,能从中上下其手,借机自肥;对整个明王朝而言,漕运是有利的,强化朝廷对北方地区的控制和对国民经济的把控,稳固了他朱家一家一姓的江山。
但对平民百姓而言,漕运没有丁点好处,带来的只有暴政、压榨、贫困。
评价漕运,取决于你是站在平民一边,还是站在权贵一边。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评价其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