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Frappé
2021-02-22T00:55:31+00:00
这是我当初在知乎发的第一篇文章,转述到泥潭做个简单的科普,这也是我在泥潭的第三次军史科普贴了。第一次是讲苏德战争爆发前的军力对比,第二次是论述1945年8月苏军能否登陆北海道的可能性。
战略背景
1942年2月,陆军总司令部作战处发布了一系列关于1942年战局的初步指示,该战局的主要目标是夺取高加索。为此,南方集团军群获得了兵员装备的优先补给权。第4装甲集团军与南方的第1装甲集团军会合,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休整完毕的来自中央集团军群的师。
此外,还有20个德国师、21个其他轴心国的师也从其他战区调往南方。这些轴心国部队包括6个意大利师、10个匈牙利师和5个不满编的罗马尼亚师,普遍要比实力耗尽的德国师的兵器还少,装备可靠性也更差。除了一向让德国人瞧不起的胆量外,这些盟友部队的训练和军事学说也不能和居主导地位的德国人相适应。只有一个意大利师被认为可以和普通的德国师等同。因此,德军让这些仆从国军队从事在德军前锋后扫荡残敌和确保侧翼安全的工作。
战役背景
尽管苏军春夏战局出师不利,但第二次哈尔科夫会战确实打乱了德军为夏季攻势的准备。不仅哈尔科夫周边德军无法完成休整,而且准备的时间表也经过了明显的改动。
在这些初期的战斗中,苏联最高统帅部这才意识到至少一部分德军攻势将发生在南方。红空军企图对德军集结地域发起多次大规模空袭,但其实力太过虚弱不足以夺取局部制空权。除了组建10个步兵集团军备用外,苏军也从中央地区抽出部队以提供更大的战略纵深。但是这些预备队中很多仍然留在莫斯科地区而不是部署在南方。迟至7月5日,苏联最高统帅部仍然坚信新一轮攻势不过是向莫斯科推进的前奏罢了,进攻者在到达沃罗涅日(Voronezh )后将转向北方。
战前的准备
到7月7日,第4装甲集团军已经与第6集团军在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会师。南线战区的辽阔距离让德军后勤倍感吃紧,到7月中旬,第4装甲集团军先头各师的燃料已经不足。扮演支援角色的第1装甲集团军开始燃料供应要好一些,但其有限的力量也在逐日减少。由于哈尔科夫-伊久姆会战,该集团军的机械化部队在攻势开始时平均实力只有编制数的40%;到7月16日,又下降到30%,每 个装甲师只剩一个坦克营。十天后,A集团军群的8个机动师每师平均只有54辆坦克了。
7月23日罗斯托夫陷落后,小胡子突然盯上了斯大林格勒的工业价值和象征性意义。同一天发布的第45号训令,将第24装甲军由第4装甲集团军转隶给第6集团军以加强后者向斯大林格勒的进军,这次进军也获得了空中支援和越来越稀缺的汽油补给的优先权。
在罗斯托夫包围战中,即使是第6集团军也由于缺乏给养而在10天内几乎动弹不得。这一情况让苏联最高统帅部得以重新在顿河弯曲部建立起基本的防御来,这一地区的平民被动员起来在斯大林格勒周围修筑了四条防御带。
7月12 日,铁木辛哥元帅接手指挥城市接近地所有部队,将西南方面军残部(第21集团 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和原战略预备队中新得到番号的第62、63、64集团军组建 为新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5天后,南方面军的第28、38和57集团军残部也合并到该方面军。
7月22日,戈尔多夫中将(V. N. Gordov )取代铁木辛哥担任这一关键的指挥岗位。第二天,第6集团军在该市以西80英里的奇尔河(Chir)附近 撞上了第62和第64步兵集团军的主防御阵地。7月25日和27日,刚组建了一半的坦克第1和坦克第4集团军实施了一系列互不关联的局部反击,威胁到了尚在等待加油的第14装甲军。同时,苏联人掘开马内奇河(Manich )大坝,第1装甲集团军在顿河下游的渡口成了一片汪洋,结果北高加索轴线上的德军先遣部队暂时脱离了大部队。
崔可夫VS保卢斯
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是一座巨大的工业城市,沿伏尔加河分布在15英里长(约24.1公里)的狭长绸带上。城市的战术防御是依靠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中将(V. I. Chuikov ) 的第62集团军,该集团军在战役开始时有8个师。
为了夺取这座复杂的城市,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共有25个不满员的师,9月16日,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接管第4装甲集团军的步兵单位的作战指挥权,但即使如此也很不够。
苏联守军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尽管在人员和装备上损失惨重,他们仍然坚持奋战。在战斗之初,崔可夫就意识到必须让德军在空军和炮兵上的优势失效。他指示部队“拥抱”德国人,即贴近德国人而让德国指挥官不能使用空中打击以防殃及自己人。连续数周里,红军步兵和战斗工兵的小规模战斗群与他们的对手距离是如此之近,以至于他们之间常常只有一街甚至一墙之隔。你死我活的搜索和伏击战常常发生在按米来丈量的距离上,但即使采用这种战术,守军也慢慢地力不能支被迫后退。到10月,苏军的防御已经被压缩成四片薄薄的桥头堡,前线离河岸只有600英尺(183米)步兵第187师驻扎到一座河边的工厂里,它接到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工厂。3天里该师就有90%的人员死亡或失踪,因为这一令人英勇无畏的战果,该师获得“近卫军”称号。
通过在夜间用汽艇和驳船将部队送过伏尔加河,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源源不断 地将补充部队和人员送进巷战的绞肉机里。再一次,苏联最高统帅部维持大量战役和战略预备队的做法使得苏联人能承受住巨大的伤亡并化解掉德军的进攻能力。稀稀拉拉散布的德军,尤其是在步兵团内,一直在经受着损耗,但这种损耗是苏联靠巨大的牺牲换来的。
迟至10月26日,保卢斯信心满满的期待能在11月10日拿下整座城市。11月2日,小胡子同意各师所有非作战状态的战斗工兵营都到斯大林格勒以肃清那些难缠的保卫者。
苏军的谋划
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最黑暗的时日里,华西列夫斯基一直保持着一小组由博伊科夫(L I. Boikov,总参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所在方向处主任)领导的参谋军官研究战略反攻的方案,作为囊括整个中部和南部战区的雄心勃勃的冬季战局的第一阶段。9月13日,博伊科夫向斯大林简要汇报了通过打击两翼的罗马尼亚军队来切断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矛头的构想。到10月中旬,斯大林终于有了足够的信心来关注这一建议,该建议后来成为苏联最高统帅部计划于1942年 11月实施的两个主要攻势的基础。
天王星计划目的在于歼灭斯大林格勒地区的轴心国军队。随后实施土星战役,目的是歼灭苏联南方的所有轴心国部队(B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同时,朱可夫协调的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将对中央集团军群实施火星计划,以荡平勒热夫突出部,让德军增援部队无法前往南方,尽可能打击中央集团军群。
天王星计划的方案是合围战中的经典。41岁的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尼古拉•费 多罗维奇•瓦图京上将(N. F. Vatutin )在计划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接下来的这一攻势的形式体现出了瓦图京的无畏性格。
在11月上旬,普罗科菲•洛格维诺维奇•罗曼年科中将(P. L. Romanenko)新整训完毕的坦克第5集团军秘密从布良斯克方面军地域变更部署到西南方面军把守的斯大林格勒西北、顿河上的绥拉菲摩维奇桥头堡阵地上。瓦图京计划动用他的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以及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的第65集团军来在一个小合围圈里吃掉伸展过度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同时,坦克第5集团军的坦克第1和第26军及第21集团军的坦克第4军和近卫骑兵第3军将急转向东南方合围 防御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而坦克第5集团军的骑兵第8军则组成一条细细的对外合围圈以迟滞解围的德军纵队。
在德军南翼,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将投入第51和第57集团军,由坦克第13军和机械化第4军作前锋,切开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在顿河上的卡拉奇(Kalach)附近与坦克第5集团军会师。骑兵第4军负责掩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左翼。由于坦克第5集团军不得不长途跋涉120公里,而机械化第4军预计只走90公里,所以西南方面军将比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提 前一天发起进攻。
苏军的反攻
斯大林格勒反攻分三个阶段。首先,11月19-30日,苏军突破轴心军防御,合围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和罗马尼亚军。然后,从1942年12月1日-1943年1月9 日,试图乘胜进军发展胜利,但被德军解围的努力所阻。最后,1943年1月10 日-3月18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监督肃清斯大林格勒口袋(“指环”战 役,Kol'tso ),同时试图将胜利推广到整个中部和南方战区。这一更大的努力被 他们自己的错误及德军巧妙的反击所阻止。
初期胜利超过了苏军预期。11月19日,西南方面军开始了进攻, 同时友邻的顿河方面军也展开掩护进攻。防御的罗马尼亚人手头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轻易就被打垮了。第一天中午,罗曼年科的坦克第5集团军的坦克第26 和第1军穿过进攻的步兵师队形加入战斗。在伊万•米哈伊洛维奇•奇斯佳科夫中将(L M. Chistiakov )的第21集团军的配合下,坦克第5集团军俘获了三个罗马尼亚师的大部(27,000人)并继续发展胜利。这两个坦克军和安德烈•格里戈里 耶维奇•克拉夫琴科少将(A. G. Kravchenko )的隶属于第21集团军的坦克第4军绕过抵抗枢纽,平均每天前进7公里。11月22日,阿列克谢•格里戈里耶维奇・罗金少将指挥的坦克第26军接近了顿河上的卡拉奇。
11月23日下午,第26坦克军与瓦西里•季莫菲耶维奇•沃里斯基(V. T. Vol'sky )的机械化第4军在卡拉奇东南的苏维埃茨基(Sovetskoe)会 师,完成了包围圈。到11月30日,苏军已经围绕总计330,000人的22个德国师建立了内层包围圈,被围部队包括第6集团军,罗马尼亚残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个军。这些兵力远远超过了苏联人的预计数,为将其肃清还需要7个步兵集团军以及在指挥和参谋作业加以重视。
绝大部分德方记录都声称,第6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如果能立即行动的话本可以突出重围。即使不考虑违背希特勒意愿的问题,这一说法的前提是保卢斯的后勤补给是充足的,实则不然。对斯大林格勒的围攻一直是依赖一条不牢靠的补给线,而保卢斯的部队也缺乏燃料、弹药和运输能力以独力突围。另外,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还掌握了强大的预备队,足以挡住任何解围或突围的企图。
在这样一个绝境下,陆军元帅埃里希•冯•曼施泰因被任命为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受命拯救第6集团军。但希特勒仍然拒绝考虑从斯大林格勒撤出;他希望冯•曼施泰因在包围圈上打开一条通道,重新为被围部队提供补给。
此外,赫尔曼•戈林(迈耶)一时脑热向希特勒保证他的空军可以向斯大林格勒每天补给 600吨物资,这需要每天出动375个架次的容克-52运输机,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办到。考虑到此地恶劣的天气和糟糕的机场,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将近1,000架次的容克-52,远远超过了德国空军能力。德国空军搜刮了全部可能使用的飞机,每日运输量也只有一次达到300吨。
这些速度慢、无武装的飞机撞进了苏联在战争中第一次系统建立的防空网中。此战中的红空军协调者帕维尔•斯捷潘诺维奇•斯捷潘诺夫将军(P. S. Stepanov)将高射炮和地面引导的拦截战斗机部署在一个同心环内。此外,斯捷潘诺夫使用受过特殊训练的夜间战斗机和精锐的自由猎手(Oxothhkh )来捕猎倒霉鬼,结果是一场红色空军的猎杀盛宴。
火星计划:朱可夫的惨败
在北面,苏联最高统帅部计划在依然威胁苏军莫斯科防御的勒热夫突出部对中央集团军群发动另一场主要攻势。这次由朱可夫策划和监督的火星计划需要马克西姆•阿列克谢耶维奇•普尔卡耶夫将军(M. A. Purkaev )的加里宁方面军和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上将(I. S. Konev )的西方面军攻击勒热夫突出部的东西两翼。任务是歼灭德军第9集团军,肃清突出部,接下来是威胁斯摩棱斯克。这次攻势还包括了加里宁方面军的第39集团军对突出部“鼻子”的攻击,以及突击第3集团军对大卢基的攻击。
战役于11月25日斯大林格勒旗开得胜之后发起,普尔卡耶夫的第22和第41集团军痛击了别雷(Belyi)南北两面的德军防御阵地,同一天科涅夫的第20和第31集团军也进攻了瑟乔夫卡东北。几乎同一时刻,第39集团军也在勒热夫以西发动辅助进攻,而突击第3集团军在伊万·彼得罗维奇·科尔恰金少将(I.P. Korchagin,苏联英雄)的机械化第2军的215辆坦克支援下进攻了大卢基东面德军阵地。"格尔曼·费多罗维奇·塔拉索夫少将(G.F.Tarasov)的第41集团军从别雷南北两面突破德军防御。
在该城北面,卡图科夫少将(M.E.Katukov)的装备有约200辆坦克的机械化第3军沿卢切萨河(Luchesa)一路狂奔以发展胜利,并在别雷以东与第41集团军的机动部队会师。与此同时,在别雷南面,斯捷潘·伊万诺维奇·波维特金少将(SI.Povetkin)的精锐"斯大林"步兵第6军开始发展胜利,不久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维奇·索洛马京少将(M.D.Solomatin)的机械化第1军也尾随而至,后者经过加强了两个额外的机械化旅后已经成为一支拥有超过300辆坦克(其中有50辆KV重型坦克)的力量。索罗马京的军在前出与卡图科夫的装甲部队会师合围别雷并与科涅夫的先头部队在勒热夫突出部底部碰头的过程中进展神速。
但科涅夫的两个集团军却不能和普尔卡耶夫的胜利相媲美。朱可夫指导的第 20和第31集团军在第6、第8两个坦克军及弗拉基米尔·维克多洛维奇·克留科夫少将"近卫骑兵第2军的支援下,反复向勒热夫东南的德军阵地发起冲击。所有的攻击都在激烈的战斗后被挫败,苏军蒙受了骇人听闻的损失。科涅夫的唯一收获是克留科夫的第20骑兵师渗入了德军后方。该师立即就被切断,然后在德军后方呆了将近一个月,直到1月初卡图科夫的机械化军发动了一次袭击将其残部救出。
在勒热夫,德军最初能够将第1和第9装甲师、大德意志师(Grossdeutschland)和第14装甲掷弹兵师。后来还有第12、19、20装甲师,投入战斗以堵住别雷附近的苏军突破口。到12月中旬,苏军的攻势已经举步维艰了。在西面,德军的反击消化掉了机械化第3军在别雷以北、卢切萨河谷处的进攻,并在城南包围了步兵第6军和机械化第1军。朱可夫在12月11日和13日继续在勒热夫南面展开攻势的企图经过惨重损失后失败了,经过更激烈的战斗后,别雷南面的两个军大部被歼。
稍稍安慰一下这次代价高昂的失败的只有库兹马·尼基托维奇·加利茨基上将(K.N.Galitsky)的突击第3集团军,该军在大卢基消灭了一支德军部队并打退了德军解救的企图,约7000余名德军几乎全军覆没。
很显然,火星计划没能达到苏军的期望。但朱可夫在火星计划中的"最大失败"很快就被南方天王星的胜利所掩盖,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现在正集中精力于此地。
德军的解围与苏军的阻击——小土星
土星战役利用西南方面军左翼和马利诺夫斯基中将(R.la.Malinovsky)强大的近卫第2集团军来突破顿河中游意大利人的防御阵地,并向纵深挺进夺取罗斯托夫。
为突入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冯·曼施泰因开始集结两支力量。在奇尔河和顿河的交汇处,第48装甲军接受了从东线其他地方调来的几个师,而第57装甲军也在科捷利尼科夫斯基(Kotel'nikovski,即今科捷利尼科沃Kotei'nikovo)附近组建完毕。
最初,苏联人不得不将参加土星战役的近卫第2集团军调出来协助解决斯大林格勒包围圈里的敌军(不过并没有改变土星战役的样式)。然而当冯·曼施泰因的第57装甲军开始从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向斯大林格勒前进时,近卫第2集团军又转到这一轴线,土星战役也被修改为"小土星",只合围沿顿河和奇尔河南岸防守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霍利特战役集群。
苏军的行动于12月7日发起,坦克第5集团军的坦克第1军在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布特科夫少将(V.V.Butkov,苏联英雄)的指挥下开始渡过奇尔河开始破坏性进攻以打乱第48和57装甲军的解围计划。然后12月10日,坦克第5集团军的机械化第5军在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沃尔科夫少将(M.V.Volkov)的指挥下,加入了更西面的进攻。
尽管第11装甲师顶住上述进攻,但奇尔河防线也仅仅是勉强守住罢了。到12月10日,第48装甲军已经被打垮了,第57装甲军的第17装甲师已经调去提供支援,这样奇尔河-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解围突击就无果而终,而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方向的突击也被严重削弱,不过后者还是在12月12日继续进行。
51集团军施加压力之时, 西南方面军在沃罗涅日方面军的第6集团军支援下,于12月16日在斯大林格勒西北沿顿河和奇尔河对霍利特战役集群的意大利第8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发动了 “小土星”行动。一群空前庞大的苏联快速兵团实质上歼灭了意大利军。当这些快速兵团已经深深突入德军后方后,其中三个——坦克第24、25军和 近卫机械化第1军——直奔德军在塔钦斯卡亚和莫罗佐夫斯克(Tatsinskaia和 Morozovsk )为斯大林格勒提供补给的机场。
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巴达诺夫少将(V. M. Badanov )的第24坦克军受命占领既是关键机场、同时也是后勤基地 的塔钦斯卡亚,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才完成任务。第24坦克军已经下降到不及原来实力(200辆坦克)的40%,远远脱离了补给纵队,于圣诞夜杀入塔钦斯卡亚,击毁了德军56架运输机并捣毁了机场。
2月12日,德军接下来的解围行动已经成为注定不能和第6集团军会师的徒劳努力。希特勒不愿为这一关键进攻集结战役预备队,德军第57装甲军的推进不断受此束缚。尽管有这么多障碍,第57装甲军还是在12天里拼命向前推进了50公里。然而在12月24日,马利诺夫斯基强大的近卫第2集团军发起反击,将德军打退了多达100公里。苏军在快速兵团的使用上——特别是帕维尔•阿列克谢 耶维奇•罗特米斯特罗夫(P. A. Rotmistrov)的坦克第7军在侧翼的进攻——表现出了极高的素养,这在战争中还是第一次。从所有实际的目的来看,德军为斯大林格勒被围部队解围的努力都失败了。
最后总攻
负责执行指环战役的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沃罗诺夫上将(N. N. Voronov )利用持续不断的炮火轰炸来摧垮德军防御。第6集团军的补给十分短缺,以至于防御者们很快就不得不吃马肉、卧冰雪。1月24日,包围圈中德军最后一个主要机场皮托姆尼克(Pitomnik)机场也被占领。两天后,苏军在一条狭窄的战线上发起进攻,自东向西将被围德军一劈两半。尽管小胡子在最后时刻晋升保卢斯为陆军元帅,但到2月2日,所有德军都被彻底肃清。
整个轴心国从11月19日开始算,损失也是巨大的。
11月19日到30日,苏军坦克第5集团军在第21集团军的辅助下,俘虏了3个罗马尼亚师的大部分(27000人)
11月23日下午,第26坦克军包围了22个德军师,其中包括第六集团军,罗马尼亚残部,第4装甲军的一个军,总计33万人。
57装甲军被近卫第2集团军阻击。12月7日坦克第5集团军的第1军主动攻击,12月10日基本打废了48装甲军。
57装甲军在12天内推进了50公里,随后在12月24日遭到了近卫第2集团军的全面反攻,倒退了100公里。
沃罗涅日方面军的第6集团军在12月16日发起了对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小土星行动,其中意大利第8集团军遭到歼灭。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3/02/-7Q16r-4jzvK1pT3cSnk-8k.jpeg.medium.jpg[/img][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3/02/-7Q16r-4jzwK1rT3cSoe-9e.jpeg.medium.jpg[/img][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3/02/-7Q16r-9cleZkT3cSqe-fs.jpeg.medium.jpg[/img]
战略背景
1942年2月,陆军总司令部作战处发布了一系列关于1942年战局的初步指示,该战局的主要目标是夺取高加索。为此,南方集团军群获得了兵员装备的优先补给权。第4装甲集团军与南方的第1装甲集团军会合,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休整完毕的来自中央集团军群的师。
此外,还有20个德国师、21个其他轴心国的师也从其他战区调往南方。这些轴心国部队包括6个意大利师、10个匈牙利师和5个不满编的罗马尼亚师,普遍要比实力耗尽的德国师的兵器还少,装备可靠性也更差。除了一向让德国人瞧不起的胆量外,这些盟友部队的训练和军事学说也不能和居主导地位的德国人相适应。只有一个意大利师被认为可以和普通的德国师等同。因此,德军让这些仆从国军队从事在德军前锋后扫荡残敌和确保侧翼安全的工作。
战役背景
尽管苏军春夏战局出师不利,但第二次哈尔科夫会战确实打乱了德军为夏季攻势的准备。不仅哈尔科夫周边德军无法完成休整,而且准备的时间表也经过了明显的改动。
在这些初期的战斗中,苏联最高统帅部这才意识到至少一部分德军攻势将发生在南方。红空军企图对德军集结地域发起多次大规模空袭,但其实力太过虚弱不足以夺取局部制空权。除了组建10个步兵集团军备用外,苏军也从中央地区抽出部队以提供更大的战略纵深。但是这些预备队中很多仍然留在莫斯科地区而不是部署在南方。迟至7月5日,苏联最高统帅部仍然坚信新一轮攻势不过是向莫斯科推进的前奏罢了,进攻者在到达沃罗涅日(Voronezh )后将转向北方。
战前的准备
到7月7日,第4装甲集团军已经与第6集团军在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会师。南线战区的辽阔距离让德军后勤倍感吃紧,到7月中旬,第4装甲集团军先头各师的燃料已经不足。扮演支援角色的第1装甲集团军开始燃料供应要好一些,但其有限的力量也在逐日减少。由于哈尔科夫-伊久姆会战,该集团军的机械化部队在攻势开始时平均实力只有编制数的40%;到7月16日,又下降到30%,每 个装甲师只剩一个坦克营。十天后,A集团军群的8个机动师每师平均只有54辆坦克了。
7月23日罗斯托夫陷落后,小胡子突然盯上了斯大林格勒的工业价值和象征性意义。同一天发布的第45号训令,将第24装甲军由第4装甲集团军转隶给第6集团军以加强后者向斯大林格勒的进军,这次进军也获得了空中支援和越来越稀缺的汽油补给的优先权。
在罗斯托夫包围战中,即使是第6集团军也由于缺乏给养而在10天内几乎动弹不得。这一情况让苏联最高统帅部得以重新在顿河弯曲部建立起基本的防御来,这一地区的平民被动员起来在斯大林格勒周围修筑了四条防御带。
7月12 日,铁木辛哥元帅接手指挥城市接近地所有部队,将西南方面军残部(第21集团 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和原战略预备队中新得到番号的第62、63、64集团军组建 为新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5天后,南方面军的第28、38和57集团军残部也合并到该方面军。
7月22日,戈尔多夫中将(V. N. Gordov )取代铁木辛哥担任这一关键的指挥岗位。第二天,第6集团军在该市以西80英里的奇尔河(Chir)附近 撞上了第62和第64步兵集团军的主防御阵地。7月25日和27日,刚组建了一半的坦克第1和坦克第4集团军实施了一系列互不关联的局部反击,威胁到了尚在等待加油的第14装甲军。同时,苏联人掘开马内奇河(Manich )大坝,第1装甲集团军在顿河下游的渡口成了一片汪洋,结果北高加索轴线上的德军先遣部队暂时脱离了大部队。
崔可夫VS保卢斯
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是一座巨大的工业城市,沿伏尔加河分布在15英里长(约24.1公里)的狭长绸带上。城市的战术防御是依靠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中将(V. I. Chuikov ) 的第62集团军,该集团军在战役开始时有8个师。
为了夺取这座复杂的城市,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共有25个不满员的师,9月16日,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接管第4装甲集团军的步兵单位的作战指挥权,但即使如此也很不够。
苏联守军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尽管在人员和装备上损失惨重,他们仍然坚持奋战。在战斗之初,崔可夫就意识到必须让德军在空军和炮兵上的优势失效。他指示部队“拥抱”德国人,即贴近德国人而让德国指挥官不能使用空中打击以防殃及自己人。连续数周里,红军步兵和战斗工兵的小规模战斗群与他们的对手距离是如此之近,以至于他们之间常常只有一街甚至一墙之隔。你死我活的搜索和伏击战常常发生在按米来丈量的距离上,但即使采用这种战术,守军也慢慢地力不能支被迫后退。到10月,苏军的防御已经被压缩成四片薄薄的桥头堡,前线离河岸只有600英尺(183米)步兵第187师驻扎到一座河边的工厂里,它接到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工厂。3天里该师就有90%的人员死亡或失踪,因为这一令人英勇无畏的战果,该师获得“近卫军”称号。
通过在夜间用汽艇和驳船将部队送过伏尔加河,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源源不断 地将补充部队和人员送进巷战的绞肉机里。再一次,苏联最高统帅部维持大量战役和战略预备队的做法使得苏联人能承受住巨大的伤亡并化解掉德军的进攻能力。稀稀拉拉散布的德军,尤其是在步兵团内,一直在经受着损耗,但这种损耗是苏联靠巨大的牺牲换来的。
迟至10月26日,保卢斯信心满满的期待能在11月10日拿下整座城市。11月2日,小胡子同意各师所有非作战状态的战斗工兵营都到斯大林格勒以肃清那些难缠的保卫者。
苏军的谋划
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最黑暗的时日里,华西列夫斯基一直保持着一小组由博伊科夫(L I. Boikov,总参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所在方向处主任)领导的参谋军官研究战略反攻的方案,作为囊括整个中部和南部战区的雄心勃勃的冬季战局的第一阶段。9月13日,博伊科夫向斯大林简要汇报了通过打击两翼的罗马尼亚军队来切断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矛头的构想。到10月中旬,斯大林终于有了足够的信心来关注这一建议,该建议后来成为苏联最高统帅部计划于1942年 11月实施的两个主要攻势的基础。
天王星计划目的在于歼灭斯大林格勒地区的轴心国军队。随后实施土星战役,目的是歼灭苏联南方的所有轴心国部队(B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同时,朱可夫协调的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将对中央集团军群实施火星计划,以荡平勒热夫突出部,让德军增援部队无法前往南方,尽可能打击中央集团军群。
天王星计划的方案是合围战中的经典。41岁的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尼古拉•费 多罗维奇•瓦图京上将(N. F. Vatutin )在计划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接下来的这一攻势的形式体现出了瓦图京的无畏性格。
在11月上旬,普罗科菲•洛格维诺维奇•罗曼年科中将(P. L. Romanenko)新整训完毕的坦克第5集团军秘密从布良斯克方面军地域变更部署到西南方面军把守的斯大林格勒西北、顿河上的绥拉菲摩维奇桥头堡阵地上。瓦图京计划动用他的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以及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的第65集团军来在一个小合围圈里吃掉伸展过度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同时,坦克第5集团军的坦克第1和第26军及第21集团军的坦克第4军和近卫骑兵第3军将急转向东南方合围 防御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而坦克第5集团军的骑兵第8军则组成一条细细的对外合围圈以迟滞解围的德军纵队。
在德军南翼,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将投入第51和第57集团军,由坦克第13军和机械化第4军作前锋,切开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在顿河上的卡拉奇(Kalach)附近与坦克第5集团军会师。骑兵第4军负责掩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左翼。由于坦克第5集团军不得不长途跋涉120公里,而机械化第4军预计只走90公里,所以西南方面军将比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提 前一天发起进攻。
苏军的反攻
斯大林格勒反攻分三个阶段。首先,11月19-30日,苏军突破轴心军防御,合围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和罗马尼亚军。然后,从1942年12月1日-1943年1月9 日,试图乘胜进军发展胜利,但被德军解围的努力所阻。最后,1943年1月10 日-3月18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监督肃清斯大林格勒口袋(“指环”战 役,Kol'tso ),同时试图将胜利推广到整个中部和南方战区。这一更大的努力被 他们自己的错误及德军巧妙的反击所阻止。
初期胜利超过了苏军预期。11月19日,西南方面军开始了进攻, 同时友邻的顿河方面军也展开掩护进攻。防御的罗马尼亚人手头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轻易就被打垮了。第一天中午,罗曼年科的坦克第5集团军的坦克第26 和第1军穿过进攻的步兵师队形加入战斗。在伊万•米哈伊洛维奇•奇斯佳科夫中将(L M. Chistiakov )的第21集团军的配合下,坦克第5集团军俘获了三个罗马尼亚师的大部(27,000人)并继续发展胜利。这两个坦克军和安德烈•格里戈里 耶维奇•克拉夫琴科少将(A. G. Kravchenko )的隶属于第21集团军的坦克第4军绕过抵抗枢纽,平均每天前进7公里。11月22日,阿列克谢•格里戈里耶维奇・罗金少将指挥的坦克第26军接近了顿河上的卡拉奇。
11月23日下午,第26坦克军与瓦西里•季莫菲耶维奇•沃里斯基(V. T. Vol'sky )的机械化第4军在卡拉奇东南的苏维埃茨基(Sovetskoe)会 师,完成了包围圈。到11月30日,苏军已经围绕总计330,000人的22个德国师建立了内层包围圈,被围部队包括第6集团军,罗马尼亚残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个军。这些兵力远远超过了苏联人的预计数,为将其肃清还需要7个步兵集团军以及在指挥和参谋作业加以重视。
绝大部分德方记录都声称,第6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如果能立即行动的话本可以突出重围。即使不考虑违背希特勒意愿的问题,这一说法的前提是保卢斯的后勤补给是充足的,实则不然。对斯大林格勒的围攻一直是依赖一条不牢靠的补给线,而保卢斯的部队也缺乏燃料、弹药和运输能力以独力突围。另外,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还掌握了强大的预备队,足以挡住任何解围或突围的企图。
在这样一个绝境下,陆军元帅埃里希•冯•曼施泰因被任命为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受命拯救第6集团军。但希特勒仍然拒绝考虑从斯大林格勒撤出;他希望冯•曼施泰因在包围圈上打开一条通道,重新为被围部队提供补给。
此外,赫尔曼•戈林(迈耶)一时脑热向希特勒保证他的空军可以向斯大林格勒每天补给 600吨物资,这需要每天出动375个架次的容克-52运输机,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办到。考虑到此地恶劣的天气和糟糕的机场,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将近1,000架次的容克-52,远远超过了德国空军能力。德国空军搜刮了全部可能使用的飞机,每日运输量也只有一次达到300吨。
这些速度慢、无武装的飞机撞进了苏联在战争中第一次系统建立的防空网中。此战中的红空军协调者帕维尔•斯捷潘诺维奇•斯捷潘诺夫将军(P. S. Stepanov)将高射炮和地面引导的拦截战斗机部署在一个同心环内。此外,斯捷潘诺夫使用受过特殊训练的夜间战斗机和精锐的自由猎手(Oxothhkh )来捕猎倒霉鬼,结果是一场红色空军的猎杀盛宴。
火星计划:朱可夫的惨败
在北面,苏联最高统帅部计划在依然威胁苏军莫斯科防御的勒热夫突出部对中央集团军群发动另一场主要攻势。这次由朱可夫策划和监督的火星计划需要马克西姆•阿列克谢耶维奇•普尔卡耶夫将军(M. A. Purkaev )的加里宁方面军和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上将(I. S. Konev )的西方面军攻击勒热夫突出部的东西两翼。任务是歼灭德军第9集团军,肃清突出部,接下来是威胁斯摩棱斯克。这次攻势还包括了加里宁方面军的第39集团军对突出部“鼻子”的攻击,以及突击第3集团军对大卢基的攻击。
战役于11月25日斯大林格勒旗开得胜之后发起,普尔卡耶夫的第22和第41集团军痛击了别雷(Belyi)南北两面的德军防御阵地,同一天科涅夫的第20和第31集团军也进攻了瑟乔夫卡东北。几乎同一时刻,第39集团军也在勒热夫以西发动辅助进攻,而突击第3集团军在伊万·彼得罗维奇·科尔恰金少将(I.P. Korchagin,苏联英雄)的机械化第2军的215辆坦克支援下进攻了大卢基东面德军阵地。"格尔曼·费多罗维奇·塔拉索夫少将(G.F.Tarasov)的第41集团军从别雷南北两面突破德军防御。
在该城北面,卡图科夫少将(M.E.Katukov)的装备有约200辆坦克的机械化第3军沿卢切萨河(Luchesa)一路狂奔以发展胜利,并在别雷以东与第41集团军的机动部队会师。与此同时,在别雷南面,斯捷潘·伊万诺维奇·波维特金少将(SI.Povetkin)的精锐"斯大林"步兵第6军开始发展胜利,不久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维奇·索洛马京少将(M.D.Solomatin)的机械化第1军也尾随而至,后者经过加强了两个额外的机械化旅后已经成为一支拥有超过300辆坦克(其中有50辆KV重型坦克)的力量。索罗马京的军在前出与卡图科夫的装甲部队会师合围别雷并与科涅夫的先头部队在勒热夫突出部底部碰头的过程中进展神速。
但科涅夫的两个集团军却不能和普尔卡耶夫的胜利相媲美。朱可夫指导的第 20和第31集团军在第6、第8两个坦克军及弗拉基米尔·维克多洛维奇·克留科夫少将"近卫骑兵第2军的支援下,反复向勒热夫东南的德军阵地发起冲击。所有的攻击都在激烈的战斗后被挫败,苏军蒙受了骇人听闻的损失。科涅夫的唯一收获是克留科夫的第20骑兵师渗入了德军后方。该师立即就被切断,然后在德军后方呆了将近一个月,直到1月初卡图科夫的机械化军发动了一次袭击将其残部救出。
在勒热夫,德军最初能够将第1和第9装甲师、大德意志师(Grossdeutschland)和第14装甲掷弹兵师。后来还有第12、19、20装甲师,投入战斗以堵住别雷附近的苏军突破口。到12月中旬,苏军的攻势已经举步维艰了。在西面,德军的反击消化掉了机械化第3军在别雷以北、卢切萨河谷处的进攻,并在城南包围了步兵第6军和机械化第1军。朱可夫在12月11日和13日继续在勒热夫南面展开攻势的企图经过惨重损失后失败了,经过更激烈的战斗后,别雷南面的两个军大部被歼。
稍稍安慰一下这次代价高昂的失败的只有库兹马·尼基托维奇·加利茨基上将(K.N.Galitsky)的突击第3集团军,该军在大卢基消灭了一支德军部队并打退了德军解救的企图,约7000余名德军几乎全军覆没。
很显然,火星计划没能达到苏军的期望。但朱可夫在火星计划中的"最大失败"很快就被南方天王星的胜利所掩盖,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现在正集中精力于此地。
德军的解围与苏军的阻击——小土星
土星战役利用西南方面军左翼和马利诺夫斯基中将(R.la.Malinovsky)强大的近卫第2集团军来突破顿河中游意大利人的防御阵地,并向纵深挺进夺取罗斯托夫。
为突入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冯·曼施泰因开始集结两支力量。在奇尔河和顿河的交汇处,第48装甲军接受了从东线其他地方调来的几个师,而第57装甲军也在科捷利尼科夫斯基(Kotel'nikovski,即今科捷利尼科沃Kotei'nikovo)附近组建完毕。
最初,苏联人不得不将参加土星战役的近卫第2集团军调出来协助解决斯大林格勒包围圈里的敌军(不过并没有改变土星战役的样式)。然而当冯·曼施泰因的第57装甲军开始从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向斯大林格勒前进时,近卫第2集团军又转到这一轴线,土星战役也被修改为"小土星",只合围沿顿河和奇尔河南岸防守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霍利特战役集群。
苏军的行动于12月7日发起,坦克第5集团军的坦克第1军在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布特科夫少将(V.V.Butkov,苏联英雄)的指挥下开始渡过奇尔河开始破坏性进攻以打乱第48和57装甲军的解围计划。然后12月10日,坦克第5集团军的机械化第5军在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沃尔科夫少将(M.V.Volkov)的指挥下,加入了更西面的进攻。
尽管第11装甲师顶住上述进攻,但奇尔河防线也仅仅是勉强守住罢了。到12月10日,第48装甲军已经被打垮了,第57装甲军的第17装甲师已经调去提供支援,这样奇尔河-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解围突击就无果而终,而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方向的突击也被严重削弱,不过后者还是在12月12日继续进行。
51集团军施加压力之时, 西南方面军在沃罗涅日方面军的第6集团军支援下,于12月16日在斯大林格勒西北沿顿河和奇尔河对霍利特战役集群的意大利第8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发动了 “小土星”行动。一群空前庞大的苏联快速兵团实质上歼灭了意大利军。当这些快速兵团已经深深突入德军后方后,其中三个——坦克第24、25军和 近卫机械化第1军——直奔德军在塔钦斯卡亚和莫罗佐夫斯克(Tatsinskaia和 Morozovsk )为斯大林格勒提供补给的机场。
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巴达诺夫少将(V. M. Badanov )的第24坦克军受命占领既是关键机场、同时也是后勤基地 的塔钦斯卡亚,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才完成任务。第24坦克军已经下降到不及原来实力(200辆坦克)的40%,远远脱离了补给纵队,于圣诞夜杀入塔钦斯卡亚,击毁了德军56架运输机并捣毁了机场。
2月12日,德军接下来的解围行动已经成为注定不能和第6集团军会师的徒劳努力。希特勒不愿为这一关键进攻集结战役预备队,德军第57装甲军的推进不断受此束缚。尽管有这么多障碍,第57装甲军还是在12天里拼命向前推进了50公里。然而在12月24日,马利诺夫斯基强大的近卫第2集团军发起反击,将德军打退了多达100公里。苏军在快速兵团的使用上——特别是帕维尔•阿列克谢 耶维奇•罗特米斯特罗夫(P. A. Rotmistrov)的坦克第7军在侧翼的进攻——表现出了极高的素养,这在战争中还是第一次。从所有实际的目的来看,德军为斯大林格勒被围部队解围的努力都失败了。
最后总攻
负责执行指环战役的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沃罗诺夫上将(N. N. Voronov )利用持续不断的炮火轰炸来摧垮德军防御。第6集团军的补给十分短缺,以至于防御者们很快就不得不吃马肉、卧冰雪。1月24日,包围圈中德军最后一个主要机场皮托姆尼克(Pitomnik)机场也被占领。两天后,苏军在一条狭窄的战线上发起进攻,自东向西将被围德军一劈两半。尽管小胡子在最后时刻晋升保卢斯为陆军元帅,但到2月2日,所有德军都被彻底肃清。
整个轴心国从11月19日开始算,损失也是巨大的。
11月19日到30日,苏军坦克第5集团军在第21集团军的辅助下,俘虏了3个罗马尼亚师的大部分(27000人)
11月23日下午,第26坦克军包围了22个德军师,其中包括第六集团军,罗马尼亚残部,第4装甲军的一个军,总计33万人。
57装甲军被近卫第2集团军阻击。12月7日坦克第5集团军的第1军主动攻击,12月10日基本打废了48装甲军。
57装甲军在12天内推进了50公里,随后在12月24日遭到了近卫第2集团军的全面反攻,倒退了100公里。
沃罗涅日方面军的第6集团军在12月16日发起了对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小土星行动,其中意大利第8集团军遭到歼灭。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3/02/-7Q16r-4jzvK1pT3cSnk-8k.jpeg.medium.jpg[/img][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3/02/-7Q16r-4jzwK1rT3cSoe-9e.jpeg.medium.jpg[/img][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3/02/-7Q16r-9cleZkT3cSqe-fs.jpeg.medium.jp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