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XNG FXRTY ZXVXN
2020-04-25T23:39:21+00:00
如题。
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想到过以下内容(凭记忆洗稿某些知乎回答)。
过去二十年是中国高速发展的黄金二十年,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土地财政。
这意味着,其中很多行业,比如IT和房地产,就是有喷气式火箭推着的电梯,无论电梯厢里面是恰逢其会的人中翘楚,还是风口上的猪,最后都能跟着电梯爬到前20%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去。
这很容易导致一个社会负激励的问题,那就是“因为选择不同而改变命运,而不是因为奋斗改变命运,社会的政策导向使得群众的运气变得尤为重要,按运气分配成为一大分配原则”。
比如IT,很多人在关键节点上选择了学习计算机技术专业,是被动的,盲目的,并不是客观衡量形势发展得出的结论。前几年事实上出现了大专毕业培训班突击的程序猿,比其他985工科本硕的毕业生薪资高两倍以上的情况,那么最后就会出现广泛的“运气质疑”。
当然,IT的崛起是客观规律发展,不是政府导向可以扭转得了的。房地产就不一样了,“按运气分配”体现得淋漓尽致。
很多人因房致富,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好的投资头脑,真的只是因为运气好。很多鲜明的例子就是,有很多拆迁户乍富,他又不懂投资,于是只能再买一套一套的房子保值——结果大家很清楚。
你能说,这些运气好的人,他们的头脑能比那些在实体企业里赔的底裤都卖掉的企业家强吗?
这是政府的政策导向问题。一个稳定的社会可以允许个别人中彩票,但是却不应该允许出现一大批中彩票的人。过去关键风口上买房致富,类似于,分配体重为偶数的上985,体重为奇数的上技校。
本来政府可以推行严格的房地产税和限购政策,可是由于土地财政在时间、空间上更接近于零和博弈,(也就是现任地方领导的竭泽而渔、政策惯性,城市之间谁不这么玩谁就地方债爆炸),所以以上两者很长一段时间内,那就是说着玩玩的。至于既得利益阶层的阻力问题,那也是客观因素。
如此一来,因为炒房、囤房的门槛过高,又把九零后这一个时代的人踢出了电梯,马太效应之下进一步强化了“按运气分配”。所以,九零后才会有“要么早生十年,要么晚生十年”的说法。
以上属于“按运气分配”的讨论内容。三世积累,还涉及到政府扩大再生产的支撑不足,所以更多剥削底层劳动剩余的问题,这种老生常谈的内容不再赘述了。
最近论坛里出现了很多讨论这方面的内容,客观原因是,上述问题确实非常严重,细分阶层之间的对立十分严重。如果内部矛盾不能摆明了讲,那怎么解决,靠闭上眼睛假装看不到吗?
我有个说法,现在的囤房阶级类似于大下岗前的国企,而社畜类似于同时期三提五统的农民。字面上来讲,都是底层,一家亲。但是,细分阶层的差距大的吓人。
李昌平一封信,分量是很重的。
我也不多说,有心的回顾一下九十、零零年代的历史,看看温铁军老师那一段历史的相关讲座。
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想到过以下内容(凭记忆洗稿某些知乎回答)。
过去二十年是中国高速发展的黄金二十年,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土地财政。
这意味着,其中很多行业,比如IT和房地产,就是有喷气式火箭推着的电梯,无论电梯厢里面是恰逢其会的人中翘楚,还是风口上的猪,最后都能跟着电梯爬到前20%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去。
这很容易导致一个社会负激励的问题,那就是“因为选择不同而改变命运,而不是因为奋斗改变命运,社会的政策导向使得群众的运气变得尤为重要,按运气分配成为一大分配原则”。
比如IT,很多人在关键节点上选择了学习计算机技术专业,是被动的,盲目的,并不是客观衡量形势发展得出的结论。前几年事实上出现了大专毕业培训班突击的程序猿,比其他985工科本硕的毕业生薪资高两倍以上的情况,那么最后就会出现广泛的“运气质疑”。
当然,IT的崛起是客观规律发展,不是政府导向可以扭转得了的。房地产就不一样了,“按运气分配”体现得淋漓尽致。
很多人因房致富,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好的投资头脑,真的只是因为运气好。很多鲜明的例子就是,有很多拆迁户乍富,他又不懂投资,于是只能再买一套一套的房子保值——结果大家很清楚。
你能说,这些运气好的人,他们的头脑能比那些在实体企业里赔的底裤都卖掉的企业家强吗?
这是政府的政策导向问题。一个稳定的社会可以允许个别人中彩票,但是却不应该允许出现一大批中彩票的人。过去关键风口上买房致富,类似于,分配体重为偶数的上985,体重为奇数的上技校。
本来政府可以推行严格的房地产税和限购政策,可是由于土地财政在时间、空间上更接近于零和博弈,(也就是现任地方领导的竭泽而渔、政策惯性,城市之间谁不这么玩谁就地方债爆炸),所以以上两者很长一段时间内,那就是说着玩玩的。至于既得利益阶层的阻力问题,那也是客观因素。
如此一来,因为炒房、囤房的门槛过高,又把九零后这一个时代的人踢出了电梯,马太效应之下进一步强化了“按运气分配”。所以,九零后才会有“要么早生十年,要么晚生十年”的说法。
以上属于“按运气分配”的讨论内容。三世积累,还涉及到政府扩大再生产的支撑不足,所以更多剥削底层劳动剩余的问题,这种老生常谈的内容不再赘述了。
最近论坛里出现了很多讨论这方面的内容,客观原因是,上述问题确实非常严重,细分阶层之间的对立十分严重。如果内部矛盾不能摆明了讲,那怎么解决,靠闭上眼睛假装看不到吗?
我有个说法,现在的囤房阶级类似于大下岗前的国企,而社畜类似于同时期三提五统的农民。字面上来讲,都是底层,一家亲。但是,细分阶层的差距大的吓人。
李昌平一封信,分量是很重的。
我也不多说,有心的回顾一下九十、零零年代的历史,看看温铁军老师那一段历史的相关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