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tline
2021-08-19T01:44:07+00:00
2003年,上海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的磁悬浮线路。当年也是一片欢歌,此后很多年,磁悬浮都与“上海速度”绑定,用于宣传口振奋人心。
快二十年过去了,龙阳路的这段磁悬浮也亏损了快二十年。随着宣传价值的衰减,上海人都快忘记它了。
二号线贯通后越发鸡肋,一条交通线路变成了景点,运营收入要靠好奇的游客。
磁悬浮技术不先进么?别说2003年,今天它也是很先进的技术。
磁悬浮技术没有前景么?我国一直在研究磁悬浮,之前传出的1000公里时速超级高铁就是磁悬浮技术为基础,依然是看好的。
如果2003年没有只花100亿在上海建了一段,而是大上快上遍地开花,甚至用来排挤成熟的地铁项目。
可以想象,我们今天将为这个项目承担多么巨大的财务成本,而且除了投资,高昂的运营费用必然也会转嫁为数倍于地铁的票价(龙阳路这段现在是十倍,还是吸引流量的亏本价)让民众承担。
磁悬浮的故事告诉我们,新技术应用不能只看技术界画饼,尤其不能只看利益相关的组织画饼。适当下注超前几步当然无可无不可,几万亿烧进去梭哈,财务风险还是应该算一算的。就算弯道超车也不能只踩油门吧,交通安全也很重要。
回到5G,去年就有楼项之争。楼是财务大佬,项是文艺学毕业的通信技术学者。
如今回头看,项关于5G在C端的比较优势没有一样落地,而楼关于5G现状更适合工业应用场景的观点连利益相关们都开始接受并融入到话术中了。这应该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5G对比4G,就相当于“磁悬浮列车”对比高铁。
无线电领域有一个基本规律:同等技术条件下,频率越高,能承载的信息量越大,同时波长越短,穿墙,传播能力越弱,耗电也越大。
而如果又要承载信息量大又要耗电少的,相当于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样的技术原理上就不存在。
所以它这个技术只能优化,比如需要高速下载时才开,但没法“成熟”到像4G那么好用。
5G的带宽是高了,但是,当你不需要跑满这么高带宽的时候,基站和手机仍然需要运行那么高的频率,造成了大量频率和电能的浪费,同时还导致信号弱。
为什么运营商吃不消,是因为5G频率提高后,信号损耗增加,传播距离缩短到原先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具体看频率高低),而毫米波尤甚。
而面积是半径的平方,也就是说,半径变为三分之一,那么面积缩短为九分之一,所需基站数量增加九倍。而5G基站的耗电是4G的三倍。那么三倍的耗电量,乘以9倍的基站数量,耗电增加为原先4G的3X9=27倍。
所以运营商的5G套餐要涨价。所以运营商晚上要停电。5G话费太贵的话,又会没人买单,电费交不起要赔钱,所以只好晚上关停了。甚至减少基站。减少基站了,信号又会不好。这个问题就无解。
5G并非一无是处,它在工业界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的,但是在民用生活领域,目前来看是没有大规模全面推广5G的紧迫性的。
因为5G最大的劣势是维护运营费用太贵了,5G基站相对于4G基站耗电量激增,而5G基站相比4G基站的覆盖面积要小 ,两条叠加将导致在维持相同覆盖面积网络质量的情况下, 5G的日常运营成本急剧上升一个数量级。
而目前5G没有经济可行的规模化应用,5G基站设备却每年都在折旧,电子设备的折旧率是很高的。
之前世界各国5G口号喊得震天响,但直到目前为止,真正认真大规模推广5G的两个国家就两个,中韩。
就目前来看,比较理性的做法是,工业界试点推广5G,民用生活领域仍然发展4G为主,5G为辅。
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一线、准一线城市,比如北上广深杭等等,这些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均收入高,推广5G的效益比较好,而其余三四线城市还是发展4G为主。
快二十年过去了,龙阳路的这段磁悬浮也亏损了快二十年。随着宣传价值的衰减,上海人都快忘记它了。
二号线贯通后越发鸡肋,一条交通线路变成了景点,运营收入要靠好奇的游客。
磁悬浮技术不先进么?别说2003年,今天它也是很先进的技术。
磁悬浮技术没有前景么?我国一直在研究磁悬浮,之前传出的1000公里时速超级高铁就是磁悬浮技术为基础,依然是看好的。
如果2003年没有只花100亿在上海建了一段,而是大上快上遍地开花,甚至用来排挤成熟的地铁项目。
可以想象,我们今天将为这个项目承担多么巨大的财务成本,而且除了投资,高昂的运营费用必然也会转嫁为数倍于地铁的票价(龙阳路这段现在是十倍,还是吸引流量的亏本价)让民众承担。
磁悬浮的故事告诉我们,新技术应用不能只看技术界画饼,尤其不能只看利益相关的组织画饼。适当下注超前几步当然无可无不可,几万亿烧进去梭哈,财务风险还是应该算一算的。就算弯道超车也不能只踩油门吧,交通安全也很重要。
回到5G,去年就有楼项之争。楼是财务大佬,项是文艺学毕业的通信技术学者。
如今回头看,项关于5G在C端的比较优势没有一样落地,而楼关于5G现状更适合工业应用场景的观点连利益相关们都开始接受并融入到话术中了。这应该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5G对比4G,就相当于“磁悬浮列车”对比高铁。
无线电领域有一个基本规律:同等技术条件下,频率越高,能承载的信息量越大,同时波长越短,穿墙,传播能力越弱,耗电也越大。
而如果又要承载信息量大又要耗电少的,相当于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样的技术原理上就不存在。
所以它这个技术只能优化,比如需要高速下载时才开,但没法“成熟”到像4G那么好用。
5G的带宽是高了,但是,当你不需要跑满这么高带宽的时候,基站和手机仍然需要运行那么高的频率,造成了大量频率和电能的浪费,同时还导致信号弱。
为什么运营商吃不消,是因为5G频率提高后,信号损耗增加,传播距离缩短到原先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具体看频率高低),而毫米波尤甚。
而面积是半径的平方,也就是说,半径变为三分之一,那么面积缩短为九分之一,所需基站数量增加九倍。而5G基站的耗电是4G的三倍。那么三倍的耗电量,乘以9倍的基站数量,耗电增加为原先4G的3X9=27倍。
所以运营商的5G套餐要涨价。所以运营商晚上要停电。5G话费太贵的话,又会没人买单,电费交不起要赔钱,所以只好晚上关停了。甚至减少基站。减少基站了,信号又会不好。这个问题就无解。
5G并非一无是处,它在工业界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的,但是在民用生活领域,目前来看是没有大规模全面推广5G的紧迫性的。
因为5G最大的劣势是维护运营费用太贵了,5G基站相对于4G基站耗电量激增,而5G基站相比4G基站的覆盖面积要小 ,两条叠加将导致在维持相同覆盖面积网络质量的情况下, 5G的日常运营成本急剧上升一个数量级。
而目前5G没有经济可行的规模化应用,5G基站设备却每年都在折旧,电子设备的折旧率是很高的。
之前世界各国5G口号喊得震天响,但直到目前为止,真正认真大规模推广5G的两个国家就两个,中韩。
就目前来看,比较理性的做法是,工业界试点推广5G,民用生活领域仍然发展4G为主,5G为辅。
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一线、准一线城市,比如北上广深杭等等,这些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均收入高,推广5G的效益比较好,而其余三四线城市还是发展4G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