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知乎关于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的回答

Pumi-avatar

Pumi

2020-07-25T07:20:53+00:00

[ur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1528513/answer/1378577508[/url]


这篇作文拿满分,是浙江高考语文阅卷组之耻。

看了这篇满分作文,作为一名接受过多年人文社科学术训练的学生,我只能很遗憾地表示,该文完全是不知所云。除了堆砌了一堆高大上的名字(海德格尔、卡尔维诺、维特根斯坦等等),用了一些半通不通的生僻字词,莫名其妙地引用了好几句意思深奥的警句外,这篇文章到底还有些啥?还有些啥?

但话说回来,这种文章在本科低年级的人文社科学生里,并不罕见(我给一个人文社科方面的公众号做审稿,前不久就刚读过一篇类似的稿件,是个在美本读书的低年级学生写的,全文长的多,但文风和写作的调调与这篇满分作文如出一辙)。毕竟,没有接受过完整、系统的学术写作训练,就很容易会把这种看似高深、但实则空洞无物的文章,当做是好文章,这个其实不稀奇。甚至大学里一些三流、四流的教授,也会被这种文章给骗到。因而,这篇文章虽然很糟糕,但一个高中生写出这样的文章,也用不着太苛责。如果他能够本科去一个不错的学校,接受比较好的人文社科写作训练,应该不用太长时间就能纠正这种糟糕的文风和写作习惯。




然而,这篇文章成为满分作文,真正的问题在于语文阅卷组。我们来看看阅卷组给的评语吧:

在我几十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这是一篇极少能碰到的考场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看第一遍,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三学生写的考场作文,然而,细读后你会发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而本届高考,用这样的方式引证各种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当然,这样的文字,较易令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说明我们的阅卷老师还是能识别作文的好坏的。作文审查组老师认真细读这篇作文,一致给出高评。我们认为,把此文打成满分,不仅是给予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数,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然而,要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而非背诵几条名人名言就行的。而文字的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这篇评语真可谓不吝溢美之词,比如说:

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而本届高考,用这样的方式引证各种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
既然评分组这么说,那请问这篇作文里作者引用的那些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和麦金泰尔的句子,评分组那两位给满分的老师,真的能够理解吗?作者本人真的能够理解吗?评分组的老师真的能够判断这些深奥的句子用在这里是否合适吗?

请问,开头引用的海德格尔的这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泰尔的这一句又是什么含义?

韦伯的“祓魅”又指的是什么?用在这里是否恰当?

维特根斯坦说的“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到底指的是什么?

如果不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句子用在高考语文作文里?评分组又为什么能自信满满地给这篇作文一个满分?




更糟糕的是,是评分组的打分对语文作文风气的败坏。

评分组拿这样的一篇文章做满分作文,还发出来炫耀自己“还是能识别作文的好坏的”,就真的不怕高中学生和语文老师群起效仿吗?客观来说,评分组多少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评语结尾强调:“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但是,高考这条指挥棒起到的引导作用,难道是这轻飘飘的一句所能抵消的吗?

在明年的浙江高考语文考场上,这种不知所云、故作高深的报菜名作文,恐怕要颇为流行了。

给我的感觉就是现实版的皇帝的新装。只不过大家都知道皇帝在裸奔,而敢于质疑满分作文确实本身需要一定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