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twist7x
2021-04-03T16:53:21+00:00
我最近写的小说在朋友阅读后被指出了一个问题。
就是读着读着“旁白”就变成了第一人称,结果读完才发现那一段其实是心理活动。
因为我的故事有大段的心理活动描写,比如前一段还是场景描写,角色交互等;
后一段直接开启某个角色(一般是主角)的心理描写,比如
尘埃散去,这里空无一物。
真的是空无一物吗?或许还藏着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
想误导我,那可太天真了。
这一段句子,朋友觉得第三句开始才是心理描写,前两句是旁白,突然变了,很突兀。
而我想写的是从第一句开始就是心理描写了。
而且心理描写都是片面的想法,并不代表旁白的上帝视角。
同时我又不喜欢
A心里想:
A觉得:
A在心里说道:
这种比较直白的开头,觉得很破坏流畅性,虽然有地方用但用得不多。假如要用,那整篇文章就有大量“A心想”这种词组了。
所以我想请教大家,如何让读者明确地区分旁白和心理描写呢?
为了和对话作区分,心理描写我是不加“ ”的。
谢谢大家。
旁白:没有任何符号
心里话:""或者''[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4/10/ekQ8gso-7kljK1eT1kShs-12i.jpg.medium.jpg[/img]
尘埃散去四个字一般比较容易认为是旁白,所以可能用词适当注意下?
“”‘’[]''""[][]
这么多品种的引号,挑一个区别与对话的专门括起心理活动就好了。既没有你说的重复啰嗦,读者发现规律也能第一时间清晰区分对话与心理活动。
就是要固定用一种,不要经常变动。
旁白就直接不加任何引号。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4/10/ekQbz4g-j81jK1bT1kShs-13i.jpg.medium.jpg[/img]
不对啊,你举的例子,第一句很明显是场景描写,一个陈述句的句式,很难让人注意这是一段心理描写。
你可以写
尘埃散去,这里看似空无一物。
加上看似两个字,可以引起读者好奇,你接下来不改:
真的是空无一物吗?....
读者就跟容易把这三句连起来,作为角色心理活动来写了,在实际写文的时候,角色的心理活动一般还是要经过“她想到...”这种语式的,不要嫌啰嗦,实际上,这花不了读者太多时间,也不会影响行文流畅。
你要是写一大堆场景描写的陈述句,后面又来一句莫名其妙的反问,很容易让读者产生突兀的感觉。
Reply to [pid=506736841,26266446,1]Reply[/pid] Post by [uid=60293695]辰鬼大人[/uid] (2021-04-10 01:36)谢谢打这么多字,我举的例子是随便想的,没有多加思考。
不过很多时候就算加了不确定的态度,我的读者也会感觉是我的旁白在故弄玄虚[s:ac:哭笑]
所以还是括号比较好。
为什么我觉得是第二句开始的心理描述?[s:ac:哭笑]第一句这种可算旁白可算心理描述的,我都是当旁白的
Reply to [pid=506738212,26266446,1]Reply[/pid] Post by [uid=61065322]芝士肉酱薯条[/uid] (2021-04-10 01:51)这样其实也没问题,或者说我写起来比较喜欢能简略就简略,就算心理活动也都是最直接的描述。
可是我的读者甚至读到第三句,都觉得是旁白,还说旁白怎么突然第一人称了[s:ac:哭笑]
那我就不得不改了。
(主角名)等到尘埃散去,却发现这里好像空无一物。
但真的是空无一物吗?或许还藏着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
想要误导我,那可太天真了。
[s:ac:哭笑]
不过为何突兀第一人称,或者本来就是第一人称文?
心理描写最好一开始就点开,
行文的清晰明确永远是最重要的。
反正你举的那个例子 最大的问题就是尘埃散去是场景描写可不是心理描写啊
Reply to [pid=506738974,26266446,1]Reply[/pid] Post by [uid=41181141]竹宫悠子[/uid] (2021-04-10 02:01)谢谢。
我一般写的上一个段落以角色为结尾,然后下一个段落开启该角色的心理活动。
比如
月牙被乌云笼罩,教室里只剩下A还在踱步。
庭院里的大树叶子落了一地。
那是被外力摇晃所致的。
为什么会摇晃大树呢?
但我总觉得这和案件有瓜葛。
这里第二段第一句开始就是A的心理描写,当然因为我的文风看上去很像旁白,我会慢慢改。
按你的意思是
月牙被乌云笼罩,
教室里只剩下A还在踱步,庭院里……
或者
A摸了摸下巴,庭院里……
这样用一个主语开启段落更好吗?
[quote][pid=506739840,26266446,1]Reply[/pid] Post by [uid=60395631]偏执糖[/uid] (2021-04-10 02:13):
谢谢。
我一般写的上一个段落以角色为结尾,然后下一个段落开启该角色的心理活动。
比如
月牙被乌云笼罩,教室里只剩下A还在踱步。
庭院里的大树叶子落了一地。
那是被外力摇晃所致的。
为什么会摇晃大树呢?
但我总觉得这和案件有瓜葛。
这里第二段第一句开始就是A的心理描写,当然因为我的文风看上去很像旁白,我会慢慢改。
按你的意思是
月牙被乌云笼罩,
教室里只剩下A还在踱步,庭院里……
或者
A摸了摸下巴,庭院里……
这样用一个主语开启段落更好吗?[/quote]你这纯景物描写,你的想法比起心理描写更像是表达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没有人的主语就不叫心理活动了
而且第三人称叙述里第一人称一般只能出现在对话里,第四句“但我”是很割裂的
而摸下巴这个动作承接景物描写也很突兀
“A摸了摸下巴,陷入了思考。
庭院里…”
这才是启承转
[quote][pid=506739840,26266446,1]Reply[/pid] Post by [uid=60395631]偏执糖[/uid] (2021-04-10 02:13):
谢谢。
我一般写的上一个段落以角色为结尾,然后下一个段落开启该角色的心理活动。
比如
月牙被乌云笼罩,教室里只剩下A还在踱步。
庭院里的大树叶子落了一地。
那是被外力摇晃所致的。
为什么会摇晃大树呢?
但我总觉得这和案件有瓜葛。
这里第二段第一句开始就是A的心理描写,当然因为我的文风看上去很像旁白,我会慢慢改。
按你的意思是
月牙被乌云笼罩,
教室里只剩下A还在踱步,庭院里……
或者
A摸了摸下巴,庭院里……
这样用一个主语开启段落更好吗?[/quote][s:ac:哭笑]
摸了摸下巴这种方式比较合适,
但是这个动作描写本身比较呆,
最好能通过描写带一下角色本身的形象。
增强画面感。
而且你这段视角有非常大的问题,也就是相机机位有问题,
视角相关的知识需要大补一下,不然读者读起来会卡住的。
月牙被乌云笼罩,教室里只剩下A还在踱步。
但他的目光,却一直凝视着窗外——
庭院里的大树叶子落了一地。
那是被外力摇晃所致的。
为什么会摇晃大树呢?
总觉得这和案件有瓜葛。
机位问题就是,你的原文
月牙被乌云笼罩,教室里只剩下A还在踱步。
这句话明显是一个看向教室的视角,教室里有个人,
但是下一句突兀的变成了看向庭院的视角。
加摸下巴也是不行的,摸下巴视角也是对着主角。
所以加个视角转换会流畅很多,
比如上面写的,目光投向窗外。
[s:ac:中枪]
如果经常陷入这种该怎么处理的思考,
原因很简单,写的太少,或者只是一个人干写。
写小说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场景描写和心理描写混合,
那么怎么才能顺畅不突兀呢,
最好就是找个喜欢的文风跟着练习,看他是怎么处理的。
[s:ac:中枪]
总而言之,
你需要的就是多读名作,不是读故事,
读他们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视角转换的方式。
然后记下来,或者加些自己的改进。
之后的处理就会信手拈来了,
比如这句话有四五个处理方式,
我就随便挑一种,下个场景就换一个,
这样轮着来,读者也不会腻。
但是如果没有积累,很可能就会在写的时候不知道怎么下笔卡住,
或者过渡干涩,让人不易理解。
纯读者
你朋友会把心理活动认作旁白,是因为你写的根本不是正常人有的心理活动……
你自己代入下,你望向窗外,看到树叶落了一地,你会在心里默念“树叶落了一地”吗?你已经接受到的信息你需要给自己解说吗?你的心理活动,是你看到树叶落了一地后,延伸出的想法,比如“今天风好大”“树叶都掉光了”“落叶像下雪一样”。你看到尘埃散去人影消失,你会在心里默念“尘埃逐渐散去,眼前空无一物”吗?你只会想“卧槽人哪去了”。
就是因为主角不具备解说的义务,不需要也不可能汇报他所看到的每一个场景,才需要旁白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