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or
2022-05-27T18:57:42+00:00
只是因为半夜为了打发时间找了《北欧人》来看,看完后深深觉得这是一部还不错的商业片,至少可以达到7-7.5的分数。
然而国内各大平台、绝大部分网友确认为这部电影很垃圾。对于这样的结果,我当然没有资格觉得多么愤慨、或者要为这部电影打抱不平。而只是觉得从初中懂得上网开始逛时光网(这个电影网站现在貌似已经半死不活、毫无知名度了)、到后面每一期《看电影》杂志都不可错过,上课也偷偷翻来看,那时候好像我的口味跟大家的口味都比较一致:大部分人觉得好看的商业片,我也能打出高分,大部分觉得垃圾的电影,我也是觉得垃圾。
而从11年我上大学之后开始,我逐渐发现自己的观影体验愈发与大众不同。您别误会了,我丝毫没有任何“优越感”,而是真真的有点迷茫和失落。我不知道到底是我的电影品味跟不上时代,还是承认我的口味确实只是小众。这种感觉特别是在漫威的一系列商业片、和《流浪地球》上映后达到顶峰。
我想简单记录一下这几年我看过的一些主流商业片的观后,大家友好讨论。当然,要是能找到一些口味相似的影迷最好了,毕竟这几年看电影真的感觉太孤单了,几乎很难有人跟我有相同的看法。
-------第一次编辑--------
首先,我想跟各位讨论一下,你们大家在个人评价一部商业片的时候,最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就我个人的话,我认为最重要的取决于“氛围感”。我认为电影作为一种讲故事的艺术,能不能让观影人自己带入到那个奇思妙想、另一个维度的电影世界是最重要的。比如,作为一部写实、严肃类的作品,相应的特效、服化道灯光等应该具备一定的水准,台词也不能太过儿戏,否则会给人相当大的出戏感。而作为一部相对轻松、娱乐、搞怪向的作品,他可以有许多滑稽的桥段、台词,或者特效(笼统),也不会让人觉得突兀。然后我看电影几乎从来不看第二遍,很多段落、场景纯靠回忆,部分回忆可能跟原作有点差异,请君谅解。
1. 在这里,我第一部想讨论的电影,是去年上映的《沙丘》。
我本人对科幻小说毫无兴趣,就看过一部阿西莫夫的短篇《最后的问题》。大名鼎鼎的《三体》由于太多人到处刷“黑暗森林”属实让我产生了一些反感,当然如果电影上映还是会很想去看的。其实《沙丘》上映的时候,由于网上评价太差,我根本没有想去看的想法。再加上过去这几年别说大陆引进了,就算是好莱坞本土上映的电影也愈发难看,导致我一度个人向朋友断言,好莱坞已经日薄西山,不再是20年前那个好莱坞了。
但当我在电影院内看过IMAX版《沙丘》开头,皇帝的使者从飞船内缓缓走出、到家族的飞船从母星起飞前往目的地,我内心对这部电影的前20分钟已经可以打9分的高分了。这一段落在网上争议非常大,许多观众不理解为什么都过了几千年了,人类还在用“传圣旨”的方式、家族分封的方式在延续人类的政治体系,甚至大家因为这种原因给电影扣分。相当多的人,给出的理由是“政治体系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不匹配”,认为如此发达的生产力,不应该是这么落后的封建体系,从而产生了割裂感。不知道大家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就我个人来说,这一部分即是电影的基本设定,电影本就是一个架空的宇宙,这类问题对我来说完全没有影响。
从这里开始,一直到后面姐妹会的到来,令人渗人又着迷的配乐、黑夜暴雨的场景、姐妹会成员一行人的统一的黑色着装从飞船上走下,这短短的几秒钟已经载入我个人认为的电影史上最具冲击力的段落之一;再后来主角一行人登录新的星球,黑色的飞行舱内大门缓缓打开,漫天的黄沙涌入荧幕,主角母亲金色的装扮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光,再搭配苏格兰风格的配乐,瞬间将电影的"氛围感”拉到了顶峰。
从片头到这里,我认为《沙丘》这部电影已经做到了电影可以做到的极限,甚至可以说毫无瑕疵,电影的画面、音乐、剪辑给了完美的观影体验。虽然后面的在香料星球上的剧情略微有一点点拖沓,但是对《沙丘》这部两个多小时(貌似没有到3个小时)的电影整体而言的“氛围感”并没有太大影响。相反,电影结束之后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我确实已经有差不多十年没有这么期待一部电影的续集了。
但是让我失望的却是周围人的反应。首先是坐在我前排的一位观众,黑幕刚落下,我还没来得及向我女朋友表达内心的激动,只听前排传来一句“终于结束了,简直是煎熬”。然后接下来几天,我向我的许多好朋友们强烈安利去看这部电影,但是他们看过后再提及这部电影,可能还有碍于我面子的原因说的比较委婉“感觉比较一般”。再然后就是上NGA、知乎、豆瓣、看着大家吐槽这部电影多么的不符合逻辑、女主角多么的丑、剧情多么的拖沓难懂。在我身边,我甚至找不到除了我女朋友以外一个认可这部电影的观众(也不排除我女朋友是为了附和、安慰我)。我觉得一种强烈的反差感,我都不知道应该跟谁讨论我内心的这种感受。我认为《沙丘》这部电影,剧情充满了史诗感,画面和音乐充满了艺术感。整体来看,节奏抑扬顿挫、有头有尾,其中再穿插着几处美如艺术品的镜头作如点缀。再如今已经看起来黔驴技穷的好莱坞、乃至全球商业电影界,显得那么鹤立鸡群。我如果连观看《沙丘》这部电影都会觉得“煎熬”,那么这几年的商业片,估计也没有哪部电影我能看得下去(事实也是...)。
最后关于《沙丘》中的女主角赞达亚,其实我看电影之前并不认识这位女演员(我当时个人没有看过漫威《蜘蛛侠》,是最近才补的、后面有说原因)。在看《沙丘》的时候,赞达亚几次在男主角的幻想里出现,我个人觉得非常美。后续去查了这位女演员的现实照片,和《蜘蛛侠》中的样子,我个人觉得确实是不能说好看的。但是至少在《沙丘》这部电影中的几个场景,特定的妆容、灯光、场景、角度下,赞达亚饰演的这名角色是非常漂亮的,不知为何大家觉得《沙丘》中的这个女角色很丑?
2. 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漫威宇宙的一系列超英电影。
前面我说了,《沙丘》这部电影是如何让我在现在商业电影中重新找回了过去看好莱坞电影的感觉。现在我就要说说我认为让好莱坞堕落至此的罪魁祸首——即自《复仇者联盟2》开始往后的所有漫威宇宙超英电影。是的,如果我们把视角拔高到绝对理性的上帝视角,那我确实不能说“漫威电影导致了好莱坞电影的堕落”,而相反是市场、是大环境导致了观众选择了这类电影,变相主导了商业电影的走势。但是感性的我仍然不客观地要把这一切归罪于漫威电影。
我认为《钢铁侠1》也好、《复仇者联盟1》也好,确实是商业片佳作。但是再好的佳作,也经不起十几二十部、通篇一律的狂轰乱炸。更何况,漫威的一系列电影,在配乐与画面上,真的实在是太过平庸了。例如音乐,除了片头一模一样的10秒钟漫威宇宙配乐意外,甚至连一段我还能记起的旋律也没有。在画面方面,也很难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经典场景(《钢铁侠1》唐尼在中东面对镜头、展示武器爆炸的场景可以算一个)。
而后续更让我难以忍受的,是罐头一般出厂的剧情复刻:开篇展示一次酷炫的行动(反派或正派),然后主角与反派的背景交代,然后主角召集盟友、产生矛盾、化解矛盾、打败反派,中间一定要再穿插十余处搞怪的搞笑段落。讲认真的,这种就好比游戏玩家总是调侃育碧是“罐头工厂”一样,一部两部还好,十几二十部这样拍下来,属实让人产生了审美疲劳。更何况,这种类型(不是指超英类型,而是这种主打影音感受、设定宇宙,穿插笑料的轻松商业大片)的电影早的不说,在2000年来已经有《加勒比海盗1》、或者更早的《变形金刚1》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到了登峰造极,而这两部电影相对于漫威的一系列超英电影不论是剧情走势、音乐服装,甚至是在特效上面都比漫威超英更有看头。
《钢铁侠1》获得成功是应该的,《复联1》获得成功也是应该的,但是到后面的什么《美国队长》、《雷神》系列,复联《34》的时候,我以为很多人会跟我看后一样产生一种强烈的厌倦感,甚至会诞生出一种抵触情绪:一瓶罐头、再好吃吃到第十几瓶的时候,也吃不下了呀。所以到后面大家还是争先恐后、吹捧每一步漫威电影的时候,我感觉一种强烈的割裂感。再加上那几年由于漫威电影的大获成功,也许可能是抢占了制作方其他作品、也许干脆就确实也是好莱坞黔驴技穷只能复刻,我深深得产生了可能已经找不到电影可以看了,好莱坞电影被漫威画上了句号这种极端的想法。
这种想法在某一步漫威电影(好像是《复联3》来着?”)开头让一颗陨石砸烂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模型时达到顶峰,貌似那段时间因为卡梅隆再跟漫威撕逼还是啥的。看到这个场景之后我内心已经对漫威、甚至对漫威的影迷都充满了愤怒(抱歉,这里是我太过理性)。我内心已经开骂:你漫威何德何能能嘲讽《终结者》?哪里来的底气?《真实的谎言》、《终结者》哪一部不比漫威有看头?就不说詹姆斯卡梅隆了,我记得以前大家都一起嘲讽迈尔克·贝为“爆炸贝”,意为他拍戏只会拍爆炸戏,别的啥都不会。就现在漫威电影这尿性,爆炸贝早期的《变形金刚1、2》、再早期的《勇闯夺命岛》,每一部我认为都比漫威系列更值得留名影史,一些经典段落(例如《变1》汽车人集结、擎天柱首次变身、《变2》美军飞机起飞支援、《勇闯夺命岛》凯奇最后一秒点燃信号弹)更是秒杀漫威一众。
我认为,系列电影不是罐头,不能千篇一律。在漫威系列中,有的每一部的BOSS跟最终灭霸多多少少有点关系、有的又是一个独立的小BOSS。你说他是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每一部分割裂感也太强。你说他是独立分开的,但是观后感也太过雷同。就好比我们看《指环王》系列加起来12、14个小时,就算是一天看完也不会觉得腻,因为我们看的是“一个整体”。而如果让你连续不断看《变形金刚》3、4、5,我想谁也受不了这种折磨,因为真的太雷同了。
又或者另一个古早系列《大镖客》三部曲,三部曲的主线看似都是讲了男主角打败反派的简单故事,但实际上每一部都表达了比上一部更高的思想层次。在第三部the ugly在墓地中寻找黄金的段落中,表露出的美国内战的反思将这部电影的境界拔高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我想,如果《黄金三镖客》和《荒野大镖客》完全一脉相承,仅仅是反派人多了、势力大了、枪更准了,那也不会如此名留青史吧!
-------分割线,以下为第三次编辑-------
3.第三部想讨论的是前几年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
我本人对刘慈欣毫无感觉(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除了在网上铺天盖地的《三体》梗之外,也不了解他的科幻体系的具体内容。但在电影上映之前,我确实被《流浪地球》的剧情设定深深吸引了。我认为,《流浪地球》的剧情设定不能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在如今看似已经黔驴技穷的好莱坞科幻片面前,《流浪地球》的剧情无论是深度、还是创新度秒杀现在的好莱坞科幻片剧本是毫无问题的。
说完了剧情,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就比较刺耳了,特别是针对NGA、知乎、豆瓣等平台上对《流浪地球》的吹捧。当然,这些只是我的个人感受,大家有不同的想法可以提出来友好讨论哈。
我刚才特地去豆瓣和时光网看了下本片的平分,豆瓣7.9,时光网8.3。作为对比,我列一下其它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商业科幻片分别在两个平台的分数:
《沙丘》:7.7 7.3
《变形金刚1》:8.3 7.8
《地心引力》:7.9 8.0
《2012》(虽然本质灾难片,但我觉得有类似之处):8.0 7.8
《火星救援》:8.5 8
《星际穿越》:9.4 8.8
《环太平洋》:7.7 7.7
可以看到,除了在豆瓣平台上的《星际穿越》之外,其它电影在两大平台的评分反映出观众普遍认为《流浪地球》与上述电影在同一个档次上(甚至更好)。这与我的观后体验差异极大,我本人认为,在如此亮眼的剧情设定加持下,本片的分数放在其出品的那个年代下,应该是在及格线以上左右,即6.5左右。如果再加上主观对国产科幻片的支持情怀下,也应该不超过7.5分。以下我列出我认为严重拖累如此优秀剧本的电影元素:
1) 画面。按道理来说,《流浪地球》上映的时候,观众应该普遍都习惯了高质量的特效、实拍,或者两者结合的科幻场景,而本片如此拉胯的特效画面,是如何不让大家觉得反差的呢?我提一处在观看现场最不能接受的场景,即主角一行人貌似是到了上海,从那个巨大的能源车上下来的时候。作为主要特效场景的巨型车辆是如此的塑料感爆棚,简直难以置信这是一部2019年的主流科幻大制作电影。我认为,在这种场景下,应该是选择实际搭建道具进行实拍的,但是片中貌似清一色的能源车外形都是廉价的电脑CG(如果是实拍、我说错了请指正)。
还有的则是上海冰川的场景,我记得当时看的时候,处在画面边缘的冰川全部都是模糊化处理,根本就看不清;而中距离的冰川则假得让我以为在看暴雪的《巫妖王之怒》宣传片。在这里我反而要夸奖一下导演,我记得后面看到导演说过,他认为《流浪地球》顶多达到了2000年左右好莱坞电影的特效水平。我认为这翻到是比较客观的,但是观众居然能忍着这样的画面场景给电影打出如此高的分数,属实不能理解。
2)一处很大的扣分段落:即吴京在太空中、在旋转的空间站外穿梭、拯救(貌似是抢修?)某个部件的场景。这一场景的镜头、配乐,实在与《星际穿越》中男主角拯救宇宙飞船免于坠入大气层的场景太过类似。特别、特别是BGM中弦乐的节奏感和旋律,与那一段场景太过相像,瞬间让人出戏。再加上吴京灾难般的面部表情管理,让人尴尬得几乎想遮住眼睛。
3)另一处很大的扣分段落:结尾小女孩的演讲。说实话,我不知道大家如何能忍受这一段的。我结尾看到这一段的插入直接有了想打0分的冲动(另外我想求证这一段是原著就有的吗?)。在如此严肃题材的科幻电影中,结尾依靠一个小女孩小学作文似的“演讲”渲染氛围、推动剧情转折,把《流浪地球》瞬间拉倒了童话书水平(这并不是贬义童话书,而是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样突兀的桥段太让人出戏)。同时,这名小女孩的表演是如此的做作以至于让人感觉像是一名从朝鲜歌唱团请来的演员在演舞台剧。
4)表现手法太过直白:这里本来有太多想吐槽的了,这不仅是《流浪地球》的问题,在很多国产电影上都存在,我准备放到后面写《长津湖》的时候再详细说说。近几年特别是《流浪地球》和《长津湖》两部曲在这方面达到了巅峰,让人不得不怀疑制作方里面是否有“两面人”特意用这种方式挑起部分观众对主旋律价值观的厌恶。在这里我反而要推荐一下一部很久远的、同样ZZ因素拉满的国产电影《大决战》,大家没看的可以去看一下。就知道我的意思是:表达同样一个东西,隐晦、暗示、旁敲侧击的表达方式,实在比小作文演讲似的表现形式更加让人可以接受、更加不出戏。
我认为,上面这几点对于长时间的观影体验来说负面影响太大,让人观后感很不舒服。当然肯定有人会评论“我的体验算个屁,人民群众喜欢.....等等”,而我也只是写出我的感受,电影嘛作为一种消遣,大家友好讨论嘛。
----以上是本人的个人观后感,大家不同意见不要人身攻击,诚恳讨论。后面有空再更-----
然而国内各大平台、绝大部分网友确认为这部电影很垃圾。对于这样的结果,我当然没有资格觉得多么愤慨、或者要为这部电影打抱不平。而只是觉得从初中懂得上网开始逛时光网(这个电影网站现在貌似已经半死不活、毫无知名度了)、到后面每一期《看电影》杂志都不可错过,上课也偷偷翻来看,那时候好像我的口味跟大家的口味都比较一致:大部分人觉得好看的商业片,我也能打出高分,大部分觉得垃圾的电影,我也是觉得垃圾。
而从11年我上大学之后开始,我逐渐发现自己的观影体验愈发与大众不同。您别误会了,我丝毫没有任何“优越感”,而是真真的有点迷茫和失落。我不知道到底是我的电影品味跟不上时代,还是承认我的口味确实只是小众。这种感觉特别是在漫威的一系列商业片、和《流浪地球》上映后达到顶峰。
我想简单记录一下这几年我看过的一些主流商业片的观后,大家友好讨论。当然,要是能找到一些口味相似的影迷最好了,毕竟这几年看电影真的感觉太孤单了,几乎很难有人跟我有相同的看法。
-------第一次编辑--------
首先,我想跟各位讨论一下,你们大家在个人评价一部商业片的时候,最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就我个人的话,我认为最重要的取决于“氛围感”。我认为电影作为一种讲故事的艺术,能不能让观影人自己带入到那个奇思妙想、另一个维度的电影世界是最重要的。比如,作为一部写实、严肃类的作品,相应的特效、服化道灯光等应该具备一定的水准,台词也不能太过儿戏,否则会给人相当大的出戏感。而作为一部相对轻松、娱乐、搞怪向的作品,他可以有许多滑稽的桥段、台词,或者特效(笼统),也不会让人觉得突兀。然后我看电影几乎从来不看第二遍,很多段落、场景纯靠回忆,部分回忆可能跟原作有点差异,请君谅解。
1. 在这里,我第一部想讨论的电影,是去年上映的《沙丘》。
我本人对科幻小说毫无兴趣,就看过一部阿西莫夫的短篇《最后的问题》。大名鼎鼎的《三体》由于太多人到处刷“黑暗森林”属实让我产生了一些反感,当然如果电影上映还是会很想去看的。其实《沙丘》上映的时候,由于网上评价太差,我根本没有想去看的想法。再加上过去这几年别说大陆引进了,就算是好莱坞本土上映的电影也愈发难看,导致我一度个人向朋友断言,好莱坞已经日薄西山,不再是20年前那个好莱坞了。
但当我在电影院内看过IMAX版《沙丘》开头,皇帝的使者从飞船内缓缓走出、到家族的飞船从母星起飞前往目的地,我内心对这部电影的前20分钟已经可以打9分的高分了。这一段落在网上争议非常大,许多观众不理解为什么都过了几千年了,人类还在用“传圣旨”的方式、家族分封的方式在延续人类的政治体系,甚至大家因为这种原因给电影扣分。相当多的人,给出的理由是“政治体系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不匹配”,认为如此发达的生产力,不应该是这么落后的封建体系,从而产生了割裂感。不知道大家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就我个人来说,这一部分即是电影的基本设定,电影本就是一个架空的宇宙,这类问题对我来说完全没有影响。
从这里开始,一直到后面姐妹会的到来,令人渗人又着迷的配乐、黑夜暴雨的场景、姐妹会成员一行人的统一的黑色着装从飞船上走下,这短短的几秒钟已经载入我个人认为的电影史上最具冲击力的段落之一;再后来主角一行人登录新的星球,黑色的飞行舱内大门缓缓打开,漫天的黄沙涌入荧幕,主角母亲金色的装扮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光,再搭配苏格兰风格的配乐,瞬间将电影的"氛围感”拉到了顶峰。
从片头到这里,我认为《沙丘》这部电影已经做到了电影可以做到的极限,甚至可以说毫无瑕疵,电影的画面、音乐、剪辑给了完美的观影体验。虽然后面的在香料星球上的剧情略微有一点点拖沓,但是对《沙丘》这部两个多小时(貌似没有到3个小时)的电影整体而言的“氛围感”并没有太大影响。相反,电影结束之后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我确实已经有差不多十年没有这么期待一部电影的续集了。
但是让我失望的却是周围人的反应。首先是坐在我前排的一位观众,黑幕刚落下,我还没来得及向我女朋友表达内心的激动,只听前排传来一句“终于结束了,简直是煎熬”。然后接下来几天,我向我的许多好朋友们强烈安利去看这部电影,但是他们看过后再提及这部电影,可能还有碍于我面子的原因说的比较委婉“感觉比较一般”。再然后就是上NGA、知乎、豆瓣、看着大家吐槽这部电影多么的不符合逻辑、女主角多么的丑、剧情多么的拖沓难懂。在我身边,我甚至找不到除了我女朋友以外一个认可这部电影的观众(也不排除我女朋友是为了附和、安慰我)。我觉得一种强烈的反差感,我都不知道应该跟谁讨论我内心的这种感受。我认为《沙丘》这部电影,剧情充满了史诗感,画面和音乐充满了艺术感。整体来看,节奏抑扬顿挫、有头有尾,其中再穿插着几处美如艺术品的镜头作如点缀。再如今已经看起来黔驴技穷的好莱坞、乃至全球商业电影界,显得那么鹤立鸡群。我如果连观看《沙丘》这部电影都会觉得“煎熬”,那么这几年的商业片,估计也没有哪部电影我能看得下去(事实也是...)。
最后关于《沙丘》中的女主角赞达亚,其实我看电影之前并不认识这位女演员(我当时个人没有看过漫威《蜘蛛侠》,是最近才补的、后面有说原因)。在看《沙丘》的时候,赞达亚几次在男主角的幻想里出现,我个人觉得非常美。后续去查了这位女演员的现实照片,和《蜘蛛侠》中的样子,我个人觉得确实是不能说好看的。但是至少在《沙丘》这部电影中的几个场景,特定的妆容、灯光、场景、角度下,赞达亚饰演的这名角色是非常漂亮的,不知为何大家觉得《沙丘》中的这个女角色很丑?
2. 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漫威宇宙的一系列超英电影。
前面我说了,《沙丘》这部电影是如何让我在现在商业电影中重新找回了过去看好莱坞电影的感觉。现在我就要说说我认为让好莱坞堕落至此的罪魁祸首——即自《复仇者联盟2》开始往后的所有漫威宇宙超英电影。是的,如果我们把视角拔高到绝对理性的上帝视角,那我确实不能说“漫威电影导致了好莱坞电影的堕落”,而相反是市场、是大环境导致了观众选择了这类电影,变相主导了商业电影的走势。但是感性的我仍然不客观地要把这一切归罪于漫威电影。
我认为《钢铁侠1》也好、《复仇者联盟1》也好,确实是商业片佳作。但是再好的佳作,也经不起十几二十部、通篇一律的狂轰乱炸。更何况,漫威的一系列电影,在配乐与画面上,真的实在是太过平庸了。例如音乐,除了片头一模一样的10秒钟漫威宇宙配乐意外,甚至连一段我还能记起的旋律也没有。在画面方面,也很难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经典场景(《钢铁侠1》唐尼在中东面对镜头、展示武器爆炸的场景可以算一个)。
而后续更让我难以忍受的,是罐头一般出厂的剧情复刻:开篇展示一次酷炫的行动(反派或正派),然后主角与反派的背景交代,然后主角召集盟友、产生矛盾、化解矛盾、打败反派,中间一定要再穿插十余处搞怪的搞笑段落。讲认真的,这种就好比游戏玩家总是调侃育碧是“罐头工厂”一样,一部两部还好,十几二十部这样拍下来,属实让人产生了审美疲劳。更何况,这种类型(不是指超英类型,而是这种主打影音感受、设定宇宙,穿插笑料的轻松商业大片)的电影早的不说,在2000年来已经有《加勒比海盗1》、或者更早的《变形金刚1》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到了登峰造极,而这两部电影相对于漫威的一系列超英电影不论是剧情走势、音乐服装,甚至是在特效上面都比漫威超英更有看头。
《钢铁侠1》获得成功是应该的,《复联1》获得成功也是应该的,但是到后面的什么《美国队长》、《雷神》系列,复联《34》的时候,我以为很多人会跟我看后一样产生一种强烈的厌倦感,甚至会诞生出一种抵触情绪:一瓶罐头、再好吃吃到第十几瓶的时候,也吃不下了呀。所以到后面大家还是争先恐后、吹捧每一步漫威电影的时候,我感觉一种强烈的割裂感。再加上那几年由于漫威电影的大获成功,也许可能是抢占了制作方其他作品、也许干脆就确实也是好莱坞黔驴技穷只能复刻,我深深得产生了可能已经找不到电影可以看了,好莱坞电影被漫威画上了句号这种极端的想法。
这种想法在某一步漫威电影(好像是《复联3》来着?”)开头让一颗陨石砸烂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模型时达到顶峰,貌似那段时间因为卡梅隆再跟漫威撕逼还是啥的。看到这个场景之后我内心已经对漫威、甚至对漫威的影迷都充满了愤怒(抱歉,这里是我太过理性)。我内心已经开骂:你漫威何德何能能嘲讽《终结者》?哪里来的底气?《真实的谎言》、《终结者》哪一部不比漫威有看头?就不说詹姆斯卡梅隆了,我记得以前大家都一起嘲讽迈尔克·贝为“爆炸贝”,意为他拍戏只会拍爆炸戏,别的啥都不会。就现在漫威电影这尿性,爆炸贝早期的《变形金刚1、2》、再早期的《勇闯夺命岛》,每一部我认为都比漫威系列更值得留名影史,一些经典段落(例如《变1》汽车人集结、擎天柱首次变身、《变2》美军飞机起飞支援、《勇闯夺命岛》凯奇最后一秒点燃信号弹)更是秒杀漫威一众。
我认为,系列电影不是罐头,不能千篇一律。在漫威系列中,有的每一部的BOSS跟最终灭霸多多少少有点关系、有的又是一个独立的小BOSS。你说他是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每一部分割裂感也太强。你说他是独立分开的,但是观后感也太过雷同。就好比我们看《指环王》系列加起来12、14个小时,就算是一天看完也不会觉得腻,因为我们看的是“一个整体”。而如果让你连续不断看《变形金刚》3、4、5,我想谁也受不了这种折磨,因为真的太雷同了。
又或者另一个古早系列《大镖客》三部曲,三部曲的主线看似都是讲了男主角打败反派的简单故事,但实际上每一部都表达了比上一部更高的思想层次。在第三部the ugly在墓地中寻找黄金的段落中,表露出的美国内战的反思将这部电影的境界拔高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我想,如果《黄金三镖客》和《荒野大镖客》完全一脉相承,仅仅是反派人多了、势力大了、枪更准了,那也不会如此名留青史吧!
-------分割线,以下为第三次编辑-------
3.第三部想讨论的是前几年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
我本人对刘慈欣毫无感觉(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除了在网上铺天盖地的《三体》梗之外,也不了解他的科幻体系的具体内容。但在电影上映之前,我确实被《流浪地球》的剧情设定深深吸引了。我认为,《流浪地球》的剧情设定不能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在如今看似已经黔驴技穷的好莱坞科幻片面前,《流浪地球》的剧情无论是深度、还是创新度秒杀现在的好莱坞科幻片剧本是毫无问题的。
说完了剧情,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就比较刺耳了,特别是针对NGA、知乎、豆瓣等平台上对《流浪地球》的吹捧。当然,这些只是我的个人感受,大家有不同的想法可以提出来友好讨论哈。
我刚才特地去豆瓣和时光网看了下本片的平分,豆瓣7.9,时光网8.3。作为对比,我列一下其它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商业科幻片分别在两个平台的分数:
《沙丘》:7.7 7.3
《变形金刚1》:8.3 7.8
《地心引力》:7.9 8.0
《2012》(虽然本质灾难片,但我觉得有类似之处):8.0 7.8
《火星救援》:8.5 8
《星际穿越》:9.4 8.8
《环太平洋》:7.7 7.7
可以看到,除了在豆瓣平台上的《星际穿越》之外,其它电影在两大平台的评分反映出观众普遍认为《流浪地球》与上述电影在同一个档次上(甚至更好)。这与我的观后体验差异极大,我本人认为,在如此亮眼的剧情设定加持下,本片的分数放在其出品的那个年代下,应该是在及格线以上左右,即6.5左右。如果再加上主观对国产科幻片的支持情怀下,也应该不超过7.5分。以下我列出我认为严重拖累如此优秀剧本的电影元素:
1) 画面。按道理来说,《流浪地球》上映的时候,观众应该普遍都习惯了高质量的特效、实拍,或者两者结合的科幻场景,而本片如此拉胯的特效画面,是如何不让大家觉得反差的呢?我提一处在观看现场最不能接受的场景,即主角一行人貌似是到了上海,从那个巨大的能源车上下来的时候。作为主要特效场景的巨型车辆是如此的塑料感爆棚,简直难以置信这是一部2019年的主流科幻大制作电影。我认为,在这种场景下,应该是选择实际搭建道具进行实拍的,但是片中貌似清一色的能源车外形都是廉价的电脑CG(如果是实拍、我说错了请指正)。
还有的则是上海冰川的场景,我记得当时看的时候,处在画面边缘的冰川全部都是模糊化处理,根本就看不清;而中距离的冰川则假得让我以为在看暴雪的《巫妖王之怒》宣传片。在这里我反而要夸奖一下导演,我记得后面看到导演说过,他认为《流浪地球》顶多达到了2000年左右好莱坞电影的特效水平。我认为这翻到是比较客观的,但是观众居然能忍着这样的画面场景给电影打出如此高的分数,属实不能理解。
2)一处很大的扣分段落:即吴京在太空中、在旋转的空间站外穿梭、拯救(貌似是抢修?)某个部件的场景。这一场景的镜头、配乐,实在与《星际穿越》中男主角拯救宇宙飞船免于坠入大气层的场景太过类似。特别、特别是BGM中弦乐的节奏感和旋律,与那一段场景太过相像,瞬间让人出戏。再加上吴京灾难般的面部表情管理,让人尴尬得几乎想遮住眼睛。
3)另一处很大的扣分段落:结尾小女孩的演讲。说实话,我不知道大家如何能忍受这一段的。我结尾看到这一段的插入直接有了想打0分的冲动(另外我想求证这一段是原著就有的吗?)。在如此严肃题材的科幻电影中,结尾依靠一个小女孩小学作文似的“演讲”渲染氛围、推动剧情转折,把《流浪地球》瞬间拉倒了童话书水平(这并不是贬义童话书,而是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样突兀的桥段太让人出戏)。同时,这名小女孩的表演是如此的做作以至于让人感觉像是一名从朝鲜歌唱团请来的演员在演舞台剧。
4)表现手法太过直白:这里本来有太多想吐槽的了,这不仅是《流浪地球》的问题,在很多国产电影上都存在,我准备放到后面写《长津湖》的时候再详细说说。近几年特别是《流浪地球》和《长津湖》两部曲在这方面达到了巅峰,让人不得不怀疑制作方里面是否有“两面人”特意用这种方式挑起部分观众对主旋律价值观的厌恶。在这里我反而要推荐一下一部很久远的、同样ZZ因素拉满的国产电影《大决战》,大家没看的可以去看一下。就知道我的意思是:表达同样一个东西,隐晦、暗示、旁敲侧击的表达方式,实在比小作文演讲似的表现形式更加让人可以接受、更加不出戏。
我认为,上面这几点对于长时间的观影体验来说负面影响太大,让人观后感很不舒服。当然肯定有人会评论“我的体验算个屁,人民群众喜欢.....等等”,而我也只是写出我的感受,电影嘛作为一种消遣,大家友好讨论嘛。
----以上是本人的个人观后感,大家不同意见不要人身攻击,诚恳讨论。后面有空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