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r_Saints
2022-01-03T02:55:01+00:00
朱棣定都北京而不是定都南京的原因是什么?
是愚蠢吧。
北方宋末一轮战乱,元末一场战乱。靖难之役又一场战乱。农村无论是人口,水利都需要恢复。
更重要的是粮食需要南方转运。
所以朱元璋定都南京。而不是北京。
无他,他希望北方休养生息。
希望把大量行政人员集中在南方,减少漕运压力。何为漕运压力,一船粮食运到北方,路上消耗也需一船。
即便有京杭大运河也是如此。
到北京的大运河是在永乐帝的时候,为了额外的粮食运输所以增加的。在兴建之前。是要民众自输的。什么意思呢?
一个江南的乡野小民为了交纳粮食,需要自己推个车从浙江到北京。来回需要一年之久,这一路消耗,何其之巨。一车粮食运输,必定有3车的损耗。(一石之粮,所费三石)所以江南的税粮,明明只收1石,实际却要求民众加交6斗。(多交百分之60)
而即便是京杭大运河被修通之后,一船粮食也至少有数船的损耗。(嘉靖朝吏治败坏之后,运河有如泥潭,有百万漕军之说)
此外还有“白粮”。是指政府出钱雇佣粮长开船运输粮食,专供皇室和京官俸禄。这因为属于“民运”,一路光打点的费用一船粮食便要三船了。。
明亡之后,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说。“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
有清一代没有北方外敌压力。
人口和粮食生产都有大发展,尚且有漕运和海运之争。
理由正是北方粮食生产不足,一旦定都大量行政人口聚集,(这些行政人口还会抢占百姓的田地以为豪宅)必然要大量粮食运输。而一运输必定有损耗,而这个损耗,正是白白丢入河里。
清朝以异族治华夏,如此行尚且有理由。
而永乐大帝如此做,自然只是为了自己的皇位稳固。
可怜北方百姓刚经战乱,又迎来无休止的兵役和苦差。达官贵吏抢夺田地以为豪宅。粮米皆贵,民不聊生。
这北方就是我们如今的河南,河北一带。
永乐帝为了定都北京,在北京大兴土木,又强修大运河,更建万里长城(我们今天所见的长城,主要就是明长城)。对于民力的损害何等巨大。
诸君要知道,战乱之后的北方人口凋敝,水利破坏,正是需要恢复的时候。永乐一己之私,就让北方百姓人人男役女种(男人外出服役一整年,女性在家种田。)
如此百年。北方的经济,良田,终于彻底被废弃。终有明一代,甚至成为火药口,最终酿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如果只是行政人口,或者是防御北方入侵的军队,这个损耗也就算了。更关键是为了担心南方叛乱,永乐帝在北方囤积不合理的重兵。
永乐死后。继位的是号称“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他的看法就是南京更适合作为首都。然而不幸的是,当时的南京不停地震。。。。。从此这个迁都的事情就永远被搁置了。
明宣宗朱瞻基之后的皇帝就是著名的叫门天子明英宗朱祁镇。说一句玩笑话,倘若这时候的首都在南京而不是北京。。那么鞑靼人至少要跑到南京叫门,或许因为路远,就不会发生这样的笑话了。
宋强干弱枝,因此而亡。
明本末倒置,头重脚轻,自然也要亡。
一声叹息而已。
有些人非要说什么永乐帝迁都是为了对抗北方外敌的。
更是有趣的。
如果真是为了对抗外敌,打完了为什么不迁走?
朱元璋在的时候,尚且不需要在北京建都来对抗外敌。怎么到了永乐朝了,反而要迁都了?
永乐之后的宣宗要迁首都回南京。不正说明对抗外敌不需要定都北京么。
宣宗之后的叫门英宗是真的觉得北京好,叫门方便啊。。
说白了。所谓的永乐帝,不过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侥幸得到天下,自然要奴役全华夏为一人之权位。
知乎,伯光君
是愚蠢吧。
北方宋末一轮战乱,元末一场战乱。靖难之役又一场战乱。农村无论是人口,水利都需要恢复。
更重要的是粮食需要南方转运。
所以朱元璋定都南京。而不是北京。
无他,他希望北方休养生息。
希望把大量行政人员集中在南方,减少漕运压力。何为漕运压力,一船粮食运到北方,路上消耗也需一船。
即便有京杭大运河也是如此。
到北京的大运河是在永乐帝的时候,为了额外的粮食运输所以增加的。在兴建之前。是要民众自输的。什么意思呢?
一个江南的乡野小民为了交纳粮食,需要自己推个车从浙江到北京。来回需要一年之久,这一路消耗,何其之巨。一车粮食运输,必定有3车的损耗。(一石之粮,所费三石)所以江南的税粮,明明只收1石,实际却要求民众加交6斗。(多交百分之60)
而即便是京杭大运河被修通之后,一船粮食也至少有数船的损耗。(嘉靖朝吏治败坏之后,运河有如泥潭,有百万漕军之说)
此外还有“白粮”。是指政府出钱雇佣粮长开船运输粮食,专供皇室和京官俸禄。这因为属于“民运”,一路光打点的费用一船粮食便要三船了。。
明亡之后,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说。“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
有清一代没有北方外敌压力。
人口和粮食生产都有大发展,尚且有漕运和海运之争。
理由正是北方粮食生产不足,一旦定都大量行政人口聚集,(这些行政人口还会抢占百姓的田地以为豪宅)必然要大量粮食运输。而一运输必定有损耗,而这个损耗,正是白白丢入河里。
清朝以异族治华夏,如此行尚且有理由。
而永乐大帝如此做,自然只是为了自己的皇位稳固。
可怜北方百姓刚经战乱,又迎来无休止的兵役和苦差。达官贵吏抢夺田地以为豪宅。粮米皆贵,民不聊生。
这北方就是我们如今的河南,河北一带。
永乐帝为了定都北京,在北京大兴土木,又强修大运河,更建万里长城(我们今天所见的长城,主要就是明长城)。对于民力的损害何等巨大。
诸君要知道,战乱之后的北方人口凋敝,水利破坏,正是需要恢复的时候。永乐一己之私,就让北方百姓人人男役女种(男人外出服役一整年,女性在家种田。)
如此百年。北方的经济,良田,终于彻底被废弃。终有明一代,甚至成为火药口,最终酿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如果只是行政人口,或者是防御北方入侵的军队,这个损耗也就算了。更关键是为了担心南方叛乱,永乐帝在北方囤积不合理的重兵。
永乐死后。继位的是号称“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他的看法就是南京更适合作为首都。然而不幸的是,当时的南京不停地震。。。。。从此这个迁都的事情就永远被搁置了。
明宣宗朱瞻基之后的皇帝就是著名的叫门天子明英宗朱祁镇。说一句玩笑话,倘若这时候的首都在南京而不是北京。。那么鞑靼人至少要跑到南京叫门,或许因为路远,就不会发生这样的笑话了。
宋强干弱枝,因此而亡。
明本末倒置,头重脚轻,自然也要亡。
一声叹息而已。
有些人非要说什么永乐帝迁都是为了对抗北方外敌的。
更是有趣的。
如果真是为了对抗外敌,打完了为什么不迁走?
朱元璋在的时候,尚且不需要在北京建都来对抗外敌。怎么到了永乐朝了,反而要迁都了?
永乐之后的宣宗要迁首都回南京。不正说明对抗外敌不需要定都北京么。
宣宗之后的叫门英宗是真的觉得北京好,叫门方便啊。。
说白了。所谓的永乐帝,不过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侥幸得到天下,自然要奴役全华夏为一人之权位。
知乎,伯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