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ms
2022-04-02T10:33:57+00:00
大学四年不学习的混子,觉得自己只要拿到文凭就能找到好工作
部分长得一般家境一般的人,觉得自己只要多认识人就能找到品貌双全、家境不愁的对象
在某个环境里四处碰壁的人,觉得自己只要简单地能换一个环境就能得到改变
…
无论别人多么拼命的努力告诉他们,你们这样的想法肯定无法实现,你们走歪了路,他们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因为他们无法正确而真切地认识环境、认识自己,没有被社会毒打过,所以他们的目标显得很虚幻,他们还能把这一切不切实际的想法坚持下去,但一旦有了问题摔的也会比别人更惨,并且根本上就无法避免这样的挫折。
这与他们是否虚心采纳别人意见无关,因为从根源上他们就错了,他们再虚心也避免不了和现实的冲突,他们奉行的正确,虽然脆弱但确实和别人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他们反驳的时候也是振振有词的,可无助于现实情况的改进
如何不让自己的朋友、家人陷入这种悲剧的情况…这种努力似乎也很难做,没有踏入人世间的人又如何能够正确认识人世呢?
也许,让他们描绘一下自己的理想生活,精确到每一个细节,再去和现实对比后,他们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了
有一件和title相关的事情,是对生活的控制感。
如果抱有某种想法的时候,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那这种想法对于当事人来说肯定不会有任何问题
但如果抱着某种想法却因此让自己的生活失控,那就只有做些改变,去能容纳这个想法的地方或者直接改变自己
但事实上,对于不现实的想法,除了改变没有任何选择,尤其是在无法又无力选择自己所处环境的时候,只有适应了环境,才有寻找机会的空隙
这种落差更多来源于这些人遇到问题的时候更多是从环境来找借口,而不是从自身来找原因。然后就会陷入一个怪圈,越是达不成目标越埋怨环境,然后更达不成目标。
[quote][pid=602299931,31435536,1]Reply[/pid] Post by [uid=42894337]睡神小思[/uid] (2022-04-11 19:31):
这种落差更多来源于这些人遇到问题的时候更多是从环境来找借口,而不是从自身来找原因。然后就会陷入一个怪圈,越是达不成目标越埋怨环境,然后更达不成目标。[/quote]对,他们坚持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却没发现自己的想法已经偏离了现实的规则
被同化是为了什么?
[url]https://www.zhihu.com/answer/111009139[/url]
以前喜欢看《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后来因为里面的案例太过真实,看得很压抑,就不看了)。这个剧集以真实的案例和故事为基础,讲述的是比较“特殊的”、经常被轻视和一笔带过的案件,例如性侵害、未成年侵害等等。
S01E03讲的是未成年模特死亡的案子。两个17岁以下的女孩,被模特经纪公司签约,却在摄影师的摄影棚前面被拒绝拍摄,因为她们其中的一位“太重了”——而实际上她已经极其枯瘦,且有严重进食障碍。在被拒绝后,女孩彻底情绪崩溃,离开摄影棚后不知所踪,直到她被一辆车扔到急诊室门口,然而依旧伤重过世。
该案件落到警察Elliot和他的搭档Olivia手里。在追查受害女孩和她失踪的朋友的过程中,二人接触了经纪公司、摄影师和她们的家人。身为男性的Elliot无论如何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个行业对女孩的要求,然而他知道这些女孩要在生存,几乎没有任何选择权,对于生于底层、渴望跳出原环境的女孩们,这条路非常险却无论如何难以放弃,否则就意味着回到无人关怀、无人在乎她们的家里。他也同时意识到,他身为一名具有权威的成年男性(警察),实际上对女孩的感受知之甚少,更难以切身体会社会环境施于女孩的压力。
回到家后,Elliot尚未从案件里平复,却发现他的大女儿拒绝吃东西。在全家一起吃晚饭的时候,她一口不碰她的食物,被人问起就说自己不饿。全家一起出去吃晚饭的时候,她依然会拒绝,又同时因为感觉到“被抛弃”而暴躁。Elliot更加不解,却也意识到,即便家庭背景、社会经济阶层各异,案件里女孩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反而是青春期女孩生活环境里的某种常态。他和妻子一起想尽办法说服女儿,你根本不需要任何节食,只让女儿更加抗拒。
后来的剧情我有点记不清细节。但是在故事快到尾声的时候,他在家里跟妻子再次讨论这个问题,意味深长地说:“女孩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的时候,身体是唯一可以控制的,这让女孩们感觉自己拿回一点掌控感。”
因为Elliot见识过的诸多案件,都基于一个可怕的现实——身体是消费品,女性尤甚。
大到伦敦公交车上的Beach body广告,小到走在路上有人对你身材的指指点点。未能被赞美的身体就是次品,而为了不成为次品,为了获得一点微薄的承认,身体是唯一可以动手的材料,另一方面,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对她的身体任意评头论足,而不够格让ta们消费的身体,就是个失败。以前有人在微博上偷拍一个地铁上穿着冲锋以前有人在微博上偷拍一个地铁上穿着冲锋衣背双肩包的女人,然后评论曰:穿冲锋衣的女人没有未来。
我想他发这张照片的时候,潜台词是:让我无心消费的身体,就是没有未来的次品。
至于这位女性从事什么事业,具有什么品性,她的生活其它方面,她人生的其它轨迹,都是可以忽略的。
这种身体消费在青春期女孩圈里,有几乎灾难性的影响。对未来的不确定,走在学校里被指摘不够有吸引力,乃至学业不佳,家人冷漠。。。这些所有的压力带来的焦虑和失控感,足以让很多女孩去寻找一个可以控制的救命稻草,自己的身体。这也是为什么,形象危机(body image issue)和进食障碍,在青春期女性里尤其频发。
再回到题主的问题。
这句话“身材都无法控制,还如何控制人生”本身就是对身体的消费。
如果身体是真是属于其个人的,那么身材是否被控制、被怎样控制,都是私人偏好,而不是优劣之分;如果一个人的全面人格得到承认,即ta的价值不由ta的身体的消费状况决定,那么控制身体和控制人生这件事,就不会被强行联系起来,因为身体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是由个人决定的。
换言之,这句话是逻辑上的谬误,价值上的挟持,道德上的低劣。当然,这里所指的价值和道德标准是对个体意志的全面认同和尊重。
[quote][pid=602308298,31435536,1]Reply[/pid] Post by [uid=41985754]花绮[/uid] (2022-04-11 20:08):
对,他们坚持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却没发现自己的想法已经偏离了现实的规则[/quote]大多数论坛处女情节的人不就是这样么?
明明自己是被剩下的。
确认为自己是纯洁的要找一个一样纯洁的处女。
彼岸需求论呗,人总要给自己虚构出来一个“解脱之地”,信神的坚信天堂,转世,轮回的存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尽管大部分宗教描述都是漏洞百出。
不信教的没有虚拟天堂可去,但是彼岸需求不会消失,所以就会把天堂异化成外国,新行业,比特币啥奇奇怪怪的东西都有。
这其中最奇葩的是,对这类“彼岸”压根不需要建立逻辑上的正确,还不如说细节越模糊越好,知道的细节越多,“彼岸”崩溃的越快。
本质不是这些玩意真有那么糟,而是寄托于“彼岸”的人需求的是万能药,终极解答。所以任何有实体存在的“彼岸”终将崩塌,就像48条医疗船的美国,恐怕只有“天堂”是永远不会证否的吧。。。。。
[quote][pid=602310621,31435536,1]Reply[/pid] Post by [uid=41488572]相忘鳞[/uid] (2022-04-11 20:18):
彼岸需求论呗,人总要给自己虚构出来一个“解脱之地”,信神的坚信天堂,转世,轮回的存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尽管大部分宗教描述都是漏洞百出。
不信教的没有虚拟天堂可去,但是彼岸需求不会消失,所以就会把天堂异化成外国,新行业,比特币啥奇奇怪怪的东西都有。
这其中最奇葩的是,对这类“彼岸”压根不需要建立逻辑上的正确,还不如说细节越模糊越好,知道的细节越多,“彼岸”崩溃的越快。
本质不是这些玩意真有那么糟,而是寄托于“彼岸”的人需求的是万能药,终极解答。所以任何有实体存在的“彼岸”终将崩塌,就像48条[/quote]是啊是啊。
还真的是一定要虚幻,绝对不能脚踏实地跟现实做比对,甚至拒绝认识现实…
哎~或许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人吧。
[quote]在某个环境里四处碰壁的人,觉得自己只要简单地能换一个环境就能得到改变[/quote]这一条我持反对意见
退一步即是和解,既是跟别人和解,又是跟自己和解
很多人穷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
正是因为听信了别人拼命念经念多了,最后一点心气才会磨没了
[quote][pid=602363081,31435536,1]Reply[/pid] Post by [uid=23837143]摆马亡子[/uid] (2022-04-12 00:54):
这一条我持反对意见
退一步即是和解,既是跟别人和解,又是跟自己和解
很多人穷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
正是因为听信了别人拼命念经念多了,最后一点心气才会磨没了[/quote]换一个环境能够让自己更好,前提是自己有选择环境的能力
我见过一些人就是他并没有选择/筛选出适合自己的环境的能力,对于自己现在的环境又急于逃离,而不去用心解决现在所遇到的问题,结果就算是出去了也发觉别的环境跟之前自己呆的地方也差不多,越来越失望,也越来越习惯于逃避
[quote][pid=602357366,31435536,1]Reply[/pid] Post by [uid=63407479]嘉心糖们有难了[/uid] (2022-04-12 00:17):
[s:ac:冷]所以已经不期望什么了[/quote]还是有期望之处的,只要更多地去增进自己的认识。
[quote][pid=602365714,31435536,1]Reply[/pid] Post by [uid=60037242]TestPMGo[/uid] (2022-04-12 01:14):
不要眼高手低
要对自己有个清晰无偏向的认知[/quote]道理没错,对于陷入幻想的人来说,这些事他们下意识的会觉得没必要…要幻想怎么能见真实呢?
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他们在你跟他们说的时候,跟你点头,甚至还能就这些点论很多附和你的话,总之,说很能说,照样不做,苦口婆心,卵用没有
[quote][pid=602310274,31435536,1]Reply[/pid] Post by [uid=61389298]咸鱼生活有限公司[/uid] (2022-04-11 20:17):
大多数论坛处女情节的人不就是这样么?
明明自己是被剩下的。
确认为自己是纯洁的要找一个一样纯洁的处女。[/quote]别这样,杀人诛心
人和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并不是单方的
人类的痛苦的最终源泉的确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期许之间的割裂
(P.S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和道教哲学被视为一种解决人类生存迷思的行之有效的道路)
但如果单拿社会或个人的某个条件来解释一个客观存在着且与周围人、物不断联系着的“人”的经历,这一定是不合理的。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第一个问题是源自于个人,第二个问题在于,我们社会中的学历通胀和产业转型,导致了大学教育普遍化和庸俗化,但在这种条件之下,旧有的对于“大学生”的社会期望并没有在所有社群内得到想匹适的降低,也就是说,在大部分人中,大学生仍然是个金色的标签,而生活在这样的标签下的大学生,失去了具体的参照系,这才最终形成了我们所见的结果。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觉得模特的身体剥削致死并不完全归罪于社会环境。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所有非以人本身为目的的他人行为都会以结构暴力或者真实暴力的形式,施加压迫于人,并形成一个有着特定规范的场域(这里指“模特圈儿”),这的确是最大的罪责。但人不是提线木偶,人永远都有选择,人觉得他没有选择的时候,恰恰是他已经作出选择的时候,这个观点放在模特的例子里就是,她死于场域内的非结构暴力,但她并没有选择离开这个场域,因为她想要获得“阶级提升”,这对于她来说就像一个俄罗斯轮盘,总会有人死于子弹,但也总会有人带着所有人的钱活着离开。
Everything takes a price.
借用查尔斯狄更斯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quote][pid=602411873,31435536,1]Reply[/pid] Post by [uid=37713585]lovelyakatsuki23[/uid] (2022-04-12 09:53):
人和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并不是单方的
人类的痛苦的最终源泉的确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期许之间的割裂
(P.S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和道教哲学被视为一种解决人类生存迷思的行之有效的道路)
但如果单拿社会或个人的某个条件来解释一个客观存在着且与周围人、物不断联系着的“人”的经历,这一定是不合理的。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第一个问题是源自于个人,第二个问题在于,我们社会中的学历通胀和产业转型,导致了大学教育普遍化和庸俗化,但在这种条件之下,旧有的对于“大学生”的社会期[/quote][quote]但如果单拿社会或个人的某个条件来解释一个客观存在着且与周围人、物不断联系着的“人”的经历,这一定是不合理的。[/quote]确实不合理,但人很难改变自己身边的环境,尤其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和自己讨厌的环境息息相关的时候。
所以除了改变自己,或者再深一点地把握环境的规律没有别的办法。
人都有让别人适应自己的倾向,但生活中人经常做的事是主动适应别人,除非掌握住了环境中规律带来的优势。
选择一个能让自己有优势的环境会过得舒服,遗憾的是人们都发现一般在自己能选择的优势的环境里自己得不到想要的东西。
哎
有时候我觉得人强迫他人是作恶,人本来不用作恶,是否作恶都是看自己的选择。
但有时我也说不了这样的话。
比如有一个人无力行善,行善对他没好处,但作恶一定有好处的时候。
在行善意味着自己要承担所有的事情和责任,哪怕是他人的责任也要承担的时候。
正因为你无能,无法达成我的要求,无法达成组织的期许,没有能力,执行不了命令,所以对你来说我做了恶,实际上对我来说你就是恶。
体系让所有人都有了需要承担的责任,严密地控制了你我,没有承担责任的你会给身边的我压力。
离开这个体系,无论是你和我之中的谁,以后和对方都不会再有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