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_Cyrixe
2021-04-18T05:14:31+00:00
这段时间在NGA和S1都能见到方言的帖子,因为工作关系,对于这块也偶有接触,所以也蹭个热点,聊聊自己的看法。
我所在的地方是福州底下一个小县市,户籍人口约有一百四十多万,这其中,城镇六十多万,乡村将近八十多万。而这八十万多农村人口,星罗棋布得散落在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上。
农村空心化程度还是比较严重,所以政府一般会组织文化惠民,戏剧下乡等公益性的演出活动,连着一块宣传扫黑除恶,移风易俗等等一些政策。这种演出现场大多都是老人携带着小孩,或者一些居家妇女来看。一般一个月四五场,在底下乡村不固定得进行巡演。节目无非唱歌,相声,舞蹈,传统戏剧等等。如果有留心节目单,就能发觉这当中,方言类的节目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虽然我这个外地人听不懂,但是也会觉得非常有趣,越来越觉得保护方言的重要性。
这里以闽剧举个例,我所在的这个县市相关的从业人员,大约4000多,这其中演员大概2000人,剧团约有一百多个,每年要为当地将近40万多的民众演出近万场戏,这是6年前的统计数据,未计入的则会更多。而这种戏剧最重要的支柱就是福州话。
当我们把视角拉到宏观角度来看,中国这么大的土地上,类似我这县市的闽剧的剧种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是多之又多,四川的川剧、浙江的越剧、广东的粤剧、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山东的吕剧、湖北的汉剧、河北的评剧、江苏的昆剧,还有地方小剧种,不胜枚举,多之又多。他们是当地乡村日常娱乐生活的重要节点,是邻里乡亲们聚在一块的好去处,也是政府和农村沟通宣传的重要渠道。这些传统戏曲的最主要的支撑的点就是地方方言。如果方言消失了,这些传统戏曲也将随之消失,而且与物种灭绝一样,他们的结果是不可逆的。
近几十年来,从全球角度来说,各地也有各种的语言复兴运动。这其中最出名,也是最成功的当属以色列的希伯来语(以色列语)复兴。希伯来语产生时间约是公元前14世纪,属闪米特语族西北语支迦南语的一个分支。在一次反对罗马统治的起义失败之后,希伯来语也灭亡了。在此后将近的1700多年间,希伯来语的存在只是在犹太人的聚居区内通用,但并不是他们的母语。
我对希伯来语的理解很少,只知道是一门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比如字面意思是“他的眼睛变黑了”,则是用来表达“他看到了黑暗”,再递进一层意思则是“黑暗”隐藏着“坏消息”的意思。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很容易让人容易理解,所以给希伯来语复兴带来了比较便利的条件。
但是有一点要强调的是,现在希伯莱语(以色列语),和古代曾经的希伯莱语却是截然不同的。相反,是一种用希伯莱语杂糅了俄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德语、法语和英语等等的大杂烩。所以有学者评价希伯莱语的复兴是一半成功一半失败。这其中的因素非常多,在这儿也不赘述。
另外呢,则是相当多的本土语言艰难复兴的案例。像澳大利亚250多种土著语言当中,只有145种在使用,而且其中100多种面临濒危,只有5种土著语言比较健康。这一块的保护工作相当晚,而且协作也不太行。还有冰岛语、威尔士语等等也在面临类似的困境。
对于这种濒危语言的保护,所以就有了“语言生态学”这个学科。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学和生态学所结合的交叉学科。用生态环境演化的方式来对比理解语言演化。用来研究世界语言的格局、语言的多样性、人的语言态度、语言运用、语言接触、语言活力、语言规划、语言濒危问题。从这种层面上来说,语言也是属于资源的一种,也需要开发,传承,保护和利用。
当有这种概念之后,再来理解方言和普通话就会舒畅许多。与生态环境一样,语言之间也是存在着一个生态链,一环紧扣一环,方言和普通话是共存共息的,方言是普通话的载体,普通话是在方言的基础上进行再改造,也是方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普通话是由方言演变而来,对各种方言的借鉴和使用。除了普通话,方言也是各种口语的根本,也是网络语言的一大源泉。只有保障方言的多样性与生命力,其他才会有活力。除了语言生态上的需要,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戏曲等等诸多文化上的存在与都地方方言分割不开,这样才能保证文化的多样性。
百年前的白话文运动中,陈独秀、胡适等人非常坏的影响,就是把白话和文言文对立起来,后来民国推广普通话把这种对立思维扩大,影响至今,现在许多人把普通话和方言对立起来说也是渊源于此。推广普通话的本意并不是要统一中国的语言。无论对于方言地区而言还是对于民族地区而言,都只是在其基础上增加说普通话这样一种能力。这不是一个替代过程,而是一种赋值过程。普通话用来消除沟通隔阂,方言用来增进感情,两者并不冲突的。
我所在的地方是福州底下一个小县市,户籍人口约有一百四十多万,这其中,城镇六十多万,乡村将近八十多万。而这八十万多农村人口,星罗棋布得散落在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上。
农村空心化程度还是比较严重,所以政府一般会组织文化惠民,戏剧下乡等公益性的演出活动,连着一块宣传扫黑除恶,移风易俗等等一些政策。这种演出现场大多都是老人携带着小孩,或者一些居家妇女来看。一般一个月四五场,在底下乡村不固定得进行巡演。节目无非唱歌,相声,舞蹈,传统戏剧等等。如果有留心节目单,就能发觉这当中,方言类的节目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虽然我这个外地人听不懂,但是也会觉得非常有趣,越来越觉得保护方言的重要性。
这里以闽剧举个例,我所在的这个县市相关的从业人员,大约4000多,这其中演员大概2000人,剧团约有一百多个,每年要为当地将近40万多的民众演出近万场戏,这是6年前的统计数据,未计入的则会更多。而这种戏剧最重要的支柱就是福州话。
当我们把视角拉到宏观角度来看,中国这么大的土地上,类似我这县市的闽剧的剧种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是多之又多,四川的川剧、浙江的越剧、广东的粤剧、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山东的吕剧、湖北的汉剧、河北的评剧、江苏的昆剧,还有地方小剧种,不胜枚举,多之又多。他们是当地乡村日常娱乐生活的重要节点,是邻里乡亲们聚在一块的好去处,也是政府和农村沟通宣传的重要渠道。这些传统戏曲的最主要的支撑的点就是地方方言。如果方言消失了,这些传统戏曲也将随之消失,而且与物种灭绝一样,他们的结果是不可逆的。
近几十年来,从全球角度来说,各地也有各种的语言复兴运动。这其中最出名,也是最成功的当属以色列的希伯来语(以色列语)复兴。希伯来语产生时间约是公元前14世纪,属闪米特语族西北语支迦南语的一个分支。在一次反对罗马统治的起义失败之后,希伯来语也灭亡了。在此后将近的1700多年间,希伯来语的存在只是在犹太人的聚居区内通用,但并不是他们的母语。
我对希伯来语的理解很少,只知道是一门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比如字面意思是“他的眼睛变黑了”,则是用来表达“他看到了黑暗”,再递进一层意思则是“黑暗”隐藏着“坏消息”的意思。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很容易让人容易理解,所以给希伯来语复兴带来了比较便利的条件。
但是有一点要强调的是,现在希伯莱语(以色列语),和古代曾经的希伯莱语却是截然不同的。相反,是一种用希伯莱语杂糅了俄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德语、法语和英语等等的大杂烩。所以有学者评价希伯莱语的复兴是一半成功一半失败。这其中的因素非常多,在这儿也不赘述。
另外呢,则是相当多的本土语言艰难复兴的案例。像澳大利亚250多种土著语言当中,只有145种在使用,而且其中100多种面临濒危,只有5种土著语言比较健康。这一块的保护工作相当晚,而且协作也不太行。还有冰岛语、威尔士语等等也在面临类似的困境。
对于这种濒危语言的保护,所以就有了“语言生态学”这个学科。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学和生态学所结合的交叉学科。用生态环境演化的方式来对比理解语言演化。用来研究世界语言的格局、语言的多样性、人的语言态度、语言运用、语言接触、语言活力、语言规划、语言濒危问题。从这种层面上来说,语言也是属于资源的一种,也需要开发,传承,保护和利用。
当有这种概念之后,再来理解方言和普通话就会舒畅许多。与生态环境一样,语言之间也是存在着一个生态链,一环紧扣一环,方言和普通话是共存共息的,方言是普通话的载体,普通话是在方言的基础上进行再改造,也是方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普通话是由方言演变而来,对各种方言的借鉴和使用。除了普通话,方言也是各种口语的根本,也是网络语言的一大源泉。只有保障方言的多样性与生命力,其他才会有活力。除了语言生态上的需要,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戏曲等等诸多文化上的存在与都地方方言分割不开,这样才能保证文化的多样性。
百年前的白话文运动中,陈独秀、胡适等人非常坏的影响,就是把白话和文言文对立起来,后来民国推广普通话把这种对立思维扩大,影响至今,现在许多人把普通话和方言对立起来说也是渊源于此。推广普通话的本意并不是要统一中国的语言。无论对于方言地区而言还是对于民族地区而言,都只是在其基础上增加说普通话这样一种能力。这不是一个替代过程,而是一种赋值过程。普通话用来消除沟通隔阂,方言用来增进感情,两者并不冲突的。